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有钱人 >

第73部分

明末有钱人-第73部分

小说: 明末有钱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岩冷笑道:“李指挥果然深通律法。不过在下记得,《大明律》里只规定了流放的距离、而没有明文规定流放的地方,更没有规定陕西的罪犯不准流放到苏州去。李指挥,我说得对不对?”

    李岩这几句话说得一点都没有错,让李元胤没法反驳。

    可李元胤依旧觉得这样太过匪夷所思,便又说道:“大明朝两百多年以来,从来都是这样的惯例。就怕姬大人一时打破了,又要引来无数御史言官的攻谀了。”

    李岩眉毛一横,说道:“惯例本就是用来被打破的。更何况这次打破惯例的可不是姬兄,而是当今皇上。御史言官们要有话说,就对圣上去说了好了!”

    姬庆文听了眼睛一亮,忙追问道:“李兄,你这话是什么意思,给我讲讲清楚啊。”

    李岩说道:“我的意思很简单。这就请姬兄拟一道请旨的奏章,就说这两千多人的灾民,姬兄不知应当如何处置,还请皇上定夺。然后在奏章里写一张夹片,或者写封书信让孙承宗老督师代为陈奏,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因果利害尽可能说得透彻一些,最后再明确提出,请皇上降旨将这两千多人,全部以流放的名义,发到姬兄手里,再由姬兄一并带去苏州。”

    李元胤幽幽地说道:“就怕皇上乃是英明圣主,我们同他耍这样的小心眼,皇上未必能够同意……”

    李岩却道:“就因为皇上不是那种默守陈规的庸懦之主,我们才能上这样的奏章。”

    姬庆文左思右想——觉得奏章要是不上,那这两千多人的乱民无疑就要烂在自己手里;要是上了,皇帝却未必能够批准,然而只要批准了,那这两千多个麻烦,摇身一变,就会成为两千多个廉价劳动力——这笔生意,值得一做。

    于是姬庆文说道:“李兄的主意虽然好,然而这篇奏章的文章却更重要。那就烦请李兄执笔,将奏章和夹片、书信拟一下,也好多几分胜算不是?”

    李岩点点头,取过现成的笔墨纸砚,坐在桌上一边洋洋洒洒地写起奏章来,一边说道:“姬兄,明面上给皇上的奏章,可以由我来代写;可给奏章里的夹片和给孙老督师的书信,那必须是你的亲笔。我拟好了,你照抄一份即可……”

    待李岩将这几分文书写完,姬庆文取过一看,果然见他将自己的打算写得入情入理、入木三分,便欣然坐下,用自己那不堪入目的毛笔字誊写干净后,便吹干了墨迹封装起来。

    李岩又道:“这几份文件要紧得很,不能让别有用心之人给偷看了去,幸好李兄在朝廷里也是有几个铁杆的……依我看,不能走寻常通路,必须派信得过的人到京师走一趟,直接送到孙老督师或者徐侍郎(礼部左侍郎徐光启)手里,让这两位大人直送御前,那才是万全之策。”

    姬庆文听了李岩这样的安排不禁赞道:“还是李兄心底瓷实,就按李兄的法子办。信得过的人我这里也有,就辛苦多九公去京师跑一趟,他是老江湖了,定然不会出错的。”

第一二一节 我办实事 皇帝背锅() 
送走了多九公之后,姬庆文一桩大事落地了一半,整个人顿时轻松起来,这才发现李岩书房的窗纸上都贴着大红“喜”字,便已猜出三分门道,问道:“李兄,看这里的装饰,是不是你有什么喜事瞒着我们啊?”

    李岩脸上一红,答道:“也谈不上什么喜事吧。家父做主,安排我同裴家的姑娘成亲。我想着裴家乃是清华世家,父祖做官都很清廉,裴姑娘品貌也十分出众,便答应下来,上个月刚成的婚。”

    姬庆文大笑道:“这怎么不是喜事了?这是天大的喜事啊!不瞒李兄说,我这次回西安,正是纳了杏儿为妾,为这事家里还好吃好喝了几天,李兄明媒正娶,居然少了我的喜酒,我可要罚你哦!”

