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有钱人 >

第54部分

明末有钱人-第54部分

小说: 明末有钱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文昭抽出倭刀刀刃,正面反面、上面下面地看了无数遍,不无感慨地说道:“据说当年倭刀锋利坚韧,戚老将军多次出重金命人仿制,却始终不得其法,造出的刀剑质量远比不上倭寇,不过勉强够用而已。今日姬大人手下的乡勇军士们能够用上正宗的倭刀,从此再也不用担心在近身肉搏之中吃亏了。”

    姬庆文听了高兴,便说道:“那好,我已经托那个郑芝龙照这样的倭刀采购去了。其实倭刀在日本价格也并不昂贵,好的自然还有,像今日我带来的这样的,大概十两银子一把吧……”

第〇八九节 这就是戚家军() 
“十两,居然要十两这么多……不过十两就能在战场上换自己一条性命,值了!”陈文昭说道,“就是战场之上刀剑损耗颇大,还望姬大人购买倭刀能够多多益善,也好随时替换。”

    这是理所当然的,姬庆文自然满口答应下来。

    陈文昭又道:“光有刀还不行,还需要有盾牌、长矛、狼筅、弓箭等兵器,此外火枪、火炮、战马、战车也是必不可少的。”

    姬庆文将陈文昭说的暗暗记在心里,又问道:“盾牌、长矛好说,我花钱去购买最好的器械好了。可狼筅又是什么兵器?我怎么从来没有听说过?”

    陈文昭尚未作答,李岩却接口道:“这件兵器,《纪效新书》上是有记载的,不信大人请看。”

    说着,李岩便翻开手里的《纪效新书》找到了一张图样,便指点给姬庆文看。

    姬庆文定睛一看,原来这“狼筅”形状大抵类似于剪除了叶片的铁竹竿,专用“竹竿”上四散开来的铁矛尖刺杀眼前的敌人,一看就是一样颇为刁钻歹毒的兵器。

    陈文昭又结识道:“别的兵器都需要操练招式才能发挥作用。唯有这件狼筅,只要所持之人胆大无畏,便能成为全军屏障。我戚家军在同倭寇和女真交锋时候,狼筅都派了大用场。只是这件兵器乃是朝廷禁物,市场上面没有出售的,需要大人派人专门打造。”

    姬庆文点点头,答应道:“我自然会找手艺高超的铁匠,按照图样打造。”

    陈文昭又道:“还有火器,火枪、火炮都是必须之物。战车也最好能够打造一辆,作为车营作战的依托。”

    姬庆文蹙眉道:“火枪、火炮我懂一些,也可以让郑芝龙向西洋人购买,我们也能仿制一些。至于战车,却不知是什么东西?”

    在姬庆文的心里,所谓战车,就是坦克一类的东西,难道明末就有了这样的大杀器?那女真人的骑兵还经打吗?

    却听陈文昭说道:“这是步军正面抵抗骑兵的利器,可惜浑河一战之中损失殆尽。需要姬大人请能工巧匠重新织造。”说着,陈文昭便将战车的结构、材料、作战方式等向众人简略介绍了一番。

    姬庆文这才恍然大悟,立即拍着胸脯说道:“在下在苏州织造衙门里有个叫宋应星的孝廉,他最爱摆弄这种东西了。我又认识一个叫汤若望的西洋传教士,懂得一些西方技术。战车交给他们制造,一定能够青出于蓝。”

    …………

    就这样,众人商议了整整一夜,直到次日早晨,帐篷之外已是风停雪止,大雪反射着初升的太阳放出的光华,将天地之间照耀得明晃晃的一片,似乎将这世上一切污浊、尘埃、黑暗全都压服在自己身下。

    姬庆文撩开帐篷门帘,见到这样一番雪景,顿时诗兴大发,忽然灵机一动,吟诵道:“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李岩跟在身后,有些惊讶地说道:“姬兄一直说自己没有文采,可这一首《沁园春》却是上品,不知还有没有下阙?”

