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昌明 >

第93部分

昌明-第93部分

小说: 昌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此同时,第二次变法的条令继续推出,因为第一次变法,百姓们确确实实尝到了实惠,所以这一次十分踊跃拥戴变法。如今,变法正在最要害的半坡上爬,杨乐已经隐隐成为朝臣中的一个孤岛,连崇祯自己也感到了世族元老对他的疏远冷漠。原先的故旧权臣几乎全都在变法中受到了打击或损害,各地藩王也在变法中经受了很大的利益损害——显赫地位降低、世袭特权被剥夺、附属隶农脱籍成为自由农民、私家武装被取缔,彻底成了与庶民家族同等地位的寻常家族。

    当此之时,如果变法本身出现混乱、意外或那怕是某些方面的失败,都会引起这些势力的合流反对,大明必然会出现混乱动荡乃至政变,崇祯和杨乐也会一起葬身在复辟势力的愤怒复仇之中,到那个时侯,变法在大明将象是一阵狂风吹过一样,然后悄然离去。

    要避免这样的结局,就要确保第二次变法的顺利进行,确保杨乐和他的变法班底稳如泰山。要做到这一点,崇祯与杨乐的君臣必须合力。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军权。所以,崇祯亲自给孙承宗写了一封密信,告诉他,宫里的局势不能有任何动荡,凡是敢有叛乱之心的将领,不必汇报,可先斩后奏!

    皇上此举,是将生杀大权的尚方宝剑交给了孙承宗,一举廓清了弥漫在朝野中变法将要复辟的阴霾!农民们奔走相告,不再担心变法再变回去,阴气沉沉的世族们则大大泄气,不得不开始慢慢地向杨乐的变法势力靠拢了。

    处决倭寇立威,以及尚方宝剑的给予,当这两个消息震荡大明朝野时,蜗居在书房里的温体仁一动不动,就象一条阴鸷的毒蛇。

    孤独无形的密谋,一举将藩王和三大税监公公从变法势力中分离出来,给杨乐树立了这几个异常顽强的敌人!这正是他的阴谋杰作。可是,他还没有暗自高兴几天,局势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倭寇迅速被剿灭,拥戴福王的那些将领全部被抓,从内心讲,温体仁对杨乐这种只知做事而不知做人的少年并不感到畏惧,这样的人倒台很容易。

    但是,温体仁对崇祯的权术谋略却感到莫名其妙的畏惧,这个与杨乐同样年轻的国君,简直是天生的权谋奇才!他那不露痕迹的权谋动作,每次都击到了朝局的要害,似乎谁也没觉得针对自己,却结结实实的震慑着每一个或明或暗的对手。记得当初,崇祯刚刚上任三个月,便以雷霆之势扳倒了魏忠贤,他不认为他要比魏公公的权力大。崇祯天生就是一个罕见的明君,杨乐天生就是一个罕见的强臣,如今这俩人紧紧携手结为一体,难道他注定要无声无息的老死不成?

    “大人,周大人前来探望您了。我说您身体不适,他坚执求见。”管家轻声禀报。

    “让他进来吧。”周廷儒毕竟是自己踏进官场的领路人,温体仁不能不见。

    周廷儒黑着脸走了进来,一屁股坐在椅子上,闷声闷气地说道:“如今,江南的三位税监公公恐怕已是性命不保,而杨乐的名声却是水涨船高,一家独大,我们还一直和他不对付,等他回京以后,恐怕就没有我们的容身之地了!”

    温体仁丝毫没有惊讶,叹息一声,道:“说的是啊,周大人准备怎样做呢?”

    “大不了先请罪,然后辞官回乡呗。”周廷儒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一旦三位公公把他挑拨的事情供出来,皇上必然会大发雷霆,别说是内阁首辅,性命恐怕也不保了。为今之计,就是率先请罪辞官。

    “周大人,不可啊,万万不可啊!你这是自乱阵脚啊。”温体仁摇头说道。

    周廷儒眼光一闪,问道:“此话怎讲?”

    温体仁的声音一字一板,郑重说道:“杨乐现在正在全国连根折腾,举国无净土,庶人之身还乡,即刻编入户籍,躬耕参战,躲无可躲,藏无可藏。我们没了官儿,他肯定会落井下石,岂有我们的容身之地?新法不二出,拒绝农战者皆为抗法,他动动口就能将你置于死地。你身为贵胄,纵然忍得与贱民为伍,能保定自己永不犯法?届时,却何人来救你?”

