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诸葛天下-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阈。患胰嗽谡饫锷睿凰瞪钭倘螅辽俨挥迷偬嵝牡醯ǖ乇疾ㄌ用恕�
“老师言重了,学生早已将老师当成一家人,当成家中的长辈,一家人不说两家人,还请老师宽心住下,若是有什么需要,可差人知会学生一下,学生必当尽力。”蔡邕客套,言语姿态放得极低,但诸葛亮可不敢真的认为理所当然。再次表达是发自内心邀请蔡邕来家中住宿,并表示会照顾到无微不至,尽心尽力。
“为师省得,阿亮你如今刚回泰山之家,理应早些去拜见父母,以全团圆之情,无须太过于在意为师,来日方长,既在你家长期留宿,你我师生共秉夜烛,通宵达旦,交谈的日子多着哩。去吧,为师也要先行歇息一会儿了,不用待在为师身边,去拜见你的父母,给你的父母请安吧。”
年已半百,人情世故如精的蔡邕此时自是不敢留下诸葛亮在自己这边待太久,以免惹来泰山郡丞府真正主人的不快。
“既如此,老师还请歇息,若有事唤学生便是了。离家近半年多,说实在话,学生还真的挺想父母亲,便不打扰老师了,学生告退。”诸葛亮向蔡邕行了个告退礼,言简意赅地退下,直到转身出了房门,便往父母亲的院子去了。
“孩儿拜见父亲母亲,向父亲母亲请安,愿父亲母亲龙马精神,笑口常开。”
诸葛亮风风火火地走进院子内,看到诸葛珪和章氏正在喝茶,彼此说着些贴心体己的话,只好一进屋门,便大声地向父母亲二人问好请安,行了个拜见礼。
“阿亮,你终于回来了,想死娘亲了。”最先反应过来的是章氏,一个劲步地跑过来,抱住了诸葛亮。
“阿亮,你怎么回来了?琅琊的事办妥了?你大兄呢?”为官多年,相对比较淡定的诸葛珪倒是一头雾水,不明白为什么两兄弟一同出发,却只有诸葛亮回来,可千万别出了什么事才好。
“回禀父亲,大兄一切皆好,只是尚在琅琊,与大伯以及几个堂兄一起谋划筹备家族外迁一事,现琅琊各事皆安排得当,进展有序,还请父亲不要挂心。”诸葛亮一板一眼地回答诸葛珪的疑问,懂得必须先让父亲诸葛珪放心,以免着急上火。
“哦,那诸葛氏外迁一事,办得如何?你大伯竟也会同意你的提议,快讲来给为父听听。”听到诸葛亮这么一说,明显是家族外迁已是成达共识,板上钉钉,诸葛珪不由好奇自己的小儿子诸葛亮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对两个儿子去琅琊,原本并不抱什么希望,以为在大兄诸葛玄那里碰了一鼻子灰,就会乖乖回来泰山,谁能想到居然让这个一岁多的孩童给办成了。
“父亲,孩子和瑾兄先是劝服了大伯和堂兄他们,大家众志成城,合家一心,然后又安抚了诸葛氏家众,变卖了部分家业,最后去了下坯糜氏谈成了合作,后来孩子又去洛阳买了官,然后便顺道回来泰山了。”诸葛亮事无巨细,一一详细地讲给诸葛珪听,听得两人倒吸一口凉气,惊叹连连。
“买官,你是说你买官成功?你大兄阿瑾也要出仕了?真是太好了。”想到诸葛瑾也将出仕,就任荆州南郡襄阳县令,诸葛珪就觉得老怀宽慰,后继有人。
“是的,大兄在琅琊安排妥当之后,便会直接去荆州南郡襄阳就任,这也是孩子为什么独自一人先行回家的原因。”诸葛亮害怕诸葛珪怪罪他自己一个人回来,丢下诸葛瑾就跑。
“阿亮果然不愧是先祖选中的人,真是天选之命,诸葛当兴。阿亮好样的。”诸葛珪欢笑开颜,毫不吝啬地夸奖诸葛亮。
“父亲过奖了,阿亮也是尽力而为。”诸葛亮谦虚至极,不敢居功。
“好了好了,回家了便好。先别说太多了,一路风尘仆仆,先去洗个澡,好好歇息,今晚娘亲大摆宴席,为你接风。”章氏心里早已笑开了花,但看父子俩一见面便谈公事,不由出声打断。
第38章 言明实情()
“多谢母亲的关爱。为家族办事,孩儿不累。孩儿尚有一事必须如实禀报父亲母亲,孩儿在洛阳买官归来的路途之中,路经豫州陈留附近,遇到一个贤者大儒,孩儿真情恳求,终拜入其门下,还望父亲母亲能原谅孩子的自作主张。”
诸葛亮顺着章氏的话语,不敢有一丝的反对,但还是觉得必须得第一时间将老师蔡邕的事告诉父亲诸葛珪,以免导致诸葛氏失礼,惹其他士族笑话。
