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之虎 >

第449部分

明末之虎-第449部分

小说: 明末之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地的抗清运动连绵不断,波涛叠起,清廷统治者多次感到患生肘腋,不得不动用重兵围剿。这是就地域而言,南明史的覆盖面并不只限于南方。如果就时间来探讨,南明史的上限过去和现在的史学家大抵是以弘光朝廷在南京继统为标志,本书作者认为南明的历史应该从甲申三月十九日北京被大顺军攻克、崇祯朝廷覆亡开始。这是因为朝廷虽然覆亡,明朝政权仍然控制着江南半壁江山,尽管在具体时间上(即1644 年三月至五月)相差不远,但我们应该着眼于全国形势的演变,而不能拘泥于南明帝位的继统。如果因为甲申三月十九日到同年五月初三日明朝统治区没有皇帝(或监国)而把这段时间排除在南明史以外,就会在后来的历史叙述中难以自圆其说,因为弘光帝被俘在1645 年五月,隆武帝继统在同年闰六月;隆武帝被擒杀在1646 年八月,永历帝继统在同年十月,其间都有一两个月的帝位空缺。“国统”三绝不等于南明史三绝,这是稍加思索就能明白的道理。同样理由,南明史的下限不以 1662 年永历帝朱由榔被俘杀告终,而是以李来亨茅麓山战役作为结束。当然,把南明史的下限一直拉到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琅进军台湾,郑克塽、刘国轩投降,也是一种认识和叙述的方法,因为郑氏家族在台湾始终奉行明朝永历正朔,虽然皇帝和朝廷早已不存在。本书没有采取这种方法,原因是康熙十二年到二十年(1673—1681)发生了三藩之变,其间郑经是参与了的。三藩之变同明清之际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有密切关联。三藩(若考虑到原定南王藩下的孔四贞、孙延龄夫妇、缐国安等人,也可以说是四藩)的形成实际上是由于满洲贵族因自身力量不足以征服全国不得不笼络一部分汉族军阀,而且这次变乱也确实带有民族斗争的色彩;可是把三藩之变同南明史扯在一起毕竟不大合适。所以,在本书中叙述郑氏家族事迹仅限于郑成功去世为止。这本书同过去各种南明史著(自清初以来)相比较,有两个主要的特点。一是它基本上是以大顺军余部、大西军余部、“海寇”郑成功等民众抗清斗争为主线,而不是以南明几个朱家朝廷的兴衰为中心。二是贯串全书的脉络是强调历时二十年汉族和其他民族(如西北等地的回族、西南等地的多种少数民族)百姓反抗满洲贵族征服斗争终归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内部矛盾重重、勾心斗角,严重分散、抵消了抗清力量。多尔衮、福临等满洲贵族不仅代表着一种比较落后的生产方式,而且兵力和后备兵员非常有限,单凭自己的八旗兵根本不可能征服全国,汉族各派抗清势力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己打倒了自己。说得准确一点,明清易代,是中华民族内部一个落后的人数不多却又是骠悍的满族上层人士勾结汉族中最反动的官绅地主利用矛盾坐收渔翁之利,窃取了农民大起义的胜利果实。满洲贵族入主中原以后,在较为先进的汉文化影响下,自身发展取得阶段性的飞跃。清王朝在一段时期里是朝气蓬勃的,国势相当强盛,对于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的奠定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然而,就另一方面来说,满洲贵族推行的民族歧视政策引起国内政局大动荡,打断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常进程,也是不容忽视的。历史进展的事实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据。