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有钱人 >

第229部分

明末有钱人-第229部分

小说: 明末有钱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酢⒈晒傩铡�

    “哼!”崇祯冷笑一声,“你先别忙着谢恩,你这事还没完呢!还不给我下去!”

    崔有海吓得浑身一凛,却又不敢再说些什么,只能退了下去。

    见崔有海走了,崇祯这才长舒了口气,踱了几步,站到龙书案之后,问道“诸位爱卿,今日会审袁崇焕一案,不知有没有审出什么结果来了?”

    还坐在座位上的温体仁、徐光启瞬间意识到皇帝要办正经事情了,赶忙起身拱手侍立。

    而温体仁作为这件案件的主审官,立即上前半步,从怀中取出一叠纸张,双手捧着说道“圣上,今日臣等刚刚将袁崇焕审毕,笔录尚未来得及誊写清楚便来上呈圣上。失礼之处,还请圣上赎罪。”

    高起潜十分识相地上前将温体仁手里的笔录纸接过,又送到崇祯皇帝面前,又见乾清宫内杯盘狼藉,便吆喝几个小太监道“你们这几个货太没眼力见了,没看出来皇上要办正事呢!还不快把碗筷给收拾了?要是动作慢了,怠误了皇上办事,看我不打死你们几个。”

    太监也是个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异常严重的职业

    。

    你要是舍得割那一刀,又有实力、有耐性、有运气混到司礼监掌印太监、司礼监秉笔太监,或南京守备太监这样的位置,称为阉人中的成功人士的话,那就有了近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天底下有卵子的、没卵子的,大抵都要听你说话。可你要是没那份实力、没那份耐性、没那份运气,那也就只能当个皇宫最底层的没卵子的小人物,而这等小人物,偌大的紫禁城里得有成千上百人,你不比谁更特殊一些,一不小心死了,或许都没人会注意到。

    而你唯一要做的,便是当心那“一不小心”。

    可皇宫是个危机四伏的地方,不是你“小心”了,就不会有“不小心”,往往你不去找麻烦,麻烦就会来找你。

    比如伺候皇帝这件事情,便是一件收益大、风险大的工作伺候得好了,皇上一个高兴,你就有数不尽的荣华富贵;伺候不好了,说不定就见不着明天的太阳了。

    因此,面对“伴君如伴虎”的险峻局面,太监的祖师爷留下来的格言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遇到难办的事情,宁可装傻充愣让皇帝以为你就是个傻小子远远调你出去倒马桶,也好过皇帝以为你是在自作聪明,把你的聪明脑袋从脖子上摘下来。

    这几个小太监说聪明不聪明,说傻也不傻,听是大太监高起潜发下命令来,意识到自己做事有了负责之人,便放心大胆地收拾起桌上的碗筷来。

    不一会儿便将餐桌上的碟子、筷子、盘子、盆子叠成一堆,正要捧着往御膳房里送。只是今天是皇帝请客,请的客人数量又不少,相应的需要收拾的餐具也多。

    高起潜却见这几个小太监笨手笨脚的,把珍贵的进贡瓷器打破了事小,要是惊了皇帝的圣驾,那这罪过可就大了。

    于是高起潜三步并作两步,走到那几个小太监身旁,接过一叠盘子,低声骂道“小心着点儿,要是砸了盘子,杂家吃不了兜着走,你们几个也别想有好果子吃。”

    说着,高起潜便捧着盆子就往下走。

    姬庆文见高起潜要离开,立即开口说道“高公公,你往哪里去?我和你的事情,还没跟皇上说呢!”

    高起潜原本就只想先将盘子放回去,再回乾清宫里站班侍候的,听了姬庆文这话,倒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停下了脚步问道“姬爵爷这话是怎么说的……”

    “怎么说的?你自己心里清楚!”姬庆文斥道。

    高起潜不是个笨人,知道自己在白天审问袁崇焕的时候得罪了姬庆文,现在这位新晋的伯爵老爷要向皇帝告自己的状了!

    不过高起潜自以为自己是奉了崇祯皇帝的命令过去审案的,自然是“问心无愧”,故意摆出一副识大体、顾大局的样子来,说道“姬爵爷大概是同杂家有些误会吧?现在皇上正有军国大事要同诸位大人商量,等商量好了,杂家再给爵爷当面谢罪!”

    “哼!你少来这一套!”姬庆文好不让步,“我同你是有私仇,却也有公愤!你这阉狗,就是个祸国殃民的灾星,一心想要当魏忠贤么?”

