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有钱人-第6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姬庆文余怒未消,又骂道:“老子在这里辛辛苦苦赚钱,赚的还是外国人的前。他们倒好,赚钱赚到我头上来了。真是可恶!”
李元胤和附和道:“这也是末将刚才建议姬大人不要理睬户部文书的缘由——姬大人给的越多,他们贪的也就越多,索性少给一些,也好让他们胃口稍微小一些……”
“可是……可是这文书上面毕竟有御笔亲书,要是执行起来打了折扣,说不定又要被什么闲着没事的人举报到朝廷里,搞我一个欺君之罪,我可承受不起……”姬庆文这话是说给李元胤听的。
李元胤当然知道其中意思,半句都不敢答话,脑袋别过一边,只当没有听见。
李岩却似胸有成竹,忽然问道:“姬兄崇祯元年赶考之后,就直接来的江南,记得还没来得及衣锦还乡吧?”
姬庆文本来就是从后世穿越而来的,对大明朝的老家并没有太深的感情,因此倒也没有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
现在经李岩这么一提醒,这才发现还真的已经离开西安许久了,于是他说道:“是啊,不知不觉都快两年了。我还好,是来做官的,倒是李兄陪我一同下江南,也是两年没回老家了。李兄是至孝之人,应该甚是想念令尊吧?”
提起父亲李精白,李岩长叹一声:“唉!这事我还没好好感谢过姬兄你呢!多亏姬兄在皇上和孙老督师,还有徐侍郎(徐光启)几位面前有面子,皇上才没把家父列为阉党一同处置,姬兄乃是我李家的大恩人啊。”
姬庆文被他说得不好意思,赶紧挠挠头,说道:“李兄这话严重了,我只是做了一点微不足道的工作而已……”
李岩话锋一转,却道:“我说的不是这个事情。我想说的是,姬兄不如以回家省亲的名义,跳过户部及山、陕两省衙门,直接押运银两去西北,亲自监督赈灾事宜,说不定地方官员能够收敛一些……”
李元胤道:“就怕这样不太符合朝廷体例,哪有苏州的织造,跑到西北去干预地方政务的?”
李岩却道:“若是姬兄同意,我这就动笔草拟一道奏章直送北阙。我大明以‘孝’治天下,不太会封驳大臣回乡省亲的请求,更何况皇上也未必真的信任那些官员。皇上按章照准,还是很有可能的。”
…………
果然不出李岩所料,崇祯皇帝接到姬庆文的奏章,不仅立即准奏,更用邸报明发天下,并称姬庆文此举忠孝两全,乃是大明官吏的楷模,让这位五品苏州织造提督好好地在官场上露了一把脸。
有了皇帝的准许,姬庆文便放手准备起来。
他让李岩和多九公从库房里取了七万两现银出来——五万自然是要用于赈灾的,另两万则是为了用于不时之需——又取了几十匹绸缎用来赠送沿途的官员。
运送这么许多银两,姬庆文自然将新招募的两百个团练全部点齐,护送银子往西北而去,顺便可以让自己撑撑场面、摆摆排场。
姬庆文身边李岩、多九公、黄得功、杏儿都是西北人,正好趁此机会回家看看;陈文昭因要带兵,便也跟着一同北上;至于李元胤,姬庆文怕他乘自己不在苏州的机会,暗地里搞自己的黑账,专门点名要他同往。
于是姬庆文便将苏州织造衙门的事情交给宋应星、葛胜两人照应,只求一切生产照常进行,至于出售、采购事宜,则等自己回苏州以后再亲自处置。
第一〇一节 哀鸿遍野()
姬庆文一行两百多人、数十辆大车,先走京杭运河到进入黄河,在河南省下船,再向西便是山西省境内。
姬庆文北上时候,从崇祯皇帝那里传来的旨意,是要他便宜行事,自行决定如何实施赈灾措施。
因此他见山西境内旱情并没有严重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又见朝廷在京师筹措的粮米正源源不断地渡过黄河输入山西,便也没有急着动用这次带来的银两。
于是一行人又继续向西,来到黄河岸边的碛口镇。
