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有钱人 >

第111部分

明末有钱人-第111部分

小说: 明末有钱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到这里,皇太极血液里流着的爱新觉罗家族天生的冒险精神开始逐渐沸腾起来,他将左安门又观察了几遍之后,终于下达了命令:命八旗上三旗——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及正红旗人马立即脱离同辽东铁骑的颤抖,到左安门下集合;剩余四旗人马则继续牵制何可纲、祖大寿等人。

    满洲八旗人马令行禁止、来去如风,转眼之间便已在左安门外列阵。

    皇太极见兵马到齐,又犹豫了一阵,见左安门内确实没有伏兵的迹象,这才鼓足勇气,吩咐麾下专司传令的军士,吹响号角、擂动战鼓,命令手下四旗精兵,径直向左安门内冲杀而去。

    左安门城墙上守城的明军见满洲骑兵冲杀过来,赶紧射箭放枪,向城下攻击。可是因为左安门地形利于攻击而不利于防守,城上远程火力没有办法充分展开,因此并没有让满洲骑兵遭受多大的损失。

    皇太极原本十分担心对手忽然打开左安门,乃是诱敌之计——先在左安门两侧城墙上设下伏兵,再吸引自己贸然攻击城门,最后伏兵尽出,全力攻击自己。

    可看现在左安门周边守军的作战强度,即便这就是明军预先设下的埋伏,那皇太极也能视其为无物。

    于是皇太极信心大增,命令传令兵更加响亮地吹响号角、更加密集地擂动战鼓,催促着前方的八旗精兵奋力向京师内城杀去。

    那些还在试图修复左安门的明军兵士们,见满洲骑兵气势汹汹地冲杀过来,连装模作样的防御动作都来不及摆出来,便作鸟兽散一般逃入内城去了。

    因此这四旗五六千精兵毫不费力,便杀入了左安门内,进入了梦寐已久的京师外城。

    然而当他们正要继续向深入推进、扩大战果之时,却发现以前出现了一道自己无法逾越的鸿沟——一道真真切切,存在于现实当中,没有半点修辞夸张的鸿沟!

    只见左安门内,不知在什么时候,挖掘出了一道一人来深、两丈来宽的壕沟,而壕沟之内,则站了无数明军。

    此刻领军作战的满洲将领名叫岳托,他是大贝勒代善的儿子,因代善被姬庆文所部的火枪队打伤无法亲自领军,便由他暂代其父统帅正红旗兵马。

    岳托今年年纪已过三十,论起行军打仗的本事,纵然不如他的父亲代善、也不如叔父皇太极,却也是一员经验丰富的战将了。

    他见到这样的情况,第一反应便是其中必然有诡计,因此不敢草率进攻,也没有立即推出左安门,而是做出了眼下最为恰当的选择——命令麾下兵士保持阵型,切忌轻举妄动,再派出得力亲信,立即向大汗皇太极报告这边的情形。

第一八四节 银子砸出来的壕沟() 
皇太极原以为明军最多不过会在左安门内设下埋伏而已,而明军现在战斗力最强的部队,都被自己牵制在广渠门一线,这些伏兵绝对不是满洲八旗精兵的对手,只要自己下死命令同对手拼死决战,城内埋伏的明军便会很快被击溃。

    却不料从前方传来的战报却是左安门内出现了一条鸿沟,而明军可能的埋伏竟都潜伏在鸿沟之内。

    这就未免有些太奇怪了点。

    首先京师乃是大明都城,也是最为繁华的城池,又怎么平白无故地在左安门内出现偌大一条壕沟呢?

    其次这条壕沟是为了阻挡满洲八旗骑马冲入城中,那负责防御的明军将士,应该在壕沟另一侧列阵,而不是自己躲藏在深沟之中,这样固然是阻碍了对手的攻击,然而自己攻打对手,不也是会异常麻烦吗?

