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领主 >

第69部分

大明领主-第69部分

小说: 大明领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五月二日,从汀州府消失的朱大典率领两千义军出现在绍武府,突然攻占了绍武府一府之地,其实这个地方已经没有多少清兵存在了,给一直蛰伏的朱大典捡了一个大便宜。

    五月三日,他单身一人赴福州府城,觐见隆武皇帝,被隆武皇帝封为兵部尚书。

    五月四日,隆武皇帝发布诏令,皇帝行在搬迁到更加繁华的泉州府,并且下令封苏观生为户部尚书,何楷为礼部尚书,钱秉镫为刑部尚书,金声为吏部尚书,由金华府调任泉州府,随侍隆武左右,从一个地方官员,上升为京官。

    而张强当然也获得了奖赏,隆武皇帝封他为浙江总督,下辖金华府,台州府,处州府,衢州府,温州府,以及监管建宁府。

    魏无忌为金华府提督,米淳为金华府知府,米林为金华府总兵,杨阳阳为金华府副总兵,古月笙为金华府副总兵,锋无羽为金华参将。

    周粥为台州府知府,杜歌为台州府总兵,张英为台州府水师提督。

    贺锦为处州府提督,胡奎为处州府总兵。

    轩辕龙飞为温州府总兵。

    唐殿风为建宁府提督,蔺养成为建宁府副总兵。

    降将阮捷为延平府总兵,降将张天禄为福州府总兵,降将刘良佐为衢州府总兵。

    萧飞为泉州府参将,驻守泉州府,保护隆武皇帝等皇室成员,以及行在所在。

    因为萧飞一下砍下了张存仁的脑袋,奠定了胜局,使得隆武皇帝对他感激涕零,并且十分的喜爱,把他从一名百户一下提拔到了参将的高位,并且希望他能驻守泉州府,保卫自己。

    但萧飞还是希望回到张强的帐下效力,隆武皇帝找到了张强,和苏观生,何楷,一番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终于说服了张强,而张强也不希望自己死气败力拼搏了一番,最后被那些来投靠的大明原先的官员给钻营掉自己的功劳,他得找人看着隆武皇帝。

    本来他是要保护隆武皇帝回金华府,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可是已经有了一次经历的隆武皇帝,怎么可能上当呢?

    就在张强率兵出击那些空虚的地盘的时候,隆武皇帝先是下福州登基,然后再回比较繁华的泉州府建立他的朝庭行在。

    不过隆武皇帝的精明还是不能以常人的思维所揣度的,他不仅留下了张强的大军替他守卫前线,甚至封了张强为浙江总督,并且没有往浙江一些张强的心腹部将所驻守的地盘上派遣明官和明军将领,双方默默的遵守着一些看不见的规则。

    而精明的朱大典也没有为难张强,所有缴获的物资,都让张强的军队先挑选,没有往张强的地盘上派遣明军,作为户部尚书的苏观生也很聪明,一口气给了张强一百万银两的军饷。

    何楷作为礼部尚书也多和张强拉近关系,而作为张强原先使用的金声,这位官员,则很善意的给张强推荐了一些不出名,但很有才的读书人,去他的治下出任知府和知县,替张强维持地方上的正常运转。

    这些都是没有出过仕的读书人,而且很有才华。

    战争似乎在这一刻落下帷幕,清兵无力进攻浙江和福建两省,张强也无力去扫荡浙江剩余的几个府的地盘,就守着自己的那大半的地盘休整,过着悠闲的日子。

    如果说有什么不爽的事情,就是被俘虏的阮捷,这个前鲁王的明军将领,重新被缺少兵将的隆武皇帝重用,出任福宁州总兵。

    刘良佐在被俘以后,态度良好,并且对此向张强示好,想要投诚。

    刘良佐这孩子比较倒霉,本来他的兵力是剩余最多的,可到最后,他撤退的时候,和胡茂祯的军队发生了冲突,双方混战的时候,张强带兵冲了过去,于是再次抓住了这个家伙。

    马宝带着残兵败将逃回了延平府,不久被追上,他再次从延平府出逃汀州府,因为兵力有限,张强才没有再追,留下一部分兵力守卫延平府府城,就带军折返屏南县城了。

    而范绍祖就比较聪明了,一看不对,连夜坐船逃跑,先逃到了漳州府,还觉的不好,又逃到了赣州,发现金华义军和苏观生,何楷的明军来追,马上逃到了汀州,最后逃到了吉安府。

    总之,张存仁和他带着的明军降将和汉军旗士兵全军覆灭,范绍祖这个清军的死忠逃了,刘良佐却又被抓住了,并且在一番考虑之后,张强接纳了他,隆武皇帝封了他为衢州府总兵。

    自此一战以后,在浙江和福建两省,损失了近二十万大军的清兵再无力来攻打他们。

    这一代想要为清军效力的明军降将,明朝的武将死忠,已经死的差不多了,很多都是历史上曾经比较有名的人物。

    一觉醒来,张强突然感觉到形势一片大好。

    (本章完)

