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明-第8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便是大明末年的皇室藩王了。其中,当然数福王朱常洵的身份最为尊贵。
要从这位藩王手里拿银子,何止千难万难。为了防备不测,杨乐这次出京带了三百名神机营的士兵,全部都是从营中挑选出来的最晓勇善战的老兵,每人配朴刀匕首,三百人分成三支小分队,各队分别配备连环弩、火铳和长弓,除非有军队暴动,否则就凭这三百人,谁也休想伤得杨乐一根寒毛。
这是薛云亲自挑选出来的侍卫,杨乐现在可是国安局、甚至是皇上心中的支柱和灵魂,他怎敢大意?若不是杨乐觉得太过兴师动众,薛云真想给他配上三千人马,再派出十艘大船给他保驾护航。
三百人用两艘巨舰足以承载过来,这第三艘巨舰承载的则是京中豪门运往南方的货物。京师王公贵族多如牛毛,这些大家族少则数百人,多则上千人,因此需要大量的粮食银子来养活他们的家人和佣人,而明朝的俸禄是很低的,正是因为这个,所以他们才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去侵占土地,兼并土地,贪赃枉法,这些都是为了敛财养家糊口。而且在变法之后,达官贵人手里的土地变得更少,因此,这些人不得不把目光转到了商业贸易上,利用官方的顺风船运载私货。
杨乐正是因为知道这一点,所以对这种不妨碍公务、夹带私货的贸易并没有制止。水至清则无鱼,变法之后,如果真的不给这些人捞点油水,去养活他们的家人,生活所迫之下,他们恐怕又要惹是生非,阻止变法了。
第128章 一打一拉方立足,微服私访看成效()
在杨乐启程的前几天,英国公张维贤的儿子找上门来请他代搭货物,说到了地方自会有人接收。因为英国公曾经帮助过杨乐剿灭了魏忠贤,所以这点面子杨乐一定会给的。
而且,徐光启也希望往上海老家托运点东西回去。再加上司礼监的曹化淳公公也要求他回来的时候带些江南的土特产尝尝鲜。这些人的要求,杨乐自然是满口答应。
变法损害了一批人的利益,他必须再拉拢一批京中权贵,来保护他的变法。于是,他主动向京中的勋臣功卿暗示可以帮他们搭载货物,就连温体仁、周廷儒都眼热巨舰南巡一趟可以带来的丰厚利润,厚颜无耻地送来了一批家中收藏的“特产”,让杨乐顺道带回浙江老家。杨乐未作丝毫刁难,全部慨然收下,温体仁见杨乐如此不计前嫌,想起曾经数次设计陷害于他,脸色禁不住微微发烫。
杨乐这样做,不是菩萨心肠,也不是以德报怨,当然有他的考虑在先,有越多的人和他绑在一起,对他将来的计划越有助益,和这些皇亲国戚、勋臣功卿拉上关系,对变法的推动也有莫大的好处。
先是杀人立威,再是拉拢权贵,一打一拉,才能在水深火热的朝廷立足。皇家贵族们知道这是一次捞油水的时机,纷纷找到他,或多或少的带点东西给老家或者是亲戚朋友。这一下子,杂七杂八的货物装了整整一大船。
经过这次的启发,皇家贵族们终于知道物流运输其实是很赚钱的,因此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国安局,纷纷表示愿意拿银子入股国安局。薛云经过合计,愿意拿出百分之三十的股份售卖,不过,他要求这些人只能拿年底的分红,其余国安局的操作不得插手。
虽然有苛刻的条件,这些皇族贵胄、商贾富绅还是满口答应,他们真的不是一般的有钱,竞争购买股份,到最后,百分之三十股份几乎卖到了天价,总共卖出了近一千万两银子,这当然是一笔不菲的收入,也是杨乐万万想不到的好事。
夹带私货这件事情,崇祯皇帝知道的一清二楚,杨乐都做了如实汇报。不仅如此,杨乐还从贡品房里拿了几件古玩杂耍,这些东西,被上贡以后就被闲置了,杨乐觉得东西要物有所值,说是要卖到南方去,等换回了银子,再顺便买点江南当地的文玩给皇上鉴赏鉴赏。
崇祯听了自然是眉开眼笑,对这艘船上的货物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有了最大的走私头领给杨乐撑腰,杨乐也就不怕有人说闲话。于是,这艘公认的“货船”就跟随着他一起出发了。