中国在明朝中期以前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中期以后在科学技术等方面已经逐渐落后,但是直到明朝末年中国同西欧国家之间的差距并不大,被大顺军推翻的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检统治时期还是孜孜于引进西方科技,特别是火器和历算,不少士大夫也抛除畛域之见,注意吸收西方的新知识,尽管他们的目的是为了挽救行将灭亡的明帝国。清朝统治的建立是以全国生产力大幅度破坏为代价的,稳定后的统治被一些人大加吹捧,称之为康雍乾盛世。正是当中国处于这种“盛世”的一百多年里,同西方社会发展水平的距离拉得越来越大。“盛世”过后不到五十年(如果按照某些学者吹捧康、雍、乾三帝的思路来看,乾隆之后在位二十五年的嘉庆也应该算是个励精图治的好皇帝,至少不能说是无道昏君),爆发了中英鸦片战争,随之而来一幕幕丧权辱国的悲剧,使大清帝国的腐朽落后暴露无遗。本书作者在所著《明末农民战争史》中以确凿的事实证明了大顺军推翻明王朝接管整个黄河流域几乎对社会生产没有造成什么破坏,并且扫荡或狠狠打击了那些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贵族官绅势力。如果这一势头不被满洲贵族和变节的吴三桂等汉族军阀官绅所打断,中国社会将在明代已经取得的基础上实现较快的发展,近三百来年的历史也许是另外一种样子。“以史为鉴”是中国的传统,可惜过去绝大多数史家制作的镜子里,侏儒们被拔高了,坚毅挺拔的形象被歪曲了,甚或被挤出了镜框以外,成了道地的哈哈镜。本书作者力图运用可靠的史实,重新描绘明清易代的这段历史;由于材料的不足,肯定不能尽如人意。希望通过这部书的出版,给读者提供一些较为接近真相的描述和论点。

第四百五十八章 合兵一处() 
三天后,李啸出发来到单县铁龙城,带上了整个由秦良玉统领的兴中镇丙营的兵马,包括了甲乙两总30队盾兵,60队枪兵,玄虎重骑2000人,飞鹞子轻骑2000人,横行哨2000人,辅兵2000人,另外就是刚刚设立的丙总火铳手,该总4500人,下分三哨,每哨1500人,下面再分成10队,每队150人。李啸作为主将,亲自率领总共约2万余人的军阵,浩浩荡荡前往河南而去。虽然,李啸的这支部队,相对于李自成部来说,数量仅有他的五分之一,但李啸兵精将锐,又有新成立的4500人的鲁密铳手,战力却是相当可观。铁流滚滚行伍整齐的李啸军,顶着凛冽的朔风,一路沿着黄河西行,过曹县,仪封、兰阳,终于到达开封城外。这个寒冷的冬天,大军一路西行,看着那远远高过头顶,仿佛悬在半空中的黄河河堤,李啸感叹自已故地重游。上次去河南开封,是在崇祯八年,自已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赤凤总兵,最终在豫西地区,设伏打败了高迎祥的流寇部队。只是没想到,上次放跑了李自成,他竟然已卷土重来,看着高高在上的黄河,李啸不由得在想,要是这河堤破裂的话,那浊浪翻腾,怒涛汹涌的黄河水,估计会有如从天而降一般,把自已这支军队,以及两岸广阔的平原旷野,星罗棋布的城池村镇,统统冲垮毁灭吧。那么,自已此去,能解除李自成的对开封的包围,不至于再出现历史上水淹开封的悲剧了吗?李啸心下,感慨莫名。其实,李啸在现在,业已决定对李自成进行一番打击了。虽然他可以给自已不断提供流民百姓,让自已把他们移民到海外,但李自成的势力越来越坐大,以致于鲸吞掳掠河南、山西一带,再无人能制,却也不是李啸所希望看到的。李啸到在开封城外约数十里外的陈桥镇,可以看到,开封城已被铺天盖地的流寇兵马密密麻麻地包围。看得李啸眉头大皱。这时,朝廷派来的援军中,只有兵部侍郎侯恂的两万余人的兵马,另在开封城内,有河南总兵陈永福的兵马两万多人,以及巡抚李仙风,巡按高名衡,推官黄澍所临时组建的兵马一万余人。李啸首先派人,却通知驻扎在黄河北岸那兵部侍郎侯恂,两万余人的兵马,前来与自已会合。这个担任兵部侍郎的侯恂,是河南商丘市睢阳区人。明万历丙辰年(1616年)进士,授山西道御史,也是一个比较有名的东林党人。此人在天启年间,因与阉党魏忠贤斗争,父子三人曾遭罢官。后在崇祯元年,才再次启用任河南道御史。次年任太仆少卿。崇祯三年任兵部右侍郎督治昌平,到崇祯六年时,则升任户部尚书。但在崇祯九年十一月,因遭阁臣薛国观等人嫉妒,薛国观唆使宋之普等奏劾侯恂靡饷误国。侯恂被削职,不久入狱。这是侯恂第一次入狱,长达七年。