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领主-第20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撕1撸侗撸な馗鞲龆煽冢滩樯搪茫乐够木山セ魉恰�
一个镇一万一千人具体编为五个营,清军总爱用营来管理部队。
每个营两千多人,有两个火器营,四千人,一个骑兵营两千人,一个长枪兵营两千人,一个弓箭兵和弩箭营加起来两千人,剩下一千人为各个营主将的亲兵队,每个亲兵队两百五十人。
其中火器营的主将都是满洲人,或者是十分对他们忠诚的,十几年的奴才经历的汉军旗将领,只有很少一部分火器营为绿营官兵,或者是投降过来的明军将领。
火器营一个营为火枪营,一个营为火炮营。
这样抛去守卫江岸的,守卫各地的巡防营的兵力,抛去后勤镇的兵力,实际上清军新军可以用于攻击的兵力只有二十八万人。
虽说比华夏军可以使用的总兵力还要多几倍,可他们使用的火枪,据说是仿制华夏军的金改1式火绳枪。
仿制的火绳枪,无论是从质量上,还是射程,威力上都没有只能达到华夏军的火绳枪的百分之七十到八十。
质量上,没有华夏军的金改1式火绳枪耐用,每发射10枪,得用湿布擦拭枪管,否则不堪使用,而华夏军的金改1式火绳枪能连续发射三十枪而只需要风冷一会儿,就能继续慢速使用。
也许实际上战场上,尤其是野战上,一个士兵开不了那么多枪不是死了,就是得发动冲锋,或者和敌人的冷兵器步兵厮杀,或者后退到后方,让长枪兵,刀盾兵去厮杀,但能比敌人多开几枪,肯定要胜算大点。
射程上,火药还是黑火药,他们没有获得华夏军的颗粒黑火药的制造技术,因此射程上还是不如华夏军制造的火绳枪的射程,大约一百五十步,只能达到八十多步的距离,也就是相当于四十多米到六十二三米上开枪射击,这还是相当于他们的弓箭的射程,也许还不如弓箭,清军用的是好弓箭,射程有的能达到七十五米到八十五米,这几乎相当于是金改1的射程了。
但在连绵不绝的火力面前,在刀盾兵相互保护的时候,清军的弓箭还是不能给华夏军造成致命的伤害,伤亡肯定是有的,但不会太大。
威力上,由于黑火药的颗粒火药被研制出来,金改1不仅射程能和清军的重弓箭的射程相当,还能打破敌人的铠甲,无论清军在身上套几层铠甲都不可能不被杀死。
而清军的弓箭打在华夏军士兵身上披着的铠甲上,只有三四成会穿透薄弱处的铠甲,或者直接中面门等脆弱,无防护的部位造成伤害,其他的都被弹开了。
这就是华夏军能硬抗清军的弓箭的射击,而继续用火绳枪攻击敌人的缘故。
而清军的兵力毕竟少,是说满洲兵,那种老兵,能拉开那么重的弓箭,把箭射到华夏军阵营里面的满洲老兵不会太多,华夏军大部分作战时间都在和使用低劣武器装备,只靠人数拼杀的绿营兵打战,有的是汉军旗,但汉军旗的弓箭是不会有那么大威力或者没有那么多熟练老兵,他们大部分人都是从农奴转变过来的,清军是不会给他们配上好武器的。
情报上还有一点就是习惯了弓箭,刀剑等兵器的清军对火器的锻炼和使用不是很高兴,很多人都是敷衍了事,只是搭了个架子而已。
并没有认真训练。
根据情报汇总过来,清军士气不高,大都是强拉过来的壮丁,不是农夫就是溃兵,要不就是无心恋战,只求吃饱饭的壮丁和其他的原先大明的士兵。
清军主要的优点还是兵多,换装了不容易炸膛的火枪,火炮等仿制金华义军的,不,是华夏军的低代兵器。
而现在张强已经把所有的金改1式步枪在部队里面淘汰了,换给民兵部队使用了,给守备部队则是加大了火绳枪兵的数量,增加了几百火绳枪兵,加上几门三磅炮,使得守备部队也相当于是华夏军在同清军六十万大军开战之前的水平了。
华夏军就是这样不断进步,然后不断的调整军制,将淘汰的武器装备给下面的部队,提升部队的战斗力,提升部队的等级,先是都是不知道怎么打仗的流民,难民,加上衙役,巡丁,加上一些明军义兵组成了需要蛢命的部队,用战术和计谋战胜敌人。
等有了地盘和实力以后,加入了骑兵和斥候兵,整编了军队,让军队正规一些,让见过血的部队多一些。
再然后,老兵多一些,各支部队迅速扩编,收拢一些青壮,多一些能打仗的民兵,这时候部队已经从乡勇级别向团练级别转换了,称之为义军。