    魏忠贤,这可是个刺耳朵、辣眼睛的关键词。

    崇祯皇帝一听姬庆文说出这话来,心中顿时紧张起来,忙问“姬庆文,你把话说说清楚,高起潜这个狗奴才到底做了什么?”

    姬庆文点点头,便添油加醋地将高起潜怎样干预审判袁崇焕的事情,向崇祯皇帝说了。而姬庆文一边说,周延儒、温体仁两人还在旁边不时插话、帮腔。

    这两位大人可是饱学之士,说话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对仗排比、引申比喻,就差把编排咒骂高起潜的话填写成诗词,放到民间留布传唱了。

    就连并不知情的徐光启也近乎总结性地说道“皇上,宦官干政祸国殃民,殷鉴不远,还请圣上留意。”

    崇祯皇帝确实是派了高起潜去旁听审案,却不料他竟会干预会审,而且似乎惹了众怒,更在几位大臣的渲染下,变成了个妄图干预政务的有野心的奸佞之徒。

    这让崇祯帝异常愤怒,骂道“高起潜,这几位爱卿所说的,是不是实话?”

    周延儒、姬庆文等人的话要是承认下来,那便是千刀万剐的重罪,高起潜当然是要辩解的。

    可他开口只说了“奴才”两个字,便被崇祯皇帝打断了。

    只听这位脾气不好的天下至尊骂道“好你高起潜这个奴才,回朕的话,居然不下跪!这样失礼妄为,可见朕这几位爱卿所言并不是空穴来风!”

    当太监两项看家的本事——一项是磕头、一项是下跪。

    高起潜混到这个位置上,自然是精通这两项绝学的。因此他不是不想下跪,只是手里捧着十来斤重的碟子、盘子,实在是没法往下跪。

    不过既然是皇帝说了话,高起潜只能使劲维持住平衡,双膝一曲慢慢跪了下去。

    。

第三八六节 宁可装个怂() 
然而高起潜最后的努力还是遭遇了失败,那些沉重的盘子最后还是在他下跪的过程中失去了平衡,“哐啷”一下摔碎在乾清宫平整的汉白玉地面上,发出了巨大的响声。

    崇祯帝正愁着没个好机会和好理由来处置一下高起潜,这几个破了的盘子正好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只听崇祯呵斥道:“高起潜你就不能小心这点?这些盘子都是百姓进贡来的上品,这么轻易便被你打破了,岂不是浪费民脂民膏?你,这就出去,给我自己掌嘴一百,要打出声来,朕没听见的,不算!”

    高起潜听了一惊,心想这两百个嘴巴可不是好受的,而且还得自己打自己打出声音来……不过再不好受,也总比丢了脑袋强,只好跪地磕头谢了句恩,便退出乾清宫外“噼噼啪啪”地扇起自己的耳光来了。

    这个高起潜,刚才在刑部衙门里,将周延儒、温体仁、姬庆文等一干人都得罪坏了。众人见他受了这样屈辱的惩罚,心里说不出的舒坦和高兴。

    内阁首辅周延儒恰到好处地称赞道:“昔日诸葛武侯尝言:‘亲贤臣、远小人,此前汉所以兴盛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圣上恪承列祖列宗之余烈,我等做臣子的也定当庶竭驽钝,同圣上共创大明盛世。”

    周延儒这几句马屁说得太过冠冕堂皇,有些不接地气,让崇祯皇帝听起来并不十分受用,并没有搭话,而是慢慢坐回书案之后,仔细审阅起温体仁带来的那些袁崇焕案件的笔录,口中说道:“袁崇焕一案关系朝廷大局,不是能够轻易定夺的,这高起潜狐假虎威,险些将国家这头一桩刑案搞砸了,殊为可恶,朕日后自然还会惩处。”

    说着,崇祯又翻了两页笔录,对温体仁说道:“温爱卿,你刑部衙门主簿的两个字可以好好练练了,写得都跟狗刨的似的,太不庄重了。”

    温体仁解释道:“皇上,是这样的。刑部审案,都是边听边写,记录时候只求能将话语一字一句记录下来也就行了,至于书法文笔已是顾不上了。其实,像这样要直达天听的案件笔录,应当是要誊写清楚,让案犯签字画押之后再呈送上来的……”

    “那袁崇焕这件案子,为何不照此办理呢?记得上次审案的笔录,似乎就是誊清之后送来的吧。”崇祯问道。

    温体仁答道:“还不是因为高起潜这个阉人嘛!臣怕他再闹下去会横生事端、节外生枝,所以也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将笔录原稿送到皇上面前再说。”

