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善战之宋 >

第181部分

善战之宋-第181部分

小说: 善战之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权人物。”曹彬注视着宴会中的人群说道。

    “原来是这样!”听到曹彬的介绍,旁边的李沆略微思索了一下立刻恍然大悟,很快明白了宋真宗赵恒的意图,同时也明白了曹彬话中的深意。

    在宋朝原来的军队体系中,各地监军为宋军的根本,从人事任免到人员分配,以及军功的嘉奖,一切都以监军为主,其次就是各地军队调动,都直接受皇城的调遣,不受当地官员的管理,而其他的州府路都要听汴京从统一调遣。

    武将没有指挥权和军队调动权,文官来指挥武将打仗,以及重文轻武的态势,导致的宋朝军队战斗力一直不强。

    但现在不同,宋真宗赵恒考虑到了这些弊端,一口气下令增加了十几个屯兵大营,不但把汴京城的绝对指挥权与各州郡的府军剥离开,还撤掉了监军一职,淡化监督武将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为各地区的武官放开了手脚,能够更加机动和快捷的调动兵力。

    更为直接的是,在这次任用人员全部打乱重新划分之前,大殿封宫名单上出现了更多的新兴贵族的出现,虽然这些新兴贵族大部分仍然祖辈都是与社稷有功之臣,但对于现在朝堂之中的势力仍是一次不小的冲击。

    新任命的官员优势在于掌握真正的实权,传统的旧官员优势在于底蕴十足,相信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新官员与旧官员间都会因为各自的利益展开争斗。

    特别是在这次大殿封功的名单中,出现的为数不少的从应州府衙走出来的军官,这些军官虽然人数连十分之一都不到,但他们大多数都是在二等军功、三等军功内,俨然已经成为了一股不可小觑的新生势力,而王靖作为这些人之前的上级,以古代讲究门第门生之道,他的影响力无疑是很大的。

    很显然,曹彬表面上是在说王靖,但实际上却是在告诫和提醒杨继业,希望他不要再卷入这样的争斗当中。

    “曹国公,您平日里终日不出府门,想不到如今对当今朝廷的局势了如指掌啊。”杨继业一脸感激的看着这位宋昔日的老元帅。

    曹彬笑道,“杨将军,老夫一直认为,一个统帅若想城为一名优秀的统帅,仅仅把眼光放在战场上那是绝对不够的,知彼之前首先要知己,如今老夫闲置在家,除了和陛下下几盘棋外,也没有旁的事情可以做了,只好做些这样无聊的分析了,哈哈。”

    “曹国公谦虚了,哈哈哈。”

    杨继业也跟着笑了起来,不置可否,他心里很清楚,事实并没有曹彬说的那么轻松,就算他很闲,但是当今的陛下可一直在忙于公事。

    “曹国公,我想问一下,你们口中说的王靖,是不是那个应州的知府事。”这时,被两人晾在一旁的杨继业终于得到了插嘴的机会,这也是他来到曹国公这里的另一个目的。

    “对,就是这个小子,怎么,你也认识他?”曹彬很好奇的看着他,心里一阵奇怪,这小子应该没有这么大的能量吧,就连镇守在大宋偏远雁门关的将军都认识?

    “之前到见过一次有些印象,王靖这次在寰州的事情,我多有耳闻,想问问他那个曹魏投石机是从那本书上看到的,不过今天宴会上没看到他,可惜了。”杨继业脸上显出一丝遗憾。

    对于王靖这个人,他印象很深刻,几年前汴京城会战中,大宋军队和西夏军队正在激战,战事正处于胶着状态,辽国援军赶到的那一刻,原本沉住气的他,心里顿时咯噔了一下,不过见辽国援军直接杀入了西夏骑兵中才总算松了一口气,那一次正是由于辽国援军的加入,才直接锁定了战局,事后他才知道,前去搬救兵的,正是这个叫王靖的人。

    另一个很深刻的印象,在去年的平定家族内乱中,当得知寰州全境已经被宋军占领这个消息后,杨继业当时非常惊讶,因为他正指挥麾下军队围攻卢家的那几个州,而且围攻了近一个月都没有任何的进展,对于王靖如何能轻松拿下拥有五座主城的寰州,他感觉到有些不可思议。

