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宰大宋-第1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大家已经习惯了去超市购买生活所需,习惯了把自家的银钱存入银行,换来一张张存折。
当金桂飘香的时候,开封似乎进入了一种慵懒的状态,就连寻常百姓,都会放下手中的活计,走上街头,欣赏一下秋日的美景,或是给自家孩子买一块桂花糕,或是去街边的店铺,购买一些小玩意。
未央与蔓菁一左一右的扶着苏八娘,唯恐这个婆娘一不小心跌倒,把腹中的孩儿跌出个好歹来。
没错,苏八娘终于如愿以偿的怀孕了,虽然才两个月,但是在这个生孩子如同一只脚踏在鬼门关的时代,未央那是一点都不敢大意,他甚至让人把蓬莱的钱颖接了过来,就是为了照顾苏八娘,当然代价是有的,一部本草纲目,让钱颖心急火燎的就跑了过来。
开封如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街头上,栽种的花花草草,不时散发着香味,街面上,一个个垃圾桶告诉大家,街面上不允许垃圾这种东西的存在。
未央三人在御街改造而成的巨大开放性花园里,深深的呼吸一口空气,幸福的道:“这才是人该过的日子啊!”
蔓菁噗嗤一笑,说道:“夫君,开封如今已经步入正轨,各项工程,最多明年三月就要收尾,连汴河周边都被你弄的鸟语花香的,说是人间仙境都不为过了。”
未央得意非常,“那是,你们夫君好歹也是神仙中人,做出这么一点事,不算什么。”
苏八娘笑嘻嘻的道:“夫君,听说圣人想要你接任计相,为何一直不见动静?”
未央撇撇嘴,“别提这事了,老唐不够意思,三司使那里面鱼龙混杂的,他得罪不起那些人,就想让我去当出头鸟,美得他,不干!”
蔓菁笑道:“夫君如今已经是名满天下了,所谓的三司使,还比不上夫君的身份,再说了,开封府尹这个职位,进可再进一步,退可随时退走,正是最适合夫君的,三司使虽然入了相公之列,但是夫君少年得志,不知有多少人会嫉妒,暗地里使绊子,不干为妙。”
未央大赞道:“还是蔓菁看的透彻。这一次我虽然肃清了开封,如今开封也算是欣欣向荣,但是变法尚未开始,现在接任三司使,那就是要真的变法了。
可是我还没有准备好,彻底跟传统士人死磕,所以我在等,等咱们蓬莱的学生们毕业,等蓬莱的学说,遍及开来,最好来个百家争鸣,不再有儒家一家独大,到时候做事就方便了许多。”
说到这里,未央不由得意起来,如果没有他的出现,这时候程颢程颖两兄弟,肯定已经拜入了张载的门下,与周敦实结为好友。
历史上最罪名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四句激励了无数儒家学子的名言,就是横渠先生张载提出来的,这家伙与周敦实、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有《正蒙》、《横渠易说》等著述留世。
张载更是创立了“关学”,认为生在世上,就要尊顺天意,立天、立地、立人,做到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明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努力达到圣贤境界。
关学的主旨,就是横渠四句。
张载此人的关学,就是后来理学的萌芽先驱,被二程重新诠释之后,又被朱熹这个家伙推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高度,祸害了华夏大地两千年的时间,可谓是遗祸后人。
毫无疑问,无论是张载、二程、朱熹还是周敦实,都是了不起的大儒,但是错就错在,他们想要把汉人的思想和脚步,禁锢在这片越发贫瘠的土地上,限制了汉人,才导致了后来的列强入侵。
对了,周敦实就是后来的周敦颐,这老家伙在赵宗实上位后,为了避讳,才改了名字,为尊者讳嘛,儒家最喜欢干的就是这事。
当时二程来蓬莱求学的时候,还是个屁娃娃,未央收下他们之后,也是悉心教导,更言传身教,把自己的理念,强行灌输给了他们,未央就不信,小爷都这么努力了,你还有什么理由搞什么理学?莫非小爷的学问,还比不上理学吗?
