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之诸葛天下 >

第26部分

三国之诸葛天下-第26部分

小说: 三国之诸葛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蔡琰抬头,看见来人是诸葛亮,心中也松了一口气,寄居在泰山诸葛府,最怕行为影响了他人,惹人非议。

    “师姐误会了。师弟是听师姐抚琴,技巧高超,琴音潺潺,琴声之中却暗含忧伤,令人闻之伤感。一时好奇而问,若有冒犯之处,还请师姐见谅。”

    诸葛亮赶紧澄清,乃是因琴声吸引才来,而非为了赶人,责怪蔡琰扰人清静。

    “师弟有心了。只是今晚月圆花好,想起了已故的母亲,思及年事已高,仍劳累不堪的父亲,以及居无定所的日子辛酸,加之不知道将来如何,引起淡淡地伤感,故而抚琴解忧。”

    蔡琰看着诸葛亮这个师弟,这是整个泰山郡对蔡琰一家子最好,也最亲近的一人了,也就不怎么瞒诸葛亮,如实地将心中所想告诉诸葛亮。今夜乃是身在他乡,久经漂泊,又思念母亲,故而伤感。

    “师姐,往者已矣,还请不要太过于放在心里,为难了自己。虽然令尊是师弟的老师,您是师弟的师姐兼客人,但在下心里,却早已将你两人视为家里的亲人。”诸葛亮顿了一下,又接着说道。

    “还请师姐得知,但凡师弟能做到,必定不让师姐一家再过那漂泊颠波的日子,所以还请师姐安心住居,就当这里是自己的家,当师弟一家人为自家人。”

    “多谢师弟。”看到诸葛亮推心置腹,蔡琰心中一阵温暖,却一时不知该说些什么好。想到诸葛亮说当自己为家人,却不知是当作哪一种,是师姐还是?蔡琰突然害羞得脸都变红了。

    “师姐这琴,看起来成色不错。师弟也粗懂琴道皮毛,不知可有幸与师姐共谱一曲,也好请师姐指点一二。”诸葛亮看蔡琰腼腆起来了,而气氛突然变得古怪,都不知该往哪里继续话题。

    还好,诸葛亮急中生智,提出想跟蔡琰学琴。

    反正,文学、书法、音律,蔡琰的造诣都甩诸葛亮好几条大街,诸葛亮觉得诚心向蔡琰请教,也无不可。

    “这是家父的焦尾琴,平时皆是琰儿在保管。此琴乃是家父在逃亡之际,看见有吴地的人把一块桐木‘噼噼啪啪’当柴烧,家父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心生不忍,遂买下,并亲手制成一张七弦琴,果有美音。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为‘焦尾’。”

    蔡琰淡淡地介绍了一下这把名琴,还没认识到焦尾琴的珍贵,焦尾琴贵重不在于材质,材质只是普通的梧桐木,也不在于焦尾,而在于是大儒蔡邕蔡伯喈公唯一一张亲手制作的琴。

    齐桓公的号钟琴、楚庄王的绕梁琴、司马相如的绿绮琴和蔡邕的焦尾琴,号称古之四大名琴。

    焦尾琴,以它悦耳的音色和特有的制法闻名四海。

    蔡琰眨了眨眼睛,做了个调皮的笑脸后,又接着说:

    “既然阿亮有邀,那琰儿就献丑了。弹得不好,还请阿亮不要取笑。”有诸葛亮陪着聊天,蔡琰暂时抛开了心结,心情轻快起来了,也就同意和诸葛亮一起弹弹琴。

    “去取府里最好的琴过来。”听见蔡琰同意,一起抚琴,诸葛亮心里高兴极了,忙吩咐下人去取琴。

    诸葛亮又怕蔡琰琴道过高,自己只是半桶水,导致曲高和寡。于是提前问道:

    “不知师姐会抚哪些曲子?师弟学琴时日太短,很多曲子还不会,要是《阳春白雪》还能勉力附和,要是《高山流水》,那只好仰慕师姐了。”

    诸葛亮故意询问蔡琰一起抚琴选哪支曲子,随着绕对蔡琰表白了一下。

    “那我们弹《广陵散》?该不会要弹《凤求凰》吧?琰儿可不敢,要是引来了家父,就可大事不好了。”

    蔡琰听到仰慕她,脸不由又红了,像极水分充足,娇滴滴的苹果,也不管诸葛亮所说的是真是假,试着问问诸葛亮会哪一些,怕诸葛亮是真的不会,那一起抚琴便自然作废。

    蔡琰也不敢选择《凤求凰》这一类的,没办法,蔡邕管得实在是太严了。

    诸葛亮笑了笑,心想要是弹《凤求凰》就好了,只好摇摇头,道:

    “《广陵散》太偏了,师弟还没学会。师姐挑一挑其他的,可以吗?”

