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有钱人-第9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姬庆文好似从梦中被惊醒一般,赶忙回答了一个“哦”字,便搀扶着孙承宗,在文武百官的齐齐注视之下,便也进了乾清宫。
他将孙承宗扶到乾清宫内的一张圈椅上坐下,便退后两步,对皇帝道:“皇上,您同孙老师慢慢聊,我到外头候着去了。”
崇祯白了姬庆文一眼,道:“怎么外头很好么?还没有这暖烘烘的乾清宫里舒服么?”
姬庆文忙道:“舒服,舒服,当然是这里舒服了。可这么多官员都在外头挨冻,就我能陪着皇上和孙老师在这里享福,就怕那些大人们对我有些意见……”
崇祯面色一沉,斥道:“你这狗才,才当了几年的官?别的本事没学到,光学会官场上这些蝇营狗苟的狗屁规矩了。哼!朕最痛恨官员们这种论资排辈、迎来送往、结党营私的勾当了。你今日什么也别管、什么也别说,就给我安心在这呆着。”
说着,崇祯不知想起什么好笑的事情来,忽然“噗嗤”一笑,道:“你这狗才办事倒还是蛮得力的。不知孙老师知道了没有,这狗才领军勤王,已打了两个胜仗了——而且都不是小胜——一仗打伤了满洲大贝勒代善、一仗又逼退了敌酋皇太极,也算是稍安朕心了。”
说着,崇祯一指孙承宗下手的一张座椅,道:“看在你没有辜负孙老师一番栽培的份上,朕就赐你坐下吧!”
姬庆文看着崇祯皇帝先怒后喜、喜怒无常的样子,心想:这皇帝怎么翻脸比翻书还快,有句话叫“伴君如伴虎”真是一点都不假。
因此他也不敢就这样大大咧咧地一屁股坐下,而是半个屁股坐了圈椅的一个角,来了一把“正襟危坐”的姿势。
却听孙承宗说道:“姬庆文这狗才用戚继光老将军的法子募兵、练兵、用兵,自然是旗开得胜了。想当年戚将军镇守蓟州时候,蒙古蛮子听见他老将军的大名,便吓得偃旗息鼓了。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大概就是这个境界吧……”
崇祯也叹息道:“可惜风流人物都随烟消云散去了。张居正、戚继光、俞大猷、李成梁,这些名臣良将,要有一两个在朕身边,何至于满洲皇太极这样嚣张呢?”
孙承宗赶紧劝慰道:“皇上何须如此?中原地大物博、人杰地灵,又怎么会找不出领军、理政的人才呢?皇太极虽然一时凶悍,却不过是取巧,抓住了朝廷应对的几个失误罢了。”
“哦?这话怎么说?”崇祯忙问道。
于是孙承宗开始一桩一件分析起此次女真入关时朝廷的应对措施起来。
首先是对女真人的动向不了解或是不重视,满洲八旗开展这样大规模、大幅度的行军作战,朝廷居然没有掌握一点消息动静,任由其从容南下,这首先就失了先手。
其次是遵化…喜峰口一线驻军的战斗力实在是太过薄弱,支撑了不到一天,便被满洲骑兵攻陷。间接导致了赵率教所率的山海关精兵来不及休息,便被皇太极打了个以逸待劳、全军覆没。
而赵率教所部覆没之后,直到袁崇焕进关这段时间之内,关内京师周边兵力产生了一个颇大的真空期,在此期间皇太极可以肆无忌惮地行军、作战、劫掠,彻底掌握了战场主动权。
崇祯皇帝此刻表现出了难得的耐性,认真听孙承宗说完,这才说道:“这其中虽然是内阁、兵部处置失宜,可朕自己也有责任。”
姬庆文用带着惊奇的眼神看了崇祯一眼——能让这位刚愎自用的皇帝当面认错,可见孙承宗也是很不容易的了。
只听孙承宗又接着往下说道:“不过皇上能够速调袁崇焕、满桂、侯世禄等人驰援京师,足见皇上圣明。如今城外敌军之中,真正有威胁的,也就只有八旗精兵十万人左右,我军人数两三倍于敌军,只要部署得当,应当还是能够克敌制胜。”
崇祯皇帝听了,顿时面露喜色,赞道:“不愧是孙老师,刚此处才多少时间,便已有了妥善安排,朕看比当年诸葛武侯‘安居平五路’也不在其下。比外面那些昏头官员不知强到哪里去了……”
“皇上谬赞了。”孙承宗说道,“我军虽然能够取胜,但满洲人气焰汹汹,恐怕也不易取胜,只有上下齐心、通力协作、妥善安排、严格执行,才能取而胜之啊!”