碛口镇是黄河沟通山西、陕西两省的重要渡口,又是李岩和黄得功的家乡。
因此姬庆文专程在这里多待了两天,拜访过李精白之后,又让李岩、黄得功二人停留在此多住几日,自己则领着多九公、杏儿及陈文昭等人,带领两百团练押送着银两继续西进。
渡过黄河,便是陕西境内。
陕西的旱情,要比山西严重许多。
虽然这两省地里都是颗粒无收,可山西境内田里毕竟还有几根青苗,也显得略有些生气。可到了陕西地界,却是满眼黄澄澄的千里赤地,别说是庄稼的幼苗了,就连路边的几棵老树,都被扒干净了皮、摘干净了叶。
姬庆文一看这态势就不对,想要找几个当地的乡亲问问情况,却不料走了一天,只找到一个在家里等死的老农。
姬庆文见他可怜,赏了他十两银子和一堆干粮,这才从他口里得了消息,说是能走得动的人,全都逃荒去省城西安谋条生路了,留在本地的除了家里有余粮的地主、就是走不动的老人小孩了。
姬庆文好歹也是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的“四有青年”,阶级感情还是有一些的,听到这样惨状,心中顿时一紧,也顾不上自己的休息了,径直就往西安而去。
从黄河岸边到西安城的路,多九公是再熟悉不过了,再加上他也有不少亲戚在西安城内外,心里自然也是十分焦急,便领着众人日夜兼程,押送着银两往西安而去。
果然如那老农所言,越是接近省城西安,从陕西各处逃荒而来的灾民便越多。待到西安城下之时,一眼望去,只见密密匝匝的饥民,少说也得有七八万人,或躺或卧在高大厚实的西安城墙之下。
姬庆文见这群饥民一个个面黄肌瘦、形容枯槁,虚弱得好像是在鬼门关前徘徊的孤魂野鬼,心中顿起几分恻隐之心。
然而他现在身边除了随身携带的不多的干粮水米之外,便只有押运的七万两白银和几十匹绸缎——偏偏白银和绸缎都是不能吃的——因此没有办法就地开始放赈,只有先进西安城去再说。
却不料姬庆文一行穿越层层叠叠的灾民之后,见到的却是西安城紧锁的城门,而城墙之上旌旗严整如临大敌一般。
姬庆文这就有点看不懂了,便问多九公道:“九公,什么时候见过西安防御得这样紧张,难不成是出了什么事情了吗?”
多九公沉思了一下,说道:“记得大约是万历二十年吧,宁夏啺葑髀遥靼惨彩艿讲ḿ埃鞘焙蚪浅龀嵌家觳椋透┦λ频摹?梢裁患衷谡飧毖影 �
李元胤却道:“这是在防止饥民进城掠夺,才关防得这样严谨。不知现在城内是哪位大人主政,他这样做虽然略微冷血了一些,却也还算处置得力……”
“那总不能让城外这些饥民都饿死吧?”姬庆文将李元胤的话打断道。
李元胤叹了口气,说道:“大约是城内粮食也不多了,放饥民进城,也不过是胡乱吃喝一通之后,大家都饿死。关闭城门至少能保证城内百姓能吃饱肚子。唉!两害相权取其轻吧……”
姬庆文听了这话,忽然圣女心爆棚,说道:“那不行,人命可不是不能用数字就可以来衡量的,这些灾民能救一个就是一个。反正不管怎么样,我们现在要先进城去,然后才能商量别的事情。”
于是姬庆文便让多九公扯起嗓子,在城下叫门。
然而西安城墙高十丈左右,多九公略带几分苍老的嗓音飘飘荡荡传到城墙顶上之时,已变成气若游丝的呻吟,早就淹没在城下饥民的哀嚎声中。
因此多九公叫喊了许久,一直叫到嗓子冒烟都不见城上半个兵丁过来回应。
一旁领军的陈文昭看着心急,便道:“九公请少歇,让我们两百弟兄一起喊叫,看城上之人如何装聋作哑。”
于是陈文昭向姬庆文请示了一下,便组织两百团练齐声往西安城上大叫:“开门!开门!开门!”
姬庆文招募的这两百军士本就是身强体健、气长声响之人,又经过三四个月的训练调养,喊叫起来便更加中气饱满、嗓音洪亮。
只听他们口中“开门”的呼喊一声接着一声、一声高过一声,仿佛惊涛骇浪、又似九天惊雷,将城下数万灾民的哭喊声彻底压服住了,终于招来城墙之上守城将士的反应。
只见墙头忽然伸出一个脑袋,朝城下喊道:“谁?是谁在大声喧哗?叫你们安心等待赈济,瞎聒噪什么?”