第124章 内斗1() 
被打的大败的范绍祖,丢盔弃甲的蒙古人,四散而逃的汉军旗清兵,以及被俘忍受折磨的满清鞑子,这一切都向所有人宣告,大明还没有完,大明朝廷仍然有余力击败敌人,给敌人以重创,但谁家事情,谁家知道,双方都需要休养生息,积蓄力量,等力量强大了再打一次。

    半个月以后,隆武朝庭第一次着急群臣上朝议事。

    当然这个朝庭没有招张强来上朝。

    张强也不想站在朝堂上向隆武皇帝低头,虽然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张强和隆武皇帝达成了一些默契,双方谁也不会对谁太认真,心知肚明。

    隆武皇帝扫视了一下朝堂,文官有:吏部尚书金声,兵部尚书朱大典,礼部尚书何楷,户部尚书苏观生,刑部尚书钱秉镫。

    武官有:延平府总兵阮捷,福州府总兵张天禄,漳州总兵郑鸿逵,厦门总兵郑彩,以及舟山总兵黄秉赋,虽然舟山那里现在还留有一个鲁王政权,可那里确实是效忠隆武帝的黄秉赋的管辖范围,鲁王政权不过寄居而已。

    文官和武将主要的人物就是这些,还有一些前来投靠的官员和武将,以及这些尚书们招抚启用的一些文官,武将,这个朝堂看起来热闹非凡,实际上有用的中坚人才几乎没有。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以前服侍过隆武皇帝的一些太监被招了回来,重新进入隆武皇帝的宫殿服侍他。

    太监总管为一个白面书生模样的中年太监,叫吴畏,字巅峰,手持一把拂尘,板着尖细的娘娘腔嗓子喊了那么一声。

    刑部尚书钱秉镫出列,“臣有事启奏。”

    隆武朱聿健微微点头,“爱卿可慢慢道来。”

    钱秉镫沉声道:“皇上,臣弹劾浙江总督张强妄自尊大,目无朝庭,空耗粮饷却不事为国分忧,驻兵各处关隘,畏缩不前。”

    朱聿健眼神微微一沉,这件事情他真的不想说,也不想去想。

    张强什么人,自从他被张强营救回来,他就能从张强对待他的态度和眼神中看出张强的野心。

    原先他还担心张强学曹操,学郑氏,可最后张强只是退兵回浙江,并且留下精锐士兵帮助他把守各个关隘,还把俘虏的两三万清兵交给他组建军队,他就知道张强只是想利用他正统藩王的名声,让他的义军变得合法而已,但并不像帮助他光复大明。

    在双方密探了一次以后,他就碍于目下形势,不得不答应张强的要求,将浙江目前张强所占领的地盘作为他的封地,他不能干涉张强的金华义军,金华义军也只在危机的时候,帮助他保卫政权。

    他隆武是什么人,为了光复大明,能提出招抚李自成的大顺余孽,提出共同抵抗满清,大家站在一个战壕里面打满清鞑子,而不要内讧。

    面对大明那些嫉恶如仇的看不惯那些剪辫子的三心二意的大明士绅,在满清提出留头不留发,大力迫害大明士绅的时候说出:无论是剃发的还是没有剃发的,甘心剃发的还是不甘心剃发的,只要大家打击满清都是大明子民,是朝廷无力保护他们,一概不追究他们的责任的人。

    这也是他比胆小的永历,无能好色的弘光,以及喜欢内斗的弟弟朱聿澳,还有一向没有什么主见的朱以海鲁王等人比较英明的地方。

    他是南明皇帝中相比来说比较明事理,也有能耐的一个皇帝。

    有了郑芝龙的前车之鉴,他不想让自己再做一回被架空的空有抱负和理想的皇帝,目前张强的做法虽然令他厌恶和不满,可他还是觉得这也是他的一次机会,一次张强给予的,他重新振兴大明的机会,他要抓住这次机会。

