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有钱人-第2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凭伲廾挥腥∷焕词撬暇顾闶茄说车暮笕耍匆埠趴佳樗囊馑肌O衷诳蠢矗钛乙怖返貌畈欢嗔耍盟髂旰煤每际裕灰恼鹿萌ィ薅ㄈ皇腔嵊兴卣盏摹!�
姬庆文等的就是这句话,有崇祯皇帝这句话在,又被内阁三位大臣亲耳听到,那凭李岩的才华,只要明年的科举考试他不是胡诌乱写,那定然会高中进士,说不定还能问鼎三甲呢!要是有了皇帝这样明确的暗示,李岩依旧名落孙山的话,岂不是说明皇帝没有眼光?
这下子,就连老成持重的徐光启脸上都露出了自嘲的微笑——昨天夜里,自己还要给李岩当老师,可今天一早,李岩眼看就成了天子门生了!
于是徐光启赶忙附和道:“李岩虽然年轻,却也是允文允武,只要有出人头地的机会,将领定会为江山社稷立下大功。老臣先恭喜皇上得一良才!”
徐光启难得颂圣,这几句奉承话说得又极为高明,惹得崇祯皇帝满面春风,说道:“朕其实注意李岩许久了,姬庆文这狗才南下北上、赚钱用兵,从来没有失手的时候,想必李岩出力甚多。别的不说,前些日子白莲教徐鸿儒伏法被诛,这里头就有李岩的功劳吧?”
姬庆文刚要替李岩谦虚两句,却是一愣,问道:“不对吧,皇上。白莲教主徐鸿儒,不是被诚意伯刘孔昭爵爷所诛杀的么?不关我的事,也不关李岩的事啊!”
这是姬庆文想好了的明哲保身之计,故意将诛杀白莲教首恶元凶的罪名让给刘孔昭,以免自己功高盖主,最后落得跟袁崇焕一样的下场。
却见崇祯皇帝得意地一笑,说道:“你这狗才,不知道和刘孔昭出的什么鬼主意,居然瞒骗到朕头上来了。哼!徐鸿儒的尸首运到京师来的时候,朕就叫骆养性派锦衣卫里的仵作验过尸了。这徐鸿儒的致命伤乃是两处胸口的枪伤。而你明武军想来是以火器犀利著称,那徐鸿儒十有**便是被你打死的。你这狗才老实跟朕说,你立了这么大的功劳,为什么不肯向朕报功呢?”
姬庆文没想到崇祯皇帝办事这样认真,只得如实答道:“臣在朝廷里也有几个好朋友。知道皇上对我有恩,白莲教尚未完全平定之时,就给臣定下了封爵的赏赐。若是臣再将平叛之功全部包揽在身上,岂不是叫皇上为难吗?所以,臣同刘孔昭爵爷商量好了,这份大功劳,凡是参战的将士,人人出力、人人有份,才能让将士们遍沐皇恩、尽沾甘霖!”
崇祯皇帝抿着嘴点头道:“姬爱卿还能有这样的想法,看来朕确实没有看错人,你的爵位,朕给你封定了!这样,事不宜迟——”
他向徐光启看了一眼,说道:“徐老爱卿,你是礼部尚书,去钦天监问一问,问问哪天是黄道吉日,可以给姬庆文这狗才办典礼封爵。地方就放在太庙里头,朕要亲自参加。”
徐光启是真心替姬庆文高兴,立即答道:“圣上,老臣早就问过了,五天之后便是吉日,正可以给姬大人封爵。只是姬大人所封爵位,现在还不过是个伯爵,放在太庙举办大典,似乎有些僭越了吧?”
崇祯却道:“不。自万历萨尔浒之战以来,我大明朝廷官军,无论是同满洲鞑子作战,还是平定内寇,总是负多胜少。姬庆文几次克敌制胜,不但大涨朝中士气,更足慰祖宗之心。所以朕才要将仪式放在太庙举行,也好让列祖列宗看看,我朝中并非无人可用。”
崇祯这几句话说得显然是动了情,说到最后,已是有些声嘶力竭。
在场的三位内阁大臣个个都是人精,听了也赶忙跪下,不住地颂圣奉承,表示要感念皇帝的一片拳拳之心,要为国尽忠、为国效力,全然一副忠臣孝子的模样。
第三五五节 天有多高 地有多厚()
却只有本应是主角的姬庆文保持着克制和冷静。
他等众人把话说完,这才拱手对崇祯皇帝说道“皇上的恩德,微臣万死难报。但臣宁可这爵位不要,也请皇上能够答应我一件事情。”
做臣子的同皇帝讨价还价,这在大明朝,姬庆文算是头一份了。因此崇祯皇帝听了也有些发懵,不知应当如何应对。
幸好现在崇祯皇帝正在看得起姬庆文的时候,勉强耐住性子,在脸上挤出笑容,说道“就你姬庆文事多,有什么事情,你先说出来听听。”
姬庆文却道“不,这件事情太大,大到普天之下,只有皇上能给我这个面子。因此臣向请皇上先答应下来,臣在提出请求。还请皇上拂允。”
崇祯皇帝不是笨人,性情又没有那么开朗宽容,一听姬庆文这话便是在给自己下套,便当即驳斥了姬庆文的请求,说道“姬庆文,你这狗才也是个做生意的官,什么时候听说过先成交、后讲价的?你的事情爱提就提,不提就算了……”
皇上你不按套路出牌啊!
