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领主-第3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比起兵部的人才济济,工部的人才就比较低下了,因为很多要做的事情被这个时代的人视为贱业,不想为之,可工部的工匠们们在后世的张强看来却都是一些蓝领工人,如果需要把华夏军建设的更好,这些工匠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工匠后世有个更好的称呼,技术员,工程师,都是一些拿着高薪的能人异士。
安徽州蔺养成,蔺养成也许打仗不行,但管理惩戒营还可以,凶名在外,去安徽州,哪里几乎就是前线,管理俘虏和管理哪里的民政,差不多都可以兼任,还有国防部帮着,算是一件轻松的伙计。
刘良佐去云南州,上次他帮着李定国,去了还没有回来,这次就干脆让他去帮李定国,协助杜歌,反正两个人都不是安分的人,张煌言已经打好基础,李定国肯定要用他的人,两个人其实是作为华夏军的代表帮助李定国的。
云南州一定时间内还是属于李定国的。
直到华夏军真正稳定南方,才能把李定国调回中枢,大家摊开了说话,看看李定国什么态度,此时李定国要协助钱秉镫收复云贵,也要协助李成栋打下缅甸,威慑东南亚土著,他作为一个方面军大员的存在放在云南州,并且不让他尽快回归华夏军系统,是有一定道理的。
外交部张亮将会回归中枢,坐镇中枢,只有重大事情才会出使,现在已经没有多少要他出使的地方了。
难道出使大金国?
豪格那种浑人能马上杀了他,一个太监是不会被人看得起的,去了被侮辱反而坠了华夏军的威风,损失了尊严。
华夏军还没有到让北方的那些官员和武将听着就不敢动的地步,尽管现在华夏军在南方已经无敌了,可不亲自经历痛苦,总是隔着一层的人们是不会知道痛苦是啥滋味的。
魏无忌,周粥,米林,米淳暂时还没有人的威望能接任他们的位置。
现在可以看出,当初跟随张强的心腹们,有才华的秀才,举人,武将们大都去了实权的封疆大吏位置,内阁这种地方反而被南明国和大顺军,以及一些有能力的,从下层升上来的人占据了,不过这不是绝对,至少朱大典,周粥就在上层把握方向,下面人只能办事,不能推翻或者掀起什么风浪,在上面还有张强呢。
在最后,周粥道:“大都督,微臣提请大都督改总督府为大都督府,要不然不能显示出华夏军最高领导层的威压,因为宝岛朱大有也有一座总督府,他是总督,魏无忌也是军中总督军职。”
魏无忌也点点头,“是的,如果再不改,就有些混乱了,华夏军的面子就丢尽了。”
朱大典道:“不如改为王府,这样更显身份地位。另外,微臣觉得,内阁应该先搬出去,去原先的府衙办事,将府衙改为内阁首相府,大都督管理的各部先在现在的总督府办公,以后再另行修建专门的办事衙门,内务府。”
(本章完)
第571章 李成栋的缅甸之战2()
内阁会议一直开了十天,不仅确立了各个重要的内阁尚书人选,也把各个侍郎,给事中等职位填补完全,虽然仍有一些空缺和身兼数职的情况,不过也无大碍了,这是华夏军第一次把内阁的各部和方面大员补齐,补善。
效果就是使得华夏军更加效率。
之后各个调动职位的官员赴任,朱大典出去接了南明降将和降官回来,因为腾出不少职位安排,所以大部分降官都接受了新的职位,并没有因为他们投降就闲置了,这极大的安定了这部分降官和降将的心,尤其是朱聿健很是感慨。
虽然以皇帝之尊屈居一个副首相职位在他们看来是很委屈,但在适应了一段时间以后,朱聿健还是担任了这个职位,周粥很是会来事,将以前的金华府县衙给了他居住,县衙的条件比起一般的居所当然要好,更加适合朱聿健居住。
这时候很多华夏军百姓和官员,士兵,武将其实都已经搬出了城池,在外面购买了华夏军新建的住房,去哪里居住了,让出来很多以前金华府富人的宅邸,宅院给那些南明来的官员和武将居住。
