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有钱人 >

第64部分

明末有钱人-第64部分

小说: 明末有钱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力工作。

    姬庆文这边倒是无事一身轻,见赈灾事情被陈应元办理得十分顺利,便也懒得去插手,天天同朱存枢混在一起吃喝玩乐,就跟自己刚刚从后世穿越过来时候一样。

    所不同的是,他们两人之中,一个已成了西安城中地位最为崇高的秦王爷,头上没了谨小慎微的老秦王的管束,玩闹起来更是无法无天;另一个则成了当今皇帝跟前炙手可热的人物,又成了城外无数饥民的大救星,西安城中百姓见了无不交口称赞、礼敬有加。

    姬庆文穿越之后的“父亲”姬广明,看到自己这个“儿子”这样有出息,更是十分得意,同城中其他商人见面,恨不得眼睛抬到天上去。

    而那些素来走街串巷、搬是弄非的媒婆,听说姬家的“狗少”姬庆文当了大官、赚了大钱,更是忙不迭地过来保媒拉纤、介绍媳妇,恨不得把姬家宅院的门槛都踩到泥地里去。

    姬庆文还是穿越之前的那一套思维,却觉得自己年轻还轻,二十五岁还不到,有的是没玩够的东西,没道理找个老婆管着自己,因此这些送上门的媳妇他是一个都不去见。

    姬广明却觉得二十五岁的年纪已经不小了,应当成家立业了,可看着那些媒婆介绍来的姑娘——要么是商人的女儿、要么是秀才的千金、最多不过是举人老爷的明珠——身份地位无论如何也比不上自己这个钦差大臣的儿子,便也没有答应。

    然而传宗接代却是一件大事,姬家三代单传,接续香火的事情全指望在姬庆文身上了。

    想来想去,姬广明忽然心生一计,主持让姬庆文纳丫头杏儿为妾,等将来有了合适的人选,再娶正妻不迟。

    姬庆文没料到还有这样的操作,一打听才知道大明朝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一个正妻自然是要慎重考虑的,小妾则是你有多少钱,就能娶多少个。而且可以先纳妾、后娶妻,没有必然的先后关系。

    这对姬庆文而言,就好比老鼠跌进了米缸里……

    他在苏州织造任上,一年就能净赚几十万两银子,那能纳多少个小妾……

    想到这里,姬庆文觉得杏儿平常伺候自己也是十分贴心,又对自己言听计从,给她一个名分也是应当的,便也同意了。

    杏儿从小就给姬庆文当贴身丫鬟,想的就是有朝一日成为姬少爷的小妾,到时候再给姬家生一个名正言顺的儿子,当一个舒舒服服的少奶奶,从此只要伺候好了一个人,便会有无数人的来伺候自己……

    因此杏儿毫不犹豫,便欣欣然答应下来。

    纳妾不比娶妻,仪式可以从简。

    因此姬家没有搞什么铺张的仪式,只让杏儿披红挂彩,向老爷姬广明和他六房姨太太行过礼,便算是进了姬家的大门了。

    而所谓母以子贵,单凭一个小妾的名分,杏儿在姬家的地位依旧不甚稳固,只有给姬庆文生了儿子,才能在姬家有真正的发言权。

    因此杏儿成了姬庆文的小妾之后,就仿佛变了个人似的,天天如狼似虎,缠着姬庆文不放,搞得姬庆文好几天看见脑袋上挂着的太阳,都觉得眼前一阵阵泛黑。

    就这样时光飞逝,过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赈灾事务依旧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当中,城外灾民虽不至于饿死,却也吃不饱饭,因此听说故乡开始渐渐下起几滴毛毛雨来,便向官府讨了种子,陆陆续续开始回乡去了。

    眼看赈灾事宜渐近尾声,姬庆文便开始准备交旨返回苏州,继续当他这个织造提督。

    却没料到,此时却发生了一件足以改变历史走向的重大事件。

第一〇六节 “闯王”来了() 
那日,姬庆文正准备在西安城中逗留两三天之后,便动身返回苏州,因此便到秦王府向秦王朱存枢道别。

    这两人臭味相投,久别重逢之后又要分离,自然有些依依不舍。

    他两人正在互相道别之际,却见李元胤连门都不敲,便径直走进了朱存枢的书房。

    李元胤虽是锦衣卫指挥佥事,可直闯藩王书房却还是略显大胆无礼了一些,引得姬庆文都开口埋怨道:“李指挥,你这也太不讲道理了,秦王好歹也是皇亲国戚,你这样直闯进来,似乎太不把秦王放在眼里了吧?”

