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之诸葛天下 >

第3部分

三国之诸葛天下-第3部分

小说: 三国之诸葛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眼下,听闻诸葛珪从诸葛玄家回来了,章氏又把诸葛亮抱了出来,想带他去见见诸葛亮。

    在这个年代,女子除了相夫育子,的确是有些无聊。

    生下诸葛亮之后,通过一个月的调养,章氏早已恢复不少,加上进补有方,不止已能离床下地,脸色红润如陈留树上的果子。

    不得不说,帮章氏诊脉,调养的张大夫不愧是杏林圣手。当然了,张大夫也是诸葛玄请来的,他俩是多年的好友。

    喔,对了,那诸葛玄,也是一个恬淡而睿智的人,上辈子要不是诸葛玄收留了滇沛流离、居无定所的诸葛亮兄弟姐妹几个,后果还真是不堪设想。诸葛亮很感恩诸葛玄。

    传闻,诸葛亮的先祖诸葛丰从小聪慧好学,经史双绝,曾经为御史大夫贡禹的属官,后来又被举荐为文学侍御史。直到汉元帝时,更是被授予为司隶校尉,不久又官升至光禄大夫。可惜诸葛丰性情刚正不阿,对贪官污吏、专事阿谀奉承之小人恨之入骨。后因弹劾权臣,皇帝不允,被降为城门校尉。不久被免官,贬为庶人,后老死家中。

    好在,诸葛丰也算攒下了不少的祖业。如今的阳都,九十万亩良田中近七成是诸葛一氏的,至于酒肆、客栈、粮铺、布店,不计其数,不可胜数,四十万户百姓更是与诸葛家有错综复杂的关系。要么是家中的佃户;要么是府上的家奴;不是庄子里的护院,就是产业中的伙计。

    唯一不美的,便是朱县令。朱氏与诸葛氏向来不和,近年来多次打压,巧取豪夺,渐有燎原之势,诸葛珪却远在泰山为官,算是鞭长莫及。莫不是诸葛玄常年居中周旋,又顾及诸葛珪官名在外,料来诸葛氏纵为当地望族也荣光难继。

    诸葛玄也是个有能力的人,先是作为刘表的属吏,后来又官至豫章太守,只是好胜心不强,也不是精于钻营之辈,这一点比诸葛珪还不如哩。

    “娘亲,娘亲。。。。。。”只见章氏一出现,大院里的三个小毛孩瞬间如麻雀落在谷堆偷吃般轻快的围了过来。

    “孩子见过娘亲,向娘亲请安。”这是诸葛亮的大兄诸葛瑾,今年五岁。当年,诸葛兄弟在庐江失散之后,诸葛瑾机缘巧合被推荐为东吴效力,又是个比较认死理,顾恩情的家伙。正是因为有诸葛瑾,诸葛亮才敢提出蜀吴联合,共抗魏曹的。诸葛瑾在东吴做过南郡太守,驻守过公安。孙权称帝后,水涨船高,官至大将军,领豫州牧。几个后辈,又是人中龙凤,令人羡慕不已。

    “孩儿见过娘亲,娘亲万福。”作了个女子揖礼,那是诸葛亮的大姐诸葛琪,今年八岁,比较腼腆,不爱说话,骨子里很贤惠内秀的女子,后来诸葛琪嫁给了蒯良、蒯越的弟弟蒯祺。

    “孩子见过娘亲,娘亲,我也要抱抱。”活泼开朗如百灵鸟般的那个是诸葛亮的二姐诸葛苑,今年三岁,古灵精怪的,爱捉弄家里的人,院子里的人见到诸葛苑如闻虎色变,上辈子诸葛苑嫁给了荆州六大家族之一的庞家宠山民,也就是庞统庞士元的哥哥。

    看着眼前血浓于水的家人,诸葛亮不禁感到一阵熟悉。只是前世造化弄人,命途多舛。今生定要改变,绝不让悲剧重演。

    “瞧你们这三个小泥猴,身上衣服都成大花裙了。”章氏发话了,看来哥哥姐姐们要不好过咯。

    “阿瑾,今天夫子教的,可是全学会了?”章氏点了诸葛瑾追问,大有不答得出来一顿木板子炒肉免不了。

    “娘亲,夫子教的,阿瑾早就学会了,阿瑾可聪明了。夫子说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意思就是说母亲您是个很慈爱的人,是不会打我们的。对不对?”诸葛瑾急中生智,为讨章氏欢心,竟拍起马屁来了。

    章氏笑道:“算你过关啦,好了,我和你弟弟要去找你父亲,你们自己去玩吧。阿琪,看着点你弟弟妹妹,可不要因贪玩摔伤,有了闪失。”

