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领主 >

第330部分

大明领主-第330部分

小说: 大明领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在这时候,只听一声呜咽的牛角声响起,犹如潮水一般的缅甸土著战士纷纷撤退,众人心中一轻,纷纷坐倒在地上。

    大口喘着气,身后下马的骑兵跑过来,将这些民夫和士兵组成的士兵搀扶到后方休息,他们换上铠甲,手持火绳枪,拿着大刀长矛,接替了那些士兵防守。

    (本章完)

第574章 评价() 
随着喧嚣声沉静下来,阵阵血腥味开始在空气中迷茫,搅合着森林里面积年枯叶腐枝的阵阵腐臭味钻进人的鼻孔里面,配合着硝烟味道,就像刚进入一座老屋子一样,鼻孔开始翕动,剧烈声张几下,呼入很多如此的味道,才适应过来,此时其实已经没有多少人关注这些味道了。

    随着急促的鼓声响起,一队千人左右的穿着杂乱,却绝对不会是先前那种连衣服都没有的贫苦土著壮汉,这队人在森林空旷地带列队,身上穿着皮甲,铁甲,裹着毛皮,头顶上清一色顶着一顶树枝编制的斗笠,斗笠是黑色的,千人顶着斗笠显得气氛十分压抑,也显得对面那队人非常的威压,霸气,加上整齐的队列,沉默不语,更显出这队人乃是敌人的精锐兵力。

    这队人前排拿着竹枪,后排拿着蒙着毛皮的木头盾牌,手里握着的是细长的把守宽的护手剑,再后面一排拿着明军样式的火铳,不过比较粗糙,看情况是自己打造的,也许是因为铁匠不是很用心的打造,或者说手艺不行,很多地方显得粗糙,有的地方甚至用草绳加铁箍的方式绑着。

    看到如此情况,明军将领的心里哇凉哇凉的,今天看来难逃一死了。

    四周全是土著人,森林里面地形不熟悉,辎重队满打满算也只是走过一次这条路,对路四周的地形和环境并不熟悉,哪怕是逃都不知道能逃到哪里去,毕竟这是敌国。

    十几名护卫在将领身边的家丁将领已经面色灰白,悄悄的用眼光互相交流,一名家丁靠向明军将领,“少主,属下保护你突出去,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咱不能把命丢在这里,先回营寨,集结了兵力再来打这伙儿敌军。”

    明军将领摇摇头,这不是逃于不逃的问题,而是没有机会,敌人退下去的土著壮汉足有三四千人,也许正面硬撼不是明军的对手,一旦明军四散逃开,这帮熟悉地形的人能玩的他们********,那时候就从优势变成劣势了。

    坚守,只有坚守才行,这里离着下一座军营一天路程,如果一天以后看不到他们运送辎重去,一定会派探马来打探,到时候就会派遣援兵来,只是不知道援兵什么时候到达。

    按说明军已经把附近的土著人都杀光了,不会有这么多人来,可眼前就有万把敌人,这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看来敌人已经知道明的打不过明军,开始暗地里和明军周旋了。

    “来人,卸车,把武器和铠甲,箭支分发下去,把大炮抬出来。”明军将领咬咬牙,不得不动用这次运送的武器装备了。

    剩下没有死的五十多名民夫纷纷起身在士兵们的指点下,把骡马拉的大车上的武器铠甲卸下来,然后每个人领到了一把武器,有长枪,有大刀盾牌,还有弓箭,转眼之间民夫们的手里也从一些杂牌武器换成了由华夏军作坊里面制造出来的精良的武器和铠甲。

    将一百多重伤轻伤未死的伤员拖到了大车旁边,损失了的武器堆在一旁,剩余的人开始换上新的制式武器装备,武装了起来,防守来路。

    明军将领将民夫,弓箭兵,一些骑兵,轻伤的伤员分为几个小队,编排成一队,护卫在后面,将一些受伤的士兵加上一些没有受伤的士兵,几个家丁分配在一起,编成一队,放在后边,依靠古树和茂密的树丛防守后边。

    自己带着家丁和一些骑兵防守去路。

    剩余的所有兵丁都组织起来,换上长枪,盾牌,换上火铳,大炮,面对着敌人的千余名新生的精锐部队。

    所有人围城一个不规则的防御型圆阵,准备抵御敌人的进攻。

    在国内,像缅人的这种战阵,这种装备只能算是乡勇级别的,明军两三百人勉强应付一下就能把他们打的落花流水,可如今久战之后,众人都很疲惫,敌人的兵力又数倍于自己,明军损兵折将,兵力损失过半,仅有的四百多人还有过半带伤上阵,其中还有一些没有打过战的民夫,不适合阵战的骑兵,这差距就大了去了。

