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金手指-第10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舷录豆叵到裘埽恢於恢ⅲ厝换岬贾挛泊蟛坏舻南窒蟪鱿郑训勒庑┎皇悄急频谋锥寺穑俊�
一个瘦高个子站了起来,双手摁着圆桌道:“十六郎,我还以为你能拿出什么新颖的论点论据呢?你刚才说的这些……这里人都知道,那么我现在问你……府兵制的崩溃能解决吗?募兵制的弊端有办法吗?不要说一些没用的大道理,这里讲的是事实和论据,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不要在这里高谈阔论……”。
王友小声道:“大郎,他们之间是不是有矛盾?”
“这里是讨论堂,只有对错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两人私下里关系很好,不过在这里可没有什么私交。你没看见他们双方明显是两派,一个是支持府兵制,一个是支持募兵制,这也是讨论堂建立的真正原因!”
王友这才看出圆桌周围的人明显分成了东西两个对立面,一方以胖子十六郎为主,另一方以瘦高子为主,两方唇枪舌战互不相让一付红眼斗鸡的形象,就差卷起袖子上演全武行了,看的王友心里直乐。
正在这时甄乾抬起手道:“今天我带来一个人,他叫王友,不妨听听他支持那一方?”
“啊……!”王友长大嘴巴半天说不出一句话,这不是赶鸭子上架让自己出丑吗?
“下面我们欢迎王友发表自己的观点!”
会场上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不过王友感觉这些掌声和打脸没多大的区别,一咬牙站了起来,暗自告诫自己一定不能在这些人面前出丑,否则自己以后就没法抬头了。
“刚才我也听了一会双方的观点,下面我先说一下自己的看法:府兵制是刚开始实行时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因为他们再也无需依附强大的权势讨生活,而是通过朝廷分配的土地就能自给自足。可是随着战争不断,问题逐渐暴露。战争来了,老百姓家里的男丁都得出去打仗。他们从未接受过任何的训练,上战场无异于去送死。不仅如此,打仗时还要自备粮草和兵器。这对于本就贫寒的家庭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面对在外打仗的人不断来信要粮的信,在家的妇孺就算自己不吃也要砸锅卖铁不能让在外打仗的男人们饿着送死。”
“募兵制是朝廷向广大百姓征集士兵的一种方式,征集的士兵需要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被入取选用。朝廷需要给每一个士兵发放武器、粮饷和军饷,重要的是战功卓著者还能受爵封地,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广大百姓的积极性且军人的素质较高。据说选兵的要求很高,应征入伍的人必须能在穿着三层衣甲、头戴铜盔、手持兵器、肩背军粮的情况下二个时辰跑六七十里,以上可以看出府兵制和募兵制的区别。”
王友看了一眼胖子道:“刚才十六郎详细的列举了许多府兵制和募兵制的优缺点,这些都是现实中存在的,所以刚才这位……”,王友指了指瘦高个不知道如何称呼。
瘦高个报以一个微笑,“叫我十八郎好了!”
“刚才十八郎说的解决办法不是没有,但要首先了解府兵制崩溃的原因,那就是均田制为什么的破坏,有没有办法恢复,如果没有这么办?”
胖子不悦道:“刚才我不是已经说了吗?均田制的破坏是因为官僚贵族和宗室对土地的占用,难道你认为他们手中的土地会拿出来重新分配给无地的百姓吗?”
“当然不会!”
胖子得理不饶人道:“既然如此,府兵制瓦解是必然的,那么募兵制的出现也就不奇怪了,但是你如何解决将领掌控军队尾大不掉的现象?”
“我不是这个意思”,王友的冷汗都下来了,从来没见过如此咄咄逼人的场面。
“那你是赞成府兵制了?”
“我既不赞成府兵制,也不赞成募兵制”,王友突然说出了自己的观点,引起了周围人的一片哗然。
“这么说来你是中间派了,既然如此,你说说朝廷的兵源从何而来,难道从天上掉下来神兵天将吗?”
会场上一阵哄然大笑起来,搞的王友差点掀桌子骂娘,“听我把话说完好不好!”
(本章完)
第175章 树欲静而风不止()
会场上立即一片肃然,等着王友再抛出什么奇怪的观点,就连甄乾也饶有兴致的看着王友,“有什么想法就说,这里可以畅所欲言!”