    攻陷寰州原本并不在宋朝军队的计划当中,根据赵恒等人的商议,是准备先集中兵力拿下蔚州和琢州、莫州和瀛州以后,再攻占寰州和武州,因此当寰州被宋军队收复的消息传来,最明显的作用就是极大的鼓舞了当时低迷的士气。

    杨继业至今还很清楚的记得当时消息传来后,整个营帐内立刻欢呼起来的场景。

    大宋如今虽然名将将星仍然很多,但是却没有一个人能够达到英年早逝的赵匡胤的高度,当年赵匡胤一杆长枪,骠骑十万,策马扬尘,剑锋所指,无不臣服。

    去年平乱战役曾一度陷入胶着状态,正是由于寰州宋军的出色表现,令战局立刻变得明朗起来,就仿佛是闷热的夏天被人泼了一盆冰水,让人酣畅淋漓,因此杨继业在心中更是暗暗记下了当时寰州的统帅王靖这个名字。

    尤其是在这次大殿封功时,他特意注意了一下军功人员名单,虽然有几十位应州的人名,但却没有出现本为主帅的王靖的名字,王靖这二个字,在杨继业的心中,愈发的神秘了。

    曹彬笑道,“有什么好可惜的,你要想见王靖这小子我今晚立刻把他叫来,就是他的祖父王钦若也得给老夫一点面子。”

    “还是下次吧,明天我就要回雁门关了。”

    “哦,走的这么急,是边境那边出了什么事了么?”

    “嗯”杨继业点了点头,对“雁门关那边前几天传来快报,说是辽国那边边境兵力调动频繁,我怕雁门关那边有失,本来想前几天就走,如今庆功宴已经举行了,我也改回去了。”

    杨继业点了点头,“不错,边防要紧,既然如此,那你还是尽早启程吧。”

    “两位大人,若有空闲请帮我带个话,就说我杨继业很想教王靖这个朋友。”

    “放心吧,我看这件事就交给李丞相吧,是不是,御林书院的管院大人。”曹彬笑着说道。

    “曹国公,我没有搞错吧,你竟然连这种小事你也清楚?”李沆一脸的无奈,“我还以为这小子来我这里当教书先生的事只有我自己知道呢,唉。”

    “什么?王靖当教书先生?”饶是杨继业心思成熟稳重,也不由得愣了一下。

    “没错”曹彬和杨继业两人几乎同时脱口而出,两人互看了一眼,同时哈哈大笑起来。

    

第240章 御林书院() 
御林书院,又名汴京书院,位于汴京城南,书院入学门槛较高,这并不是因为其高额的私塾费,而是学生在进入御林书院时,必须要进行一系列的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合格后,才会允许入学。

    御林书院具有悠久的历史,他是大宋的第一所不同于一般书院的书院,而是有些偏御林书院,不过由于保密,外面和史籍上很少有记载罢了。

    不过,能够进入到御林书院,不但意味着会受到宋朝最好的军事教育,更多的意义在于,从这里走出去能够顺利毕业的学生,大部分都能够成为宋朝军队的一名军官,顶着御林书院这一头衔,在军队中也会受到上级的格外照顾,禁军派系一直力压府军派系在宋军队中占据明显的优势,就是因为禁军派系的人的核心不少都是从御林书院走出去的,在这里人脉资源丰富,只要有能力获得最后的认可,进入军队后至少都是校尉级别的武将,甚至还有个别极其优秀的直接被任命为都尉。

    北宋年代,成为一名能够率领军队收复山河失地的元帅几乎是所有人的梦想,相比立功难如登天的文职,获得战功才是获得授勋的最佳渠道,宋朝上几乎所有的贵族世家的第一代开创者都自于战功的授勋,剩下的那些则是家族的世袭。

    没有战功的支持,贵族世家世袭几代后,原本的爵位就会降低,再世袭几代后,又会继续降低,如果家族的成员在平庸无能,迟早就会沦落为平民。

    因此不但是一般人渴望自己的孩子能有出息,连那些身份显贵的贵族子弟,都以能够进入到这里为荣耀。

    在御林书院,几乎云集了宋朝所有最优秀最有天赋的年轻人,虽然御林书院的学费较高,但却仍然有不少家境贫苦的人在这里进修,能够留在这里的这些人,他们大多数天赋较高,平时的训练也很刻苦,往往别的官宦世家出身的学生下了课或者结束训练之后,就结伴出去参加各式各样的聚会,提前拓展自己的人脉,他们却仍旧在灯光下认真翻阅着兵书,或者独自停留在沙盘推演室内苦苦琢磨战术。