    周廷儒被吓出一头冷汗,惶恐道:“哪,逃亡如何?”

    “逃?出逃可是株连九族的大罪,你能举族逃走么?还有,怎么逃?国安局、东厂、锦衣卫,你知道现在有多少双眼睛正盯着我们吗?”

    周廷儒沉默半会儿,忿忿道:“难道让他闷死不成?”

    温体仁一阵沉默,最后长长的吁了一口气,倚身书案,悠悠说道:说道:“变法大势,已难扭转,杨乐和皇上君臣一体,其志难夺。我等惟有静观其变了。也许,上天会给我等一个机会。记住了,只要不违法,杨乐就不会轻易动我们,因为他凡事讲求一个证据!他是强法明理,唯法是从的那种人。飓风摧木,伏草惟存。这才是我们现在的最佳选择啊。”

    “温大人是说,利用此人的弱点,长期蛰居偃伏?”

    温体仁闭着眼睛点点头。

    “这,能有把握么?”周廷儒担忧说道。

    温体仁冷冷一笑,轻蔑的拉长声调,“回去好生想想吧,那个越王勾践是如何做的?但有命在,焉有不变的世事?杨乐变法,不知道得罪了多少人。要是有一天,咱们抓住了他一点儿小尾巴,这些人便会不约而同地跳出来,踩上两脚,到那个时候,就算有皇上给他撑腰,杨乐也会死无葬身之地!在历史上,变法的都没有一个好下场!”

    周廷儒若有所悟,点点头,将心中的那份不安强压了下去。而温体仁则是将眼中的阴冷藏了起来,其实在他的心中早已经有了另外一个计谋,他微微一笑,忽然觉得内阁首辅的位子已经离他不远了!

    

第142章 闯军聚众袭凤阳,单刀赴会为招安() 
三个月的时间,杨乐陪着崇祯走遍了江南许多个县,还跑了许多零散的农耕区。这江南地区虽然土地辽阔,但有的地方却是荒凉偏远。

    杨乐最想知道的就是,江南这个鞭长莫及的地区变法成效如何?能不能在变法之后成为他坚固的粮草大后方?一番巡视下来,尚算满意。

    杨乐的每道法令都及时的送到了郡署,由国安局几位头领担任的郡守也还算忠实的执行了变法法令,耕地也都分给了农人。今年各地的府库都充实了许多,愿意从军的青壮年也大大增加。

    八月流火,杨乐终于来到了明朝的留都――南京。

    明代中叶,南京城的人口就已经高达一百二十多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首都。万历年间,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游历中国后,在利玛窦评传中写到:“目睹南京这座大城,未免眼花缭乱,明代的南京城极其雄伟壮观,堪与十九世纪的欧洲任何最大的首都相比拟。本朝开国皇帝洪武把它造成奇迹,东方所能见到的一切都无法望其项背。”

    这是外国传教士对南京都城的评价,终明一朝,南京一直是南方乃至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面对这座六朝古都,面对犹如城楼一般的宏大的应天府,杨乐心生感慨。

    明朝初年,直属京师南京的地区为直隶,洪武初年建都应天府,以应天府、苏州府、凤阳府等14个府级单位为直隶。(注:明朝时期的直隶州与府平级,有别于低一级的散州)。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后,消北平布政使司,将北平布政使司所辖府和州直隶州也直隶中央六部,遂称北直隶,简称北直,区域大致相当于今北京、天津、河北等市省;京师改称为南京,原京师地区改称南直隶,原辖区基本不变,以区别于北直隶。

    南直隶经济繁荣,赋税居全国之冠;文化昌盛,崇文重教,半数以上官员皆出自江南贡院。而三位税监大公公就分别在南直隶的应天府、苏州府、凤阳府当差。

    杨乐和崇祯来到南京后,暂时就在应天府住下,同时把这里作为了第二次变法的办公衙门。

    江南的夏天总是宜人的,除了正午前后炎热两三个时辰外,早晚的河风凉爽干燥,没有一点儿闷热难当的感觉。

    杨乐陪着崇祯在书房里整理第二批法令的实施条文,直到太阳西斜,还没有顾上吃摆在偏案上的晌午饭。王承恩几次推门进来,都是不忍心打扰,又轻轻的拉上门走了出去,在廊下连连感叹,希望有人来打断一下,借机好让皇上和杨国公吃上一顿饭。

    突然,一阵急骤的马蹄声传来,一个人跌跌撞撞满身泥土的跑了进来,“皇上,杨国公,大事不好了!”