不得不说,未央的教育是有效果的,如今的二程,在书院也是佼佼者,更参与了北伐幽州一战,早就不是历史上的二程了。
而且他们思维活跃,又被苏轼、曾布、吕惠卿等妖孽压制的死死的,一门心思的想要在书院的学问上,打败吕惠卿等人,哪还有心思学什么关学,搞什么理学?
“你倒是不急,咱们的皇帝陛下,为了早日看到变法成果,可没少抱怨啊!上次皇后娘娘来家里,还跟妾身说了好多呢。”
苏八娘美滋滋的,作为未央的夫人,如今是别人争相巴结的对象,苏八娘倒还罢了,对于经商虽然颇有天份,但是却没有兴趣,但是蔓菁不一样,蔓菁的手里,掌握了天下集团大量的资源与权力,如今未央依旧是甩手掌柜,大多数事情,都是蔓菁代为处理。
别人巴结苏八娘,一是身份问题,二就是想通过苏八娘给蔓菁说说好话,随便从蔓菁指缝里漏出一些好处,足够他们下半辈子吃香喝辣了。
皇后娘娘如今是未家的常客,整日里拉着她们两个大谈育儿经,乐此不彼。
这也不稀奇,身为皇后,天下妇人的表率,真正敢跟她说句真心话的人还真没有几个。
自从苏八娘与蔓菁去了一次宫里,曹皇后就喜欢上了这两个女子,都是冰雪聪明的人物,尤其是苏八娘纯洁的如同一张白纸,没有什么心机,蔓菁又是个有大才能的女子,若是男儿身,就算是入朝为官,最起码也能牧守一方。
而且苏八娘口无遮拦,蔓菁又能说会道,让曹皇后很是喜爱。
所以三个女子成了闺中密友,无话不谈。
未央笑呵呵的道:“咱们的皇帝陛下开始用枕头风这种小手段了,没说的,再过些时日,时机也就成熟了。”
苏八娘好奇的道:“到底是什么时机?这么久了都没好?”
蔓菁在一旁笑道:“妹妹,蓬莱的火车头,已经做出来了,这次可不是那些次品,而且是成品,如今幽州至开封的直道与铁轨,已经开始修建,幽州至蓬莱一线的道路,也已经筹划好了。
现在夫君正在筹划从开封至成都府与延安府的铁轨与直道。
只要这些事情做完,大宋四陲,那就是真正的朝发夕至,到时候调动人手,进行变法,也方便了许多。”
苏八娘懵懵懂懂,眼前浮现了一个大大的铁疙瘩,眼睛却冒着星星。
“好啊!这样以后咱们想去哪里游玩,都可以坐火车去了,成都府乃是天府之国,自古以来富庶无比,那可是我的老家,以后带姐姐去看看成都的风光。”
三人谈笑殷殷,早就把皇帝着急上火的事,扔到一边去了。
未央现在一心陪着自己的妻子和未出世的孩子,反正大宋已经烂了这些年了,再烂几个月也没啥不是?
第300章 如何养花种草()
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注定不是未央能过上的,这不,老陈琳一大早就屁颠屁颠跑了过来,人家也不催促,也不着急,找门房要了一大壶茶,就在庭院里坐着,欣赏着未央好不容易弄来的几盆极品兰花。
未央只是打了个招呼,就老老实实的去开封府坐班,中午回来的时候,老陈琳依旧在欣赏兰花,下午回来的时候,老陈琳依旧在欣赏兰花。
如此过了七日功夫,未央终于忍不住了,他哼哼唧唧的道:“您老人家也不怕路滑,一不小心摔了,咱可赔不起。”
老陈琳笑眯眯的,一张胖脸都成了弥勒佛,放下抱着的茶壶,说道:“未大人百忙之中还来看望我,莫非有什么事情?”
