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有钱人 >

第235部分

明末有钱人-第235部分

小说: 明末有钱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八道放在心上。这样,今天我们不斗文、也不斗武,不如斗财吧!哪位出钱出的多,我们家圆圆姑娘就陪哪位说几句话、唱几支曲。”

    此言一出,原本沉寂的中厅里,顿时又喧闹开来,有看客笑道:“我当时什么呢!还不是谁出钱出得多,就能私会陈圆圆。老鸨子你这样做事,是不是太贪财了些?”

    “可不是嘛!开口就要钱,你这老鸨子怕是掉到钱眼里去了吧?”立即有人附和道。

    李红娥却是丝毫没有惭愧,依旧赔笑着说道:“诸位,我们开门做生意的,又是从江南千里迢迢北上进京,为的是什么?还不是为了‘钱财’二字么?各位看我们初来乍到的,没想到京城里这么冷,眼看就要过冬了,我们圆圆姑娘现在连件过冬的衣服都没有。诸位家大业大的,看我们圆圆姑娘可怜,不该出些银子给她买几件衣裳么?不过要是您老今天走得急,没带着银子过来,那也没事,就当捧个人场了。”

    李红娥这话说得十分圆滑,瞬间堵住了那些心怀不满的看客的嘴。

    二楼的姬庆文听李红娥已将话题挑了起来,便毫不犹豫地高声个叫道:“行了,你老鸨子话太多了。我出一千两银子!”

    众人听到这个数目,立即倒吸了一口冷气,心中暗暗骂道:“这个出价之人到底懂不懂规矩?一开口就是一千两银子的巨款,叫那些只攒了几百两银子私房钱的怎么好意思开口抬价?”

    众人沉默了一番,终于有人举手开价道:“一千二,我出一千二百两银子!”

    “两千!”

    听有人直接将价码提高了一倍,底下的看客又窃窃私语起来。

    正在这嘈杂的讨论之下,又听方才那出价之人,怯生生说道:“我……我……我出二千一百两银子……”

    姬庆文眉毛一皱,自言自语道:“这谁啊?要出价就好好出价,每次压我个一二百两银子,是来在玩笑么?”

    刘若宰听见了姬庆文的话,掩嘴笑道:“姬爵爷,这人我认识。他也算是名动京华的人物了,乃是周延儒首辅的大公子。周首辅家教是出了名的严格,周公子今天偷偷跑到这种地方来,回家少不了要挨周首辅的篾条呢!”

    “哈哈哈!”姬庆文闻言笑道,“那要是周公子斗财赢了我,说不定他老子还要多打他几下呢!得了,我是个好人,不忍心看到周公子挨打,还是别跟他客气了!”

    说罢,姬庆文便又

    高声喊道:“三千!我出三千两银子!”

    才几轮叫价,见陈圆圆一面的价格就被炒到了三千两银子之巨。这让一众看客们惊得目瞪口呆,纷纷抬头向二楼张望,到底是哪位富豪,出价居然如此大方爽快。

    而周延儒的儿子似乎还不肯死心,狠狠咬了咬牙,从牙缝里挤出了新的价码:“三千……三千零五十两……”

    姬庆文摇摇头,两片嘴巴轻轻一掰,说道:“四千两银子。”

    这下周公子算是认输了,心想:今天碰到对头了,要是放在那些寻常娼妓身上,别说是四千两银子了,就是一千两白银,就能玩她个通通透透了。

    想通了这点,这位当朝“宰相”家的公子,便也不再硬撑,心中暗暗骂了两声,便又与同桌的几个同伴喝起酒、吃起菜来了。

    四千两银子,确实不是每个人都出得起的。

    随着周大公子的偃旗息鼓,似乎再也没人敢同姬庆文别苗头了,这位新晋的福禄伯爵爷眼看就要赢下这场在“遇华馆”中举办的“斗财”大赛了。

    却不料正当姬庆文自以为胜券在握的时候,却听楼下又有人报价道:“五千两银子,五千两银子是我出的。”

    “嗯?”姬庆文疑惑道,“怎么半路杀出了个程咬金,偏要要来给我搅和搅和?不过不要紧,老子这次进京,带了二十万两银子,不信砸不死你这个不识相的。”

    于是他也跟着出价:“六千两。”

    “白银七千两。”这人说话似乎带着不知何处来的方言的口音,嗓音却是器宇轩昂,显得信心十足。

    这人是什么来头?