    这两个疑点,就连见多识广的皇太极在仓促之间都没法猜透,左思右想之下,皇太极还是决定自己亲自去侦查一番,才能探明实情。

    于是皇太极便不再继续呆在阵后坐镇指挥,在身旁几十个亲卫“巴图鲁”(满语勇士)的护卫之下,冒着并不密集的箭矢,也跟着进入了左安门。

    皇太极分开众军,来到阵前,果然看见面前十来步开外有一条颇深颇宽的壕沟,深沟之中却满是严阵以待的明军——这些明军既不进攻、也不撤退,却用一种不安而又期待的眼神死死盯着眼前的满洲兵士们看。

    皇太极目测了一下,见这道将左安门堵死的壕沟里的明军,数量怎么着也得有两千多人,却猜不透这些人用意。

    正在他略有迟疑之时,明军突然打出旗号,只见两面丈余见方的大旗上用金线分别绣了一个“姬”字、一个“戚”字,虽然是在壕沟之中随风飘扬,却也是十分引人注目。

    皇太极身边的“巴图鲁”鳌拜见到这两面大旗是分外眼红,赶紧对皇太极说道:“大汗,这便是打伤大贝勒的明军的旗号!”

    皇太极闻言一惊,赶忙招来代善的儿子岳托,问道:“这两面大旗,你认不认识?”

    岳托立即答道:“认得,认得。叔汗,这就是打伤我阿玛的明军蛮子的旗号,他们火器厉害,你可要小心了!”

    一听到“火器”两个字,皇太极立即紧张起来,疑心几天之前,自己率军追击祖大寿时候,在通州城门口遇到的就是这队兵马。

    十余年在战场之上出生入死养成的明锐嗅觉,让皇太极忽然感到了巨大的危险,不由自主地向后退却。

    与此同时,沟堑之内指挥作战的姬庆文也看见了突然出现在阵前的皇太极,立即命令麾下火枪手集中火力向皇太极射击。

    他命令下得虽快,可皇太极的行动速度也不慢,早已退到阵后,让这一阵排枪只扫倒了百十来名满洲骑士,并没有命中大汗皇太极。

    皇太极见状,也赶紧命令全部八旗骑兵,这就张弓搭箭,向壕沟内的明军放箭射击。

    这时候,壕沟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满洲八旗虽然居高临下,可射出的箭矢却完全没有办法射中壕沟之内的明军。

    原来是陈文昭自万历元年浑河之战之后,就始终在思考对付满洲八旗精锐骑兵的万全之策。他想来想去,只有凭借火器之利,再在有利地形的充分掩护之下,才能在对阵满洲骑兵时候占有绝对的优势。

    然而这样地形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就算寻找到了有利于自己的地形,以满洲骑兵的狡猾精明,也未必会上这个当,贸然向已然布防严密的敌军发起攻击。

    因此,与其被动地寻找有利地形,不如自己主动创造优势。

    所以陈文昭辞去朝廷武官不做之后,便拿着朝廷的抚恤银子,去义乌开设矿场,除了安置阵亡将士子弟之外,顺便也能学习一些挖掘壕沟、构建阵地之法。

    这样的方法,陈文昭练习了十几年,终于在崇祯二年派上了用场。

    他见左安门下正有一块平地,这块平地多年受到京杭大运河河水的滋润,已变得十分松软,便建议姬庆文派人将地上的砖块全部搬开,再就地挖掘壕沟——这壕沟要在有限的时间之内,挖掘得越深越好、越宽越好。

    旁人或许还猜测不透陈文昭的打算,可姬庆文却是从后世穿越而来的现代人,小时候《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战》这样的战争片看得不少,早就猜出了他的用意。

    因此姬庆文在征得了孙承宗的允许之后,便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召集起全城所有的兵马、百姓,操持起能够使用的全部工具,立即动手在左安门内开挖壕沟。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姬庆文许诺无论是谁,只要能挖出十斤泥土,立即就赏他一两白银!

    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听到“泥土换白银”的消息,京城之中立即聚集起一万多人、将近两万人的队伍,手中拿着铲子、铁锹、铁钎等物件,立即就大肆挖掘起来。有的人找不到称手的工具,就连家里烧饭做菜用的菜刀、锅铲、铁锅等物件都拿了出来,为的就是赚姬庆文口中许诺的白花花的银两。

    如此这般,待皇太极花费了一个多时辰,从与祖大寿的战斗之中脱身之后,又派兵杀入左安门之时,门内原本平坦的地面上,便已然出现了一条一人多高、两丈多宽的壕沟。

    为了这条壕沟,整整花了三十万两白银——陈文昭计划中的对满洲骑射手的有利地形,与其说是一铁锹、一铁锹挖掘出来的,不如说是一锭银子、一锭银子砸出来的!