    沉默的人最让人感到害怕,沉默的士兵一定是精锐,敌人这支部队,一言不发,沉默着朝着明军前进,不过百米的距离几步就要走到跟前。

    如果是在旷野上两军交战的距离大约是在三四里地,互相靠近,试探,火炮攻击,斥候骚扰,弓箭射击,等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双方才能靠的如此近,可在密林里面,大家一出现放眼望去,百米已经是极限距离了,再远由于树木的遮挡,谁都看不到谁,双方先前的交战距离大约是三十米距离,没有耍滑,没有偷懒,双方是实打实的拼命。

    走到三十米距离,敌人蹲下来,火绳枪兵纷纷跑到前列,然后开火,明军这边其实早就准备好了,但没有抢着开火,就等敌人开火的了,这些明军在大明都是和华夏军交过手的,知道对方这些火绳枪不顶用,三十米距离也伤不了多少人,而且看情况对方枪里面装的肯定是铁砂,不可能装铅弹,先让对方开火,等对方开完火,这杆枪就作废了,剩下的就是短兵相接了。

    果然,一顿巨响之后,明军这里摇摇晃晃的倒了七八个人,伤了十来个人,但都不致命,对方开了一轮之后慌慌张张的跑到后面去了。

    这时候,明军的火枪才开火了。

    他们拿着的都是华夏军历次改造过的金改1火绳枪,要比对手厉害多了。

    噼里啪啦一顿射击,对手队伍里面前排的长枪兵连续倒了七八十个人,队伍一阵慌乱,此时,明军队伍里面的弓箭手才在身后一起抛射弓箭,对手又一顿慌乱,长枪兵倒了三四十个人,刀盾兵倒了五六个人。

    对手怒吼一声,一起冲了过来,这时候明军队伍散开,冲出一拨标枪投手,犹如蚂蟥一般密集而过的标枪投手让对手再次倒下七八十个人,但对手意志坚定,依然冲锋,眼见已经有很多人冲到了十来米距离了。

    明军队伍里面推出了十来门虎蹲炮和三磅炮,十几声巨响之后,装填了散弹的火炮让对手冲到十几米距离上的士兵纷纷倒地。

    一倒一大片,队伍面前为之一空。

    敌人楞了,这时候火枪兵再次放了一波火枪,敌人的兵力顿时下降了一半了,连侥幸没有被火炮炸中的那些勇士们也纷纷倒地了,一两个幸运者冲到了跟前,被冲上去刀盾手几刀砍死了。

    夕阳西下,森林里面变得静谧阴森,伤兵不再惨叫了,因为都死了,轻伤的人咬着牙,忍受着寒冷,潮湿,默默的收拾着东西,将尸体掩埋,将破烂的武器装备扔到大车上,将死亡的战马,驮马宰杀,烤了一顿烤肉,伴着一些盐粒吃了下去,填饱了肚子,这仅剩的四百多人才默默的重新上路,朝着自己的目的地进发。

    上万缅人退去,留下了近两千具尸体,沿路扔下了重伤的伤员,轻伤的没有逃多远,就倒毙在森林中了。

    战斗就这样结束,明军躲过了一劫,但下一次呢?

    (本章完)

第575章 经营西南的难处() 
李成栋皱着眉头看着一份份信件,这些都是报告被袭击的,大都是在森林里面,而且都是小部队,最大的一支部队就是养子的那支千人营辎重部队,幸亏那支部队打赢了,要不然自己这边的补给就要断绝了,这样就会重蹈李定国的覆辙了。

    李定国就是被这样,那样的小规模袭击给打垮的,当然还有缅甸的山林地形,不容易发现敌人,以及气候,水土不服等愿意。

    原先和李定国畅谈的时候他就知道有这样的事情,如今当这样的事情频繁的发生的时候,他就知道自己遇到了麻烦了。

    该怎么办?

