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之诸葛天下 >

第31部分

三国之诸葛天下-第31部分

小说: 三国之诸葛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怠!�

    诸葛亮懂得薛悌和高堂隆的心理,二人是怕诸葛亮年纪太小,害怕亲往战场,而打退堂鼓,所以先吩咐二人回去先做好战备准备,约定之期一到就出征。

    大汉王师,平叛太平道,简直就是白送的功劳,捞功名的大好时机。

    “末将遵命。”闻言,薛悌和高堂隆总算是放心了,只要不怂,敢去讨贼,又是率领骑兵,哪怕建不了功,扬不了名,保全性命总是没问题的。若是连去都不敢去,就太可惜了。

    于是,二人向诸葛亮拱了拱手,行了一礼,便缓缓退下,去准备出征的事务了。

    诸葛亮见薛悌和高堂隆出了诸葛府,转头向府里的下人吩咐道:

    “去通知住在府内的唐周,便说三日之后,随我大军一同出发,前往讨贼。”

    诸葛亮做事最重细节,能利用得上的,哪怕是一个小兵,还是一件物品,一段交情,都会部署安排之中,便算计进去。

    下人应诺后,快跑着通知唐周去了。

    诸葛亮想到不久之后,领兵出征,要去外地,在礼节方面不能不做到位,以免惹得人责怪。

    母亲章氏那,暂时不用告诉,章氏刚怀有身孕,若是得知诸葛亮回来泰山不久,又要出去领兵打仗,容易有情绪波动,不利于保胎。

    况且待领兵出征之后,诸葛珪自然会将诸葛亮的去向告诉章氏,并做好解释。这一点,诸葛亮相信以诸葛珪的智慧,自然会办好,不必无谓担心。

    至于老师蔡邕、蔡文姬那里,就得诸葛亮亲自前去辞行了,以免得个目无师长的大罪。

    诸葛亮去寻了蔡邕,告诉了蔡邕,自己即将代父出征,外出前往讨伐太平道娥贼。

    蔡邕听后,既为大汉已经昏庸到百姓起兵造反的地步而痛心,又为学生诸葛亮这么小的年纪就要外出领兵感到惊讶和担心。

    不过,蔡邕知道此事已经决定,但不可阻挡,便只能嘱咐诸葛亮领兵作战,非同小可,万事需注意,多加小心。末了,还扔给了诸葛亮一堆书帖和作业,说是出外也不能荒废了学业,有闲暇之时,要多多读书练字。

    就像小鸡啄米一样,无论蔡邕说什么,诸葛亮都一一认真答应,并表示不会忘记蔡邕的教诲,更不会白白浪费时光,军旅之中也必定多学多读,精进学业。

    辞别了蔡邕之后,诸葛亮将书籍杂物等先放好一边,准备去寻师姐蔡文姬,准备向蔡文姬说明即将外出,领兵出征,可能短期之内回不来,不能再陪她抚琴,谈古论今了。

    “师姐,您的琴技越发神乎其神,臻入佳境了,看来师弟这辈子都没办法赶上您了。”

    诸葛亮进来之时,正遇蔡文姬一人在抚琴,只好站在一边静心倾听,待蔡文姬一曲奏毕,笑嘻嘻地向蔡文姬恭维道。

    “阿亮,你来啦,也不说话,一说又是取笑师姐,真是的。”蔡文姬不由脸上一红,虽知诸葛亮可能有口无心,口不对心,但有哪个女孩子不爱听甜言蜜语,称赞表扬呢。

    “看师姐抚琴专注,不忍出声打扰。师弟今日前来,是想向师姐辞行的,要外出办事一段时日,恐怕无法再常和师姐一起抚琴学乐了。”

    诸葛亮不喜欢婆婆妈妈,通过一段时光的相处,知道蔡文姬也素来喜欢简单直接,遂将领兵出征简化为外出办事,告诉蔡文姬,以免日后没来,让她乱想。

    儿女情长,难忘却;征战沙场,最热血。

    “师弟有心了。无须伤感,待你归来,到时再共谱佳曲便是了。外出办事,路途奔波,师姐缝了一个贴身香囊给你,也好留个念想。”

    蔡文姬将自己偷偷缝了好久的香袋终于找到借口好送给诸葛亮了,手中的香囊递给诸葛亮的同时,蔡文姬又一次娇羞得脸红如火。

    “多谢师姐。”感受到蔡文姬传递的丝丝眷恋与情意,诸葛亮接过了香袋,暗暗一闻,花香与体香共存,有一种令人心生清明,头脑清醒的感觉。

    诸葛亮一时想起,此情此景,实在是令人珍惜,不由握紧了手中的香囊。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第62章 兵分二路() 
当一个人有了目标,开始有事情可做,日子也会变得更快一些。一晃眼,三天便过去了。