    “那我教你《焦尾十八拍》吧。”

    蔡琰无奈,只好提出将逃难以来,自创的《焦尾十八拍》教给诸葛亮,这样就等于手把手教诸葛亮抚琴了,不存在学没学过之别。

    夜深人静,亭院之中,一男一女。

    男子肤白气润,女子唇红脸粉,正在抚琴,学那《焦尾十八拍》。

    《焦尾十八拍》,蔡文姬以后的成名之作。

    如此倾囊相授,前无仅有。

    第一次,竟给了诸葛亮。

第52章 待风起() 
有人想忘记过去,而有人却觉得回忆尤其珍贵。

    因为曾经的幸福时光已然逝去,唯有回忆能伴左右。

    时光固然无法回去,回忆却能重温旧梦。

    现在的诸葛亮就有这样的感觉。

    很长一段时间,诸葛亮总是紧张崩住神经,与时间赛跑。

    脑海中,存在着一种过激的思想:年轻太好,好到无论怎么过都觉得是一种浪费,回头一看,都要生悔。

    诸葛亮已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做出谋划,剩下的就像是七星续命那天一样。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要说收获,就是也许一个人,走过很多的路后,经历过生命中无数突如其来的繁华和苍凉,才会变的成熟,懂得珍惜。

    诸葛亮的年纪还小,却早已变得成熟无比,也懂得珍惜。

    也不再轻叹着时光的流逝,在重生那刻起,忽然间便明白,只有轮回的人生,没有轮回的四季。

    人生漫漫,只求片刻欢愉。

    清晨,诸葛亮每天早早地起床,然后和父母诸葛珪、章氏以及几个姐姐们一起吃早膳,欢声笑语从崭新的一天开始,幸福的味道在膳桌上不断地飘溢着。

    诸葛亮很知足,把握好当下。

    因为诸葛亮明白这世间,很多人之所以不快乐,有的人是身不由己,自不必多说,有的人却总是在纠结过去和未来,而不是想要怎么过好现在。

    须不知,往前期待时总是永无止尽的漫漫长路,往来时回顾却疾如电光石火的一梦。

    所以在残酷的时光面前,很多无谓的思绪只会加快时光的流逝,无益于事。

    诸葛亮不愿以后的自己变成这样。

    时光如水,总是无言。

    陪伴在家人的身边,诸葛亮感到幸福。

    这短暂的安宁,诸葛亮想好好的陪在家人身边,好好的读几天书,好好的过几天快乐幸福的日子。

    然后再鼓起勇气,面对接下来的百年乱世。

    用完早膳,诸葛亮便去找蔡邕。

    这位年已半百的大儒老者,为了报答寄居于泰山的滴水之恩,却是无微不至地尽心教授诸葛亮。

    诸葛亮敬重这位须发皆白的老师蔡邕蔡伯喈公,敬重蔡邕的博学多才;敬重蔡邕的正直不阿,也敬重蔡邕的师表楷范。

    蔡邕,绝对不止是一位耄耋之年的老者,一位锲而不舍的儒经学者,而是一位值得尊重的老师,一位人格学习的模板。

    诸葛亮也特别珍惜待在蔡邕身边,读书练字,学史注经的日子。

    诸葛亮知道这样的时光,不会持续太久。但在黄巾之乱到来之前,每一天都不可复制,都值得认真对待,都需要深藏记忆。

    陪伴在蔡邕的身边,诸葛亮感到充实。

    时光总是这样,在一次次不经意间悄然而逝,而当苦苦追寻时,却又隐匿得无影无踪。

    正如,诸葛亮去找了一下薛悌和高堂隆,参观了一下军营驻地。

    看了看军队建设,和一二个新兵聊聊天,去住了住军营,吃一二顿军旅生活餐。

    好几天就这样过去了。

    诸葛亮常想,人生的意义,大抵在于在这短暂的时光里,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坚持自己的坚持,追寻自己的追寻,执着自己的执着。

    而所谓的梦想,不过一场年少的执着,一场朦胧岁月里的水月镜花。

    诸葛亮不再追求那些鲜衣怒马,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虚幻,而是力求务实,稳扎稳打。