    他们没有后路,只有在各项科目考试中排列前茅,他们才会获得书院给与的奖励,用来支付平时的费用和高额的学费,过程是艰难的,但他们相信,只要坚持常人所不能忍,就一定会获得常人所无法得的丰厚回报,只要通过了最后的院试和殿试,便可以进入军队成为一名真正的将军,鲤鱼一跃入龙门。

    相比那些勤奋的平民出身的学生,那些出身在权贵世家的学生则舒服许多,这些贵族子弟中,大多身世显赫,背景复杂,排除那些同样天赋也很优秀的贵族子弟不,那些资质平庸的学生并没有对奖学金有过多的追求,大部分人只想着如何熬过毕业,再通过自己家族在朝廷里的关系,逐步往上爬,御林书院对他们来讲,只是通往仕途的一个天梯而已。

    在御林书院,只要你喜欢,甚至连任何课和训练都可以不去参加,但是一旦进行院试,没有任何的人情可以去讲,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淘汰率,让无数在这里混日子的人欲哭无泪。

    正因为如此,只要有些上进心的人,在书院内不会放过任何提高自己的机会,教他们战术的,都是宋朝有经验的较为优秀的至少是军都指挥使级别的武官,甚至还有几位是厢指挥使级别的武官,他们实战经验丰富,领导能力强,能够及时纠正学生死板教条的想法,开阔他们的思路。

    副统领级以上的高级武将,有时也会被特邀前来传授经验和战术思想,往往在这个时候,整个书院内会万人空巷,仅仅够容纳千人的大殿连过道都会站满学生。

    宋宗一七八年三月

    万物复苏,阳光明媚,在大宋御林书院大门前,不断有学生背着行囊进入书院,这些学生都是从外省匆匆赶来的学生,他们刚刚结束冬季的休假准备开学。

    虽然是清晨,但是在书院大门一侧,却早已经停留了不少华丽的马车,根据书院的规定,书院内是绝对不允许骑马进入的,私人的马车更是被禁止入内。

    在书院大门一侧,一块巨大的石碑上,刻有“禁止骑行”四个鲜红的大字,格外的醒目。

    离下午报道还有一段时间,书院里不少已经打理好自己屋子的学生正三五成群的凑在一起在外边闲聊,他们兴致勃勃谈话的话题,全部都是去年刚刚结束的那场塞北平乱战役。

    这时,一辆华丽的马车停在了书院门前,在马车的两边护卫着的数十个骑兵纷纷下马,其中一个骑兵走到马车前掀开了马车帘,恭恭敬敬的说道,“九少爷,已经到了,请下马车吧。”

    “哦?这么快就到了。”里面传出来一个慵懒的声音。

    “是的,九少爷。”那个骑兵恭敬的回答,心中却暗暗骂着,你家离这里一共就不到五里的距离,你还想要多慢。

    “嗯,既然这样,那我就下车吧。”

    很快,一个身着华丽的青年跳下了马车,他抬头看了看头顶的红曰,微微皱了皱眉头,喃喃的说着“想不到汴京城的天空,还是这般的刺眼啊。”

    “呃”旁边的那个骑兵抬头看了一眼天空,愣了一下,这天气挺好的,也不刺眼啊。

    还是马车上的车夫及时提醒,“九少爷的意思是让你拿个伞,这马车里就有。”

    “好的好的。”这个骑兵慌忙爬上马车,从里面翻出来一把伞,撑开以后挡在了这个青年的头顶上。

    这个被称为九少爷的青年满意的点了点头,把手臂轻轻的抬到耳边,

    “啵”

    他打了清脆的响指,很随意向前摆了一下手,其他骑兵立刻把马放到一边,只留下一个人看马,几十名骑兵跟随在九少爷后面,浩浩荡荡的进入了书院中。

    他这一行人立刻引起了书院内其他学生的注意力。

    “快看,这不是国公府的九少爷吗?真有派头啊,身后那个骑兵军官应该是军都指挥使级别吧。”

    “军都指挥使算什么,只要九少爷愿意,就算找个厢指挥使当随从那也不是不可能的。”

    “尼玛啊,我们苦熬了半天,都不一定能通过院试,就算是通过了院试,恐怕给九少爷打伞的资格都特么不一定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