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有钱人-第2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元胤回到桌边,说道“姬大人,我虽不会那你做耗,更不会踩着你的肩膀往上爬。但有言在先,末将现在依旧是锦衣卫中人,还是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的手下。末将此次进京,无论是主动面见,还是被动召见,总要见骆指挥一面的。到时
候该说什么话、不说什么话,我心里有数,还请大人放心。”
李元胤这话也算是光明磊落了,况且他这人虽然是个特务,可为人却十分仗义,再加上他性格谨慎冷静,一旦说出口的话,便不会有半个字不会兑现。
他现在说出了这样的话,让素来同李元胤不冷不热的李岩也劝说道“姬兄,李指挥这话说得实在,我看你就别生气了。本来嘛,徐光启大人也是个扎眼的人物,他的动向自然有人关注。说不定是有盯着他老大人的探子多嘴,顺便也将姬兄的话听了去。”
李岩顿了顿,又接着说道“还有,出了这件事情也是好事,相当于提醒了姬兄,京师同苏州不同,这里隔墙有耳、步步杀机,还是要谨言慎行啊!”
姬庆文点了点头,道“李先生的话,我记下了。”
说着,姬庆文抬眼看了看四周,见前头宫门紧闭、后面是一道高墙、左右大路之上半个人都没有,只有卖馄饨的老张头夫妻在窃窃私语。
于是姬庆文压低了声音,说道“两位,这几年我做官、经商、打仗,懂得了一件事情。想要发达成功,及时掌握情报信息,乃是一件异常重要的事情。可现在,这方面的工作,全都仰赖李指挥办理。而李指挥呢,也是利用锦衣卫的资源替我办事。我觉得这不是长久之计,还是得建立起自己的情报系统来。”
李岩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听了这话也是下了一跳,下意识地将方才姬庆文已经检查过一遍的周遭环境又检查了一遍,这才低声说道“姬兄忘了我方才说的话了吗?这里是京师,步步杀机、处处危险,这种开玩笑的话,可不能随便乱说啊!”
姬庆文轻轻摇头道“我这可不是开玩笑。只有把所有的情报捏在自己手里,才不会为他人所蒙蔽,这难道不重要么?”
李岩蹙眉道“当然重要,可此乃国家重器,岂是为人臣子者能够僭越的?更何况纵观历史,除了我朝有厂、卫制度之外,其余历朝历代都未必能对官场民情有如此的掌握。姬兄想要重建一套情报系统,真是谈何容易啊!”
姬庆文却不以为然道“不容易不是不可能,这天下的事情都是人做的。李兄,只要我有钱,就能有人投奔,有人投奔便能人尽其才,自然就能办得成事。有道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那可不行,我要做人,可不想做鱼、做肉!”
。
第三六〇节 主角与配角()
姬庆文此次进京,不过有两件大事要办——其一便是受封福禄伯;其二便是尝试保救袁崇焕一命。
这第一件事同自己有关,又同自己无关。只因这件事情是由崇祯皇帝专断独裁而定,轮不到姬庆文多插嘴。而一切的礼仪事务,又都由礼部、宗人府、司礼监等衙门统一办理,轮不着自己操心。因此这件事情上,本来是主角的姬庆文反而变成了无所事事的配角。
但是姬庆文并没有因此而空闲下来,因为他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了袁崇焕一案的审理上来了。
凭借这崇祯皇帝关于姬庆文可以旁听审问袁崇焕一案的指示,姬庆文自出宫第二天,就赶往刑部报道,要充分履行皇帝赐予他的权力和责任。
这可就将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等部门原本的审理计划给搅了个稀巴烂。人人都知道姬庆文与袁崇焕同拜在孙承宗门下,而同门之谊则是大明官场之上天然的政治同门关系,有姬庆文这么个七窍玲珑,又深受皇恩的家伙在一旁旁听,那原本的审问策略必然是要被彻底打乱的,最起码,原定的那些刑具恐怕就很难用得上了。