    陪伴在军队的身边,诸葛亮感到安全。

    时光荏再。总会过去,虽走得匆忙,却记载了多少故事,多少岁月静好,多少欢笑轻叹。

    也许,所说的话语,终将会不记得,却不会忘记曾经在一起。

    青涩的时光会慢慢把硌手的棱角磨平。留下的感情,会在时光的帮助下凝固,瞬间即为永恒。

    流年不念终将安,美人迟暮时光在。

    诸葛亮在完成蔡邕的读书学习任务之后,碰上诸葛珪当值,章氏也没什么吩咐,而薛悌和高堂隆的军队也搞得有声有色,如火如荼,无须前去。

    诸葛亮就会如约去找蔡琰,和这位年纪相仿的文姬师姐,一起抚琴,谈笑风生。

    虽然很多时候,在文学、书法、音乐都是菜鸟的诸葛亮真是略懂一二,被蔡文姬击败得体无完肤。

    诸葛亮并没有那种在战场上被打败的失落感,反而觉得蔡文姬在笑自己笨的时候,笑得很美;在挪揄自己的时候,自有一份灵动神韵,可爱极了。

    诸葛亮很多时候,不自觉地,看着看着,自己的内心也变得很美,心情完全不由与蔡文姬比试而左右,不论输赢,都容易变得高兴。

    陪伴在蔡琰的身边,诸葛亮感到快乐。

    时光如水,以前诸葛亮很多时候还来不及细细品味时光的样子,就遗失了一段华年,转瞬已是沧桑满目。

    清浅的皱纹中,刻录了各种波折后的成熟。

    一份浅浅然的心性也在慢慢沉淀。

    如今,对于一些不尽人意的人情世故已不再纠结于心,而是豁达一笑。

    以如水的心境随和了一份平淡,用一颗感知的心诠释了生命尊严,靠虔诚的态度,守一份晴好,恬一份安暖。

    以前,诸葛亮曾无数次想起自己的童年,在诸葛院宅内无忧的捉迷藏;在泰山的山峰下,慢慢攀爬;在琅琊的清水河捉鱼捕虾;在自家院后的荷花塘里采摘莲藕、在收割后的田野草坪上翻滚打闹。

    倍加想念,失去才知珍惜。

    如今,诸葛亮面对即将兴起的大乱之世,虽有压力,却也从容。

    时光一去不复返,就像没有阻碍的流水,没有人能抵挡,可能也再无法找到同一杯清泉了。

    每个人都要接受改变,都要被改变。

    诸葛亮希望世道会改变,但愿人从未改变,不要忘记自己的内心,最初的善良与关爱。

    如这乱世,等待即开始。

    一旦被卷入,每个人都将是这方世界的一部分,演绎自己的使命,于缝隙间求生,于战乱中求存。

    但没有人能幸免。

    从冰山到湖泊,从山巅到村庄,从草原到庭院里那一株茶花。哪怕,就只剩下血染的云彩,酒杯中的青梅。

    这大好青山,处处埋忠魂。

    这壮丽山河,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时光会慢慢改变一切。

    过去的时光便如手中的沙,扬出去的是不再是解脱般的碎裂,留下的也不会是沾染了满手岁月的陈杂。

    诸葛亮在这种宁静的日子里,悄悄将热血通过岁月,注入生命。

    黄巾之乱,就像等待着黎明曙光到来之前的黑暗。

    来吧。

    待风起。

第53章 大汉传檄() 
诸葛亮无忧无虑地又过了一年。

    184年正月,大汉的天气刚刚转暖,乍暖还寒时候,算是已过了深秋严冬。

    金黄饱满的粮食早已收割完毕,晒干入仓。

    寒气逼人的冬天总算是过去了。

    不过,捱过了这寒冷的冬季,春雨却并未到来,滋润各州大地,春种也就尚未开始,无从说起。

    这天,诸葛亮和全家人在一起用晚膳,便瞅见父亲诸葛珪一脸的愁眉不展,心知可能黄巾之乱还是要不可避免地如期爆发了。

    为验证心中所想,诸葛亮可好开始套父亲诸葛珪的话。

    “父亲,今日当值可有大事发生,为何见父亲回府便是一幅乌云满布,心事重重的样子?”诸葛亮认真询问诸葛珪到底发生什么事,也好帮诸葛珪出谋划策一般。

    “阿亮,你虽还小,但你聪慧有佳,机敏好学,为父也不瞒你。今日,大汉天使来我泰山郡传檄,檄文乃皇帝亲自下诏,称是要各州郡县多作防备,讨贼立功。”

    诸葛珪越说越觉得此事极为难,不禁连连摇头,更加面色孤苦。

    “父亲,既是大汉皇帝亲自下诏,那檄文所至,自当遵守便是了。却不知父亲为何沉闷不已,心中抑郁?”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