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有钱人-第1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柳如是也已穿好了衣服,说道:“夫君想得固然好,可这世上没人跟钱有仇,要有钱人出钱给没钱的人,真比杀了他们还难。”
姬庆文知道柳如是的思想还停留在朴素的“打土豪、分财产”上,便也不去同她多解释,只从牙缝当中挤出一句话:“其实办法多得是,威逼利诱而已,自然可以让他们心悦诚服地掏钱出来。”
说话间,姬庆文已穿戴整齐、梳洗完毕,而柳如是也已在脸上施好了粉黛,这才推门出来。
杏儿已在屋外等了许久,正有些不耐烦,却见柳如是袅袅婷婷从屋里款步而出,就好像天上降下的仙子,就连自己原本高不可攀的少爷姬庆文站在柳如是身边,都好像一个跟班的小厮。
这让杏儿又是嫉妒、又是无奈,只能赶紧调整了一下心态,说道:“少爷,‘绛云楼’里的马湘兰就在门外,等着少爷付钱呢。”
姬庆文点了点头,回了一个“是”字,便扭头对柳如是道:“走,会一会这个马湘兰去。”
于是姬庆文便同柳如是联袂往织造衙门门外走去。
因方才姬庆文听柳如是说马湘兰不是什么十恶不赦之人,因此对她的态度便也还算和善,命小多子在从京师得来的魏忠贤的遗产之中,选了些粗俗常见的诸如珊瑚、珍珠之类物件,凑满三十万两银子,便交给了马湘兰。
这些东西不是真金白银,价值难以估算,不免上下有些出入。
然而马湘兰做了十年歌妓,又当了十年老鸨,眼里走过的首饰宝物不知凡几,略略盘算一下,便知道这些首饰的价值绝不会低于三十万两银子,便满脸堆笑着感谢起来。
姬庆文摆摆手,却问:“老鸨子,现在柳姑娘离了‘绛云楼’,那你这座花楼,还打算在苏州继续开下去吗?”
马湘兰笑道:“开啊,当然要开。柳姑娘是奴家手里的头牌不假,可既然有头牌,那自然会有二牌、三牌,奴家出点钱好好捧捧,搞不好过几年又能捧个名动苏浙的大花魁出来呢!”
姬庆文心中暗自哂笑:没想到马湘兰这个明末的老鸨子,居然也懂得后世明星们刷流量、炒ip的伎俩,可见银子能使人开窍,有了钱什么点子都能想得出来。
打发走了马湘兰,姬庆文想到还有自己今天还要去松江府淀山港走一趟,便招呼起小多子,让他通知李元胤、黄得功和葛胜,用过午饭之后便往松江府而去,自然也将柳如是带在了自己身边。
姬庆文原以为柳如是一个弱女子,必然是要坐车坐轿而行的,却不料她居然懂得骑马,便特意选了一匹良驹供她骑乘,一路一行人快马疾驰而行,不过半天时间,便已赶到淀山港。
因临近春节,港口内虽然停满了海船,可绝大多数海船都已停下了生意,只有几条欧洲来的海船尚在三三两两地装卸货物。
像这种开展对外贸易的场面,放在古代是没有几个中国人见过的,柳如是自然也不例外,看见了这副场面,只觉得样样稀奇,一边走一边向姬庆文问东问西。
姬庆文在诗词歌赋上是比不上柳如是的,然而在这种实务上却要比她精通得多,便带着几分得意一样样介绍起来,换来柳如是不住惊叹:“这些东西,没有哪本书里写过,只有亲眼目睹,才知道世上还有这样的奇景。”
第二〇六节 分钱了!()
几人边走、边看、边聊,不一刻便到了码头正中的那座高楼之下。
楼外自然有兵丁守护,见是姬庆文来了,赶紧行了礼,便放一行人进楼。
李岩正在楼中办事,见姬庆文来就来了,居然还带着柳如是一起上楼,不禁玩笑道:“姬兄做别的事情都是拖拖拉拉,却不料在这件事情极为用心,这才几天功夫,便将柳姑娘赦出来了?”
姬庆文挠挠头,说道:“这个么……不是《诗经》开篇第一首就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吗?我是饱暖思淫 欲,有了点钱,就喜欢好个追求窈窕淑女吗?”
