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盛唐金手指 >

第85部分

盛唐金手指-第85部分

小说: 盛唐金手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很快两人就一拍即合,一桩上万贯的合作事宜就此敲定下来,也不避讳一旁看得眼馋的安禄山。

    安禄山起身告辞,“本帅明日就要离开鹿泉县,王爷是否和本帅一起同行?”

    李璀摇头推辞道:“小女病情多亏甄郎救治,如今尚未稳定不易在路上颠簸,还要在此多观察几天,就不与安帅同行了!”

    安禄山脸上肥肉抖动了几下,“好!本帅就此别过,明日就不和王爷辞行了!元日京城再见!”

    甄乾和李璀将安禄山等人送出了门口,怀里踹着三千贯飞钱,终于把这尊瘟神送走了。

    重新回到帐中坐下,李璀看着甄乾叹了一口气道:“甄郎,你今日鲁莽了!”

    “可是为了酿酒之事?”

    既然李璀跟自己推心置腹,甄乾当然不可能装糊涂。

    “你既然已经知道,还将本王拉上,你可知道安禄山为人?”

    甄乾真的还不清楚安禄山的性格秉性,历史这东西流传到后世大多有粉饰和篡改,李世民直接查看起居录,朱棣就干脆把建文帝的年代改没了。实在猜不透安禄山服用丹药之事,到底是唐玄宗有意为之,还是安禄山体质问题无法排毒,恐怕只有唐玄宗自己心里清楚了。

    见甄乾摇头,李璀露出一脸的苦笑:“你胆子也太大,朝中人人都说安禄山图谋不轨、野心颇大,手下更是圈养了八千养子,身边也多用胡人为将,这样的人你能惹得起吗?”

    唐代养子成风,养子谓之假子,当然不是亲生的儿子。

    唐代养子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真正的养子,虽无血缘关系却有父子之情,而且收养的数量不多,有些还是因为自己没有儿子,古人比较迷信,认为先收养一个真养子,就会给自己带来亲儿子,这种养子不但改从姓名,被委以重任,而且还享有继承权。

    历史上这种养子不少,如王重荣假子王珂为行军司马,王重荣卒,三军立王珂知留后事。朱温假子朱友文深得朱温宠信被封为博王,判建昌宫使,并内定为太子。更为著名的是五代有三个皇帝出身假子,北汉废帝刘继思、英武帝刘继元均为睿宗刘承钧的养子,后周世宗柴荣为郭威养子。

    第二种是名义上养子,实则充当自己的亲兵护卫,这种养子数量奇多,可以多达数千人,皆为勇猛之士或者出谋划策之辈,又称为“义儿”,安禄山养同罗、及降奚、契丹曳落河八千余人为假子。其实这是模拟少数民族部落亲兵制度的传统,故此谈不上有什么继承权,也不会改名。

    第三种介于以上两者之间,数量也介于两者之间,关系比较模糊,全看收养者的心态。

    之所以唐代到五代如此盛行养子制度,其中有一定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条件。

    最初流行养子制度多与胡人有关,而且在胡汉杂居的河朔地区最为流行。当时北方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大大落后于中原汉民族,正处在原始部落制后期,过的还是一种落后的游牧生活。从“父兄死子弟妻其群母及嫂”、“蕃人先母后父”、“贱老贵壮”等习俗看,其婚姻家庭大致处在对偶家庭向一夫一妻制家庭过渡阶段。所以母性地位相对还比较崇高,不存在严格的“父子”、“长幼”、“夫妻”等封建伦理道德观念。而且当时部落对外战争极为频繁而又残酷,部落成员尤其是男性成员死亡率很高,流动性很大。凡此社会条件和文化心理,使得他们习惯于收留外人或俘虏为养子,借以扩大本氏族部落的力量。同样地他们也习惯于充当他人的养子。

    随着唐代的大量征伐战争,少数民族大量内属和入居中原,这种制度在中土得以流传。

    唐五代养子制度何以逐渐盛行而愈演愈烈。

    其根本原因是与唐代兵制从义务兵制转向募兵制到私兵制转化以及藩镇割据局面长期延续有直接关系。唐初实行府兵制,是一种义务兵制,它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上,被抽调充当府兵的农民自备武器给养,更番宿卫,使将不得专兵。高宗、武后以后,随着均田制的逐渐破坏和府兵制自身的矛盾,府兵制趋于瓦解。于是,在唐初已少量实行的募兵制便逐渐盛行,到了玄宗开元时期,募兵成了定制。募兵制实行后,兵成了一种专门职业,将帅也得以专兵,遂为养子制度的盛行创造了条件。睿宗、玄宗时期,为了处理边疆地区与少数民族关系日益复杂的形势,于边防重镇设置节度使制度。玄宗天宝年间,那些孤寒无党的蕃将往往被擢升为节度使职务。胡族军人在其掌握军政大权之后,自然极容易影响当地习俗,促使该地区濡染胡风,胡人收养子习风、部落亲兵制度便因缘时会,逐渐盛行起来。