    李元胤却是一脸严肃的表情,答道:“末将无礼,自当谢罪。不过这是一份紧急军情,是来向秦王爷通禀的。”

    说罢,李元胤从袖中掏出一份黏贴了三根鸡毛的书信,双手递到朱存枢手中。

    这就是传说当中的鸡毛信了,专门用来递送十万火急的军事情报。

    朱存枢见了,立即收起平素里那种轻佻的表情,将鸡毛信接了过来,扯开信封阅读了起来。

    姬庆文乘着这个当口,又问李元胤道:“李元胤啊,你是皇上派到苏州去跟着我一起办差的,怎么会有紧急军情来通禀秦王呢?难不成是苏州出了什么大事了?”

    李元胤依旧是一脸冷峻的神色,拱手答道:“末将现在是锦衣卫在西安最大的官了。按照锦衣卫的规矩,末将一到西安,城中锦衣卫便全听末将节制,因此这边有了军情,也是末将向王爷禀报。”

    他这一番解释倒也合情合理。

    而西安秦王府区别于其他各地的藩王,担负了替朝廷镇守西北的重任,因此具备一定的军权,李元胤将军情直接通禀秦王朱存枢,便也是理所当然的。

    只见朱存枢将这份“鸡毛信”读完,略沉思了一下,说道:“我当是什么情况,原来是几个反贼在榆中县那里公然煽动灾民造反。哼!这群反贼居然如此猖獗,真是闻所未闻。”

    他放下书信,又说道:“不过看军情里所说的情况,似乎这几个反贼还不成气候。这样,李元胤是吧,你照例将军情通报给陕西巡抚刘广生、延绥巡抚张梦鲸,责成他们会同征剿也就是了。”

    秦王府虽然地位尊崇,可兵权却仅限于自己的三个护卫、一千五百来人,陕西省的卫所的兵权由陕西和延绥两地巡抚分掌。因此朱存枢这样的处置,倒也是历年来的惯例。

    李元胤也是行伍出身,自然明白这其中规矩,听了朱存枢的话,答应一声,取回鸡毛信便要下去办事。

    姬庆文眼看李元胤就要离开,心中却产生了几分莫名的不安,说道:“李指挥,这份军情,可以给我看看吗?”

    李元胤一愣,说道:“按道理是不行的,不过以大人的身份,看看也无妨。”说着便将鸡毛信递给了姬庆文。

    姬庆文从已拆开的信封之中抽出一张白纸,迅速阅读起来。

    这份军情显然是一个粗通文墨之人所写的,写得极为简略,不过就是将事情的本末叙述了一番,并要求朝廷乘反贼未成气候之时迅速出兵敉平。

    有人煽动灾民谋反,这本不是一件小事,可在如今哀鸿遍野的陕西,却也不是什么不能想象的事情。

    然而姬庆文看了这份军情,依旧禁不住紧张起来,因为就在这区区百来字的军情中,特意提起了煽动灾民造反的领头人的名号:“闯王”、“闯将”以及“八大王”!

    “八大王”、“闯将”这两个名头,姬庆文似乎从哪里听说过,却想不起这两人的身份。而那“闯王”二字却是如雷贯耳——不就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吗?

    这李自成两年前就曾打算纠集西安城内的佃户图谋大事,却被姬庆文阴差阳错地搅了好事;不料此人毕竟雄心不死,终于乘着陕西、山西大旱的机会,开始招兵买马,准备夺取天下了!

    现在是崇祯二年,朝廷上上下下没人把“闯王”李自成放在眼里。可是姬庆文作为一个穿越者,却明白地知道——就是这个李自成,不愧“闯王”的称号,东闯、西闯、南闯、北闯,终于将本就摇摇欲坠的大明江山闯了个千疮百孔,直接导致了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身亡,延续了两百七十多年的明王朝也随之轰然倒塌。

    因此姬庆文不能不对这位“闯王”格外重视,蹙眉说道:“王爷,我看这件事情可不简单,不能掉以轻心啊!”

    朱存枢却不以为然,说道:“几个蟊贼而已,掀不起什么大浪。之前陕西遇灾,听说也确实有些人不安分起来。我看大可乘此机会,将这些反贼一举剿灭了,这就叫……就叫引蛇出洞、欲擒故纵!”

    姬庆文道:“王爷知不知道军情里提起的这个‘闯王’是谁吗?”

