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古代宫廷电子书 > 重穿农家种好田 >

第389部分

重穿农家种好田-第389部分

小说: 重穿农家种好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润起母亲过日子细,加之田晴晴断不了送些水果、蔬菜来,那五只救活过来的母鸡下蛋就能供上她零花,根本动不着别的钱。

    为了救治朱万迅的老寒腿、关节炎,田晴晴每次来,都要偷偷地把他们的水缸里掺些空间水。朱万迅的病情大有好转,除了阴天下雨还有感觉外,已经能干正常的体力活了。多年的药篓子被扔掉了,也为这个家里省下了一大笔开销。

    “咱家存起来了一千二百块钱了!”润起母亲喜滋滋地对丈夫朱万迅说。

    “我想过了,再借个七、八百,给儿子把婚房盖起来。”朱万迅兴高采烈地说:“这两、三年里怎么着也得盖好喽,早盖早宽绰。往后天气暖和了,有个下雨阴天的,晚上就不让晴晴回去了。你去新房里给她作伴儿去。总不能让她和两个小姑儿挤在一条炕上不是。”

    润起母亲:“嗯,确实是这么回事。半年了,晴晴还没在这里住过一晚上呢。保不住就是不愿意和两个小孩子在一块儿挤。盖吧,早盖起来好使用。可七、八百块钱,咱上哪里借去呢?”

    朱万迅:“朴建中见了我热情着呢,我想向他张张嘴。不借他的钱,让他给咱拉砖,通过他的关系砖钱先赊着,运费也欠着他的……”(未完待续)(未完待续)

第574章 “盖就盖大房子!”() 
朱万迅继续说道:“晴晴每月给我六十块,给儿子六十块生活费。儿子也就花十几块钱,能省出四十来。这就是一百。随着攒随着给他,拖欠不了多长时间,秋里准给清了他。”

    润起母亲:“嗯!这倒是个法儿。你说,咱儿子的这个对象有多少钱啊,给儿子六十,那是他们搞对象的事,赞助他上大学,倒也罢了。

    “你一冬一春,就骑着车子到地里转转,也给你六十。一点儿也不沾咱家的光。在这方面,倒像是外人似的,分得忒清。”

    朱万迅:“还不是因为咱家里穷,孩子想方设法帮助咱哩。越是这样,咱越要把日子过好。尽量缩短两亲家的距离。

    “你想啊,哪个女孩子愿意被说成找了个穷婆家?她相中了咱儿子,那是缘分。为了不落个找了个穷婆家,便千方百计帮咱发家致富。咱富了,她脸上也有光不是!”

    润起母亲:“原来你是这样想的。我说怎么拿着工资这么心安?哪有没过门的儿媳妇给未来的老公公发工资的?一个月六十块,听说县里的干部们都开不到这个数。给你你还是就接着。”

    朱万迅:“不接着又惹得她不高兴了!接着我也不花她的,全用到给他们置家产上。等他们结婚的时候,要什么有什么,风风光光的,他们高兴,咱也体面。”

    润起母亲:“麦里要是给咱六千斤麦子,你也全要?”

    朱万迅:“怎么不要?!那是合同上写的,你不要她也不依呀?不但给咱,凡是她转包的人家,都是这样给。你没看出来吗。她承包的地里的麦苗就是比别人的出色。这刚一返青,地里就已经绿地毯似的了,少收不了。”

    润起母亲:“这我就放心了。盖房要是管饭的话,咱家的粮食不是很多,我怕接不下秋来。”

    朱万迅:“放心吧,这个孩子是说到做到的脾气,到时准给。咱就给他们盖起三间砖木结构的正房。偏房和耳屋看情况。有力气就给他们盖,没力气就让他们自己盖。正房有了,偏房就发不了多大愁了。”

    润起母亲:“咱给晴晴说一声。万一她愿意连耳屋一块儿盖起来呢。咱就努把劲儿,一块儿盖。反正这些钱不是她给的,就是她给要来的。以后还给哩,咱别别扭她。”

    朱万迅:“嗯。是该给她说一声,争取一下她的意见。将来房子是他们的。也好让他们称心如意。”

    给田晴晴一说,田晴晴却提出了不同意见:

    “要我说,你们要盖,就盖我家那样的大房子。住着宽绰不说,利用率也高。”

    于是,田晴晴便把她家房子的尺寸、结构、格局。挨着给朱万迅说了一个遍。

    朱万迅只嘬牙花子,心道:都说没有不争东西的儿媳妇。看来这话一点儿也不假。这么善良,处处里为这个家着想的未来的儿媳妇,一说到给自己盖房,也是拣着最好的要啊!想想自己家里就是一千多块钱,盖三间一般的都得拉饥荒。别说盖大房子了!只好实话实说:

    “晴晴,我……只想给你们盖婚房。嘿嘿,也就是人们说的任务房。虽然只有润起一个,一股一分的。常言说:吃饭穿衣看家当。咱盖房也得看咱家的经济状况不是?”