    安史乱起,中原刺史凡兼有治军者,皆授节度使之号。安史之乱平息以后,唐中央逐渐丧失了对地方军队的有效控制能力,遂演成藩镇割据局面。藩镇军阀凭借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实力,招兵买马,称雄一方。藩镇私兵制度,是养子制度衍习成风的基础。藩镇将领为了扶植亲信、培养党羽,便效法河朔军人收养养子的风气,在军队中大量人工拟制亲属关系,致使唐后期各强藩悍将无不圈养养子。

    另一方面,安史乱后河北仍为安史余孽所盘据,安史部队多为胡人,河朔地区受胡风濡染有增无减,当时有“天下指河朔若夷狄然”之说。而且,不少安史部将和河北藩镇军人进入中原,成了中原地区一些藩镇的首领或将领。

    北宋王朝建立后,统治者鉴于中唐五代以来藩镇割据、武人跋扈的局面,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把节度使的兵权、财权和刑权全部收归中央,加上宋人提倡文人政治和汉民族本位文化。所以盛行一时的假子制度也就丧失了政治、军事上的作用和社会条件,从而受到极大的限制,大规模的养子制度才逐渐的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说来可笑,安禄山有八千养子,甄乾私底下也有几百养子,不过这些养子大多是流浪儿,无依无靠无父无母四处流浪被甄乾暗中收养。

    今日又是四更,求推荐票和收藏!

    (本章完)

第134章 祥瑞呈现() 
甄乾不害怕是假的,但现在害怕有用吗?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这就是血淋淋的封建制度,当然要不是有李璀在,自己也会看清形势,不会做螳臂当车之事。早早的把酿酒之法乖乖的献上消灾避难,可是真的这样做的话,安禄山能放过自己吗?

    安禄山圈养了如此多的军队,钱当然不会够用,之所以现在还没有大开杀戒,原因只有一个:时间和条件还不成熟。

    不过捏死自己这只蚂蚁用不了花费多大的心事,一句话手下就能办妥当!

    顾忌的不过是自己的身份和背后的甄家!

    事实上自己也不想和李璀纠缠在一起,这不都是被安禄山逼得,搞的自己现在和李璀站在了同一阵营骑虎难下,把甄乾原先的计划都打乱了。

    李璀好像并不生气,更没有当面揭穿自己的谎言,可以断定他和安禄山并没有表面上看得融洽。

    “请王爷给草民指一条明路?”

    “无权无势只能任人宰割,你虽有官身和甄家的支持,能保护你一时但不能保护你一辈子,甄济为什么出仕,要知道甄济可是三次封还皇上的诏书,这样的人连皇上都不怕,为什么安禄山一请就立马出仕,这道理你不会不明白吧!”

    甄乾还真不知甄济的事情,只知道他是一名隐士,藏在深山老林里十几年,至于为什么隐世又为什么出仕还真不知道。

    “出仕也是一种保护,能保护自己和家族,本王之前的提议再考虑一下,过两天本王就要离开鹿泉县,你好自为之吧!”

    还真是头疼,不答应李璀,安禄山睚眦必报的性格绝对不会放过自己,答应李璀做王府的主簿,自己和李璀就是一条绳上的蚂蚱,如今是朝廷内外争斗最凶的时候,不管那一方倾轧,自己都是马前卒超级炮灰,自己的命运难道真的要交到李璀的手上?

    不能做自己命运的舵手,就只能随波逐流任人宰割,可是甄乾不甘心,凭什么自己的命运要让他人主宰!

    “不……!绝不!”

    甄乾在胸中发出一声响彻天地的怒吼,我命由我不由天、天欲灭我我灭天,想到这里甄乾目光变得坚定起来,嘴角挂着一丝嘲讽的冷笑,自己并非走投无路,千年的历史也没有随着自己横空出世而改变,历史的车轮在巨大的惯性下滚滚向前,安禄山还没有挑起反旗,杨国忠还在敛财倾轧忠臣,唐玄宗和杨贵妃只知道在温柔乡中吹箫弹唱,做着天下大同的黄粱美梦,一切的一切开刚刚开始,自己还有选择的机会?