    姬庆文带着这个问题,又将价码提高到了八千两银子。

    那人居然也毫不怯场,并不像周延儒的儿子那样,狗皮倒灶地一百两、几十两地往上加码,而是跳过九千两银子的出价,直接出价到了一万两银子!

    在京城里敢这么高调的,除了自己以外,姬庆文竟想不出第二个人,这让姬庆文有些不信邪,刚要开口继续跟着出价,却听背后的刘若宰提醒道:

    “姬爵爷,你可别着了别人的道了。搞不好是哪里来的混账,知道爵爷你志在必得,所以故意一路跟价,想要让你虚耗银两罢了。到时候价格抬了上去,他轻飘飘说一句‘还是这位爷有钱,在下甘拜下风’,不就省下了这一万两银子吗?搞不好,这一万两银子,压根他就没有!”

    。。

第三九六节 满洲人() 
刘若宰聪明异常,他这话果然给姬庆文提了个醒。

    于是姬庆文便朝楼下朗声说道“不知是哪位仁兄在同我打擂台,可否一见?”

    姬庆文话音刚落,果见一人从座位中站起身来,半转着身子朝二楼拱手道“在下有礼了。”

    姬庆文瞧见那人模样装束却是一愣——只见此人的打扮既不是官员、也不像商人、更不像穷书生,而是一身少数民族打扮,看样子好像是从北方草原上来进贡或是做生意的蒙古人。

    而在他身边则另坐了个同样打扮的蒙古人,不出意料便是此人的同伴。

    蒙古人现在同大明朝廷关系暧昧,姬庆文好歹也算是体制内的人物,对他们也不能太不客气。

    于是他斟酌了一下口气,说道“这位北边来的朋友,你们或许不知道我大明朝的规矩。凡是开口开了价的,都是要拿现银出来的。要是没有现银,拿出几大商会签发的银票也是一样的。可不能空口说白话、打肿脸充胖子哟!否则,那可就不是开开玩笑的事情了。”

    那蒙古人听了姬庆文这若有似无的威胁,竟全然没有怯场,笑着说道“这位爷口气倒不小。你说我没有现银,那你就一定有了吗?”

    姬庆文“哈哈”大笑道“这位朋友初来乍到,恐怕还不知道我是谁吧?不瞒你说,在下就是皇上新封的福禄伯姬庆文,要说我没钱没现银,恐怕满京城的人都没几个相信的!”

    姬庆文亮出自己的身份,一是为了装逼,二则适合为了用朝廷的威风来压制一下这几个蒙古人,让他们即便当众出了丑也不敢公然胡作非为。

    然而这几个蒙古人未必被姬庆文的名号所压服住,可一众看客却被震惊住了——没想到朝野闻名的有钱人姬庆文,也会出现在这“遇华馆”里来捧陈圆圆的场,那也怪不得他出手这样大方了。

    那几个蒙古人似乎也听说过姬庆文的名头,打头那人又复拱手道“原来是姬爵爷来了,幸会幸会。可惜我们来晚了几天,没赶得上观礼,否则也好看看姬爵爷是如何封爵的。”

    要说蒙古人还是太实诚了些,拍马屁的功夫还真是粗浅,这几句话完全没能打动姬庆文。

    他刚想开口说话,却听吴三桂在耳旁说道“姬爵爷小心了,这几个人似乎有些怪异……”

    “怪异?哪里怪异了?吴将军请讲讲清楚。”姬庆文道。

    吴三桂两道浓密的眉毛拧成了一团

    ,说道“这几个家伙官话说得太利索了,蒙古人里面没有这样的。要我看,这几个人比起蒙古人来,似乎更像……更像是满洲人!”

    满洲人?要真是满洲人,那这篓子可就捅得太大了。

    因此姬庆文不能不多谨慎小心一些,确认道“吴将军,这事情可不能出纰漏,你确定这几个家伙是满洲人无疑?”

    吴三桂使劲点了点头,说道“姬爵爷放心,我在山海关,同蒙古人、满洲人打熟了交道,对这帮人比对汉人还更熟悉一些。这几个家伙,似乎还有些脸熟,我至少有八成肯定,这几个家伙就是满洲人无疑!”