当然这不是白让的,官员们得掏出真金白银来购买,华夏元也行,这帮官员在南明国贪了不少,这次贪污的很大一部分钱财都进了华夏军口袋。
不过也不是华夏军就贪南明国那点金银,而是如今华夏军无论百姓和官员都接受了新思维,加上人口的增长,很多人往郊区迁移买房子。
有些人不想去郊区,就在城里买房子,华夏军盖的房子一般都是那种三层的古式琉璃瓦飞檐的房子,一套房子一家住也行,但如今没有那种大富贵人,一般都是三家住,一家三层,一家二层,一家底层,买了那层住那层,很多房子都是官府盖的,为了缓解越来越多的涌入中枢的人口压力。
当然这些人都是富贵人家,原先就有家底,后来从小商人变成中型商人,或者在华夏军里面担任一些官职,华夏军的官不准贪污,但给的俸禄还是很多的,有的官员的俸禄普通百姓就是一辈子也赚不来,小商人也得掂量一下,十来二十年经营才能赚到。
华夏军的官很金贵的。
住了县衙的朱聿健一家算是显贵之家了,这是华夏军对他曾经是一国之君待遇,但以后他的发展却要靠他努力了,否则能不能维持住这种显贵之家还是个问题,华夏军是得靠能力当官的,不是名气,而且华夏军的官员调动频繁,哪怕今天是中枢阁老,明天就可能是一县知县,哪里需要往哪里派,不过中枢阁老华夏军总是在用段时间之后让其返回中枢,继续担任阁老,不过就不是原来的职位了。
内阁的各个尚书其实也是有高低之分的,天阶就是吏部,户部,国防部,这是最高的职位,之后是地阶,兵部和刑部,礼部,外交部,人阶就是工部,学政部,工商部,农业部,这些实际关乎民生的部门,以及特级的惩戒营,民情部,监察部,军情部,守备军部,总督府衙门。
以朱聿健皇帝的名声,怎么也不能跌下副首相这个职位去,所以他就要多操劳,当然如今是个虚职,他不管什么事情,但时间长了,恐怕他也不会无动于衷的,肯定要负责一些事情的。
实际上副首相是要负责几个方面的工作协调的,比如米淳原先就负责中枢金华府府城的民生,守备司令部,亲卫营的各个将领亲卫的分配,吏部,户部,同时协调国防部,可以说大权在握,后来朱大典加入进来,杜歌退出,朱大典就负责吏部,户部,协调国防部,米淳负责其余各部的协调和管理,之后米淳去了江西州,实际上,等于是周粥和朱大典调了一下,周粥负责米淳早先负责的工作,朱大典负责米淳后来负责的工作。
如今米淳没有被撤掉,但只是偶尔负责工作,主要在江西州的巡抚工作上,因此所有工作就是周粥和朱大典来处理。
以后将有朱聿健,朱大典,米淳三个副首相,协助周粥处理工作,这工作就得分工。
在见过朱聿健之后,张强和周粥讨论了一番,暂时不给朱聿健分配工作,他可以在各部走动学习,等熟悉了以后,先分配他操持农业部,礼部两个部门,毕竟这两个部门历朝历代皇帝都很重视,他也接触的多,华夏军虽然改变了很多东西,但本质上无法超越这个时代,所以对于这些身为皇帝的朱聿健肯定是熟悉的不能熟悉了,只要稍微熟悉,就能上手。
户部和吏部还是周粥直接负责,米淳负责兵部,惩戒营两个部门,毕竟他还在外面也能少分配一些工作,朱大典则负责剩下全部部门,周粥协助他,总揽全局,至于张强,他仍然负责归他管理的外交,国防,监察,民情,军情五部。
接下来就是新建内阁办公衙门的事情了。
上次内阁会议上提出了,张强也认为不好,总督府改为大都督府,比总督府高一级,所有的行政部门都搬出去,先找房子办公,等内阁衙门办起来再说,原先的总督府内留下张强管理的五部办公,加上本身大都督府的一些部门,比如给张强管理资产的内务府,管理亲卫营近卫处,等等其他一些小部门。
这样的话,内阁就和张强这个大都督分家了。
这次谈话以后,各部开始行动起来,几天以后,大家就分开了,在没有自己的专门的办公地点的时候,找了临时的地点。
兵部直接搬到了城外的东阳镇驻守大营,那是中枢卫戍部队的驻地,也符合兵部职责定义。