王友咬咬牙道:“府兵制当初建立的时候最根本的一点不要忘记,那就是内重外轻,不管是采用府兵制还是募兵制,只要军队掌控在朝廷手里就不会出现尾大不掉的问题,至于均田制的破坏也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就算是没有官僚贵族和宗室的侵占土地,难道府兵制就不会崩溃吗?”
“呃,那我们听听王郎的高论!”
王友不知不觉中进入了状态,“我常听大郎说过,天下的财物和土地在一个时期内都是一个定数,也就是说随着人口的增长,土地面积并没有扩大,各位试想一下一户的人口经过了几十年的增长,是不是增加了几倍,而一户的土地并没有增加,他们用什么来养活自己,所以我认为府兵制的崩溃是时间上的问题,官僚贵族和宗室不过是加快了这个演变的进程而已!”
会场上陷入了一片寂静,对于一个新观点的出现产生了极大的好奇!
发现自己的观点将所有人的目光吸引住了,王友脸上闪过得意的笑容,“其实每一个制度不存在好与坏,制度设计不可能会考虑到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之后的变化,所以说不可能有任何完美无缺的制度……”。
“等一下,王郎!你是不是把话题扯远了?”
“好……我言归正传,均田制和府兵制密不可分,要想均田制长久下去,除了抑制土地兼并以外,还有另外两条路可以走,一条是限制人口的数量,另一条扩大耕种土地的面积,我的话说完了。”
甄乾诧异的看着王友,古人的思维真的不简单,竟然能想到计划生育上,这可是二十世纪之后才提出的观点……。
会场中/出现了一片混乱,对于王友的新观点产生了激烈的讨论,立即产生了第三方观点,不是府兵制和募兵制谁好谁坏,而是如何改变的问题?
瘦高个子和胖子立即站了起来达成了一致的看法,“既然有了第三种观点,我们不妨将这个问题留在下一次会议上讨论,每一个人回去后重新思考府兵制和募兵制得失和修改的建议,希望王友下一次能参加我们的讨论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新奇的观点。我们下面进入新的议题,讨论一下公廨钱和公廨田的利弊……”。
甄乾拍拍王友的肩膀,小声道:“你可以经常来这里和他们讨论一下时政,这里不仅能帮助你了解谷中的运行制度,而且可以帮助你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希望下一次见到你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合格的决策者……”。
和其他人不一样,毕竟跟随自己八年之久,再加上近一年的刻意影响,王友的思维在悄悄的发生变化,甄乾希望能将王友培养成自己的左膀右臂,这也是自己准备将王友留在谷中的原因,希望他不要让自己失望!
甄乾独自一人返回了服务中心,找到了王群,“王伯,事情办得怎么样了?”
甄乾从王群手里接过一张名单,“大郎来的正巧,我准备让人去找你,你要的护卫我已经安排好了,这是人员名单……,不过了解倭国的人手在谷中很难找,恐怕要让大郎失望了!”
想在谷中找到了解倭国的唐人,无异于大海捞针,甄乾也没有抱多大的希望。
“既然找不到就算了,你让甄九、甄十、还有扬州的甄黄留意一下,也许他们能找到了解倭国的唐人,我明天一早就离开山谷,谷中的事情就摆脱王伯了!”
“大郎说的是哪里话,老汉晚年还能跟大郎做件大事虽死无憾咦,只是大郎此去倭国千难万险一定要小心完全,事不可违千万不要强求,实在不行可以到山谷暂避一时,天下之大难道安禄山的魔爪还能伸到天边不成!”
甄乾心里有点意动,自己真不想这时候去倭国,不过既然避不可免就只能迎头而上了,这也许就是命运弄人。
除了自己,甄乾不想告诉其他人安禄山准备起兵叛乱的事情,到时整个北方将陷入一片战火,躲在山谷中真的就安全了吗?随着对大唐的了解深入,安禄山的叛乱绝不像史书上说的那么简单,叛乱准备的时间要比发动的时间长的多,整个河北好像都睁眼瞎似的,这正常吗?
粮草、武器、兵源……,对!就是兵源!
甄乾一下子明白过来,安禄山的叛乱还有最有一块短板没有补上,那就是兵源!