未央一张脸都漆黑漆黑的,我找你有什么事?拜托,明明是你在我家里赖着不走好嘛?
“陈公公,咱明人不说暗话,有什么事,划出道来!”
陈琳依旧是那副面孔,慈眉善目的厉害,笑吟吟的道:“我能有什么事?不过是官家心疼,让我出来散散心,未大人您继续做您的事情,我就在这里欣赏一下,这几株兰花可都是极品,难得一见啊!”
“好吧好吧!”未央举手投降,“你们就不能再等一等?兰花虽好,也要到开花的时候,才是最美的时候啊。”
“昙花一现,那比得上万古长青?”老陈琳语气一转,幽怨的道:“未大人既然爱兰花,为何不喜欢常青藤?”
“俗!俗不可耐!”
未央气急败坏。
“可是官家喜欢啊?上有所好,下必效之!这不是你们常说的吗?”
未央小脸扭曲了一下,万分不情愿的从袖子里摸出一本书,递给陈琳道:“拿去,这是栽培常青藤的不二法门。”
老陈琳得了书,也不耽搁,拱了拱手,欢喜的去了。
“夫君,你给陈公公的是什么书?”苏八娘扒拉着碗里的青菜,嘟着嘴问道。
未央把青菜夹起来,苏八娘张开嘴巴,等着未央的投喂。
投喂完毕,未央才慢悠悠的道:“养花种草的秘籍,你现在怀着孕呢,操什么心。”
苏八娘哼哼唧唧的看向蔓菁,蔓菁放下碗筷,无奈的道:“你就不能消停一点?如果你诞下男孩,就是咱未家的嫡子长孙,如果诞下女孩,也是未家的长女,操心这些事情,很容易对身体不好的。”
苏八娘只得作罢,与碗里的食物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未央交给陈琳的,自然不是什么养花种草的秘籍,而是一本奏表,上面详细陈述了,将来将要做的事情。
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等等,这都是王安石将来要做的事情,未央觉得不错,所以便提了出来,而且详细的陈述了如何去实施。
当然,这都不是重要的,最重要的,也是最核心的,便是未央奏表中详细陈述的三项。
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分田!
众所周知,两汉的贵戚官宦、南北朝隋唐的门阀、宋的士大夫、明的秀才以上功名都不纳税。
很多官员,携带一些货物,也不用交税,久而久之,官员趋利,大肆携带货物,大肆兼并土地,导致国朝无税可收,这也是自古以来,治乱轮回的原因之一。
未央的核心思想,就在此处,当然最核心的,便是分田。
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乃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就算是孟子,也极力的为统治者避讳,但是他的一句话说的很对: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
老百姓没有安身立命之地,谁有心思管你上面的事情?吃饱穿暖才是正理。
但是世家大族兼并土地成风,如何才能把世家大族手里的土地弄出来,然后进行分田呢?
未央做出这么大的事情,根基还在于分田,无论是蓬莱,还是东南九州,就是因为分了田,老百姓才有了干劲,才安心的种田劳动,给国家供应赋税。
大宋虽然不大,但是如今的天下,东南与幽州,十州之地,贡献的田赋,竟然占据了近半,这绝对是不正常的,更何况这些地方,加上登州,贡献出了国朝大半的商税,这就更不正常了。
莫非其他的地方,就无田可耕,商贾不行?
这断然是不可能的,只是因为,这些地方的田地,被世家大族占据了,商贾,也大多依附世家大族,导致了赋税的流失,让大宋日复一日的,用自己的养分,养肥了一批人。
而这批人,安坐家中,就积攒了大量的财富,却不能用之于民。
未央从来不吝以最好的心思,去揣测大宋百姓的善良,但是也不吝以最坏的心思,去揣测大宋的世家大族。
所以在他看来,想要变法,首先就要分田,只有分了田,才能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