    “孩儿明白,请娘亲放心,我们不会有事的,就在这院子里玩耍就是了。”诸葛琪连忙回道。

    兄弟姐妹几个,要数诸葛琪胆子最小,但也最是细心,故而章氏也放心让诸葛琪顾管诸葛瑾和诸葛苑。

    打发了这三个粘人的小毛孩,任由他们继续在院子里嬉戏,只见不一会儿就整个院子鸡飞狗跳,章氏也懒得再管,充满爱意地笑了笑,抱着诸葛亮,款款地走向诸葛珪的歇室。

第5章 泰山赴任() 
“夫君,您回来啦,累了吧?”章氏抱着诸葛亮,轻轻敲了诸葛珪的书房门扉。

    “进来,哦,是夫人来了,快快进来。”诸葛珪瞅见来人,脸色舒缓了很多,随后放下书简,走到章氏的身旁。

    “来,让为父抱抱,你这娃倒是乖巧,不哭不闹,省心许多呀。”诸葛珪把诸葛亮接了过去,还抱着晃了晃,直晃得诸葛亮眼前瞬变,不由觉得好玩起来,咯咯地笑起来了。

    “夫君,刚才见您面露不愉,可是有忧心事?”解脱了的章氏细心地问道。

    “嗯,今天去大兄家里坐了坐,听说我诸葛氏与那朱县令常有冲突,渐演渐烈,甚至有大打出手之势,而我又远在泰山为官,我心略忧啊”诸葛珪叹了一口气,又接着说道:

    “回来时,又闻家仆打听到朝廷的天使已住进驿站,想来是催我回泰山赴任了,算算休沐时间,应是差不多了。”

    “夫君莫忧,家里有大伯,料来不会有大碍的,至于泰山赴任,去了便是。好在我已生下阿亮,身子也好个七七八八,无须忤逆天使,免得伤了和气。”章氏急忙劝慰道。

    “也只能这样了,人在庙堂,身不由己啊。”诸葛珪只好暂时抛开想法,不想即罢。

    一日无话。

    第二天晌午,府中门房通禀,大汉天使来访。

    整个诸葛府好象即将迎来大考似的,仿佛一下子就变得忙碌起来,庭洒的庭洒,擦尘的擦尘,人人皆怕自己做得有一丁点不好,落了府上脸面,惹来责罚,好不紧张。

    奶娘喂完诸葛亮后,无所事事,为免生闷,把诸葛亮抱着去院子里的凉亭,晒晒阳光。

    亭子四面通风,隐隐能听到客厅传来断断续续的声音。

    但并不清晰,直到晚上,诸葛珪和章氏说起,诸葛亮才算是知道了来龙去脉。

    接待完天使,日已西斜,黄昏的彩霞随着河边的柳条不断飘荡,慢慢地飞进遥远的渤海。

    夜半,诸葛珪与章氏将歇未歇之际,章氏还是忍不住问了出口。

    “夫君,今日天使来我们府上,可有什么要事?”章氏小声地问道。

    “无他,无非前些日子和你说的,催我回泰山赴任罢了。来人是那济北相鲍信的儿子鲍勋,倒也算是言语客气,中规中矩,推辞不得。”章氏有些无奈的说倒。

    是的,鲍勋是汉朝司隶校尉鲍宣的九世孙,诸葛亮的祖爷爷诸葛丰也曾是汉朝司隶校尉,算是有些渊源。

    不过诸葛珪与那鲍信却并无过于深厚的交情,泛泛之交,平淡如水。

    鲍信是济北相,诸葛珪是泰山郡丞,二人仅是上司与下属的关系罢了。

    “那夫君打算何时赴任?”闻言,章氏接着又问。

    “此事宜早不宜迟,人家礼节周到,公文程序正规,若是拖着迟迟不上任,恐生事端。待明日与大兄辞别,收拾好府上细软,即便启程赴任吧。”诸葛珪思索良久后,答道。

    说罢,吹灭了房灯。其中之事,不足与外人道也。

    又一日,黎明将揭,旭日缓升。

    诸葛珪早早地出了门,应是去了诸葛玄家。章氏梳妆打扮后,忙吩咐府上的家奴与侍女,一连串的命令,使府上变得鸡飞狗跳起来。

    只见,书简与字画齐搬,金银和首饰共一色。

    打包金银的帐房管家;收拾首饰的贴身侍女;卷起竹简的书房小僮;叠好床被的年老妈子,一个个都忙得脚不沾地儿。

    库房的家丁更是早早地将好几袋粮食装好在车上,好像下一秒就要出发似的,整装待命。

    待到中午,春天的阳光不强不弱。

    诸葛珪回到家中,看到搬家的大军,不禁有些落寞。

    但诸葛珪只能忍着,毕竟每一次的离家,就像树根离开了深扎的土地。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回来不久,又要再次启程,总会有些惆怅。诸葛珪为官多年,倒是很快便能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不一会儿,诸葛珪就朗声地鼓励大家,只见诸葛珪说道:

    “大伙再加把劲,收拾好并带走有用的东西,明日清晨我们就启程出发去泰山郡,今天大伙辛苦些,晚上吃饭加菜。”

    众人听道晚饭加菜,不由心生希望,做得更加勤快。

    第日,天刚刚放白,琅琊的官道上只有寥寥稀疏的几个人来往。远处尚朦胧不可见,诸葛府的大门就缓缓地打开了。

    浩浩荡荡的一群人从府里鱼贯而出。打头的是诸葛珪,后面跟着抱诸葛亮的章氏,诸葛瑾和诸葛琪等人紧随其后,再后面便是密密麻麻的府中家奴,手里或拿或抬或搬些家什。

    一辆华盖马车早已停在府门前方,马儿鼻里喷着雾气,不时嚼了嚼嘴巴,似乎嘴里仍有昨夜的干草。

    诸葛珪抬了抬头,望了望天,又回了回首,转过头来看了看大家,最后诸葛珪眼看远方,坚定地喊道:

    “出发!”

    随着一声令下,仿佛一条沉睡的长龙在黎明间突然苏醒,慢慢地向前挪动。

    左右各一个骑马的家将在前开路,马车旁边是三五家丁在侧护卫,车后跟着的是府里的老幼妇孺。

    一里又一里,首尾不相见。

    队伍走过了诸葛氏的家宅,穿过了琅琊的城门,路过了翠绿的田野,沿着官道蜿蜒地前进,前进。

    十里亭,队伍停下来了。

    因为这里站着一个人,诸葛玄。

    “大兄,何必清早在这野外苦等,若是风寒入体,岂不令弟伤感挂怀。”诸葛珪连忙下了马车,向诸葛玄拱了拱手,行了礼后,急道。

    “君贡,此次一走,我们兄弟不知何时方能相聚,为兄若是不来送送你,如何心安呀。”诸葛玄扶了扶诸葛珪,亲切地说道。

    ”劳大兄念挂,弟内心本就愧疚不安,还望兄长见谅。“诸葛珪抱歉地说道。

    “不说这些,来,君贡,请入座,满饮一杯,聊表为兄践行心意。”说罢,诸葛玄拉了拉诸葛珪一同坐在凉亭的石椅上,并给诸葛珪倒了杯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

    自古离别何其多,十里亭,感伤又令人留下回忆,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

    诸葛珪与诸葛玄在凉亭里互表衷情,笑晏连连。

    不久后,便见诸葛珪站起了身,对诸葛玄说:“大兄,兄弟之情,弟自铭记在心,但天下无不散之宴席,弟就此别过,切莫再勉力相送,劳神伤体,且家里诸事还得拜托大兄。请多珍重。”

    说罢,诸葛珪走出凉亭,回到马车旁时,又转了转身,再次向诸葛玄行了礼,缓缓地说:“大兄,就此别过,来日相见再把酒言欢,一醉方休。”

    “君贡,路上多小心,保重身体。到了泰山,派人捎个回信呀。”诸葛玄回道。

    诸葛珪挥了挥手,重新坐回了车驾。

    泰山郡,重新开始启程。

第6章 借梦传言() 
排成长龙的人群又一次启程出发。

    大家的心里都有些沉重,毕竟琅琊可是大家的根,这一次离开不知何时才能再回来。

    没有人说什么,所有人都默默地紧跟队伍,不发一言。

    这一走,就走了一个月。总算是到了泰山郡。

    泰山郡,山多且高,甚少平原。

    在这里,闻不到海边传来淡淡的鱼腥味,也看不到像琅琊那样一大片田野,满山遍地都是一望无边的绿油油庄稼。

    一群人到了泰山郡后,诸葛珪带着全家先回了郡丞府,安置了下来。

    第二天,诸葛珪到郡府上任去了。

    日复一日,昨天不再来,明日何其多。

    时光在诸葛珪当官的日子里,悄无声息逃走了。

    不知不觉,诸葛亮也迎来了一周岁的生日。

    公元182年,诸葛亮一周岁了,声带已经长好,能够学说话了。

    这是诸葛亮人生重要的时刻,从这时开始,他将一点点改变上辈子的悲剧,绝不让重演。

    诸葛亮要守护家人,守护更多的百姓。

    为避免不让别人起疑,这天诸葛亮先是稚嫩未脱地说出了人生第一句话,甜甜地喊了章氏:“娘亲,娘亲,娘亲。”

    直把章氏叫得笑不拢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