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大狂士祢衡-第6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渺蚣倚∮锌魉稹�
祢衡正与书房之内与大郎商议扩充家奴之事,便见门前有人小跑而入,险些倒在祢衡面前,祢衡抬头望去,却是那临沂县丞,此刻他满脸忧愁,双眼之中满是担忧,无力的叹息着,整了整衣冠,方才给祢衡行礼言语道:“拜见少君,临沂之民,还望少君怜悯相助。”
“天子虽未派遣新令,却也有汝等众多官吏在内,有何事况需稚童相助?”
“少君有所不知,自从国令辞官,又有十数位官吏怨恨难息,因而辞官离去,纵连县尉亦离去,如今临沂县衙,犹如空府,内上无执令之官,下无执行之吏,政事难以处,只怕再继数日,临沂民心涣散,生大事端!”县丞一边抹泪,一边悲苦的言语道,祢衡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临沂之内官吏相继辞官而去,才导致临沂之内政务混乱。
祢衡有些淡然的吃了一口茶,眯着眼睛问道:“君既为国师所重用提拔,何不随之辞官而去,却来此处相求?”
听闻此言,县丞却是一愣,气得脸色都有些涨红,浑身微微颤抖起来,见到其如此之模样,祢衡周围那些门客自然都是怒目而视,与临沂之内,区区县丞又何以抵得过临沂少君之势,翻手之间便可杀之,县丞有些痛楚的言语道:“少君可当吾贪恋权势?”,他看了看周围那些门客,言道:“国令对吾怀提名之恩,自然是不敢忘却,只是若是在下也随之辞官,此些门客当可护得少君周全否?”
“寻死!”门客怒,拔剑。
县丞却是未有惧色,怒目而视。
“好极,国师颇有识人之明也!”,祢衡却是突兀笑了起来,起身朝着县丞随意行了礼,虽然不少官吏辞官而去,可是彼之心思,祢衡却是知晓的,少数或是为国渊之蒙冤而辞,却有更多是为己之名也,而县丞此人,却是真官吏也,为民而行,此人,当敬之。
看到祢衡此等模样,那些门客也都纷纷收剑,县丞也是有些愣神,祢衡笑着言语道:“吾倒是愿助临沂老少,只是不知,何以助之?”,县丞连忙说道:“少君可亲往县衙之内,以己之名,发告书,言之临沂今日之苦,好叫官吏复职,如此,临沂之士定为君而动,民心当为君而宁也。”
祢衡想了想,方才点点头,如今在临沂之内,似乎也唯有自己才能号召全体官吏重新复职,祢衡亦然能明显的感觉到乱世之气息,若是此时临沂之内出了甚么差错,成为太平军的粮仓,那无疑是最致命的祸端,看到祢衡同意,县丞无疑是欣喜的,祢衡便令家奴准备车马,准备外行。
不时,家奴便牵出宝驹,祢衡上马,县丞却是徒步跟在祢衡之边,又有数位门客拥护在左右,出门之后,便引得百姓退避,不时有士子或游侠拱手作揖,祢衡也是纷纷回礼,在家族观念甚重的汉朝,乡土之情也被看得极重,若是日后祢衡设立自己武装,青州之民便会是祢衡之剑,而临沂之民自然将是剑之利刃!