    眼下的吴三桂,还是忠于大明朝廷的,他的话也还是信得过的。

    因此姬庆文听了他的话,也不免紧张起来,说道“满洲人假扮蒙古人,这件事情再小也是大事。可万一真是蒙古来做生意的使者,把他们认做满洲奸细,恐怕朝廷面子上也会过不去。这件事情,还得要从容办理。”

    吴三桂却是胸有成竹,说道“没什么从容不从容的。姬爵爷,对付满洲鞑子,就讲究个快刀斩乱麻、先下手为强。要是真的搞错了的话……反正蒙古人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也不算冤枉他们。”

    姬庆文听了这话,心想自己这个穿越者在明末朝廷里,也算是数一数二的胆大妄为之人了,却没想到吴三桂的胆子比自己更大,怪不得在真实的历史上,会惹出这么大的祸患了。

    于是姬庆文说道“吴将军,这事出在京师城里,你是山海关总兵的儿子,牵涉过深不好,这件事情你就交给我来办好了。”

    说罢,姬庆文又扭头对刘若宰说道“刘兄,今天你碰到我,算你倒霉。麻烦你跑一趟,去一次云来客栈,去找一个叫李元胤的锦衣卫。要是他不在,你就找一个叫李岩的也是一样。就说是这里似乎来了满洲鞑子,却也不敢肯定。其余的事情,他们自然会妥善处置的。”

    刘若宰虽然是个浪荡书生,却也知道轻重缓急,赶紧点了点头,便一路小跑下楼去了。

    刘若宰的行动并没有瞒过楼下那几个不知道蒙古人、还是满洲人的家伙。

    只听方才那打头之人说道“姬爵爷,方才走出去的这位,怕是爵爷跑去叫救兵的吧?我等以礼相待,爵爷为何这样不客气呢?”

    姬庆文对刘若宰办事的效率还有些不够放心,觉得眼下只有先拖延时间,等李岩、李元胤带来的支援将局面控制下来以

    后,才能作进一步的处置。

    因此姬庆文便有意同底下几个家伙说说废话“几位误会了。是我怕几位不懂我们中原的规矩,不认识我带来的银票,因此叫我这位弟兄跑去取现银来了。不过这位仁兄,看你浑身上下清洁溜溜,似乎无论如何也装不下一万两——也就是一千斤白银吧?”

    那领头之人倒也聪明,“嘿嘿”笑道“爵爷这是在使缓兵之计吧?没关系,我也正有意同爵爷玩玩。爵爷请看,这袋子东西,值不值一万两白银呢?”

    说着,这人便从怀中掏出一个锦缎的袋子,将里头的东西一股脑地倒在桌上,又接着说道“爵爷见多识广,这是什么东西,爵爷应该是识货的吧?”

    姬庆文在二楼居高临下地往桌上看,只见此人抖落出来二三十颗珠子,却看不懂这些珠子有什么讲究,便对李红娥说道“嘿!老鸨子,你也是个有见识的,快过去瞅瞅。瞅瞅这位仁兄的东西,到底是真是假,值钱不值钱?”

    那李红娥心思细密,忽然觉得气氛有些紧张,却猜不透自己这座小小的青楼里已是暗流涌动,还觉得是姬庆文同这几个蒙古人还在为了陈圆圆的事情争风吃醋呢!

    于是李红娥缓缓走上前来,笑着俯下身子,拾起桌上的一颗珠子,捏在手里仔细端详了一阵,忽然惊叫道“东珠!这是东珠!”

    东珠乃是产自辽东浅海的一种珍珠,其表面虽不及南海珍珠那么光滑圆润,却别有一种古朴的美感,乃是一种价值不菲的名贵珠宝,尤其受到礼佛参禅之人的喜欢,往往用来做成念珠,穿成串子时时抚摸把玩。

    这李红娥是懂行的,见这些东珠个头不小,色泽又极典雅,料想这些珠子在东珠里头也是上品中的上品,二十多颗的价值,怎么着也在五万两白银以上。

    老鸨子李红娥从这些东珠里看出了价值的银子,将军吴三桂却从中确定了这几个人的身份。

    只听他用比方才更确定了十倍的口气,在姬庆文耳边说道“姬爵爷,看来这几个人确实是满洲人无疑的。现在朝廷正和满洲鞑子交战,互市的渠道关闭不知多久了,现在能拿出新采的东珠的就一定是满洲人无疑。而且一下子能拿出这么许多上品东珠的,想来必是满洲人中的重要人物了。”

    姬庆文忽又想起方才那领头之人器宇不凡,说话毫不羞怯,就算是身处对手的京城之中,也是看不出半分惧色,料想一定是满洲人中的杰出人才。

    。

第三九七节 多尔衮() 
这让姬庆文有些嫉妒——为什么到了明朝末年和清朝初期时候,上天会好像不吝人才一般,给满洲女真人赐下那么多出色的人才,光一个爱新觉罗家族,就接连出现了五六个有为之君,宗室子弟之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