第一五六节 金牌令箭()
崇祯皇帝用力点了点头:“此次朕请老师出山,就是为了能够统领全局,将满洲鞑子驱逐出去。”
听到这里,姬庆文忍不住怯怯地说道:“皇上,袁督师叫我向圣上代陈一句,说他打算依靠京师坚城,将皇太极的主力消灭,从而彻底解除……”
这是姬庆文第三次替袁崇焕传话了,已经算是仁至义尽了。
“扯淡!”可未待姬庆文把话说完,崇祯便怒斥道,“这厮居然还在痴心妄想,现在能将鞑子尽快赶走,朕已经不甚欣喜了。”
姬庆文闻言,赶紧闭上了嘴。
却听孙承宗出来打个圆场,说道:“皇上不要动怒,元素(袁崇焕的字)就是这个脾气。不过此役虽未必能够歼灭鞑子主力,不过只要部署实施得当,还是能够将其重挫一番,略微打压一下鞑子的气焰也是好的。”
一样的话,从不一样的人嘴里说出来,意义就会变得完全不同。
崇祯听了孙承宗的话,眼中立刻放出希望的光来,问道:“哦?孙老师居然还有这样的妙计?到底如何布置,还请老师教我。朕必然全力配合,外边那些官员也必然全力配合,否则,朕就杀他们的脑袋!”
“首先是要放任皇太极攻城。”孙承宗淡淡地说道。
崇祯听了这话,立即就不淡定了:“不行,不能让满洲鞑子攻城,朕丢不起这个面子。”
孙承宗却道:“皇上不要着急,且听老臣把话说完……”
原来按照孙承宗的主意,皇太极此次进关只求一个“快”字,虽然是八旗精锐尽出,然而却没有携带攻城器械,面对北京如此厚重的城墙,其实是没有什么攻城的方法的。
因此,崇祯皇帝其实并不需要担心京师被攻破,而是应当期冀皇太极主动接近京师城墙,然后再利用城墙上的火力优势,重创其主力。
那么如何才能诱导老谋深算、经验丰富的皇太极出手呢?
“诱饵,让元素(袁崇焕的字)做诱饵。”孙承宗给出了他的答案。
要知道,袁崇焕是皇太极的死敌,只要他在辽东一天,皇太极就无法尽情南下;而只要消灭了袁崇焕,那皇太极就可以自诩是海内再无敌手了!
同样的,朝廷虽然打算以袁崇焕为诱饵,却也不能坐视他被皇太极从容吃掉,必然要有相应的策应措施——也就是说,这诱饵里,要下钩子。
而与此同时,这钩子放得却也不能太明显,以免吓走了皇太极。
这就需要足够丰富的经验和足够睿智的诡计了。
于是孙承宗对崇祯皇帝说道:“那老臣斗胆请皇上赐金牌令剑予我,老臣请代皇上指挥京师防御事务!”
这金牌令箭乃是洪武皇帝朱元璋铸造,上篆“如朕亲临”几个字,天下兵马见到此物,便似见到了皇帝本人,可以用至高无上的皇权来发号施令。
这枚金牌令箭曾经赐给过大将军蓝玉,用以统一事权讨伐蒙古。而蓝玉功成之后,洪武大帝朱元璋却又怕他佣兵自重,罗织了谋反的罪名,掀起一桩大案,牵连受罚的达数万人之众,而蓝玉本人也被株连九族、凌迟处死。
又曾经被代宗皇帝赐给于谦对抗瓦剌太师也先。而于少保成功驱逐瓦剌之后,却冤死在了夺门之变后的英宗皇帝手中。
这两位虽然性格各异,却都因金牌令箭显赫一时,又因皇帝的猜忌终于落了个不得善终。
兵者——凶器也。
这句话在这枚金牌令箭上体现得再妥当也不过了。
(以上纯属胡扯,剧情需要,见谅。)
因此崇祯皇帝颇犹豫了一阵,最后还是下定决心,转身走入寝殿,亲自翻找了一番,这才取出一只黄绫包裹的匣子,双手递到孙承宗的面前。
孙承宗赶忙起身,异常恭敬地接过匣子,只掀开盖子从缝隙里瞟了一眼,便将盒子关上,又扭头对姬庆文说道:“姬庆文,你这狗才佩着的那口宝剑甚好,是不是也借给师傅用一用?”