当来到县衙之内,县衙之中仅剩官吏都已出门迎接,偌大县衙,此刻却是空空如也,祢衡无奈的走进了县衙,而自然有不少百姓望见此景,祢衡入内,便直奔书房,县丞为之准备笔墨,祢衡便提笔奋书,不过多时,县衙之官吏便将一项通告挂与城内,连抄数本,教与群民知。
又有更卒接通告传与各乡亭里。
“衡告临沂士书,奸邪当道,乃至县令蒙冤,群士为忿,去职还乡,而临沂之内,内外无吏为使,上下不通,政事淆乱,万望士以国民为重。。。。。。”,祢衡此篇通告便是奉劝各位士子回县衙复职,而此篇通告也陆续被传到临沂各地,县衙之内有士子大声诵读着,百姓们倾耳听闻,乡野里,乡绅豪族召集百姓,为之诵读。
倒不是乡绅豪族有意告之群民,而是此乃县衙之规,通告须乡绅告知群民,只群民不识字,而乡绅掌握对下的解释权,因而使得乡绅豪族权势滔天,威霸一方。
在通告下发之后,数日里,便有不少官吏相继赶来,先行拜见少君,而后便开始忙碌起来,各行其职,一切又如往常,而县丞之能颇良,纵无国渊为令,亦然使得政令调和,秩序井然。
注①:知识权掌握在豪族手里,乡里三老,所谓三老在汉初是由人们自己推荐出品德高尚的人来解决乡里问题,后来成为管辖乡里教育的官,再后来连诉讼争锋都由三老执掌,而三老的执掌者成为豪族,因而在乡里,他们能随意解释朝廷州县命令,很多命令都是古体,有多重意义,他们便随意解释,权力实在过大。
第0113章 天下震惊()
祢衡几日来便坐与临沂县衙之内,却是等候那些官吏归来,纵然与青州之内,号召力远不如成名已久之名士,只与临沂之内,未有名士可与祢衡之名望并肩,说些不敬之语,汉家天子,与临沂之内威望也未必如少君也。
此时可不是汉初,汉家天子之威望,太宗孝文皇帝与世祖光武皇帝之时最盛,彼时,百姓心怀爱戴,纵然武帝大兴兵事,光武增税加赋,也未有群民不满而叛,赤眉攻入长安,连挖数皇陵,却单单对太宗孝文皇帝陵敬而远之,其威望如此,至于如今,世家门阀之势渐成,与地方之上,豪强之威足以抵天子之命。
在祢衡发布告书之后,三日之内,便有数十位官吏接连复职,其先拜见祢衡,随后跟着县丞处置事端,众人皆为祢少君之号召而心惊不已,未想,区区一篇告书,便可引得如此之多官吏奔向而来,祢衡又与府内待了三四日,待得一切回归往常,祢衡方才回了祢家府邸,而临沂之危,便得以解决。
祢衡此刻却是不敢休闲一日,不断的修习读书,那每日剧增的压力,迫使祢衡无敢松懈。
祢衡正与书房内修习,大郎便小跑着进来,低声说道:“少君,聚贤楼内出了些事端,事情棘手,却是不知当如何处之?”,祢衡一愣,放下手中书,起身,阿苓却是在一边恭恭敬敬的收拾了木案,祢衡缓缓走出了书房,询问道:“出了何事?”
“有一狂儒醉闯聚贤楼,却是歪理驳得众多士子哑然,看来有些能才,却不知当何以对。。。。”大郎低声说道,祢衡皱起了眉头,是来找茬或是来刷声望?他沉住气,挥了挥手,便朝着聚贤楼的方向赶了过去,大郎带着祢衡快步走了过去,很快,便赶到了聚贤楼之外,韩浩正在聚贤楼外。
其面色赤红,却是有些愤恨不已,见了祢衡,连忙行礼拜见,祢衡亦回礼,有些笑着言语道:“元嗣?何事而怒?”,韩浩低头言语道:“那腐儒欺人太甚!”
听到韩浩此言,祢衡却是一愣,心里对这位狂儒的好奇便重了几分,韩浩作为自己之左膀右臂,平日里也算是冷静慎重,何人竟可以言语欺之?祢衡快步走了进去,却是见到一介白衣,坐与席中,吃着酒,朝着周围士子们大谈阔论,周围士子皆低头不语,祢衡缓缓来到了这白衣面前,打量着。
而白衣也与祢衡一般,毫无忌惮之意,安然打量祢衡。
“贤不出,徒叫竖子成名!”这白衣摇着头说道。
“贤避如鼠,救世当以竖子先,何谓以贤?”祢衡冷冷回道。
那白衣一愣,笑了起来,继续言语道:“不知小子几许岁数,妄谈贤德?”,祢衡摇头言语道:“不知君之高龄?何以白衣?”,白衣便是无官无职,祢衡却是反讽他一大把年纪无所事事,尚且不如自己一介小子。
那白衣突然正立而坐,直着腰,哪里有半点醉意,其正了冠,言语道:“吾乃罪臣黄子琰,闻小子聪慧伶俐,早些日更见得小子之告书,特意来见,之前失礼,小子务要介意。”,说实在,小子这是父亲对于子之称呼,极为不礼,然,黄子琰乃先帝名臣黄琬,因党锢而失官二十余载,且不论其名望,单与祢衡之父有旧之事,便可称祢衡为小子。