崇祯十四年夏,其父侯执蒲去世,侯恂戴罪出狱,回家奔丧守孝。到了当年年末,李自成部流寇席卷中原,合兵围攻开封。当时在河南与湖广之地,兵权最大的军头,便是曾经的侯恂老部下左良玉了,由于左良玉骁悍跋扈,向来不受朝廷节制。崇祯皇帝考虑再三,加上群臣的推荐,重回监狱的侯恂,被特赦,以兵部侍郎的身份,带领两万余人的京营兵马,急急南下,以解开封之围。本来,侯恂已派人传信,令正在襄阳一带的左良玉,速速率兵北上,与其一道进剿李自成部,但左良玉畏惧李自成部兵力太多,到了南阳一带后,就逡巡不前,最终没有来到开封解围。故而,见左良玉部迟迟不带,侯恂虽然心忧为甚,却也没有办法,只得率部驻守在黄河北岸,等待其他各地的援军。故而当侯恂见到唐军哨骑来报,告诉他李啸唐军已到开封城外陈桥镇,要与他合兵一处,共抗流贼的消息后,简直大喜过望。“好哇,好哇,唐国公此来,甚是及时。唐国公之军兵一来,这开封城,解围有望矣。”侯恂一脸喜不自胜之色。“贵使且先下去休息,本侍郎即时点集兵马,南渡黄河,去与唐国公会合。“侯恂一脸笑容地说道。“嗯,军情紧急,还请侯侍郎早作安排。““放心,老夫会尽快放理此事。“在侯恂恭敬地将哨骑送出中军帐外后,这时,他旁边一名面目俊秀的白衣公子,却一脸露出不屑之色。这白衣公子便是侯恂的长子侯方域。候某人号称才子,时年不过二十来岁,正是书生意气的年纪。此番在侯恂军中,一为老爹刻意让他长点见识,二也是顺路南下,准备在战事结束后,就去南京留都,在那里,可有那位秦淮八艳之一的名妓李香君,在等着侯大公子呢……真实历史上,在南明时,侯方域曾给史可法当过幕僚,以东林党的传承,候公子对大明皇帝自然也不放在眼里……所以候公子指点江山,抨击朝政,抨击来抨击去,感觉大明什么都不好,后来就决定去投效大清了。只不过,这位号称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在清朝建立后参加了大清的乡试,不幸的是,号称才情名声动天下的侯公子,竟只中了副榜,一时沦为笑谈……此时的侯方域,见自已的老爹,听到唐国公李啸率军前来,竟高兴得这么忘形,心情不油得泛起一股莫名的鄙薄之情。此时哨骑已然退下,侯方域冷笑一声,对侯恂道:‘父亲,奈何听闻李啸到来,竟至忘情至此乎?“侯恂斜了他一眼,低声道:“域儿,唐国公乃我大明国之倚柱,是为国朝不世出之栋梁之材,他的手下,堪称兵精将锐,乃是国朝乃得之精兵,你安可这般说话。“侯方域却又是冷哼了一声:“爹爹你这般看重此人,把此人视为国朝倚柱。但以孩儿看来,此人虽有将才,却是心术不正,与左良玉一样,属于跋扈自雄之辈,这样的人,将来能否还为朝廷所用,倒是难说得很呢。“听了侯方域这样的,侯恂板起脸来:“域儿,你年纪轻轻,晓得甚事,话却不可乱说,这李大人,现在又刚成了皇上驸马,娶了坤兴公主,乃是朝中第一等炙手可热之人,又手握强兵,复拓得海外之地无数,这样国朝二百余年从未有过之英材,你安可这般说他,可是要打嘴。侯方域叹了一声道:“唉,此人若能一直效忠国朝,为皇上,为国家所用,自是好事,可孩儿总觉得,此人更象一只狰狞猛虎,养好了,可以看家护院,若养不好,只怕了倾覆我大明的江山社稷,却怕是悔之晚矣。”“住口,休得胡言乱语!唐国公位高权重。乃是国之附马,皇上的乘龙贵婿,岂是你这黄口小儿所能评说。”侯恂绷起脸来:“还不快快打点行装,随为父一道渡河,去与李大人合兵。”听了父亲这顿训,侯方域无奈,只得应了一声诺,起身收拾去了。约一个半时辰后,侯恂率全军,从浮桥渡河,来到了李啸军中。李啸见侯恂来得还挺快,心下也是欢喜,遂邀其父子二人,入中军帐中谈话。李啸首先问了侯恂军中的情况,知道他率了两万京营精锐前来后,心下十分高兴。“好啊,有侯侍郎这两万兵马,再加上我军的两万余兵马,两军互为呼应,协同作战,要破李自成那十余万兵马,自是不难。“侯恂一笑,脸上却显出惋惜之色:“唉,李大人啊,本来,在下已派人送信至平贼将军左良玉处,约他从襄阳率军北上,与本侍郎一道解这开封之围。不料,他不知何处,一直未至,本侍郎无奈,只得暂屯河北,以待他处援兵。“李啸离言,心下却不觉冷笑。这个左良玉,定是听闻贼势浩大,恐自已不敌,白白消耗了兵力,这才一直不肯前来开封吧,此人虽然跋扈猖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