三条巨船停靠在了聊城渡口,抛锚停泊。张清远的蜈蚣快艇紧赶慢赶,终于追了上来。而孙元化早已经率领附近几个郡县的官员在栈桥等候。
见杨国公下船,孙元化和张清远急忙施礼向前迎接。杨乐报以微笑,与他们这些官员一起携手回到山东布政使司衙门。
山东布政使司是明朝设立的政府办公衙门(当时包括辽东、北京、天津及河北)。
明初,山东多是无人之地,人少地多,故而没有衙门,于是朝廷鼓励人民垦荒。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耕地面积有7240余万亩,是北宋时期的2。4倍,居全国第三位。
1421年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以后,京杭大运河沿线的济宁和临清由于漕运的发展而繁荣起来。如今杨乐实行变法,将许多无人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更是让山东的农业彻底发展了起来。
杨乐此番巡视山东以及江南一带,有两个目的,一个是为了福王抗税的事情,另一个就是沿路边走边看,看看自己的变法是否在全国各地真正地执行了下去。明朝腐败严重,许多官员无能无为,而且还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那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些条令到了某些地方官吏手中就彻底变成了一纸文书,根本落不到实地。
如今,在崇祯的大力支持下,朝廷内外绝大多数官员已经换上了拥护变法的革新派,这样就可以保证全国大部分区域能把变法真正落到实处,达到令必行、行必果的目的。
虽然如此,朝廷当然也需要派出钦差定期巡查,作为监管督察。这个任务自然落到了正要巡视江南的杨乐头上。
此时,天色已经接近傍晚,孙元化已经在衙门里备好了酒席,配置好了房间,为杨国公接风洗尘。
杨乐跟几位官员言谈把欢,酒间详细地询问了变法执行的一些事情。国公爷问话,他们自然是有问必答。当然,孙元化也是革新一派,对杨乐的变法身体力行,因此山东各地变法正如火如荼的有序进行。
宴会到半夜方才散去。杨乐平易近人,丝毫没有大官的官架子,因此获得了不少山东官员的拥护和好评。
修整一夜。杨乐再次启程,不过这次他决定不再乘船,而是乘马。乘船顺风顺水,虽然速度快,但是只能看到河两岸的情景,不能真正深入内地去实际考察,因此杨乐决定和诸葛师暂时分开,让三艘巨船先行去杭州把船上的货物处理一下,他带着两位亲近侍卫乘着马匹沿路寻访察勘。
至于去河南洛阳,杨乐觉得现在还不是最好的时机。他必须等确定了河南周围的安徽、湖北等地已经实行变法,而且成功把军政都抓到了革新一派的手里,到那个时候,是坐下来谈还是打,就由他说了算了。
杨乐没有在山东境内耽延,过了济宁便打马继续向南,直到看见了山东和安徽的界碑才缓辔而行。
他选择了京杭大运河西岸的官道作为南下路径,就是要看看大明的腹心地带究竟如何?这条路说是官道,实则是一条仅能错开车辆的坑坑洼洼的黄土路。仅此一端,便可见大明江山是穷途末路。
杨乐穿着一身布衣,边走边看,仿佛成了一名游客。遇到道边的农舍便走进去讨口水,和主人寒暄几句,打探一下人民对变法的看法。天黑时分,便在一家农舍歇息,和主人直说到三更。次日清晨,杨乐和侍卫们早早起来,和主人殷殷作别,又上路南行。
走马半日,已是安徽平原地带。再往前走几十里路便是淮河,淮河介于长江与黄河之间,是中国七大河之一。古称淮水,与长江、黄河和济水并称“四渎”。
淮河以北是黄淮冲积平原,平坦辽阔,土层深厚。杨乐站在淮河岸边,但见淮河河面宽阔,清波滚滚,两岸却是一望无际的河滩,河滩中野草灌木丛立,如同毫无生机的荒野一般。偶有大风吹过,便荡起漫天尘雾,扑面而来,呼啸而过,一片荒凉,一片沉寂。
杨乐不禁心生感慨,为何这块肥美的土地却是荒芜贫瘠?难道变法没有在这里实行?这些地没有分到农民手中,还是另有其他原因呢?