内阁搬到了原先的府衙办公,和中枢府城知县,金华府知府,三方共用一座宅子。
华夏军越来越正规,完善,从办公地点到组织完善程度,到规章制度,到各部门建设,在无数次征战以后,十几年以后,华夏军终于像一个正规的官府了。
如今有了善于官府建设的南明国一帮人,这种建设和完善速度就很快了,在保留大明原先的一些制度,同时任用南明国官员填补华夏军官员空缺之后,华夏军变成了一个南明国的改善的华夏军。
本来就和华夏军互相学习和完善的南明国很好的补充了华夏军的文官队伍的不足,使得华夏军的政体运行效率大大增加,因为有张强后世人的经验,还有系统的帮助,使得华夏军比起原先的大明来更加先进,更加有活力,同时南明国的加入,使得华夏军的正统合法性正式受到了百姓的认可。
(本章完)
第572章 死里逃生()
浓密的树丛里面,隐藏着危险,潮湿的亚热带雨林让人感到十分的阴森不舒服,几片芭蕉叶,几片木棉树叶遮挡着身体的土著居民隐藏在树林里面,看着树林空地上警惕的眼神走过的明军,举起了手中的投枪,弯腰弓背,侧身,手腕用力,猛地呐喊一声,将手中的投枪投掷出去。
远处正顶着明军的红缨头盔,穿着银色铠甲,手里执着长矛行军的明军猛地发出一声惨叫,扔掉手中的长矛,双手握着透入胸膛的投枪惨叫一声,侧身翻滚到地上,在地上打了两个滚,吐出一口鲜血,凝然不动了。
这还是穿着铠甲,拿着铸铁长矛的精锐士兵,其他的穿着皮甲辅助士兵,更是纷纷被投枪射翻在地上,惨叫声不断。
惨叫声中夹杂着战马的嘶鸣声,骑士的怒吼声,弓弦的争鸣声,拍打盾牌的梆梆声,树林里面一片混乱,四面八方摇动的树叶后面,涌出无数的身材敦实矮小,脸像猴子,容貌像凤姐的缅甸土人。
四面八方都是,在这个林木茂密的树林里面,你根本弄不清楚对方到底有多少人。
袭击发生的时候,这一支六百人的步兵营会同两百名骑兵,三百名辅助的民夫正在行军,他们的目的是把手中的这七车武器和铠甲运送到一百里远的另外一个营地。
一名披着红色披风,身穿明朝明光铠,却戴着乌沙帽的骑士抽出腰间雁翎刀,大声喊道:“结阵,步兵结阵,刀盾手在外,长矛手在后,弓箭手在中间,各队先前三十步,骑兵,骑兵回归本阵,所有人把辎重和民夫围在中间,骑兵保护辎重,不要乱,不要乱……。”
“哦,哦,呜呜——,咻咻——,”战场乱成一团,他的喊声几乎被淹没在缅甸土人的呐喊冲锋声中。
缅甸土人的投枪第一波就让行军状态的明军损失了一百多人,可以说损失惨重,对士气打击很大。
但明军显然是训练有素的,惊慌过后,没等缅甸土人靠上来,纷纷从行军纵队变成了横队,自动靠拢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个小方阵,将从两面袭击来的缅甸土人挡在外面。
刀盾手形成盾墙以后,长矛手在后面将长矛往地上一插,接着从背后抽出一根根标枪,纷纷投掷出去,缅甸土人正在冲锋中,也纷纷中了标枪倒地,这时候弓箭手也在后面见缝插针,展开了队列,弯弓搭箭,在缅甸土人离着队伍还有十来步的时候射出了一轮直射的箭矢。
缅甸土人聚集在一起冲锋,一堆一堆的,此时一轮标枪以后,面前为之一空,只有零零落落的十几个人冲到面前,这一轮箭雨彻底解决了这一面的缅甸土人,但行军队伍拉开两百多米,队伍聚拢之后,不免有些空隙,断断续续的,明军一边打战,一边向中军的将领身边靠拢。
队形有些散乱,被没有被杀死的缅甸土人靠近,很多人陷入了苦战中,落单的纷纷被人数优势的缅甸土人杀死,三三两两的被十几个人围在一起,拼命搏杀,边打边退,又陷入了另外从后面冲出来的土人的包围,不久之后,三三两两的士兵不是杀,就是被俘虏,要不就是重伤倒地,惨叫连连。
明军将领聚集了千人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