    说是受罚,可现在是明朝崇祯年间,后世夜店里流行的“真心话大冒险”、“数青蛙”、“猜火车”、“萝卜蹲”那些整人游戏,古人都是闻所未闻,更别说懂得其中的玩法了。

    于是姬庆文便只让李岩选了碛口镇里最好的一家饭馆,点了最好的酒菜,又把在镇外伺候老母亲的黄得功也一并叫来,放开肚皮便是一通狼吞虎咽。

    第二天、第三天,这几人也是一样的胡吃海塞,幸好李岩也是官宦子弟,家里不缺这几个请客的钱,否则非被姬庆文几个给吃穷了不可。

    然而再好吃的饭菜,吃到第四天,也终于变得味如嚼蜡。

    姬庆文生性好动,这一年来难得有这样的空闲时间,他反倒不舒服起来,也想着出去四处走走,可皇帝的旨意多九公还没从京师带回来,他是一时半刻也不敢离开碛口镇。

    如此这般,姬庆文只能怀着满肚子的忧愁和郁闷,继续在这巴掌大小的碛口镇里百无聊赖地等待下去。

    幸好多九公是个老成妥当之人,知道自己此去京师事关重大,一路之上半点不敢耽搁,将书信送到京师,又得了皇帝的旨意、孙承宗的回信之后,便马不停蹄地往回赶路。

    这一来一回,他一时半刻也不敢耽搁,拢共花了不到十天时间,便赶到了碛口镇。

    姬庆文等人接过皇帝的圣旨仔细阅读过一遍之后,一颗选了十天的心终于落了下来——崇祯皇帝果然听从了姬庆文的意见,亲自给陕西榆中县那两千多个乱民定下了罪名:附逆作恶罪在不赦,然念其初犯,流放三千里至苏州苦役,遇赦不回!

    这道圣旨之后,却是皇帝亲笔写下的一张纸条,纸条用词毫不避讳,开头便是一句痛骂:“狗才,你做的好事,这样得罪人的事情自己不肯做,却让朕替你去做!”

    姬庆文看了这几句话,吓得浑身一紧,接着往下看去,随即放松下来,只见崇祯皇帝写着:“然而这样的事情,普天之下,若朕不能担待,那又有谁能担待?你这狗才虽然办事不守规矩,不过用心是好的,做的几件事情也颇见成效,因此朕才勉为其难,为你破例,敢不谢朕皇恩浩荡?”

    一旁的李岩看到这几句话,不禁感慨道:“姬兄,皇上对你能有这番殊遇,可谓是天高地厚之恩了,你可不能辜负皇上这样的恩德啊!”

    姬庆文是从后世穿越而来的社会主义新青年,对封建皇帝的所谓恩德、所谓权威,并没有多少感情,只觉得自己替皇帝办了实事、皇帝替自己背了黑锅,也算是礼尚往来、互不亏欠、诚实经营、童叟无欺了……

    看完皇帝的旨意,姬庆文又取过孙承宗的回信来看。

    对这位德高望重的孙老师,姬庆文倒是颇有几分敬畏之情,见他在信中特意嘱咐姬庆文办事要再小心谨慎一些,不能让御史言官们抓到把柄——这次刘广生弹劾他拥兵自重、纵寇造孽的奏章早已递到皇上面前,皇上虽然照例驳了回去,脸上却也有几分不好看了。

    孙承宗又在信中写道:“尔所练兵士,均按戚家军制度,刀快枪利又颇胜之,故而战力甚强,将来必有大用。然目下招募者,皆为义乌县人,恐互相勾连难保不反为其所制。若军饷充足,可在陕西、山西两地再招募兵士数百人,凑满五百之数,可堪重用。”

    看了这几封文件,姬庆文心中已有了定策,在碛口镇中又休息了一夜,便叫起同李岩、李元胤、多久公及黄得功一起,再次西渡黄河往西安城兼程而去。

    四天之后,姬庆文便已到达西安城下,见那两千多个乱民已在城墙底下建立起临时营寨来,远远望去却也颇有几分法度,一看就是陈文昭的手笔。

    于是他便快马加鞭疾驰而去,走到半路,陈文昭便带了几个团练兵士迎了出来。

    姬庆文觉得奇怪,便道:“陈将军,我没有派人通报,你怎么会知道我已经来了?”

    陈文昭含笑指着左右两座山丘,说道:“是我安排在山上的几个探哨发来的暗号。”

    姬庆文颇感欣慰地说道:“陈将军关防得这样严谨,想必这些乱民这几天总算没闹出什么乱子来吧……”

    陈文昭苦笑着摇摇头,说道:“这些人不安分得很,给他们吃饱了,他们闲着就要惹是生非;略饿着他们了,便又嚷嚷着要回老家。没办法,我这几天是天天杀人,今天一早又当众杀了个想要强闯出去的,才压服住局面。唉!这些人,要是我手下的兵,我可非得被他们气死不可……”

    姬庆文听出陈文昭话中涵义,便道:“我知道,这些人里头,我是一个兵都不会招的。皇上已经有了旨意,全都让我带到苏州去做苦役。哼,什么苦役,在苏州再苦,还能比在陕西饿肚子苦?”