带着疑惑,杨乐拍马沿着河岸继续前行。
第129章 因地制宜盐碱地,准备开发晒盐池()
杨乐沿着河岸,往西前行,直到靠山处,才看见点点民居与缕缕炊烟。杨乐注目凝望,看见前方不远处一群农夫正在垦荒种田,夏日的阳光晒得他们黝黑的皮肤之上的汗水晶晶发亮。
杨乐将白马拴在道旁的树上,命令身后两名侍卫在这里等他,自己拿下水皮袋走了过去。
农夫们默默劳作,谁也没有抬头看他。
“敢问诸位父老乡亲,这里是什么地方?属于那个府衙管辖?”杨乐恭敬的拱手相问。
一个中年男子抬起头,在强烈的阳光刺激下眯起双眼,用腰带上拴着的一块脏污的大布擦擦汗水,打量着他喘息道:“回大人,这里是永城县(今淮北),属开封府管。”
杨乐心中更加疑惑,开封府属于河南,而此地是南京地带,他们为何这么说?他暂且压下心头的疑问,笑道:“父老乡亲们,夏日炎炎,不如在树下歇息片刻,如何?”
中年人道:“也好,大人说了,就歇息片刻吧。”在他的带领下,田里的十几个农夫全身带着泥土和汗水走了过来,瘫坐在树旁地上喘息擦汗。
杨乐为了方便出行,换上了一件布衣,不知为何这位农夫一眼就看穿了他的身份,疑惑问道:“敢问老乡,如何知道我是官人?”
中年人擦了擦额头的汗水,笑眯眯地道:“大人长得细皮嫩肉,气宇不凡,再加上言谈举止彬彬有礼,一看就是读书人,而且八成是高中的读书人。”
杨乐举起手中水皮袋谦虚笑道:“不要喊我大人,就当是亲戚朋友探访,来,先喝一碗清凉茶水,解解渴。”说着便将树下农夫们饮水的一摞黑色大陶碗一字摆开,逐次注满了茶水。双手向那个中年人递过一碗,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中年人惶恐的接过,憨厚的笑笑,“先生请茶,大家就喝了吧。”
农夫们纷纷端起碗来,齐声道:“多谢先生。”随后,一饮而尽。
杨乐也饮尽一碗,笑问:“敢问父老,这里原本是归德府管辖的区域,为何你刚才却说是开封府管辖?开封府不是河南的吗?”
中年人又是憨厚的一笑,“先生有所不知,这里是开封和归德两府的搭界之地,当初福王就藩的时候,分了三百万亩土地,开封外加洛阳都不够,就把这里也划为了他的封地。”
杨乐若有所悟,皱着眉头道:“怪不得淮河沿岸这么多肥沃的土地都荒废了,原来这里是私人封地,也就是说这些地还没有分下去了?朝廷变法文书也没有在这里颁发吗?这里是不是孙传庭大人主政?”
听杨乐似乎有埋怨的语气,中年人立即指正道:“先生错了,新来的孙传庭大人可是难得的青天大老爷,他可不管是不是福王的封地,立即分地种田,下令垦荒,想给老百姓们多收点儿粮食,可他哪里知道,这盐碱滩却是五谷不生啊!”
“先生你看,”中年人一指白茫茫的滩地,“这淮河两岸的盐碱滩,光长草,不长粮。那滩地上的汪汪清水,可是又苦又咸,不能吃,也不能喝,更不能灌田,可害死人啦。我们想了一个法子,从中挖几条沟渠,苦咸水慢慢从沟渠中流走,滩上便会生出几块薄田。你看,那几块庄稼地就是。”
杨乐一看,几块一两亩大的田中,种着许多低矮的麦子,不禁问道:“你们这里一亩地能打几斗粮食?”
“几斗?能收回种子,就是托天之福了。”一个老人高声插话道。
“那还要种它?加上人力,岂不大大折本?”杨乐颇有疑惑。
中年人叹息道:“国公爷变法分地,可是个天大的好事,但是他不知道,地域不同,田地不一,若是统一而划,就不见得是好事情喽。”
杨乐所有所思,眼睛看着农夫们,除了这个中年人,其余几乎全是两鬓班白的老人,不禁问:“这位大哥,我看尽是老人耕田,丁壮劳力呢?”
“你说村里的后生呀,都去当兵了,当兵好啊,一人当兵,全家光荣啊。”中年笑着回答道。
“你是里正,没有当兵,对吗?”
“对,一村留一壮,便是村长。咳咳,我觉得吧,与其窝在村子里,还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