祢衡一听,自然是诧异之极,而众多原先颇有不逊之意的士子,却是连忙拜道:“拜见黄公!”,其名望可见如此,祢衡并未下拜,拱手俯身道:“衡,见过黄公。”,黄琬笑了起来,自然是感受到祢衡不敬之意,却未有怒气,祢衡却最是厌恶此等名士,此等名士胸有大才,却心胸宽广,无可激怒,也不能获取能力,空有宝山而无有其匙,当真令祢衡厌烦。
“不知黄公临此,失礼之处,还望公海涵,大郎!”祢衡说着,又叫道。
大郎连忙上前,祢衡言语道:“与聚贤楼内大宴,请诸君共乐之。”
“喏。”大郎点头,立刻便开始操办起来,祢衡坐与黄琬之侧,黄琬摇头言语道:“一介罪臣,何以至此,谢过少君美意,吾此次前来,只为见得祢子平之子,见过了,即便离去,不必动众。”,祢衡却没有言语,点着头,黄琬从怀里拿出一份书信,身边随从便立刻将书信递送与祢衡面前。
祢衡接过,再视,却是暗自吃惊,此乃推荐之信,却是黄琬写于当今太常杨赐公,欲使得祢衡与太学,这太学,简而言之,便是汉朝之大学,学成之后,便能拜的官职,只是,当有孝名者方可被荐之,祢衡若是愿前往雒阳,此等推荐自然轻易可得,只是国渊以他年幼,未有此意,未想黄琬却是为之备。
祢衡皱着眉头,心里想着优劣,若是太平之世,既上国学,也未有不可,捞的一官半职,倒也自在,只是如今,且不知张角贼人何时而乱,若弃临沂之基业而前往雒阳,归来之时,却是不知基业可保?如此一想,祢衡自然便不愿继而前往太学之内,因而拜手言道:“衡幼而失父,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却是不可就此离去,还望黄公恕罪!”
这侍母之说一出,黄琬也不得再说甚么,而士子们更是赞誉,汉以孝治天下,为阿母而弃功名之人,自然是值得赞誉,黄琬也未有怪罪,至于夜深,诸多士子离去,祢衡与黄琬秉烛而夜谈。
“黄公,尚能饭否?”
祢衡突然问道。
听到这话,黄琬一愣,微眯着眼睛,言语道:“自然,吾一日食米一斗,肉十斤!”
这却是效仿战国名将廉颇,祢衡之意,便是黄琬能否有力继续为国出力,祢衡听闻此言,拍手大喜,又从木案之内,抽出两份书信,交与黄琬,黄琬低头看了过去,却是两份奏书。
其一,却是奏告当今之公卿。
其曰:“小子衡,拜诸君得知,”
“早听闻,若公卿率党其私,所谓放鸱枭而囚鸾凤也,当今有许馘、张济者,上欺天子,所行不轨,其所举,皆为亲信,而其罢者,为国之贤才也!。。。。。。。。。。”,这一篇奏书从头到尾却是将许馘、张济骂了个遍,甚至将其比喻为国之鼹鼠,民之仇寇,黄琬大惊,为祢衡之胆色而赞叹不已。
又一篇,却是奏高当今之太平道士张角,此份奏告却是更为激烈!
其曰:“小子衡,当再拜诸君得知。”
“吾听闻,贼盗张角,咒符水以疗病,令病者跪拜首过,或时病愈,众共神而信之,角分遣弟子周行四方,转相诳诱,十馀年间,徒众数十万,自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之人,莫不毕应。或弃卖财产、流移奔赴,填塞道路,未至病死者亦以万数,郡县不解其意,反言角以善道教化,为民所归”
“角诳曜百姓,遭赦不悔,稍益滋蔓。今若下州郡捕讨,恐更骚扰,速成其患。宜切敕刺史、二千石,简别流民,各护归本郡,以孤弱其党,然后诛其渠帅,可不劳而定,角等阴谋益甚,四方私言,云角等窃入京师,觇视朝政。鸟声兽心,私共鸣呼。州郡忌讳,不欲闻之,但更相告语,莫肯公文。宜下明诏,重募角等,赏以国土,有敢回避,与之同罪。”
看到此文,黄琬却是险些倒地,惊呼道:“张角当真有反意??”,祢衡未有言语。
黄琬连吸了数口冷气,言语道:“此两篇奏文一出,所惧却是少君之名当传与天下,为贼寇死敌也!”,祢衡不屑的言语道:“若能为国出贼,何以惧之?”
“只是,黄琬乃一介罪臣,何以上告天子得知?”黄琬有些无奈的说道。
这两份奏书,祢衡却是准备了许久,这两份奏书无论成功与否,可都算得上是利器,奏书一出,祢衡相信自己之名望,定然如日中天,与青州之内,也算一时无二,这杀器,祢衡本是准备与郑玄手中上交天子,但今日见到黄琬,又得知黄琬与杨赐关系不浅,祢衡便想以黄琬杨赐而上交天子!
“黄公可使杨赐公相助,上奏天子,而若事有难,可请雒阳曹家子操,其有大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