    王承恩急忙抢步上前,将来人扶起,却是卢象升。如今的卢象升被崇祯器重,升任右副都御史,总理河北、河南、山东、湖广、四川军务,兼湖广巡抚。

    杨乐和崇祯已经闻声而起来到廊下,杨乐问道:“卢大人,何事如此惊慌?”

    “皇上,杨国公,大事不好了!闯闯闯贼已经打到了凤阳!”卢象升眼珠子几乎都瞪圆了,惊骇地说道。

    “王公公,给卢将军一碗水,让他静静神,慢慢说。”杨乐异常镇静。

    卢象升大喝几口,喘息一阵,说道:“这几年,西北灾害严重,流寇迅速增多。李自成、张献忠等部东渡黄河,与高迎祥部下汇合,军众已经高达二十多万,他们分道四击,相继攻克了湖南的宁乡,山西的石楼、稷山、闻喜,以及河北的河间等诸州县,然后从河南穿插而来,直奔凤阳县城!”

    凤阳县,位于安徽省的东北部,淮河中游的南岸,是明朝的中都,乃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家乡,离南京并不算很远,也就二百多里地。听到这个消息,杨乐心头一沉,问道:“二十万闯军现在已经到了何处?”

    “凤阳恐怕已经守不住了,城破之后,若是闯贼知道皇上在此处,肯定往南京来”孙传庭犹自喘息。

    杨乐心念一闪,高声叫道:“备马,快!我要立刻去凤阳!”

    崇祯愣了片刻,颤声道:“祖庙被破了吗?”

    卢象升不敢抬头看皇上的脸色,只能低着头沉声回答道:“皇上,暂时还没有,不过,卑职不敢撒谎,守城的将士不足一万,祖庙恐怕不保因为高迎祥曾经立下誓言:我们杀了他的妻儿,他必挖大明祖坟以雪恨!”

    崇祯呆呆地望着凤阳的方向,身体发抖。王承恩慌忙向前扶住了他的身子。

    杨乐安慰说道:“皇上莫急,我这就去凤阳,会一会高闯王!”

    卢象升大惊失色,道:“杨国公,你这是要单刀赴会?”

    “该来的总是要来,躲不过去的。我希望这次能够招安高迎祥,如果成功,大明境内的流寇再也不成问题。”杨乐把自己的建议说了出来。对于曾经救过他一命的高迎祥,他一直十分矛盾,他心里只想着如果高迎祥能够接受朝廷的招安,归顺朝廷,则是皆大欢喜的好事。

    杨乐刚刚走出门口,就在此时,王洋从外面匆匆跑过来,小声在他耳旁禀报道:“国公爷,三位税监公公带着细软金银逃跑了!”

    杨乐皱眉道:“不是派人暗中监视吗?为何让他们跑掉了?”

    王洋知道是自己大意了,没有推卸责任,立刻单膝跪地说道:“我只派了几名暗桩监视他们,没想到军营里有一支小队士兵协助他们出逃,我们人少,没能拦住,请大人责罚!”

    杨乐知道此时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问道:“他们要去哪里?跟踪了吗?”

    “他们是乘船离开的,估计是走水路,目的大概是去往后金,我已经派人跟上了。”

    “派巨船去,一定把他们抓回来,如果真抓不回来,可以用大炮击杀!另外,立即搜集他们违法的证据,这一次,绝不能让他们再逍遥法外了!”杨乐冷哼说道。

    “是!”王洋躬身告退。

    吩咐完毕,杨乐也匆匆往外走去,他知道,一旦高迎祥挖了大明王朝的祖坟,这梁子就结大了,再也没有回旋的余地,这一次,他无兵可用,也不能用兵,只能单刀赴会!

    崇祯知道杨乐如此做,定然有一定的把握,所以没有制止。倒是卢象升大惊失色,在他身后追了出来,高声叫道:“杨国公,贼寇残忍,万万不可去啊!”

    杨乐没有停下脚步,边上马便说道:“卢大人,皇上的安慰就交给你了!我去去就回!”

    

第143章 兄弟重逢恩义断,野心膨胀动杀心() 
在高迎祥成为闯王率领三十六营之后,由于天灾不断,农民缺衣少粮,不得不出逃成为流寇,几万人以上的大团伙就有十几个,河南之地除去靠近北直隶和靠近湖广两处的州县之外,其余地地方都是乱成了一团。

    官兵和地主士绅们都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