    幸好这三十万两白银,说好了是从几日前筹集的军饷里面支出,否则非把姬庆文心疼死不可。

    而姬庆文见这条壕沟规模如此宏伟,光自己手下这五百精兵进入作战,未免有些大材小用了。于是他便请皇帝下旨,立即调集起左安门附近所有的神机营将士,总数也有两千来人,各自手持火枪、火铳,进入沟堑之中,准备对付杀入城中的满洲骑兵。

    对面的满洲骑兵因骑在马上,身处壕沟之内的明军,却处于他们射击的死角之中,无法直接瞄准,而只能向天空发射,冀望着见识划出一道抛物线后,能够向下坠落地命中壕沟之内的明军。

    这些大字都认不得几个的满洲骑兵,显然不会解一元二次方程,他们朝天射击的精度、力度、准度完全没有办法保证。因此满洲骑兵人数虽多、射速虽快,却只造成了壕沟之内明军微不足道的伤亡。

    而明军则充分发挥火枪、火铳直线射击威力巨大的优势,纷纷开始装填火药,向满洲八旗的战马、骑士身上射击而去,转眼间就打死打伤了数百满洲骑兵,更让满洲八旗本来十分稳固的阵型,难以避免地产生了混乱。

    在这种混乱之中,忽然有一个满洲骑兵情急之下忘记了皇太极的军令,催动胯下战马,便往壕沟之内跃去。

    却不料这壕沟又深又陡,战马跃入壕沟,双腿站立不稳,一下子跪倒在沟堑底部,将骑在马背上的骑士掀翻在地。

    这名满洲骑兵尚未反应过来,便有身边几十把刀剑,将他砍成了肉酱!

    而其他明军将士,则在继续向壕沟之外的满洲骑兵射击。

    就这样,原本意气风发杀入左安门的满洲四旗精锐,陡然之间在这条莫名其妙出现的壕沟之前,落了下风,战斗形势立即被逆转了!

第一八五节 斩首行动() 
这样翻云覆雨一般的变化,要是寻常将领早就已经懵了,可皇太极毕竟是堪同袁崇焕平起平坐的优秀将领,面对这样的情况,立即做出了最为恰当的决定——全军后撤。

    然而后撤也是一门学问:打了败仗的兵马,士气正在最低落的时候,如果撤退得没有组织、没有章法,便会导致队伍“树倒猢狲散”一般分崩离析。

    所谓:善谋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亡。

    而率领满洲八旗的皇太极,即便不是一位“善谋者”,至少也是一位“善战者”,更是一位“善败者”。

    只见他为了防止撤退时候发生混乱,命令所有骑兵全部下马,先将战马全部赶出左安门,剩下的兵士才慢慢列队向后方撤退。与此同时,不论到底能有多少效果,所有兵士继续向壕沟之内 射击,多少也能压制一下对手的火力。

    而为了稳定军心,皇太极特意以大汉之尊,在几个亲信“巴图鲁”的护卫之下,在全军阵中殿后。

    而那几个“巴图鲁”也不负“勇士”之名,在死死护住大汗皇太极的安全的同时,还不忘将躺在地上已经阵亡了的同伴身上的盔甲脱下,胡乱披在自己身上,用以阻挡明军火器的攻击。

    在壕沟之内指挥作战的姬庆文,原本就没有全歼满洲八旗精锐的打算,能打到现在这个对手知难而退的局面,他已经是谢天谢地了。

    可现在他却发现女真大汗皇太极竟突然之间暴露在自己面前,正是一个采取“斩首行动”的好机会。

    于是姬庆文赶紧命令麾下火枪手,立即向皇太极方向开枪齐射。

    他手下的这些火枪手,大多远远见过皇太极的容貌,知道他便是女真大汗,只要打死或者抓住他,便能换来几辈子都享用不尽的荣华富贵。

    因此这些火枪手们,无不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扣响了手中那支西洋进口而来的火枪的扳机。火枪后膛击锤相碰,两块燧石在猛烈的撞击下迸出火星,点燃枪膛之内填充满了的火药,火药爆燃引发的气体将堵塞住枪口的子弹迅速推出,随着一声声“砰、砰、砰”的枪响声,两百颗子弹便向皇太极身上直飞过去。

    而这些子弹虽然是用铅灌注而成,可飞行的时候却分明带上了铜钱、白银、黄金的声音,划破满是硝烟的空气,结结实实打在那群护卫皇太极的“巴图鲁”身上——得亏他们方才都拿了重甲披在身上,这才没有被子弹打穿。

    以姬庆文之前的经验,古代火枪的穿透力远远不及后世的步枪,对手身穿重甲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