    于是姬庆文又接着吟诵:“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李岩听罢,更加惊异,说道:“下阙比上阙更好,这首姬兄这首《沁园春》气势滂沱、胸怀宇宙,比起苏东坡(苏轼)、辛稼轩(辛弃疾)填的词,丝毫不在以下。姬兄又是随口吟咏,这份才情,恐怕只有写了《滕王阁序》的王子安(王勃)才能相提并论。在下从此再也不敢在姬兄面前自夸文采了……”

    所谓“文人相轻”,能得到李岩这位心高气傲的饱学之士这样一番由衷的夸赞,可以说是十分不容易的了。

    因此姬庆文十分得意,刚要半真半假地说几句谦逊的话,可突然想到自己抄袭竟抄袭到“他老人家”头上了,不禁心中一紧,吐了吐舌头,说道:“我肚子里这点墨水,哪写得出这样的好词?这是湖广省长沙府一位高人的杰作,今天兴之所至,这才忍不住背诵了出来。”

    李岩心悦诚服地点头道:“那有缘我可是要向这位高人当面请教的……”

    姬庆文却一点不愿将这个话题引申出去,支支吾吾说道:“恐怕……恐怕要见这位高人……也……也不是太容易……”

    两人正在吟风弄月、吹牛扯淡,陈文昭也从帐篷里钻了出来。

    他看见这一场大雪,却没有吟咏诗词的兴致,赶忙将矿上的矿工喊了起来,纷纷部署下去,要他们即刻清扫大雪,检查安全。

    姬庆文见这些矿工令行禁止,听到命令便行动起来,不禁称赞道:“陈将军,我看你矿上这些兄弟一个个身强体壮,又十分听从你的号令,年纪也轻,不如将这些兄弟带下矿山,跟我去苏州如何?”

    陈文昭当即否决道:“不行。这些都是浑河一战中阵亡的兄弟们的子嗣,我不忍心他们父辈为国捐躯之后,连他们也死于非命……”

    陈文昭这点心思,姬庆文倒也理解,便不在这个话题上继续往下说,话锋一转道:“我们商议了一夜,还没定下需要招募多少人马的数量呢!我考虑了一下,先招二百人……”

    陈文昭蹙眉道:“二百人……似乎少了些。戚家军全军战斗人员数量在三千零七十二人,另配伙夫、军医、工匠、马弁等后勤人员两百人。后勤人员一同参与训练,战斗人员减员即补,这才能维持完整战斗力。因此两百人……似乎太少了一些。”

    姬庆文算了一下,如果按照陈文昭的讲法,保持一支满编的戚家军编制队伍,那一年光军饷就要差不多五十万两银子,还不包括兵器、赏赐等方面的支出——这样的开支,是他一个小小的织造提督目前没法解决的。

    姬庆文刚要想办法拒绝,那边陈文昭却道:“眼下直接招募三千人马,确实有些难度。记得老一辈人说,戚继光将军养三千人的队伍,几乎耗尽心血,有时也不免欠发饷银。先招募两百人训练起来,然后再在此基础上慢慢扩编,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

    由于大雪封山,姬庆文等人和陈文昭在山上多待了一天,才在第三天勉强下山,待到他们下山之时,又已是傍晚时分,多亏陈文昭在义乌城内人头熟、面子大,才寻了一家客栈住了下来。

    次日一早,众人穿戴齐整、吃过早饭,便到义乌城门之外,设下桌案,准备招募兵士。

    义乌虽是一座小城,却也是颇为繁华热闹,此时进进出出的行人川流不息,其中也不乏可以当兵从军的适龄男青年。

    于是陈文昭纵身跃上桌案,刚要开口说话,却听姬庆文说道:“陈将军且慢,我排场还没完全摆出来呢!”

    陈文昭闻言觉得奇怪,却见姬庆文吩咐黄得功,不知从何处取出两面大旗,装在两支两丈来长的木杆上,用力插在泥土之中。

    一阵朔风刮来,将两面大旗吹得迎风招展,却见这两面大旗一绿一红,绿色大旗上绣了个黑乎乎的“姬”字——自然是“姬庆文”的姓氏;而那面红色的大旗,却用金线绣上了个海碗口大小的“戚”字——不就是“戚继光”、“戚家军”的“戚”字吗?

第〇九〇节 戚继光的规矩() 
陈文昭看着这面“戚”字大旗,顿时热泪盈眶,哽咽着问道:“姬……姬大人……这……这面旗……”

    姬庆文笑道:“这面旗是我连夜派人做的。可惜义乌城里织工水平一般,旗帜的质量平平,待我回到苏州,一定请织造衙门手下最好的御用工匠,做一面更好的旗出来。”

    陈文昭一个四十多岁精壮的汉子,脸上挂满了泪水,颤抖着说道:“好,好,姬大人能有这样的恩德,陈某先谢过了……谢过了……”

    好半晌,他才平复了住了激动的心情,用衣袖擦干了脸上的泪水,轻咳了两声,终于用不再嘶哑的口音说道:“姬大人,时间不早了,那么我们就开始招募兵士吧?”