    诸葛亮早早地便起床洗漱后,与家人里共同享用了领兵出征前的最后一次早膳。

    想到一切已经准备妥当,并已和在意的人一一话别过了。

    诸葛亮走出了诸葛府门,开始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领兵打仗。

    虽然曾经,诸葛亮指挥过千千万万的战场,但没有一次像现在这样,如此的不舍,如此的儿女情长,因为以前,诸葛亮总是自己一个人,哪怕是妻子黄月英,也不能时常地陪在身边。

    现在不一样,黄巾之乱虽然如期到来,但早已懂事的诸葛亮开始替父亲,替家人承担那一份沉重的责任,也正如此,诸葛亮才更想守护在家人的身边,给家人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不过,这一切,都要付出代价,比如出征,比如去做一切很不想,却不得不去做的事情。

    “阿亮,出门在外,一切小心。千万要好好照顾自己,保重身体。”诸葛珪扶着章氏,一直送诸葛亮到门口,不由又叮嘱了一次。

    后面跟着的姐姐诸葛琪和诸葛苑也是一脸的不舍得,不想弟弟诸葛亮外出,而蔡邕和蔡文姬倒是一脸淡定,他们早就知道这种奔波的日子滋味如何,虽然苦,却也磨练人。

    能让人瞬间成长,阅历快速地积累。

    “知道啦,父亲您都说了好几次了。大家都回去吧。”

    诸葛亮故作潇洒地回应,向众人挥挥手,笑了笑,转身向门口,早已等候着的薛悌、高堂隆和唐周走去。

    薛悌扶诸葛亮上了马车,诸葛亮又挑开了车帘,看着门口的家人和蔡邕一家,不禁鼻子一酸,眼眶一红。

    诸葛亮坚强地向送别的人一一点了点头,保持着微笑,眼睛却不争气地流了一二滴热泪。

    等我回来。诸葛亮暗暗地在内心对所有人说。

    等候的军队,待诸葛亮上了马车,坐好之后,便后队变前队。缓缓地出发了。沿着泰山郡城官道,一直蔓延前进,直到泰山郡慢慢地消失在视野里。

    军队走出泰山郡外,大概有几十公里。

    诸葛亮突然便叫停了军队继续前行,同时召来了薛悌、高堂隆和唐周三人,一起前来议事。

    “主公,为何突然叫停军队前行,可是有什么事吩咐?”

    薛悌知道诸葛亮不是那种爱无理取闹,故意将军令当儿戏的人,所以诸葛亮下令停止前进,薛悌还是心里相信诸葛亮肯定是有什么想法或命令,而不是嫌军旅太苦,要停下来休息。

    不过,出于都尉的职责,泰平军名义上的最高将领,薛悌还是得例行公事询问诸葛亮的用意,也好帮其他各人消除困惑。

    “孝威兄,在下看此次领兵出征,前路甚远,我等如此赶路,时日耗费太长,不利于战事。故将你们三人唤来,乃是想调整我军前进军队配置问题,也好早日奔赴战场。”

    诸葛亮知道众人虽认自己为主公,但对自己的能力,还是心存怀疑,所以也不敢过于托大,多作解释,宽慰各人,以免产生误会。

    在诸葛亮的眼里,这只是一支小小的军队,不足一提,但在薛悌和高堂隆的眼里,这可是他们扬名立万,飞黄腾达的根本。

    诸葛亮并不想夺权,但也不想将这些军队的指挥全给薛悌和高堂隆,这样的话,诸葛亮也就没必要跟着出来趟这浑水了。

    “不知主公打算如何做,可有计划方案,我等军人,自当以服从军令为天职,主公既然看得起我们,不嫌弃军中之人粗鄙,军旅之途艰难,亲身犯险,若有吩咐,末将等人必定以主公马首是瞻。”

    高堂隆看唐周也不说话,就默默地站在一边听着,也就不等薛悌开口说话,直接表态,那意思是:主公,你说怎么干吧,只要不认怂,就是干。

    也是,高堂隆虽和薛悌是好友,但既然认了诸葛亮为主,自知也得适当地表现自己,以作为晋身之资。

    “是这样的,各位将军都知道我诸葛氏起于徐州琅琊,琅琊便是我诸葛氏的主根,是老巢。今天子降诏,传檄各郡,让我等前往巨鹿郡剿灭太平道教教主张角等人,在下怕这张角若是得知风声,提前造反,到时太平道教徒极多,恐各郡皆受其害。”