自己为什么从前没有想到呢?
“我明白了!王伯,我知道安禄山一直在等什么了?”
“大郎你说什么……,安禄山和兵源有什么关系”,刚才还在谈论去倭国的事情,怎么就说到兵源上了,这思维也太跳突了吧!
“没什么,突然想到一件事情,你说万一有人造反,这些流民会不会参加叛军?”
“如果我是流民的话,谁给我吃饭我就跟随,反正都是死,不过是早死晚死而已,万一成功了一辈子就再也不用忍饥挨饿了!”王群感慨道:“大郎,你是担心这些流民会造反?其实根本不要担心,他们聚在一起根本打不过那些边军……”。
王群说的没错,流民不可怕,终其一朝唐军的战斗力都没有出现明代卫所军队大倒退的现象,唐朝也不是亡在起义军黄巢手中,而是被军阀朱温篡唐,但是流民加入安禄山的军队呢?
土地兼并造成无数的流民,现在安禄山叛乱的条件都具备了,还在等什么呢?
也许在等一个造反的机会,而杨国忠当政正好就是安史之乱的导火索。
安禄山天宝十载被封为东平郡王,已经是一个人臣能得到的最高爵位,剩下的也只能入朝为相了,可是安禄山会入朝吗?安禄山已经封无可封,唐玄宗也认识到这一点,安禄山自然也知道,接下来要不安禄山起兵造反黄袍加身,要不被唐玄宗按加一个罪名处死,除此之外没有第三条路了,安史之乱就是在这样背景下发生的。
(本章完)
第176章 返乡祭祖()
宣阳坊杨国忠的府宅门口灯火通明、人头攒动,送礼的马车将整条街塞得水泄不通,新年将至各地上京官员前来送礼的络绎不绝,不管心里愿不愿意,对于这位朝中当红的宰相不敢有丝毫的怠慢,送礼也许没有任何的好处,但要是不送的话,坏处会立即降临到头顶。
就在昨天一名官员因送礼太轻被门卫扔了出去,结果没到晚上就遭到了御史的弹劾,听说罢官的旨意还没下,这名官员又东拼西凑再次送上一份重礼,这才躲过了一劫。
送给皇帝的朝贡可以轻一点没关系,但送给杨国忠的贺礼一分都不能少,没有钱可以去京城钱柜借,返回地方后再用官库里的钱弥补。反正羊毛出在羊身上,也用不着自己出钱,还能在杨国忠的心里留一个好影响,何乐不为呢?
送礼的官员都知道这几天杨国忠非常的繁忙,数钱数到手抽筋,自然没时间接待自己这些小人物,把礼物送上便该做什么做什么。
杨国忠坐在书房中,手里拿着一张长长的礼单,目光中充满了恨意!
杨国忠原名叫杨钊,蒲州永乐人,张易之之甥,杨贵妃族兄。出身于弘农杨氏河中房,早年落魄,年轻时放/荡无行,嗜酒好赌,受到亲族的鄙视,三十岁时前往西川从军。从事屯田工作,成绩优异,虽受节度使张宥厌恶,仍被授为新都县尉。任期满后,杨国忠更加贫困,只得依附蜀地大豪鲜于仲通,后又担任扶风县尉。
天宝四年,杨国忠的从妹杨玉环被册为贵妃,她的三位姐姐也日益受宠。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与宰相李林甫不睦,便让鲜于仲通前往长安,欲结交杨家,以为援助。鲜于仲通却推荐杨国忠,章仇兼琼见杨国忠身材高大,又有口才,便征辟其为推官,让他到长安进贡,并馈赠价值百万的蜀地财货。
到长安后,杨钊把土特产一一分给杨氏诸姐妹并说这是章仇兼琼所赠。于是,杨氏姐妹就经常在玄宗面前替杨钊和章仇兼琼美言,并将杨钊引见给玄宗,玄宗任他为金吾兵曹参军。
从此,杨钊便可以随供奉官随便出入禁中。在杨玉环得宠后飞黄腾达,直至升任宰相,如今身兼四十余职,权倾朝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可是杨国忠今天看见长长的礼单,脸上却始终没有一丝的笑容,原因是今天入宫看见杨玉环手里那块琉璃宝镜。
身为朝中首辅,州县新年朝贡的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