于是牵头负责审理此案的内阁次辅温体仁——他还兼任了刑部尚书的实差——虽然一心一意想要置袁崇焕于死地,却也不能不有所收敛。
因此,开堂审案之时,温体仁将袁崇焕传了上来,一句话都没有审问,便说自己头晕目眩,必须回家休息。没了主审官,这案子自然是审不下去了,几堂人马只能悻悻而回。
虽然没说半个字,不过姬庆文却见到了袁崇焕本人。
只见袁崇焕披头散发、衣冠不整,身上手铐、脚镣等刑具一个没少,可气色还算好,人也不是特别的瘦,最重要的是性命保住了,那就有了最基本的挽救的基础。
于是姬庆文虽不便同袁崇焕答话,却叫李元胤打听好了狱卒的来历,自己亲自跑了一趟,威逼利诱地好好做了一番工作,又扔下一千两银子,要他好生照顾好袁崇焕,否则就让他尝尝明武军的厉害。
明武军的去年一对一正面对抗满洲八旗精锐的英姿,京师官员百姓是没有不知道的。
经过这样又打又揉的“交流”,那狱卒自然是满口答应下来,承诺只要没有崇祯皇帝的明旨,就能保证袁崇焕性命绝对没有危险。
其后两天,温体仁并没有开堂审问袁崇焕,姬庆文当然也就没有到刑部大堂去旁听,而崇祯皇帝也并没有传旨召见,这让姬庆文一下子闲了下来。
趁着这点空闲时间,姬庆文先花了半天去拜访一下他在京师里几个为数不多的朋友——包括徐光启、刘若宰等人。之后,便领着自己从义乌带进京城的七十二个矿工,在京城里游玩起来。
这些矿工年纪不大,正是走狗跑马、上蹿下跳的年纪,难得从义乌这种苦劳之地跑到天下核心的京师来,自然是兴高采烈,求着姬庆文花钱带他们游玩。
姬庆文原本也是个不安分的主,可他现在还有心事,就是玩也玩不痛快,便将钱给了多九公和小多子父子,让他们带着这些矿工在京城里玩耍,并且放下话来——只要不闯祸,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而姬庆文自己,则让李元胤亲自到东边跑一趟,去山海关打探一下老督师孙承宗的情况。
李元胤之前果然同上司骆养性见面过一次。
骆养性为人阴险刻薄,却对姬庆文的近况表现出了格外的兴趣,这让李元胤很不舒服,要不是看在骆养性还是锦衣卫最高领导的份上,李元胤真不愿意同他多说半句话。因此,面见骆养性时候,李元胤只是不痛不痒地说了事情,一提到重点和细节,就推说姬庆文对自己并不信任,许多事情并没有同自己提起。
骆养性城府深厚,虽然听出李元胤似乎对自己敷衍应付,却也没有当众表现出来,一句话没说,便放李元胤回去了。
却说京师距离山海关约有六百里路,李元胤骑快马往返正好是五天时间,待他回答姬庆文身边时候,姬庆文正穿着伯爵的衣冠袍服,准备去太庙参加封爵仪式。
封爵仪式是崇祯皇帝要亲自观礼的,半刻也延误不得,可孙承宗的情况也同样紧要。
(本书正版发布于纵横中文网,还请大家移步订阅支持,谢谢。)
于是姬庆文便先坐上宗人府派来的十六抬的大轿子,在无数说得清和说不清的仪仗的簇拥护卫之下,缓缓往太庙而去,又让李元胤骑马陪在轿子旁边,跟自己谈谈孙承宗的情况。
原来李元胤一路奔驰到了山海关,却没遇到孙承宗本人,只碰到了驻守在此的吴三桂。
去年京师之战前夕,原山海关总兵赵率教仓促应战,战死在满洲皇太极的兵锋之下。战事结束之后,朝廷便任命了原来的辽东团练总兵吴襄为新的山海关总兵,而吴襄的儿子吴三桂自然也就跟着父亲在山海关帮办军务。
吴三桂在历史上虽是个大汉奸,不过在崇祯四年时候,他还是个不折不扣的忠臣、孝子、良将,又同姬庆文有过并肩作战的情分。有了这层关系,他便主动帮忙,派山海关里的传令兵,前去关外的大凌河同孙承宗取得联系。
孙承宗一听是姬庆文派来的人,心里异常激动,见眼下大凌河附近没有满洲人活动的迹象,便将军务交托给卢象升处理,自己则点起几个亲信护卫立即返回山海关。