    姬庆文点点头,算是答应。

    此时已经有无数义乌青年,遥遥看见“戚”字大旗,纷纷放下手中活计,聚集了过来。

    陈文昭见状,朝众人团团一揖,说道:“在下陈文昭,义乌城里多少有点名气,今日我同这位姬大人,在此处立起这面‘戚’字大旗,乃是有一样重要事情,想同各位商量。”

    人群之中立即有人附和道:“陈大爷,你有什么事情,就直说吧!”

    陈文昭颔首道:“这位姬大人乃是苏州织造提督,知道我‘戚家军’天启元年全军覆没之后,在这世上便再无名头。因此姬大人想在此重新招募义乌子弟,充做乡勇团练,饷银自然足额发放,绝不让军士寒心。”

    “陈大爷说清楚了,当了姬大人的兵,一年能有多少饷银?”人群之中立即有人问道。

    陈文昭立即回答:“一人一年五十两银子,吃、喝、拉、撒均由织造衙门供应。”

    话音刚落,人群之中立即产生了一阵骚动——显然这一年包吃包住的五十两银子的饷银,已将众人深深打动了。

    陈文昭又道:“五十两银子,只是每年的固定饷银。若是你训练用功、作战卖命,自然另有赏赐。姬大人,你说对不对?”

    姬庆文听陈文昭明知故问,又见一众聚拢上来的义乌年轻人脸上,都洋溢着“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般的兴奋表情,便趁水和泥地说道:“没错。不瞒各位,我给每人准备了一百两银子的军饷,至于拿不拿得到,就得靠你们的本事了!”

    原本窃窃私语的人群,听到姬庆文这样的答复,立即人声鼎沸起来,喧闹了许久才平静下来,却有人问道:“嘴上没毛、办事不牢。朝廷说话向来不算数,我看这位姬大人也未必靠得住吧?”

    此话一出,立即有人起哄道:“是啊,五十两银子,还一百两,你说得好听,能拿得出手吗?”

    可惜姬庆文手中能够调动的银子都封存在苏州织造衙门里头,否则从库房里取出三万两银子,整整齐齐码放在众人眼前,这些人的怀疑自然也就烟消云散了。

    正在这时,忽听跟着姬庆文一道来的锦衣卫指挥佥事李元胤向前一步,朝众人拱了拱手,朗声说道:“诸位看见我身上穿的这身飞鱼服了吗?看见我腰间挎着的这口绣春刀了吗?末将乃是锦衣卫指挥佥事李元胤,姬庆文大人今天说的话,由我作保。若是今后他敢积欠诸位的军饷,自然由我出面,以军法、国法治他的罪衍!”

    李元胤这话说得杀气腾腾,就连姬庆文听了,脸上也禁不住抽动了一下,心想:你他妈不是在给我下套吧,改天要是我倒了霉莫不是你李元胤第一个落井下石?

    然而这两句心里话,他是不能说出口来的,只好含笑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锦衣卫在民间毕竟威信十足,有了李元胤这番保证,哄闹不已的人群立即安静了不少。

    可又听有人说道:“官官相护。锦衣卫也就欺压欺压良民,跟当官的都是穿一条裤子的……”

    却听陈文昭将他打断,说道:“诸位,大家信不过姬大人,可以;信不过这位锦衣卫李大人,也可以。不过我陈文昭的为人大家总算还能信得过吧?”

    他一边说,一边用冷峻的眼神扫视了众人一圈,见没人有反对意见,便继续说道:“陈某的为人,向来是一口唾沫一颗钉。今日是姬大人招募乡勇团练,不是朝廷拉壮丁。都是你情我愿的事情。你若是觉得五十两的饷银和多至一百两的赏赐看得过眼,自然可以留下报名。你若是觉得这钱不够养家活口,或是觉得我们在胡吹海螺,自然可以扭头就走,何须在此聒噪?”

    此话落定,围观之人立即噤口不语,却没有半个离开的。

    于是陈文昭又说道:“你想赚这点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