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古代宫廷电子书 > 重穿农家种好田 >

第196部分

重穿农家种好田-第196部分

小说: 重穿农家种好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有。家里的东西,都是我一个人经手。”老太太说着叹了口气:“咳,青青,不瞒你说,你伯母我日子窄巴,老大三十好几了才寻了个腿脚有毛病的媳妇。过门后又生了两个小孩子。干不了活儿。

    “老二今年也三十了,还是一个人儿。一家七口人,还在一个锅里抡马勺。家里的一切。都是我接记。东西放到哪里,他们谁也不清楚。没人帮我操这个心。“

    看来,往里倒油可以排除了。

    “你每次用香油,不是拿起瓶子来倒吗?油多油少,掂也掂出来喽,以前就没有发现过?”田青青又问,

    “没有。”老太太说着,脸色不自然了一下:“咳,青青。实话对你说吧,我自把那个香油瓶子放在哪里,就没有动过。

    “吃的时候,就用筷子蘸蘸,然后放到锅里的汤面或者煮的菜里。调馅儿也是这样,只不过比往锅里多蘸两下。咳,家里穷,哪里吃得起香油!也就见见油珠儿,吃个香味儿呗。”

    田青青闻听更是大惑不解:油瓶放在原处没动过,说明确实没添过油。就算用筷子蘸。也是蘸一点儿少一点儿呀!一年的时间,就算蘸不完,最起码也不能越蘸越多不是!

    田青青这一次真的被闹迷糊了。一时没了主意。

    见老太太一脸的期待,拒绝的话又说不出口。心想:何不到现场去看看,往后拖的时间越长,老太太的热情也会自然降温。等到最后不了了之的时候,她还好接收。于是便说:

    “伯母,我没见情况,也说不出究竟怎么办着好。这样吧,我想跟着你到家里去一趟,实地看看。兴许能发现什么。”

    老太太闻听先是一怔,后又高兴的眉飞色舞。

    原来。老太太家里很穷。

    人穷志短,一点儿也不假。老太太因为家里穷。总觉得人面前低着一头,被人瞧不起。来找田青青,也是看在田达林夫妇都老实,待人和善的份儿上。

    又见人们把田青青传成了小神童,更是信服。但神童也是孩子,孩子不会嫌贫爱富,这才找了来的。

    没想到田青青主动说要去家里看看,这让老太太既震惊又高兴。

    “这太好了。”老太太高兴地说:“咱这就去。正好老大家带着孩子回娘家了,没人看见。”

    看来,老太太的保密心理儿还很重。

    一老一少,穿街过巷,很快来到了老太太的家里。

    “这不,一直在这里放着了。”老太太一指灶台上的一个角落。

    顺着老太太的手,田青青看到了一个一斤装的绿色酒瓶。瓶口用一段儿满是油垢的玉米核盖着。油瓶上也满是油渍,如果不拿起来的话,根本看不清里面装的是什么、有多少。

    油瓶放的太靠里了,田青青要拿的话,还得踩着小板凳儿什么的。

    田青青扫了一眼堂屋里,这里根本没有可用来踩踏的物件儿。只在灶门前放着一个用麦秸秆编成的蒲团,看来老太太烧火做饭就坐着这个了。

    这个家里的经济状况真的不怎么样!田青青心里想。

    “伯母,你给我拿过来我看看。”田青青指着油瓶说。

    “好唻。”老太太答应着,哈腰拿了过来。

    油瓶里果然是上半瓶液体。由于油瓶外被油渍糊满了,根本看不清液体的颜色。

    田青青把油瓶举到面前,冲着阳光看了看。

    这一看看出来问题:瓶子里的液体是分层的。上面的一层薄,占着不足六分之一的比例。中间一层厚,有三分之二之多;下面还有六分之一黑黑的沉淀物。

    田青青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明明是油瓶,怎么会出现分层?四两香油也不会沉淀下这么多杂质呀?