姬庆文心里立即产生了这么个念头。按照后世里各种电视剧里演的,不是每次都是臣子先骗皇帝下了圣旨,然后臣子再说出自己的请求,接着用一句“君无戏言”堵住皇帝的嘴,最后抖几个机灵,博皇帝一笑,事情就算办成了吗?
怎么这个崇祯皇帝同电视剧里演的不一样,一开口就把姬庆文打好了的小算盘给砸了个粉碎,让姬庆文还怎么往下说?
然而这件事情是姬庆文必须要尝试一下的,他只能硬着头皮说道“既然皇上要我开价,那臣就只能斗胆开价了。请皇上收回我的爵位,作为交换,请赦免袁崇焕一切罪过,让他戴罪立功,替朝廷出力!”
在场之人——从崇祯皇帝开始,到三位内阁大臣,一直到在旁伺候的太监——谁都料到姬庆文会在这个时候,提起袁崇焕这么个棘手的人物来,一时之间偌大的乾清宫内充满了沉默得近乎凝固的空气。
半晌,崇祯皇帝才反应过来,确认性地重问了一遍“姬庆文,你给朕说说清楚,你要朕怎么样来着?”
姬庆文已然感受到了气氛的急剧变化,可他话既已出口,便没有收回的道理,只能将刚才的请求又重复了一遍“臣请皇上赦免袁崇焕,作为交换,臣宁可不要这个爵位。”
崇祯皇帝这才确定了姬庆
文的要求,一张还带着几分稚气的脸上立即罩满了怒气,呵斥道“好你个姬庆文。给你封爵,是朕的主张。你不知道,为了给你头上戴上这顶爵爷的帽子,朕同这几个内阁大臣不知撕撸讨论了多少回,顶住了多少朝野的压力和非议……这是朕的仁德,也是朝廷的名
器。你倒好,拿它来做生意,同朕讨价还价来了,你还知道天高地厚吗?”
天,也就是大气层,大约有一千公里的高度;地,也就是地壳,大约有十七公里的厚度。
要是放在二十一世纪,姬庆文手边随便有台联网了的电脑、手机或者平板,只要花一分钟百度一下,就可以知道“天高地厚”了。
可他现在所在的却是十七世纪的明末,手边既没有先进的设备,也不可能仅凭一己之力对抗封建皇权——至少现在是不行的。
然而姬庆文却还是要在袁崇焕的问题上争辩一下,说道“皇上,不是臣不知道天高地厚,实在是袁崇焕这人却有大才,虽有罪过却也罪不至死。因此还请皇上能看在袁崇焕曾经在战场上击毙过敌酋努尔哈赤的份上,先饶过袁崇焕一命,让他戴罪立功……”
姬庆文话未说完,却被崇祯皇帝打断了“荒唐,谁说朕要杀袁崇焕了?现在不过是交刑部、都察院、大理寺议罪而已,因袁崇焕乃是武将,说不定还要将兵部牵连进来一同审办。像袁崇焕这样重大的案子,审理起来旷日持久,搞不好明年科举发榜完毕,他的案件也未必能审得完。就算是审完了,到底如何处置袁崇焕,那也得由朕听其言、观其行之后再行定夺。现在审办袁崇焕一案,八字还没一撇呢,又哪里谈得上一个‘杀’字?”