    田晴晴的心思全在盖房上,心想:将来朱润起参加了工作以后,肯定要在外面安家。现在住的土坯房,也太旧太破了,到了翻盖的时候。如果再盖一处同样大小的房子,一家人都搬过去,朱润起要是领着妻子回来,还真住不开。

    不搬过去,新房闲着,旧房又太破旧,实在说不过理去。

    于是,便说:“盖就盖好的,一劳永逸。盖好后,你们都搬过去,都有了自己的房间。然后把前面这处土坯房拆掉,两个院落合并在一起,足有半亩地,那是什么劲头!”

    朱万迅听得心里“咚咚”猛跳,心道:“你那里是一劳永逸了,老人可就做瘪子了。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没想到这么会办事、手脚这么宽面的一个女孩子,看东西也这么真。你就是不为东西,为挣面子,也得看看这个家庭的条件啊!

    朱万迅心里这么一想,不由说道:“好倒是好,就是咱这村里还没这样盖的哩。朴建中有钱,也只是盖了五间大瓦房,尺寸也没这么大。”

    田晴晴也知道,现在农村里还确实很少见那样的大房子。自己盖的时候,提前了二十年。那房子是七二年盖的,现在是八五年,要在农村普及还得七、八年的时间。

    不过,田晴晴想让他们一步到位。便笑笑说:“咱盖了不就有了嘛!那样的房子房间多,最适合一个儿子的家庭了,三代人都住得开。”

    润起母亲也不同意盖那样的大房子。一是钱差的太多,再一个是婆媳住在一起,时间长了没有马勺不碰锅沿儿的。闹起矛盾来,搬都没处搬。便说:“还是盖处小的好,两下里住着方便。”

    田晴晴心想:到那时,人家小两口兴许住上家属院了,还会在家里安家?也就逢年过节家来住几天,还没亲热够就走了,发生什么矛盾。

    正要劝说,猛然想起自己的身份,暗骂自己糊涂,差点儿说漏了嘴。赶紧调整思路,改口说道:

    “我是觉得盖房是百年大计,一次到位比较好。咱商量商量,看哪个还有优势。我知道家里的钱肯定不多。不要紧,不够的我可以先垫付。以后工资里扣,就当提前支付了叔的工资”

    田晴晴给自己保留了一个底线:什么时候也不说白给他们,尽量把关系处理的有一定的距离。

    润起母亲仍然不放心地说:“晴晴,这时候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和老人住在一起。你看,咱一处院能行?”

    这一问田晴晴却不好说话了,说两个人不在家里安家,田晴晴是农业人口,要出去住闲或者找临时工作,扔下地让老人种,老人肯定不高兴。

    说能行,万一朱润起再找个农村户口的,并让其在家里种地,田晴晴代表不了人家。

    (未完待续)(未完待续)

第575章 商议订婚() 
【鞠躬感谢好友旖旎v宝贵的粉红票!作者捡贝拾珠在此表示衷心感谢!!!顺便和大家打个招呼:求订阅求粉红求各种票票!谢谢!】

    ………………………………………………………………………

    田晴晴想了想,便说:“其实,有点儿小矛盾也没事。要分家的话,东边还有个大屋哩,蛮能住的开。

    “再说了,过几年这房也到了翻盖的时候,实在不行,再把这处盖起来呀。到那时,日子不知比现在好上多少倍,盖几间房不成问题。”

    朱万迅见田晴晴说的诚恳,又是她先垫付钱。人家闺女这是想把粉儿搽在脸上,自己不就多操操心吗?何不就着箅子蒸窝窝!自己也住进大房子里风光风光。便高兴地说道:

    “行!晴晴,就按你说的办。你手头要是宽裕的话,就提前把工资开给我。然后按月扣。

    “不宽裕,我打算向朴建中张张嘴,先借他的。也是指望着你给我开了工资再还他。”