“阿亮,你竟不经引荐,自行拜师?兹事重大,快告诉为父,所拜者何人?”诸葛珪听到诸葛亮说在回来的时候就偷偷地拜了师,不由大惊,心里急得不行。
大汉,这时代,拜师必须极其慎重。一旦拜师,即等于将学生与老师二个家族联合了起来。
学生对老师的影响微乎其微,就像孔子门生不记名的无数,其中有一些自是不成材的,却对孔子的圣名毫无影响。
但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却是深入一生,可说入木三分,也不为过。真实意义上的,一荣俱荣,一损皆损。
因此,由不得诸葛珪如临大敌,十分焦急,生怕诸葛亮年纪太小,在回来的路途上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蒙骗,草率拜师。拜师之后,要更改师门门楣,可不容易。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说明老师的社会地位和父母没什么区别。
“父亲别急,孩子并非鲁莽之辈,不识贤明。此人乃是敢于在朝堂上,直言宦官张让干政、外戚何进弄权的前议郎蔡邕,蔡伯喈公。飞白书,八分体,以及传名天下的《熹平儒经》皆是出自此人。此等大儒文士,还请父亲母亲能同意孩子拜此人为师。”
诸葛亮现在就怕诸葛珪不同意他拜蔡邕有师,毕竟,蔡邕现在可是朝廷重犯,待罪之身,与蔡邕有所关联,并不是什么好事,有可能会惹祸上身。
“竟是大儒蔡邕蔡伯喈公,我儿好生福气。伯喈公的事,为父也早有听闻,朝廷无道,不识忠良,真乃令人叹息。若是拜伯喈公为师,为父自然是同意的,甚至求之不得。却不知伯喈公现居何处?我儿拜师之后,何不请伯喈公来泰山盘桓几日?也好为父帮你隆重安排拜师仪式,广邀友人,备好束脩六礼,答谢师恩。”
诸葛珪听到所拜之人是大儒蔡邕,心中一阵大喜,却又开始担忧诸葛亮人小耳轻,容易被他人忽悠蒙骗,万一是个冒认充假的混人,并非是真正的蔡邕,那可就不是一件美事了。因此,想帮诸葛亮把把关,鉴别一下,故意提出要见蔡邕,以便亲眼一见,了了诸葛亮拜师蔡邕一事的心结。
“不瞒父亲母亲得知,老师如今被宦官外戚到处捉拿,四处搜捕,算是归家无门,无处可去。孩儿能在回来泰山的路上偶尔遇到,也是因缘幸会。老师原本是想回陈留郡圉县老家,避难躲祸,孩子既思念父亲母亲,又想留在老师身边学艺,且实是不忍老师颠泊流离,居无定所,故斗胆邀请老师前来家中留宿,还请父亲母亲不要怪罪孩儿不禀自行。”
诸葛亮为了让诸葛珪同意老师蔡邕一家长期住在泰山郡郡丞府,不得不和盘托出。诸葛亮不得不赌一把,虽然拜师蔡邕能带来偌大的名声,但也会带来风险。这点诸葛亮懂,长年为官的诸葛珪自然不会不懂。
所以诸葛亮心中已是开始打算如何劝服诸葛珪收留蔡邕一家,倘若是诸葛珪露出一丝的反对,该如何应对。
“身为学生,老师有难,自当援手,岂可旁观。我儿能不畏强权,邀请蔡伯喈公来府里常住,为父心中甚慰。至于朝廷那方面,我儿可尽告之蔡伯喈公无须忧虑,来了泰山郡便安心住下就是了,其他种种,为父自会安排周旋,准备妥当。”
身为世家士族的诸葛氏子弟,诸葛珪这点文人士气还是有的,当下打包票,不仅同意蔡邕长居诸葛府,还承诺搞定朝廷的搜捕,给蔡邕一家一个安静的生活环境。
当然,这也是权衡利弊之后的结果。
诸葛亮拜师蔡邕,身为诸葛亮的父亲自然是得出一份力。跟着蔡邕不止能学到一身本事,读书治经不在话下,而且蔡邕的名声实在是大,整个大汉不知道蔡邕的文人儒士可能不多。
至于官府那方面,身为泰山郡郡丞,泰山郡的二把手,只要搞定了郡守,则算是万事大吉。
“多谢父亲鼎力支持,孩儿必向老师努力学习,争取早日成材,做一个像父亲,像老师一样的人。”诸葛亮心中的石头总算是落了地,过了诸葛珪这一关,老师蔡邕那边就好交待了。拜师一事,自然水到渠成,再无阻力。
“阿亮,事不宜迟,快带为父去拜见蔡伯喈公,以免失了礼,招待不周,没有尽到我诸葛氏的地主之谊,被他人诟病。”诸葛珪还是心急着见上蔡邕一面,以作确认。也好,和蔡邕商议其他各事,让蔡邕安心静住诸葛郡丞府。能和蔡邕这样的大儒共居一处,探论文学儒经,谈谈天下大势,想想都令人兴奋。
“父亲,老师一路赶来,舟车劳顿,伤神伤体,孩儿已带老师到府中厢房先行歇息去了,待今夜晚宴,孩儿再去请老师来和父亲母亲一见。如何可好?”