等胜利几场,缴获多了以后,全部换装好的武器和铠甲,部队有了打过战的明军老兵参加,重新规制,调整以后,这时候已经相当于是流寇的部队,或者是明军的地方守备部队的战斗力水平了。
再之后,实力胜过明军,装备了缴获来的清军鸟枪,明军火铳,火炮,战斗力就能完胜明军了,和清军的一些绿营部队打,同等兵力,或者兵力超过一些,都能战胜清军绿营了。
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火器部队的增多,部队进一步向正规发展,能达到了汉军旗的战斗力,金华义军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明军的精锐战斗部队了。
等同清军进行了几次打战以后,战斗力堪比一帮的清军,金华义军已经是正规的不能再正规的明军地方武装精锐战兵了。
金华义军改制的时候,已经完全超出了清军最精锐的部队的战斗力,向火器时代迈进了。这时候即便是一倍的清军部队打过来,金华义军已经能抵抗,甚至胜利了。
变成了华夏军,歼灭两拨海盗,算计南明隆武政权,算计郑成功的宝岛,算计鲁王的时候,华夏军起码已经甩开清军二三十年的实力了。
如今,张强敢说,华夏军已经甩开清军半个世纪了,清军改变也不能战胜华夏军了,因为他们步步差华夏军半个世纪,追赶不上了。
不足以畏惧了。
(本章完)
第355章 汇报2()
一惊一乍,清军的兵力使得张强惊诧了一番,但仔细思量过以后,从质量还是武器精良度来看,如今的华夏正规军可以比清军厉害三倍,如果开战,张强有信心以三比一的兵力兑换比例来获得对清军的第二次大胜。
田斌的情报详实而有力,使得华夏军可以非常实在的了解他们的敌人。
接着往下仔细回味读过的情报,华夏军还有一个有利形势,米林的左膀右臂,赵狐和王冲进入了田斌所在的新军第一镇,两个人凭着田斌的关系,凭着出色的表现赢得了火枪营和火炮营的管理职位,每个人率领一个营,掌握住了清军新军第一营。
虽然按照清军的惯例,火器营的正官是满洲人,官职参将,他们则全部都成为比参将稍微小一些的指挥使,实际指挥两个营。
这更加增加了华夏军的胜算。
再说,米林和田斌合计,还把俘虏的清军汉军旗和绿营官兵转化以后又派回了各个新军中,第一镇则全是华夏军的民兵和正规士兵冒充溃败逃回来的清军士兵,有些则是潜伏在扬州府甚至长江北岸的情报处行动队的人员。
洪承畴绝对没有想到他新建立的新军已经被张强的华夏军情报人员渗透的有如筛子一样了。
如此的清军的确不能让张强多操心了。
三个月,1653年已经走过大半时间,天气开始转凉,已经调去福建和江西的尤海波和米淳回到金华府向张强述职。
“启禀大都督,臣去福建快三个月了,今天向大都督汇报一下臣这几个月来的工作情况。”
尤海波坐在总督府总督办公室小会议室张强左手椭圆形会议桌旁,翻开一叠子资料,像个下属经理向总经理汇报情况一样,一边看着材料,一边说道。
这种形式和这时候的大明简直格格不入,这是张强对华夏军的改变。
华夏军是张强建立起来的,大部分人不是老百姓,就是童生,秀才,要不就是举人,最高虽然有大学士,阁老这种南明的大文人,可它的底子还是低级大明学历的人员,所以张强对于华夏军这块画布就是随便涂鸦,不会有其他穿越者那么大的难题。
不是文官迂腐,就是皇帝猜忌,要不就是武将妒忌,勋贵陷害,一车一车自己赚的银子拉给太监和皇帝,讨好,再讨好,完全就是十足的汉人的做法,对于后世憋屈了几百年,几千年,孔子什么孟子老子文化已经被除四害,灭人伦等科学运动消灭的干干净净,只能接受先进的西方思想,以生存和赚钱为根本的文化氛围的中华居民张强来说,这简直是不能容忍。
不自觉的去改造,去按照自己脑子里面应该的一个朝廷的想法去发展华夏军。
所以你看到华夏军有点不伦不类,说是大明的封建社会,说是明末清初,已经沦为异族统治的汉人时代,可华夏军这里却处处出现后世人能找到的那种文明痕迹。
说是这就是后世的生活,后世的落后的时代,可这里又是穿着各种大明服饰,行走坐卧,又不同于大明,这里没有科举,没有诗文,才子,有着宽阔的马路,行色匆匆一直只为自己生活操心的,虽然操劳却满脸幸福的大明汉人模样的百姓。
这里政通人和,繁荣强盛,街头还走着类似法国十七十八世纪的军服样式的华夏军军人。
说这里是欧洲人占领的殖民地?