然而大凌河离山海关也有五百多里地的距离,孙承宗明年就七十岁了,虽然身体强健、精神矍铄,可毕竟也这么大年纪了,行动速度必然不快。因此李元胤来不及等孙承宗返回,接到他正往山海关赶来的消息之后,便回京师向姬庆文复命。
姬庆文听到消息之后,便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他急于去六百里外的山海关去见老师孙承宗,向他请教接下去的打算和做法;另一方面,他要紧紧盯在京师里,防着别有用心之徒暗害袁崇焕。
姬庆文可不会分身术,同时处理两件事情已超出了他的能力之外,想来想去,只有先将眼前的封爵仪式对付过去,然后再同李岩商量商量,商量一个完全之策来。
封爵仪式,姬庆文有些心不在焉,崇祯皇帝却是兴致十足。而主持仪式的礼部尚书徐光启更是想让姬庆文这个好朋友在朝廷百官好好出出风头,便将一整套仪式安排得又热闹又庄严,难得的是条理也是异常清楚明细,让满脑子懵懵懂懂的姬庆文一整套走下来,也没出半点岔子。
见仪式安排得这样妥帖,崇祯皇帝心里自然高兴,又特地给自己加了点戏,亲自登台训话,说眼下正是多事之秋,朝廷也在用人之际,只要臣子一体公心、锐意进取,好像姬庆文那样做出一番事业,那朝廷可以不计出身,给有功文武臣子加官进爵,绝不怜惜朝廷名 器。
此言一出,那些杂道官员自然是心中高兴——按照皇帝的意思,从此升官封爵就不用再看出身如何,只凭真材实料;而那些正经进士却担忧起来了——敞开了升官的通道,那自己辛辛苦苦、十年寒窗换来的功名,岂不是就地贬值了吗?
隐隐间,姬庆文此次封爵,竟在冥冥之中又得罪了一些官员。
第三六一节 形式主义()
大明朝一共有十四个布政使司,也就是统称的十四个省。而如果这十四个省全部各立朝廷,变成十四个独立的国家的话,那论起搞形式主义来,这十四个国家可以毫无悬念地包揽全世界的前十四名。
更何况到目前为止,这十四省还都在大明朝廷的掌控之下,全国上下会搞、想搞、善搞形式主义的人才,都削尖了脑袋想要通过科技考试,混到这大明朝廷之中。
因此,由这些形式主义的天才们搞起来的这场封爵仪式自然是庄严肃穆,感染力极强——至少要比前些日子白莲教主徐鸿儒在温州空城之内仓促搭起来的草台班子要强多了。
身处这样的环境之中,就连素来讲究实用主义的姬庆文,也被这繁华无比的形式主义所感动了,当即表示:皇上内将自己册封为伯爵,已是莫大的荣誉了,每年合粮食五千石的俸禄就不领了,全部捐献给朝廷,用以赈济灾民!
崇祯皇帝闻言大喜,立即表示:“姬爱卿公忠体国,乃是朝廷上下的楷模。他既然有意捐献俸禄,朕便受了他这番好意。并且从今日起,皇宫内廷开支,除太后供应不减之外,其余支出一概减半,用以供应西北赈灾及东北军务。”
皇帝不表态还行,一表态可就要了命了。
既然贵为天子的皇帝,又有心要将支出减半,那底下跪着的大臣们也必须有所表示。
只见内阁首辅周延儒朝四周望了望,拱手道:“皇上,臣愿意效法圣贤,情愿捐出一年的俸禄银,用以国务。”
“好!”崇祯赞道,“周爱卿不愧是国家栋梁,好!”
周延儒有了这样的表示,又得到了皇帝的赞许,那温体仁当然也不能示弱。可他要是也跟着表示要捐出一年的俸禄,难免有些鹦鹉学舌,不够出彩。
于是温体仁独辟蹊径拱手笑道:“皇上,臣是个穷官,没有周首辅那样的魄力。不如这样,臣先捐出半年的俸禄,再写一篇颂圣的文章递上来,不知万岁爷意下如何?可别嫌臣寒酸哟”
温体仁品级同周延儒相同,明面上的俸禄也是一样。
因此,他这轻轻巧巧一句话,不仅比周延儒少花了一半的钱,又创造了一个卖弄文采的机会,更明里暗里地表示内阁首辅周延儒是个贪官,根本就不需要俸禄就能养活自己和一大家子人。
其后的内阁第三号人物徐光启也跟着表示道:“老臣也愿意捐出一半的俸禄。”他无意同周延儒、温体仁争宠,只需随声附和也就行了。
三位内阁大臣是文官的领袖,既然他们三位都有了捐献俸禄的表示,那其余朝廷官员便也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