诸葛亮知道诸葛珪要是不见上蔡邕一面,心里的疙瘩和芥蒂就不会消去。但此时又不便再去打扰蔡邕,既显得言出无信,又不给蔡邕时间休整,且仓促相见,以蔡邕这种爱面子,顾形象,上年纪的老人最是在意,容易导致彼此形象分不好。
所以还是缓缓。以酒宴相待,辅以佳肴,到时气氛也会好一些,而且能让蔡邕一家感到诸葛家的重视厚待,因此诸葛亮只好先劝住诸葛珪,希望诸葛珪能够同意,晚点再验明蔡邕的身份真假。
“如此,我儿之大言,大善。”精于官场沉浮的诸葛珪,一经诸葛亮提醒,就想通了其中的门门窍窍,要是此人是真的蔡邕,急于相见,则有种落井下石的味道,要是此人是假的,堂堂郡丞急匆匆跑去拜见,也是惹人笑话。
想通关节的诸葛珪不加思索,立马同意了诸葛亮的提议。
第39章 拜师之礼()
待到傍晚时分,黄昏渐近,诸葛亮沐浴更衣后,亲自来到老师蔡邕居住的院子里,准备邀请蔡邕去参加家宴,至于蔡琰,章氏也早已派人去请了。
“老师,您起了没?学生来请您去参加晚宴就膳了。”诸葛亮站在门口,轻轻地敲了下门扉。
吱呀一声,房门由里到外打开了。
“好久没睡得这么舒服了。阿亮,你怎么亲自跑来了,派个下人告知一下便是了,为师又不是外人,何必在意拘泥于这些虚节俗礼,亲自来请。”打开房门的蔡邕伸了伸懒腰,睡了一觉之后,果然气色变得好多了。虽然仍然脸有疲色,却眉眼开始有神起来了。
“老师,礼不可废,学生来请自是份内之事。况且老师新到诸葛府,人生地不熟,多有陌生,还是学生亲自来带领老师前去用膳,放心一些,以免老师初宿府中,引起不习惯。”诸葛亮换了一身新衣,更加显得彬彬有礼,举止有度。
“阿亮,走吧,前方带路,莫要让令尊令堂久等了,不然为师的罪过就大了。住在诸葛府已是给你们带来麻烦,要是还反客为主,那为师就太不识抬举了。”不再坚持,蔡邕让诸葛亮前头带路,身在异乡为异客,做为客人,蔡邕是十分合格的,不敢太过于拿捏身份。
蔡邕虽看不惯宦官张让、外戚何进等人,却对世家士子并无偏见。人家诸葛府礼贤下士,滴水之恩,便得投桃报李,涌泉相报。
“老师无须心急,请随学生来,家父与家母虽已在等待我们前去,一同就膳,但素来平易近人,慈祥和蔼,必不会怪罪我等,更何况老师您远来是客人,些许等待也是应有之礼。”诸葛亮向蔡邕施了一礼后,便款款地在前方带路,不紧不慢,只是侧了半个身子,不敢整个人越过老师蔡邕,导致走得并不快,徐徐前行。
蔡邕不再说话,专心致志,快速前行,紧紧跟上诸葛亮的脚步,力求用最短的时间赶到宴席大厅。
待二人来到宴席门口,远远便看到诸葛珪夫妇坐于宴席主坐上静等,宴席上还有其他的几个人。蔡邕眼尖,看到了女儿蔡琰也已坐于宴席上,遂麻利地再次加快了脚步。
屋子里的人也看到蔡邕二人在门口,快步走进来,宴席上的人连忙站起来,迎了出来。
“下官泰山郡丞诸葛珪拜见议郎大人蔡伯喈公,多年未见,伯喈公风采依旧,实是令人敬佩不已。”诸葛珪曾经有幸上朝的时候,瞅过蔡邕几眼,虽然远在泰山为官,多年未见,却还是能相认的。于是连忙地向蔡邕行了个拜见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