又不像,因为这里是汉人当家做主,实行的是二战德国前总统(皇帝)负责制,首相执政,内阁管事的模式。
张强不知道这是先进还是落后,但有一个目的很明确,作为穿越者,张强正在把这个历史世界变成自己熟悉后世我党执政的大天朝的生活环境。
或者加上一点自己的理解,顺应时代的一些改变。
这些改变就是尤海波正在说的,正在执行的,也将要把隆武南明曾经统治过的福建这个地方变成现在张强建立起来的华夏军的模式。
“臣去了以后,首先遇到的是一个个瘫痪的官府衙门,衙役和捕快散尽,不是被抓去当壮丁,就是被清军杀死了,一应人手残缺,无法开展工作,为了开展工作,臣接收了杜歌副元首领导的民兵部队,和一部分守备部队,先实行军管。”
尤海波的汇报逐渐的在张强耳朵里面清晰了起来,张强开始凝神认真听他说他去了福建所做的工作。
“除了不会和正在支援前线贺锦,阮进部作战的正规军抢夺资源,不会干扰蔺养成的汀州府清剿残余清军余孽的工作,臣调遣守备部队一部分士兵重新修理了衙门,暂时使用旧有的官府衙门办公,使用民兵下乡寻找原先的衙役,捕快,里正等原先的官员和官吏,先按照隆武南明原先的地方统治形式,恢复了地方上的运作。”
张强微微点头,他去了也只能这么做,虽然明朝原先的基层统治的官府效率不高,但每一任官员去了肯定是先恢复官府的运作,至于是不是华夏军的行政体系,运行模式,先不管,先稳定地方,恢复生产,让逃跑的百姓从各个地方回到自己家里,才能开始以后的工作。
尤海波做的不错,张强还是对他很有好感,很肯定的,张强自从起义以来,尤海波是第一个张强手里能进行民政管理的大明高级知识分子,人才。
“你这么做,效率出来了吗?”张强插嘴问道。
尤海波抬起头来,看了张强一眼,长期的战乱和流离失所,让尤海波的刚刚不过四十多的年纪,就已经半头白发,脸面上显得参老一些,倒像是一个五十岁的老头。
“是的,大都督,经过一个半月的梳理,百姓回乡的人口达到了一百五十万人,各村已经差不多达到了三成到五成的人口,有的还达到了七成多,第一个月因为太乱,没有收税,第二个月,收到主动缴纳上来的各种税负白银五十万两,另外有各种生活资料,堆积满了各个官衙的仓库,价值也有一百五十万两。”
“那么这些税收够福建州支用吗?”张强问道。
尤海波微微摇头,“大都督,这肯定不够用的,官吏要发饷银,招募回来的民兵要进行训练,官府各种开支下来,还差个二三十万两,另外还要新建各种兵营,仓库,招募民壮兴修水利,为乡民们修理房屋,安置回乡的乡民们,即便是把仓库里面的物资发下去,也不够的。
首相周粥为下官批了五百万的金华元,才刚刚够用,估计下个月还得让内阁拨款三百多万用于各种开支。
得到下下个月,各种派遣的官吏和民兵,守备部队,退伍士兵进入状态以后,地方上才能初步稳定下来,然后使用华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