    于是姬庆文让陈文昭将所有两千多人的乱军召集起来,当众将圣旨宣读了。

    这些乱民一开始听说自己要被流放三千里,料想一定会被朝廷赶到云南、贵州这样的烟瘴之地,或者被赶去北边同蒙古人打仗,脸上的神色比死了亲爹还难看。

    可后来听说居然要被“流放”到苏州去,却立即手舞足蹈起来:谁不知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帮陕西的穷汉子们巴不得今生凑凑合合地过完了,来世好投胎到苏州去享福呢!

    姬庆文看他们一脸轻佻的神色,顿时气不打一处来,高声呵斥道:“你们都给我安静,我还有话要讲!”

    乱民们正高兴得沸反盈天,姬庆文喊了两遍,他们依旧充耳不闻。

    急得姬庆文当即命令团练兵士朝天鸣枪,这才让他们安静下来。

    于是姬庆文恶狠狠训斥道:“你们一个个得意什么?还不知道自己是鬼门关上捡了条命回来?老子冒了多大风险才救了你们一命,信不信老子这就命令兵士调转枪头,将你们全部杀死?”

    乱民们是亲眼见识过火枪的威力的,吓得立即跪倒在地,高声求饶。

    姬庆文见状这才略微高兴一些,便又说道:“你们都给我放明白些,你们要跟我去苏州,条件或许比陕西要好上一些,可你们的身份却还是罪犯,谁要是还敢乱说乱动,有半点违逆之处,我就能代天行诛、当场将其正法,你们都听懂了吗?”

    乱民们听了姬庆文这几句杀气腾腾的话,还有些反应不过来,面面相觑,就是不敢答应。

    一旁的陈文昭见状,立即做了个手势,四周站定的乡勇团练们见了,异口同声齐声高呼道:“都听懂了吗!”

    乱民们被吓得一愣,下意识地答应道:“听懂了,听懂了!”

第一二二节 从西安到苏州() 
此时却见县城城门洞开,陕西巡抚刘广生,在西安知府寇慎、陕西督道参议洪承畴的陪同下,又在无数亲卫兵士的护胸下,从县城内快步而出。

    原来刘广生这几日就驻跸在西安城中,方才听见火枪齐鸣的声音,唯恐城外乱民又出了什么事情,因此才点齐兵将,出城来准备镇压乱民起事。

    这刘广生刚出西安城,便见姬庆文已回到此处,便上前几步,冷嘲热讽地说道:“原来是钦差姬大人来了,怪不得弄出这么大的动静来!”

    姬庆文经过这几日的奔波,已多少有些理解了当初在榆中县城下刘广生想要将所有乱民就地正法的心情,便真心实意地向刘广生作了个揖,说道:“是,刘大人,我回来了。”

    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刘广生见他态度恭敬,自然也不好随意发火,便说道:“姬大人回来了就回来了呗,这样大张旗鼓、朝天放枪,声势未免太大了些。经过年初这一场灾荒,西安城中百姓已成了惊弓之鸟,就怕姬大人的火枪把他们吓着了。”

    姬庆文赶忙道歉,话锋一转,又道:“刘大人,这次下官回来,还带了圣上的旨意。我们虽然有些政见不合,但毕竟同朝为官,圣上的旨意,还请大人能够配合下官一体遵循。”

    说着姬庆文便将圣旨从怀中掏出,双手递到刘广生面前。

    刘广生接过圣旨,将这份简短的文书看了足足有三遍,这才瞪大了眼睛问道:“姬大人,这真的是皇上的旨意?”

    这是句废话,皇帝的圣旨用纸、用墨都是最上品的材料,装帧也是极致完美,外人就是想造假,也无从下手……

    因此刘广生不待姬庆文回答,便又感慨道:“圣上用意深厚,不是微臣等能够揣摩的。陕西的反贼流放也就算了,居然会流放到苏州去……真是闻所未闻……”

    他身后的洪承畴听了,也惊呼起来:“什么?流放去苏州?这哪是流放?分明是享福!皇上到底是怎么想的?”

    刘广生眼睛一瞟,训斥道:“不可胡言,皇上既然已有了旨意,我等便只能遵循不悖。”

    说着,刘广生便将圣旨递还给姬庆文,说道:“既然皇上已有了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