李岩却笑道:“姬兄这话又错了,‘君子好逑’的‘好’,是美好的意思,‘逑’作伴侣解,意思是窈窕淑女是君子的好伴侣,可不是能够‘求’来的。不过我看,柳如是姑娘固然当得起‘窈窕淑女’这几个字,姬兄却未必是什么‘君子’,可配不上柳姑娘哟。”
李岩同姬庆文之间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姬庆文听了这话倒也不动气,反说道:“我可不要当什么君子,处处都要谨言慎行,也太累了。更不要当什么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的伪君子,戴着面具过日子,岂不是更累?”
李岩听了这话似有感悟,含笑道:“姬兄真性情,已离‘君子’不远了。”
姬庆文摇摇头,说道:“可惜我不想当什么君子,却又有某些‘君子’要逼我当‘小人’。唉,人呐,你不去招惹别人,别人却要来招惹你……”
李岩听姬庆文说得一本正经,知道他必然是有要紧事同自己商量,便道:“姬兄是不是遇到什么麻烦了?不如说出来我们一同商议商议?”
姬庆文点点头,又在室内环顾了一周,便说道:“这里都是我们自己人,我就直说了。这是李元胤李指挥给我的情报,说是朝廷打算有限开放海禁,在这里——也就是松江府淀山港——取消勘合贸易。不过却要另设市舶司,并又皇上钦点了司礼监沈良佐担任正提举,我来做副提举,管理港口进出口事宜……”
李岩听到这里,忍不住发笑道:“也不知这条建议是谁提出来的,一招便点中了姬兄的死穴,也算是用心良苦了。”
姬庆文白了李岩一眼:“李兄还有闲情逸致夸赞别人?我这不正头疼着么?正要想找姬兄商量商量,怎么对付这个沈良佐。”
李岩用赞赏的眼光看了看姬庆文,说道:“姬兄果然高明,一语道破天机!”
姬庆文被李岩夸了个一脸懵逼,忙问:“李兄此话怎讲?”
李岩道:“姬兄能说出方才那句话,就可堪称是胜券在握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只是因为姬兄选对了对手!”
于是李岩便分析起来:姬庆文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继续将淀山港码头的事务牢牢捏在自己手里,而要实现这一目的,无非就这么三个手段:
其一,让皇帝收回开放海禁的决定,便也没有必要设立什么市舶司了——而这条建议本身就是姬庆文提出的,这么做无异于在打自己的脸,是断然不可行的。
其二,是取消市舶司的设立——这么做,便是同提出这条建议的朝廷大佬、批准这条建议的皇帝作对,成功的难度太高。
其三、便是搞定这个市舶司提举沈良佐——隔岸观火、釜底抽薪、欲擒故纵、瞒天过海,或扳倒、或架空、或收做傀儡,搞定他的办法没有一百种,也有七八十种,可要比上面两项容易多了。
听了李岩这样的分析,姬庆文一颗悬着的心顿时放了下来,说道:“这个沈良佐,我在京师城下也是接触过的,不过是个狐假虎威、外强中干之徒罢了。俗话说强龙不压地头蛇,他不是什么强龙、我也不是地头蛇,他单枪匹马过来,落到我们手里,还不顺着我们的心意随意揉搓嘛!”
李岩闻言,却又说道:“不过姬兄也不能过于轻敌了。皇上对市舶司想必是十分重视的,能够派沈良佐过来,说明也是看重他的,总该有些过人之处吧?”