    其实崇祯皇帝之所以派高起潜前去旁听案件,为的就是要利用一下宦官的势力,去给文官集团掺一掺沙子,却没料到文官们虽然平时撕逼扯淡得不亦乐乎,可面对太监时候却成了铁板一块,竟难得地一致对外,就是不给宦官面子。

    既然如此,崇祯便也只能顺水推舟,骂道:“又是高起潜,这厮着实可恶。”

    他听乾清宫外高起潜打巴掌的声音似乎轻了一些,便高声吆喝道:“高起潜,你是不是没有力气了?要是朕再听不见你掌嘴的声音,那便要叫你重新打起了!”

    皇帝此言一出,门外手掌和脸颊相互碰撞发出的“啪啪”声果然又响亮了一些。

    在雨点一般的耳光声中,崇祯皇帝终于将温体仁送来的笔录看完,又叫小太监取来之前那份誊清了的笔录,略略扫过一眼,低头闭目沉思了许久,这才说道:“刑部这主簿的字虽不好,可条理还是清晰的。看得出,这六条罪名,袁崇焕也算是都有了个说法。温爱卿,你刑部这个主簿,不错,记得赏赐他一番。”

    这是一句闲话,温体仁只回答了一个“是”字,便再不说话。

    只听崇祯皇帝深深叹了口气,说道:“袁崇焕这厮,守辽东时候不消停,进京勤王时候也让人捉摸不透,现在被擒拿下狱了,居然还在给朕出难题。来,诸位爱卿,我们议一议,到底怎么处置袁崇焕?温爱卿,你是刑部尚书,又是主审官,你先说。”

    温体仁听了这话,背脊上瞬间流下一股汗水来。

    温体仁这人做事讲究八面玲珑、待机而动,这次挑头会审袁崇焕就是因为他已摸准了崇祯准备严办袁崇焕的心思,这才难得地当了一次出头的小鸟——实际上,就连在刑部大堂上给袁崇焕初定的六条罪名,那也是事先同皇帝通过气的。

    可事到如今,不知怎的,崇祯皇帝居然犹豫起来,本该乾纲独断判袁崇焕一个死刑的,却又怎么征询起朝臣的意见来了。

    这让老油条温体仁禁不住迟疑起来,嗫喏了半天,还是觉得宁可装个怂,先探听一下别人的意见,再后发制人的为好。

    于是温体仁拱手道:“回圣上,臣才疏学浅,虽是主审官,可心思却都花在如何审问袁崇焕身上,又要对付那个高起潜的搅闹,现在还没想到如何给袁崇焕定罪。这样,不如请圣上先问问周首辅,听听他有什么意见。”

    崇祯闻言,眼珠一转,似乎是若有所思,随即扭头问周延儒道:“周爱卿,你是内阁首辅,也应当拿出个意见来。你说应当如何处置袁崇焕?”

    周延儒却是个敢作敢当的,拱手道:“臣旁听已久,觉得这六条罪名之中。有的是子虚乌有,有的是无奈之举,有的是小过重处。因此,臣以为袁崇焕不可杀。”

    “哦?”崇祯问道,“你说说清楚,六条罪名——其一托付不效、专恃欺隐;其二市米资盗、里通外国;其三擅斩边帅、自毁长城;其四失察不明、纵敌长驱;其五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其六畏敌犹豫、薄兵城下——这里哪条是子虚乌有?哪条是无奈之举?哪条是小过重处?”

    崇祯帝是个办事细致的皇帝,他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倒也不出周延儒的意外,于是这位才气过人的内阁首辅大臣言简意赅、条缕明晰地将自己的意见说了。

    原来在周延儒看来:卖米给满洲人、放八旗兵进京两条算不上是什么罪过;未能完成五年平辽的承诺、京师城下没有运用各地勤王之师也有其难言之隐;只有杀毛文龙和任由满洲鞑子劫掠京师周边这两条,算是铁打的罪过,不过袁崇焕自己提出来的辩解倒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似乎也可以斟酌斟酌。

    崇祯将周延儒的话听得十分认真,却没有半途插话,直到周延儒把话说完,这才问道:“周爱卿的意见,朕听懂了。温爱卿,你有什么想法,现在也想好了吧?”

    方才周延儒说话的当口,温体仁的脑子却一刻也没有停下,不停地分析着周延儒的意见、揣摩着皇帝的心思、准备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