姬庆文抬头望去,却见那人甚是眼熟,便喝道:“好小子,忘了我是谁吗?”
此人是西安城内秦王府的长史,专司带领王府护卫,不知怎的今日会在这里看守城墙。
所幸姬庆文同秦王世子朱存枢十分熟络,因此这位长史便也认得姬庆文,立即换了一副口吻,恭敬地大声回应道:“原来是姬少爷来了,您想进城吗?好说,待我放箩筐下来。”
说着,那长史向后一摆手,便见城上垂下一个用两根碗口粗细的绳索挂着的箩筐。
姬庆文见了这箩筐,立即明白了那长史的用意,又抬头大声呵斥道:“嘿,你什么意思?让我坐在这箩筐里进城吗?”
城墙上的王府长史没有听清姬庆文的问题,倒是一旁的陈文昭答道:“姬大人,敌军围城时候,都是这样进城的,多少年的老规矩了……”
姬庆文知道陈文昭是位身经百战的老将,他所说的必然不会是假话,可依旧没法接受从箩筐里被吊上城墙的事实,脸上肌肉抽动着说道:“这……这也太丢人了吧……而且万一绳子断了,我不得掉下来摔成肉饼啊?”
一旁的李元胤扯了扯绳索,说道:“姬大人,我看这绳索结实得很,不如我先上去,要是没有危险,姬大人在紧随其后便是了。”
说着,李元胤翻身坐进了箩筐,便向城墙上做了个“向上拉”的手势。
城墙之上的王府长史见姬庆文没有坐进箩筐,刚觉得有些奇怪,却见一个锦衣卫打扮之人想要进城,倒也不敢怠慢,立即招呼手下兵士将李元胤拉了上来,又复将箩筐垂了下去。
姬庆文见李元胤十分安全稳妥地登上了城墙,心中略觉放心,便也爬进箩筐,刚要示意将自己拉上城墙,忽然觉得杏儿一个女子留在城下灾民堆里有些不妥,便也招呼杏儿一起登城。
杏儿自然感激不尽,赶紧跟着爬进了箩筐,紧紧抱住姬庆文便也被吊上了高高的西安城墙。
姬庆文上了城墙,刚从箩筐里跳了出来,秦王府那长史便迎了上去,赔笑道:“姬少爷,眼下形势如此,委屈少爷也是没有法子的事情……”
姬庆文也不同他寒暄,直接说道:“少啰嗦,你这就打开城门,我手下兄弟要进城。”
那长史面露难色道:“这怕是不太方便吧……”
姬庆文从衣袖里掏出一张十两银子的银票,塞在长史手里,说道:“什么方便不方便的,我看你是这里最大的官了,你叫手下开门,谁敢反对?”
第一〇二节 小心巴结 尽力配合()
那长史接过银票,忙不迭地塞在自己怀中,满脸挂上谄媚的笑容,说道:“姬少爷,话可不能这么说。西安城里现在全城戒严,这条命令是西安知府大人和我家秦王爷会同签发了,在他们两位面前,我就是这个……”
长史一边说,一边伸出一根小手指在姬庆文面前晃了晃,补充道:“哪敢私自开门呢?”
姬庆文眼睛一抬,问道:“现在的西安知府是谁?你去请他上来。还有秦王……秦王他老人家就算了,去通知一下秦王世子,就说我节姬庆文回来了,他自然会来找我。”
那长史听了一愣,随即回答道:“姬少爷还不知道吧?老秦王爷去年年底就薨了,原来的世子也已经继任了秦王,就是同姬少爷之前玩得特别熟络的那位爷了……至于西安知府么……倒是没换过,还是陈应元陈大人……”
姬庆文没想到自己一个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跑到京师和苏州转悠一圈,回来成了五品苏州织造兼钦差大臣,而昔日的玩伴——秦王世子朱存枢——则是更进一步,成了地位尊崇仅次于皇帝的藩王!
姬庆文心中暗自感慨了一番,长舒了口气,说道:“那好,既然现在这位秦王爷是我的故交,那就辛苦你多跑一趟,将他和知府陈大人一并请到这里,我要让他们下令开城放我的兄弟进来。”
那王府长史咬了一下嘴唇,为难地说道:“姬少爷,不是小人狗眼看人低,这两位恐怕不是您能请得过来的。您要是着急,不如自己亲自去城里一趟,求见一下这两位,说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