姬庆文想了想,说道:“看来也只能见招拆招了。不过我有个想法,是不是可以将我们库存的银两先花他个底掉,然后再将账册销毁了,让他无从查账。李兄,这几年我们钱赚得多了,就怕有人惦记我们这些银子,干脆花光了也就是了。”
李岩笑着对众人说道:“你们都听见了吧?好事来了,姬大人要分钱了!来来来,我快来算算,这两年我们一共攒了多少银子,大家分一分,也好各自回家了。”
说着,李岩便从柜子里取出一大摞账册,开始逐一盘算起来。
却不料姬庆文这两年虽然赚的钱不少,可花起钱来也厉害,入账的银子有一百六十万两,花出去的也有六十多万,还不算今年需要上贡给朝廷的四十万两。因此现在姬庆文手里能够支配的银子,也就六十万两左右。
其实这个数字已然不少了。
于是姬庆文和李岩等人盘算了一下:
织造衙门辖下织工一共三百个人,再加上在福利坊帮忙办事的人,一共三百五十人,年终每人发二百两银子的赏银加分红,大约是七万两银子。
五百乡勇团练,每人除固定饷银之外,再另发一百两赏银,再加上犒赏立功将士、抚恤阵亡将士家属的钱,大约是八万两银子。
从陕西招降过来的乱民,一共一千五多百人,也不能过于亏待了,每人赏银二十两,让他们开开心心过个年,大约四万两银子。
这样加起来,安顿基层的钱就花了十九万两银子。
然后按照陈文昭的遗愿,“明武军”要继续扩军到三千五百人,而姬庆文手里没了陈文昭这样的老军务,还不敢一下子就骤然扩充兵员,想着先招五百精兵,扩充到一千人再说。
那这五百人的安家费、装备、预发的军饷等等,加起来大约五万两银子。然后在京师之战中大发神威的那辆“坦克”,姬庆文也准备照原样打造一辆,这样又是十万两银子花了出去。
除了这些人以外,帮着姬庆文做事的李岩、李元胤、黄得功、宋应星、葛胜,还有阵亡了的陈文昭的家属,每人都发五千两银子,这样又是三万两白银。
这样一圈打赏下来,六十万白银的库存,还剩下二十三万两。
这其中,除去准备给宋应星开展科学研究的钱、除去打算为徐光启刊印《几何原本》《农政全书》的钱、除去留做维修更新织机的钱、除去码头日常养护的钱,还剩下整整十万两白银。
于是李岩说道:“大人,赚钱固然不容易,可花钱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我们这钱还没花出去,光在这里盘算就废了半天功夫。现在还剩下十万两银子,姬兄可以放在身边,请请客、吃吃饭什么的,手头也稍微宽松一些。”
姬庆文手里还留着起获的价值二百四十万两银子的魏忠贤的遗产,因此手头并不紧,不过手里捏着十万两随时可以调用的现银倒也多少能够踏实一些,便点头答应了。
可他忽又想到一件事情,说道:“我说,大家是不是忘了汤若望神父了?他对这座码头也是颇有助益,我们怎么忘了分他钱了?”
李岩是儒家门徒,对西洋宗教一向都是不以为然,便冷冷说道:“汤若望是神父,就是外国的和尚,和尚讲究酒色财气、四大皆空,还需要钱么?”
姬庆文却道:“要啊,当然要。李兄不知道和尚收香火钱,就好像剪径的土匪那样,做的是无本生意,最有钱的就是这帮秃驴了。”
他这话说得风趣,逗得满屋之人无不放声大笑。
第二〇七节 什么是公平?()
姬庆文转眼间花掉的这五十万两银子里头,其中三十七万两是相关人员的赏银。
这笔银子可不是个小数目。
要知道大明朝京官的数量不过两千来人,每年春节之时,为宣示皇恩浩荡,皇帝一般都会赏赐在京官员、驻军将士及内廷太监宫女钱粮,其中官员按品级不同、赏赐也各有不同,平均每人得银在一百两上下,驻京将士及宫内人员每人平均得银一两左右。
这两项加起来,皇帝花掉的钱,也要在白银四十万两上下,而这些钱又照例不从户部支出,而是皇帝内库之中的称作“体己钱”的私房钱。
也就是说,姬庆文过个年所花掉的赏银,已经同皇帝平起平坐了,他在这短短两年里积累下的财富,虽谈不上“富可敌国”四个字,却也可以同至高无上的皇帝平起平坐了。
姬庆文赚的钱主要存储在两个地方,一是放在松江府淀山港的码头库房之内;二是放在苏州织造衙门银库之中。
其中淀山港因人来人往,不甚安静,因此存银甚少,却也有二十万两上下。
于是休息一晚之后,姬庆文便在四百多名乡勇团练的护卫之下,打开银库、取出白银,分给在港口做工的工人们。
这一千五百多个工人,本来是陕西的饥民,走投无路之下跟着李自成、张献忠挑起造反,被姬庆文所部精兵击败,眼看就要丢了性命。还是姬庆文善心大发,勉强将这群人带到江南,才算救了他们的性命。
因这些人曾经反抗过官府、反抗过朝廷,所以姬庆文不敢太过重用他们,又怕他们聚众闹事,因此将他们安排在远离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