    诸葛亮不得不透露一下张角带领下的黄巾娥贼活动,事实也如此,诸葛亮亲身经历,未等到朝廷讨伐巨鹿郡张角的大军一到,张角就发动起义,直接造反大汉,一时各郡县沦陷的消息,多如浮云。

    从前,缺少的,现在诸葛亮更加珍惜。虽然现在琅琊只有一个人,就是诸葛亮的大伯诸葛玄,但诸葛亮也不愿诸葛玄犯险,宁愿派人前去支援,未雨绸缪,也好过再次痛失亲人。

    毕竟,凭着以前的经验,诸葛亮不敢相信一切都会按照经验继续运转,害怕历史长河之中有一双眼睛在窥视,发现了诸葛亮曾预知了历史的走向,从而悄悄地改变了历史的翅膀,让诸葛亮措手不及。

    诸葛亮不敢赌这种可能,所以想尽量做得完美一些。

    “主公所言也不无道理。若是那张角得知朝廷追拿,极可能狗急跳墙,揭旗而起。如此,主公想如何处理?”

    薛悌说出了其他二人心里的话,就算主公诸葛亮推算有理,但这和讨贼有什么关系,当下之急,难道不是快马快鞭,赶往巨鹿郡,杀贼立功么?

    哪怕真的被诸葛亮说中,到时满地太平道叛逆,处处皆黄巾娥贼,不也是一样,照样剿贼不就是了。

    “在下担心家伯独身在琅琊有危险,想兵分二路,一路留下战马,转为步兵,由一位将军前往琅琊接应家伯,另一路则一人双马,日夜兼程,开足马力,前往讨贼。若接应护卫家伯无恙,则此次当论首功。不知哪位将军愿前往琅琊?”

    诸葛亮将兵分二路的想法说出来,同时把前往琅琊接应诸葛玄的事,定为首功,以免没人答应去。

第63章 不走广宗() 
毕竟,一面只是诸葛亮的猜测,一面是实打实的叛逆。

    薛悌和高堂隆、唐周,不由开始思量起来了。

    要是去琅琊接应诸葛玄嘛,首功是跑不了了,但是万一事实不会像诸葛亮所说,太平道并没有提前发起造反,虽有首功,但此功也大不了。

    万一真像诸葛亮所说,提前造反,那首功可就不得了了。

    当然,不去琅琊,前往讨贼,可能风险会更大一些,因为不知会面对怎么样的敌人,但也有可能收获会大一些。

    反正,颇为纠结。

    良久,三人只好主动请命,让诸葛亮来选派各路合适人员。

    “属下愿往。”三人齐齐抱拳,表示愿意前往。

    贤臣择主而侍,做什么事,除非有明确的动机和利益,不然就随主公的心意,准不会错。于是,三人直接将选择权交还给诸葛亮。

    “既然三位将军都愿意前往,在下也不好厚此薄彼,都尉为一军之首,军如龙不可无首;督军乃一军之胆,兵无胆不可一战,便由孝威兄率领五百人,自成一军,前去琅琊接应家伯,升平兄和来福兄便与在下一同前往讨贼。”

    诸葛亮点了薛悌带领五百人前往琅琊接应诸葛玄,一来,薛悌的武艺不及高堂隆,但论统率与指挥,却比高堂隆胜出一筹;二来,有诸葛亮坐镇军队,指挥能力不会比薛悌弱,但薛悌在,碍于主公的面子,得事事请示诸葛亮,等于架空,不利于诸葛亮笼络人心。

    “末将领命。”薛悌听到自己被诸葛亮任命为前往琅琊接应的将领之后,转念一想,也就明白了。不过好在首功得手,将来论功行赏,少不了薛悌的那一份,薛悌心理也就平衡了。

    薛悌心平气静地将都尉的兵符交给了诸葛亮之后,接了军令,便转身前去挑选五百军士,也不多逗留,带领众军士,快速跑步前往琅琊。

    待薛悌带兵离开之后,诸葛亮又朝留下的高堂隆和唐周吩咐新的军事命令和安排。

    “来福兄,你对太平道比较熟悉了解,加之常年奔波于各地,熟知山川河***于各地风俗,便由你将薛悌留下的战马收拢,于军中挑选五百机灵敏捷之人,成立为斥候营,作为军队前行的眼睛,同时负责刺探军情,按时汇报。”

    诸葛亮也给唐周兵权,让唐周率领斥候营,保持强大的机动性,负责刺探军情,为军队决策收集信息和军报。

    诸葛亮并不怕唐周有了兵马之后,叛逆反戈,毕竟,若不是唐周告密,张角的计划会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