    朱存枢嘴巴一撇,说道:“这种反贼,我堂堂宗室亲王又怎么会认识?”

    姬庆文摇摇头答道:“王爷是认识的。不光王爷认识,我也认识。不知王爷还记不记得几年前的议佃之争,当时一个叫李自成的首先发难,被王爷手下的护卫压服住之后,便侥幸逃脱追捕。此人贼心未泯,终于要在榆中县起事了!”

    “哦!原来‘闯王’就是他李自成啊!”朱存枢惊呼道,“此人倒是有些本事,如今他正在纠合乱民,确实不能听之任之。”

    一旁的李元胤正色道:“经过姬大人这样一点拨,末将才知此事紧要。这样,请王爷这就批上几个字,我这就亲自送往陕西巡抚、延绥巡抚衙门,请两位巡抚大人立即加以处置。”

    姬庆文却还不放心,说道:“我就怕两位巡抚对此事不够重视,措施不够得力,让这个李自成给跑了……”

    “姬兄,要你说,这件事情应当如何处置?”朱存枢顺着他的思路问道。

    姬庆文沉思了一下,说道:“我想让王爷批准我动用自己手下的乡勇团练,去榆中县看看情况,甚至可以直接出兵扑灭李自成……唉!也不知道这样做符不符合朝廷体制……可惜李岩不在我身边,否则也好向他请教请教。”

    朱存枢虽有秦王之尊,对这种事情却是一窍不通,沉思了片刻,忽然说道:“有主意了,记得我父王之前遇到难题,都会召集王府里的师爷一同参谋讨论。不如我也找几个师爷问问,自然就知道。”

    李元胤忙阻止道:“王爷不可。此事关乎紧急军情,知道的人是越少越好,就怕闹得满城风雨,打草惊蛇不说,更容易让别人用心之人起了非分之想。”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到底怎么样才行?”姬庆文听了,忍不住埋怨起来。

    正在一筹莫展之际,姬庆文忽然心生一计,说道:“有主意了!别忘了,我还是负责赈灾的钦差大臣,听说榆中县那边灾情严重,因此过去探访一下,也是职责所在。李指挥,你说这个说法合理不合理?”

    李元胤思索了一下,还真想不出什么破绽来,便说道:“这样也好,这么做就算是被吃饱了撑着的御史言官们听了去,也找不出茬来。”

    姬庆文听了,点头道:“那好。这样,这份紧急军情还是照旧送到陕西巡抚、延绥巡抚那边去,我手下的乡勇团练也立即出发往榆中去。这就叫‘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朱存枢听了姬庆文的部署,顿时热血沸腾起来,说道:“好,那我也点王府护卫五百人,同姬兄一起去。”

    李元胤听了大惊,赶忙劝阻道:“王爷,这可不行。藩王是不能擅自离开封地的,您要出兵,非得向皇上请旨不可!”

第一〇七节 蛊惑人心?官逼 民反?() 
朱存枢在西安城里向来说一不二,原先只有他爹老秦王多少能够震慑一下,现在老秦王薨了,他自己成了秦王爷,便更是无法无天。

    因此朱存枢听李元胤敢当面阻止他,顿时气不打一处来,站起身指着李元胤的鼻子骂道:“你别以为你身上穿着飞鱼服就趾高气扬了,看看我身上穿的是什么?是四爪金龙袍!哼!管天管地,还管到我头上来了,锦衣卫就那么了不起?”

    锦衣卫还真有这么了不起。

    姬庆文一想到锦衣卫的厉害,便赶忙上来劝解两句:“王爷,不许藩王擅自出城,那也是朝廷的规矩。不如你先在西安等我的好消息,我办完了事就立即回来,也给你带点新鲜玩意儿,好不好?”

    朱存枢听姬庆文说话,火气已消了一半,却依旧不依不挠,说道:“什么规矩,你当我是三岁小孩啊?之前我爹不也出城领军平叛过吗?先帝爷还特旨褒奖过呢!”

    姬庆文闻言,立即扭头问李元胤道:“还有这回事?”

    李元胤也是初来乍到,并不知道朱存枢口中的先例,便只能推测道:“秦王府自同别的王府有些不同,王爷领军出城也并非完全不可能。不过以末将愚见,还是先请旨皇上,再照旨意办理为好……”

    “啰嗦!”朱存枢火气又升腾起来,“打几个乱民,就要向皇上请旨,那天下这么多事情,万岁爷不是要烦死了吗?这事你别管了,按我说的做就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