    “多谢王爷的美意,草民还是想过自己恬静的田园生活,如果真有那么一天,也怨不得别人!”

    “能坚持自己的主见固然不错……”,李璀从手指上退下一只扳指放到了甄乾面前:“本王这次回京城,不知道还能不能回恒州,这枚扳指留给你,也许能帮你一把!”

    李璀并不生气,心里把甄乾当成了有傲骨的文人,这种人刀斧加身也不会低下高傲的头颅,秉承自己的理想往往不撞南墙不回头,还是生活的历练还少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应该低头,吃亏也就难免了,关键是吃亏之后是否能幡然醒悟?

    甄乾从帐中走了出去,藤原刷雄跟在身后拍了一下甄乾肩膀道:“跟我去倭国吧!是非之地不宜久留……”。

    “让我好好的想一想?”

    见这一次甄乾没有直接回绝,藤原刷雄脸上露出了心喜的笑容:“我知道你舍不得离开,连我现在都看出你危机四伏四面楚歌,忍一时海阔天空权当去倭国散散心,见识一下倭国的山水风土人情?”

    甄乾意味深长道:“倭国我是一定会去的,只不过什么时候去暂时还决定不下来,也许这一次的确是一个机会!”

    藤原刷雄朝甄乾拱手道:“希望这个时间不要太长,过几天我也要回扬州了,希望我们能一起同行?”

    “藤原君准备从南路返回倭国?”

    “这是当然,马上就要起东南风了,不从南路返回,难道要从北路返回?”

    甄乾知道唐代还没有指南针和三角帆,海上航行全部依靠季风,春季东南风起的时候正是返回倭国的最好时节,遣唐使通常都在这个时间离开大唐。反之,遣唐使渡海到大唐时,时间会选在西北风时节,乘风破浪一路来到大唐。

    说的简单,真要做起来比登天还难,船只一旦驶入大海,茫茫大海便成为了绝地。

    在这个时代里,消息的传递总是滞后的,甄济一个月前被征辟,如果没人告诉自己,消息恐怕要拖延三四个月。自己剽窃的一首《爱莲说》已经过了半年才传到洛阳附近,现在到没到长安还真不好说。

    滞后有滞后的好处,当然也就有坏处,在西域,想要提前制定一个可行的计划非常的难,走一步看一步才是正确的领导方式,如果想要再谋划一步,往往是在做无用功。

    同样的看法也适用于大唐的长安勤政殿。

    长安有勤政殿和勤政楼,勤政殿在皇宫中为唐玄宗日常处理政务之所,勤政楼处于兴庆宫,位于长安外郭东城春明门内,和太极宫、大明宫合称为三大内,为唐玄宗日常欣赏歌舞百戏和宴会群臣、接待使节之所。安史之乱之后,兴庆宫失去了政治活动中心的地位,成为太上皇或太后闲居之所,大多数时间为太后等后宫常驻之地。

    临近元日,勤政殿中灯火辉煌,上好的白玉铺造的地面闪耀着温润的光芒,檀香木雕刻而成的飞檐上凤凰展翅欲飞,青瓦雕刻而成的浮窗玉石堆砌的墙板,笔直的柱子雕刻着栩栩如生的龙纹,与宫殿上的凤凰遥遥相对……。

    殿内云顶檀木作梁,水晶玉璧为灯,珍珠为帘幕,范金为柱础。六尺宽的沉香木阔床边悬着鲛绡宝罗帐,帐上遍绣洒珠银线海棠花,风起绡动,如坠云山幻海一般。榻上设着青玉抱香枕,铺着软纨蚕冰簟,叠着玉带叠罗衾。殿中宝顶上悬着一颗巨大的明月珠,熠熠生光,似明月一般。地铺白玉,内嵌金珠,凿地为莲,朵朵成五茎莲花的模样,花瓣鲜活玲珑,连花蕊也细腻可辨,赤足踏上也只觉温润,竟是以蓝田暖玉凿成,直如步步生玉莲一般,堪比当年潘玉儿步步金莲之奢靡。

    如此穷工极丽,即便是天上的琼楼玉宇也不过如此。

    正红朱漆大门顶端悬着黑色金丝楠木匾额,上面大气磅礴地题着三个大字“勤政殿”,显得威严肃穆。

    水晶珠帘逶迤倾泻,帘后,有一女子身影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