姬庆文听了一愣,这才想起自己腰间佩着的乃是崇祯皇帝亲赐的“天子剑”——自己还一次都没用过呢!
于是姬庆文忙看了崇祯一眼,见这口宝剑的真正主人没有反对,这才将宝剑解了下来,双手捧着递到了孙承宗手中。
这样一来,孙承宗既有了发号施令之权、又有了先斩后奏之权,从此刻起,他手中拥有的权力,已超过大明历史上任何一个官员,甚至当年的张居正也无法同他相提并论。
其实以孙承宗的智慧和经验,岂能不知像他这样的臣子,掌握了这样的权力,是绝对不能见容于皇权的,可为了大明国祚、为了天下苍生,他也只能这样置生死于度外了。
于是他放亮了嗓音,朝门外朗声叫道:“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何在?”
门外的骆养性听是乾清宫内有人传唤自己,下意识地答应了声:“臣在此。”便推门进来。
孙承宗毫不客气,说道:“骆养性,而今大敌当前、军令如山,我便要用你锦衣卫下将士传达命令,要令行禁止,不准有半点拖沓违逆,你懂吗?”
骆养性刚要答应,却忽然想到孙承宗虽然地位高、资格老,现在却还是布衣之身,凭什么来命令自己这个大明朝内第一特务?
崇祯皇帝不是笨人,见骆养性略有犹豫,便道:“骆养性,你怎么还不答应?告诉你,朕已起复孙承宗老师重新入朝,封中极殿、领兵部尚书,又赐他金牌令箭、尚方宝剑,统领京城防务。现在他老人家的话,便是朕躬的话,违抗他的话便是违抗朕的话,便是欺君抗旨之罪,便要凌迟处死!”
骆养性听了,赶忙跪在地上,答应道:“臣遵旨。孙大人有什么吩咐,锦衣卫定当效犬马之劳!”
“好!”孙承宗应承一声,随即下令,“传兵部尚书、九门提督进来。”
骆养性磕了个头,随即起身,亲自将兵部尚书王洽传入屋中,又让同在乾清宫外站班的李元胤这就去传九门提督太监沈良并调一百锦衣卫在紫禁城外随时候命。
过不多时,沈良已气喘吁吁地跑了进来,朝着崇祯帝和孙承宗便磕了几个响头。
孙承宗见现任九门提督居然是个太监,心中一阵腻味,却也知道现在不是同皇帝争论要不要重用太监的时候。
于是他定了一下心神,发号施令道:“如今满洲精兵就在城外,不时便要攻击京师。因此要调集城内一切兵士力量上城墙驻守。王洽,京师各营、各卫现有兵马多少,你给我报个数。”
“八万人不到……”王洽答道。
孙承宗老眼一瞥:“你不用现在回答,我给你一个时辰时间,将兵士清点清楚,剔除老弱不能战的,再回个数字给我,要精确到个位数,否则先治你个昏聩之罪!下去吧!”
京师三大营虽是大明拱卫首脑的精锐之师,然而经过土木堡之变后边一蹶不振,虽经几次重建改组却早已不复当年成祖朱棣北伐蒙古时的气象。
王洽口中的“八万”之数已是十分保守的了,然而孙承宗却知道其中还有不少水分,故而叫王洽重新清点一边再报上来。王洽虽不是什么精通兵法之人,却也知道其中弊端丛生,心里发虚,便赶忙连滚带爬地下去清点人数去了。
孙承宗又对暂领九门提督的司礼太监沈良说道:“京师三大营兵力还不够镇守九门。京师之内各王府、各勋爵、各官员家中的家将、护卫、家丁,以及各衙门的差役,要全部集结起来,集中在教军场,由朝廷统一编组参与作战。”
这差事虽然得罪人,却也并不难办。
沈良想也不想便回答了一个“是”字。
第一五七节 明军的部署()
孙承宗却还不放心,特意叮嘱了一句:“方才我说的,虽是军令,你却也不能胡来。皇上不怒自威、以德服人,已然能够说动群臣,用不着动用东厂、西厂的人马强逼。若是被我知道你闹出什么不体面来,看我用御赐的‘天子剑’当场将你斩了!”
沈良吓得浑身一紧,赶紧叩了个头,唯唯诺诺又退了出去。
孙承宗又对侍立一旁的骆养性道:“传满桂、侯世禄、尤世威觐见。”
骆养性一怔,问道:“孙老督师是要传三位总兵觐见么?”
孙承宗点点头:“难道我说得不够清楚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