    其实他已经想好了办法,那就是那个国家都有汉奸,他已经找了很多这样的人,那个国家都有一些********,他已经找了很多这样的双方矛盾,经过幕僚们的一些时日的归纳整理,他已经锁定了很多需要合作的部族,正是这样的部族配合,才使得十几万先后进入缅甸的俘虏军和自己的部队能在各地存在下去,并且建立起一个连着一个的补给站。

    他发现一些规律,在这样的部族里面那些汉人历朝历代来到这里的人组成的部族恰巧是反抗自己最激烈的,最凶狠的,他们中间的继承了汉人读书传统的家族们纷纷为缅甸的部族头人们出谋划策,纷纷出力,比起缅甸人来更加凶狠,威胁更大。

    这让他感到不解的同时也是最愤怒的,这些人在大明或许是一条虫,来到这里却是一条龙,有着缅甸人的武力,他们的智力,使得明军极为头疼。

    有一个和你智力差不多的对手,你能不谨慎,不害怕?

    而缅甸人高层则显示了他们的生存哲学,极力任用这些读书人,当他们没有用的时候,就把这些读书人推给征战缅甸的大军,做替死鬼,然后求和,很多人就是这么中了他们的诡计,当他们逃跑了,缓过劲来的时候,继续同征缅大军作战,残杀那些投降的士兵,或者袭击粮道,将明军带人原始森林,自己凭借地形娴熟,一走了之,进入原始森林的明军很少能活着走出来的。

    所以李成栋极少让自己的部队进入原始森林,都是沿着大道攻打,沿着敌人城池,营寨的地方征战,攻破一个个营寨,然后派人驻守,对于周边的原始森林,李成栋总是派人点火,能烧就烧掉,烧不掉尽量砍伐掉,哪怕清除掉周边容易清除的小森林,或者森林边缘地带也要清除掉。

    他不缺人手,那些俘虏在这里只能依靠大军,和缅人语言不通,逃跑无门,上天无路,他们同明军只能一心一意的干活,要打战就打战,要种田就种田。

    实际上以李成栋掌握的资料来看,曼德勒以西地区以前都是明朝的地盘,只不过通过几十年战争,缅军不断发动战争,从无力防守这片土地的明军手里夺走了这片地区。

    为何无力防守?

    一个是明朝内忧外患,主要精力对付草原上的民族了,另一个是这片地区民族多的比牛毛还多,这片土地的主人,或者管理这片土地的都是边境地区的土司,他们对明朝本来就没有什么忠诚度,暗地里同邻居缅甸的那些土著人部族反而比较亲近,帮邻居,肯定比帮千里之外的外人要热情。

    另一个就是所有的汉人教育就是不要起兵祸,不要打战,能给别人一点好东西让别人屈服或者给自己好处的绝对不要同别人翻脸,哪怕这人干过自己老婆,占了自己的田,打了自己的老爹。

    反正自己的东西少了可以从自己兄弟,父亲,亲戚那里夺一些过来,再不行欺负一些弱小,从哪些刁民那里夺过来,自己不就又有了,和人家蛮族打什么战啊,会死人的。

    内里争斗的一塌糊涂,蛮族说不定花两个钱就能变成自己的打手,帮着自己打自己人。

    对于这些汉人,李成栋只有一个想法,杀绝,哪怕是有无辜的,也要杀绝,也许几百年后这些汉人就会被土著欺负,最终因为忍辱负重,学人家的话,遵守人家的规矩,给人家生娃,变成人家的人,也许能保留一些汉族的传统,但这恰恰成为要挟或者讨好,欺骗中原王朝的便利条件,在土地和国家之间,用这些条件你要欺骗别的国家,梦想,要欺骗中原王朝,以儒家文化千年浸淫的汉人,那是再好不过的了。

    所以李成栋不想给自己的祖国留下那个遗憾,再吃亏,哪怕他自己就杀了很多汉人,嘉定三屠,他至少有两屠,江阴他至少杀了几万汉人,可有什么,他始终是汉人土地上的汉人,哪怕背负着汉奸的名头,那都是汉人内斗的结果,但他不能让其他汉人学着自己,在外面干自己干的事情,因为儒家的传统文化告诉他,他是汉人,是读书人,他要卖掉汉人,但骨子里面绝对不承认自己不是汉人,利益可以得,但汉人身份不能丢。

    说白了就是双重标准。

    用文艺一点的话解释就是这个人矛盾的性格使然,后世很多分析他的性格,为他解释的话,使得人很是迷茫。

    他将这些信件丢一边,端着茶水对一边的幕僚道:“如今我们的屯田,移民,清除计划做的怎么样了?”

    几十万人的杀戮,他身上自然散发着一种浓浓的杀气,哪怕是平心静气,坐在那里,身上没有披上战袍,铠甲,没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