听到这里,姬庆文才发觉自己犯了先入为主的错误。
他是从后世穿越过来的,知道袁崇焕就是被崇祯皇帝杀掉的,故而在他心里已经默认崇祯皇帝定然不会放过袁崇焕,因此脱口而出便咬定崇祯必杀袁崇焕,导致其犯下了逻辑性的错误。
可是姬庆文话已出口,改口已是来不及了,只能抖个机灵,抬起一碗脏水便往温体仁脑袋上泼过去,说道“那是微臣失言了。不过进京路上,微臣不知听多少人说过,说是内阁温体仁大人,一力主张必杀袁崇焕,而另外两位阁老却并没有什么反对意见……皇上,袁崇焕此人性格虽不讨人欢喜,可他毕竟同臣一起拜在孙承宗老督师门下,臣实在不忍心看
着这位同门师兄遭难,因此方才才同皇上说了这几句发自肺腑的话出来。”
姬庆文自以为自己这几句话说得十分圆满妥帖,却不料崇祯皇帝完全没接他的茬儿,反问道“哦?找你这么说,孙承宗老师的主张,也是要赦免袁崇焕的罪过了?”
姬庆文答道“回皇上,臣是昨天下午才进京来的,还来不及会见朝中官员,更来不及拜访远在关外的孙承宗老师。他老人家的意见,臣并不确定,只是从常理推断而已。皇上要是真想知道孙老师的看法,臣宁可多跑几步路,这就去关外,替皇上问个明白……”
谁知崇祯皇帝并没有纠结于孙承宗的意见和看法,竟又转了一个话题,说道“姬庆文,你不老实!你是昨天下午进京安顿下来的不假,却并非没见过朝廷里的官员!”
说着,崇祯伸出自己又长又细的手指,指着肃立一旁的徐光启道“姬庆文,徐老爱卿乃是内阁大学士,朝廷里举足轻重的人物,你昨天夜里就见过他的。怎么?记性不好,都忘了吗?”
姬庆文被崇祯皇帝问得满头大汗、一脸懵逼,心中暗想
徐光启来云来客栈看自己的时候,只带着身边一个管家和四个轿夫,看样子都是徐光启养了几十年的老人了,应该还不至于到了卖主求荣的地步,更何况出卖徐光启过来迎接自己的动向,也求不来多少好处。那既然不是徐光启那边的人多嘴多舌,那便是自己这边的人走漏了风声。
到底是谁在多嘴多舌?
姬庆文在脑海里紧急搜索了一圈,觉得还是锦衣卫指挥佥事李元胤捣的鬼。这人在江南的时候还能对姬庆文俯首帖耳,可现在跑到了京城,骆养性、崇祯帝等无数上司在这里,作为锦衣卫高级军官的李元胤的处事风格和立场,恐怕就要有所转变了。
姬庆文正在考虑李元胤的事情,昨夜私会的另一个主角徐光启已在向崇祯皇帝解释起来“皇上,昨天夜里,老臣是去见过姬大人。不过老臣同姬大人的交情,皇上应该是知道一些的。老臣昨天没拿他当进京的官员,他也没拿老城当前辈的阁老,我们二人是平辈的忘年交,有时候放浪形骸,就连彼此是都是朝廷官员都已经忘了……”
“哼!忘了?”崇祯冷笑道,“那‘姬党’又是怎么一回事?你们不妨给朕解释解释?哦,你们记性不好,莫非说不定连这事也忘了?”
。
第三五六节 科学精神()
姬庆文听到这里,已被吓得浑身冒汗——别看崇祯皇帝年纪轻轻,半期事情来也往往显得十分急躁幼稚,但京师城内毕竟是他的主场,姬庆文一踏进京城九门,就已经被效忠于崇祯帝的无数双眼睛顶住了。
而姬庆文身边,不就有个崇祯皇帝安插的眼线——李元胤吗?有此人在自己身边暗暗地听墙角跟,皇帝知道自己同徐光启谈话的细节,那也就并不奇怪了。
想到这里,姬庆文已是不寒而栗,灵机一动,赶忙扯谎道“唉!皇上,也不知是哪个耳背的,竟把臣同徐阁老之间的话给听岔了。我们说的不是什么‘姬党’,而是‘帝党’……我们的意思,是说臣子结党营私那是不对的,只有紧密团结在以皇上您身边,结成唯一的‘朋党’才是正确的政治立场。而这个‘朋党’,不就是‘帝党’吗?”
“姬党”和“帝党”还真是一字之差,读起来的口音也是十分相近,姬庆文这么解释倒也并无不可。
可崇祯皇帝性情多疑,对姬庆文这样的解释,他并不十分确信,眼睛一斜,问道“哦?你能有这样的忠心?莫非是朕错怪了你了?”
温体仁刚才在姬庆文这里吃了亏,立即就摆出一副黑脸包公似的严肃神情,说道“皇上,姬庆文分明是巧言令色。君子群而不党,姬庆文结交内阁重臣,经营私党,分明是小人之所为,不把皇上的教诲放在眼里。”
自打崇祯皇帝登基以后肃清阉党以来,东林党及第一批东林党徒的后人结成的“复社”便成了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