    张强这个人让人猜不透,隆武经历过各种磨难,也知道现在不是追究张强的这种大不敬的行为的时候,他只能利用现在的形势,争取扩大自己的实力,以后再解决张强的这个问题。

    他想,当他拥有更多领土,更多士兵和实力的时候张强说不定就会对他称臣。

    为了讨好张强,他甚至把张强的金华义军中在最后面对清兵在关键时刻斩首清兵总督张存仁的萧飞给留在了泉州府行在。

    总的来说,他不是愣头青,他也不想重蹈郑氏控制他的覆辙,他要自强起来,张强拥兵浙江,还派兵保护他,这算是盟友吧,相比一手摧毁大明王朝的李闯大顺余部,帮助自己的张强义军真的算是自己的盟友。

    面对朱聿健半天不说话,愣神的样子,钱秉镫不知道该如何化解这种尴尬,朱聿健不发表意见,他就得站在那里,僵硬的等待朱聿健的意见。

    这就是君臣。

    见钱秉镫的弹劾不起作用,朱聿健不说什么,苏观生站了出来,“皇上,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滨,莫非王土,这张强如此嚣张跋扈,不听号令,朝廷的颜面何存,大明以后如何号令天下,臣觉得应该派出锦衣卫将其缉拿回京,夺其兵权,下狱待参。”

    金声作为张强的金华义军曾经的布政使,对张强的作为和性格有所了解,也知道此时不是和张强翻脸的时候。

    金声站出来,“皇上,不可,张强总督拥兵数万,乃为国之栋梁,国之柱石,虽有不敬,但念其对国对主还算忠诚,留职查看即可。不能妄动干戈,我们现在的敌人是清朝鞑子,而非为国效力的忠诚武将。”

    朱大典虽然有被张强蛊惑控制的历史,但他两次失败了以后,也是觉得没有张强的金华义军,隆武朝廷靠着张强交换的清军降兵,以及新征召的没有战斗力的义军队伍,是不可能维持下去的,最为有着丰富带兵经验的南明大学士,他觉得自己应该站出来维护目前的格局。

    朱大典也站了出来,“皇上,三思而后行,不可因噎废食,现如今我朝兵士看似兵强马壮,实际上俱都乌合之众,不及张总督的士兵精锐,无法对抗清兵,对抗清兵还需张总督的兵士,切不可自毁城墙,做清兵无法做到的事情,让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

    朱聿健眼光扫向一干武将,武将们俱都眼观鼻,鼻观心,好像事不关己一样。

    他们都是张强的手下败将,而且是以降将的身份在新朝庭中效力,当然不会惹现在实力强大,官位在他们之上的张强了。

    朱聿健将眼光停留在郑鸿逵身上,“郑爱卿,你觉得呢?”

    (本章完)

第125章 内斗2() 
作为隆武朝廷第二大军阀,比张强的陆上实力要稍微弱一些,继承了郑芝龙很大一部分海上实力的海盗集团的大佬,郑鸿逵更是个老人精。

    他知道现在隆武朝庭靠的是谁才死里逃生,重新坐在这个位置上的,本来他对于张强很是妒忌,可张强完成了千里救主的使命以后,居然要了块地盘就撤了,这让他对张强这个人感到迷惑,要是他们郑氏兄弟,早就挟天子以令诸侯了,弄不清楚他到底要什么。

    他的海盗战船七百余艘,加上郑彩的水师战船三百余艘,成千艘战船,要说打海战,分分钟钟灭了张强的水师,并且能很快将温州和台州两府海边城镇劫掠一空,可他知道,张强靠的不是水师,而是他手下五万训练有素的士兵,听说还有大炮和火绳枪,让他上岸和张强打,简直就是找死,因此他也只是道:“皇上,鞑子未灭,不可同室操戈。”

    其实他没有说,我也有困难啊,我在海上也不是没有敌人,葡萄牙人,荷兰人,因为郑芝龙的叛变,使得郑氏海盗的实力和势力萎缩严重,他们对荷兰人和葡萄牙人已经形不成压制了,三方在海上的战况比路上南明和清兵的形式更加恶劣,同时他还和郑森,郑成功还因为谁接受郑芝龙走后留下的合法统治而争执不休,郑成功已经威胁到他和郑彩的海上势力安全,正在头疼,现在他那管得了陆上。

    显然朱聿健对他的回答很不满,可他也没有把这种表情表现在脸上,而是若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