    田晴晴:“那还是我提前给你开工资吧。守着万元户的女儿,给外人借,让人笑话。”

    朱万迅:“那我一事不求二主,直接从你这里拿了。”

    朱万迅也是三十八、九正当年,心里又高兴,说干就干。很快买齐了用料,雇了建筑队(这样的房子当时农村自己还盖不了),仅用了十几天时间,就在北边的闲院上盖好了一处大房子。一共花了六千元,田晴晴拿了五千。因为有言在先,朱万迅欣然接受。

    由于大门都冲西。房子的格局与田晴晴家的一模一样。只是庭院却大了两倍。宽宽绰绰的足有五分地。

    田晴晴又指挥着他们搞起庭院经济:在庭院里打了一个老头乐(压机子井),种上了各种蔬菜。

    田晴晴只要来,就偷偷地往菜上撒一些空间水,蔬菜长得特别好。田晴晴让他们在胡同口的墙上钉了块木牌,上写“卖新鲜蔬菜”,并画上一个箭头,指明方向。

    由于菜新鲜。现摘(割)现卖。又有空间水促生。口感特别好。人们吃出好吃来以后,便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在村里哄嚷起来。朱家庄又是大村,两千多人,来买的人特别多。

    田晴晴一看买卖兴旺,来的人不断流。又让他们带上了空间里的冰棍。一天两箱。还是卖二分一颗,田晴晴收一分“批发”款。一箱二百颗。一天也能挣四块钱。

    除了在本村卖以外,菜多的时候,朱万迅还用小驴车拉着串村或者到集市上去卖。光卖菜,一天就能卖十大几块钱。

    到秋后一核算。菜和冰棍卖了三千块,朱万迅工资开了七百多块、喂了两头大肥猪,卖了四百块。六千斤麦子吃不了,卖了(三千)一千三百块。还了田晴晴的五千元,自己还剩四百块。

    把朱万迅两口子高兴得没法,逢人就说:“可沾了没过门的儿媳妇的光了。要不是她,累死我们也想不出这些法儿来,也干不出这么好的成绩。”

    “这么好的儿媳妇,还不赶快娶家来,别让别人抢了走。”有人给润起母亲开玩笑说。

    润起母亲笑笑,自豪地说:“儿子还上着大学里。人家学校里不让。再说也不够年龄,领不了结婚证。”

    “你傻呀!那都是上面的规定(政策),农村里不领结婚证就结婚的有的是。办了酒席,拜了天地,就是你家的人了。等到了年龄,再领结婚证还不一样?!”

    润起母亲摇摇头:“主要是学校里不让,还是等等再说吧。”

    “保不住等没了!我看你后悔不?”

    人们这一说,润起母亲还真听了心里去了。回家对丈夫朱万迅说:“人们说的也有道理。要不,咱先给他们办了酒席呀。举行了婚礼仪式,这媳妇就牢靠了。”

    朱万迅想了想,说:“咱儿子正在上大学,学校里明令禁止,上学期间不能结婚。万一有人给反映到学校里去,岂不毁了儿子的前程!这事咱不能这么办!”

    润起母亲:“那订婚呢?把两个孩子和两边的亲戚友人都叫来,吃顿酒饭,宣布两孩子正式订婚。虽然比别人多了一道手续,可咱心里踏实(这时农村还不兴举行订婚宴,送了贴就算定了婚。)。

    朱万迅考虑了考虑:“也行。听说城市里的人们都兴这个。咱土洋结合。”

    夫妻俩算了算时间,觉得在朱润起休寒假期间最合适不过了。而且还必须赶在年前腊月。因为当地有“正月里不订婚”的民俗。

    “那咱就给亲家商量商量。定下个日子来。提前给亲戚们送个信儿。”朱万迅兴致勃勃地说。

    信息是通过媒人朱秀兰送过来的。

    郝兰欣一听就高兴的不行。心想:朱家庄那边有事就来叫。在自己的怂恿下,大女儿倒也愿意去。因为猪被药死,大女儿把公安局的请到那里去破案,这事在田家庄也传的沸沸扬扬。还承包了那村里三百来亩责任田、六十亩盐碱地。虽然有婚约在先,一个没过门的儿媳妇闹这么大动静,,总觉得张扬了些。

    再一个就是,前一个是从小定的“娃娃亲”,因为只是口头协议,男方考上大学后不愿意了,也只好听之任之,没有一点儿制约着对方的把柄。

    这一个到现在也是一样,只是媒人两头说了说,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