    “伯母,你是怎样用香油的?”田青青把油瓶递给老太太,问道。

    老太太又把油瓶放回原处,然后对田青青说:“家里穷,哪里舍得吃香油嘞?有儿媳妇,不预备点儿又得说我抠。每次都是这样。”

    老太太说着把锅掀开,一股野菜味儿立时在堂屋里弥漫开来。

    田青青往锅里瞅了一眼,原来里面浸着半锅煮熟的蓬棵芽。

    蓬棵芽就是蓬棵的嫩芽,煮熟后可以凉拌着吃。本身有一种土腥味儿,如果熟后在水里浸浸,土腥味儿就会消失。这是农村中最普通的吃法。

    看来,老太太晚上凉拌蓬棵芽无疑。

    田青青又为这个家庭的贫困暗自感叹。

    “每次都是这样。”老太太拿起一双筷子,对田青青说:“比方这是半锅汤面或者是半锅煮菜吧,熟了的时候,我都是这样。”说着用手把油瓶上的那段黑黑的玉米核拔下来,然后用筷子在锅里的蓬棵芽里搅了搅,又把还带着水珠儿的筷子伸进香油瓶里,晃晃,提出来,并快速地把筷子伸进锅里搅一下,再重复一次。

    “半锅饭食,我一般都蘸两回。这样,碗里就能见油珠儿。”老太太仿佛做完了一项重大事情一样,长出了一口气,脸上飘起欣喜之色。

    田青青恍然大悟:

    “油仙”就来自老太太的筷子头上。

    原来,老太太在做熟了汤面或者煮熟了菜以后,就用搅锅的筷子去瓶子里蘸香油。筷子在锅里挂上的汤水,便掉进了瓶子里的香油里。

    又由于筷子湿,油滑,沾到筷子上的香油寥寥无几。这样,掉进去的多,带出来的少,四两香油吃了一年,反倒成了多半斤,一点儿也不稀奇。

    找到了原因,田青青却为难起来。

    看看这个家里,也实在太穷了。堂屋里连个坐的椅子板凳儿都没有。东、西里间屋门的门帘,都是补丁摞补丁。东、西里间屋门上挂着门帘,不知道里面怎样,堂屋里用“家徒四壁”来形容,一点儿也不为过。

    这个时期物资匮乏,贫穷的人们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向神灵祈求幸福没有错。看老太太述说时神采飞扬的表情,田青青知道她对此寄托了很大的希望。一旦说破了,老太太的情绪一定会从高峰跌入低谷。

    六十多岁的人了,还有一个三十岁没有成家的儿子,老太太又承受着怎样的精神压力呢?

    善意的谎言有时候也是一剂良药。这点儿田青青深有体会。虽然与老太太素昧平生,但老太太跑大老远找了自己去,足以说明老太太对自己的信任。

    既然相识了,就是缘分。

    何况扶助老弱病小就是积阴德;为人民谋福利还可以提高自己的精神力。过去自己就这样认为,上次“神游”次空间,五不像空灵也提到了这一点。可见这样做自己也会获益匪浅。

    田青青这么一想,便决心瞒下这事,给老太太留一个美好的念想,让她在这个念想中生活的好一些,幸福一些。

    “伯母,这香油确实是多了。至于有没有‘油仙’的事,我想,只要你心里有,就有。不过,你用的方法不大对。你看——”

    田青青说着,从老太太手里拿过筷子,在锅里搅了搅,然后提起来,指着说:“你看,筷子在锅里一搅,上面沾了很多水。如果是面汤的话,沾的还会更多。时间长了,油瓶里的水就会慢慢多起来。面汤里的杂质沉淀下去,就会形成一层黑乎乎的东西。你看,瓶底上这些黑东西,就是汤水里带过去的。

    “如果真有‘油仙’的话,这俗间的水是不能与神家的油掺和的。要不,就会油是油,水是水。你再看看你油瓶儿里,上面是油,下面是水,就是你筷子上带的水掺和的缘故。”

    “那可怎么办呀?”老太太闻听皱起了眉头:“多吃又舍不得,只能用筷子蘸。”

    田青青:“你可以拿着瓶子往外到呀。倒一、两滴,也卫生。不强过用筷子蘸。”

    老太太忙摆手摇头:“使不得,使不得,万一倒多了,就收不回来啦。这香油挺贵的。”(未完待续)(未完待续)

第288章 别一个人出门() 
田青青想了想,又说:“你用筷子蘸也行。但一定要用干的,干净的,千万不能用湿筷子。否则,还会像今天这样,油和水分出层来。”

    老太太点点头:“我把这个给忘了。神仙都是爱干净的。”

    田青青笑笑:“还有,不要用玉米核做瓶塞儿。玉米核有空隙,油会跑味儿。尤其是香油,香味儿跑了就不能称其为香油了。

    “盖油瓶最好用铁盖,用输液瓶子上的橡皮盖也挺好。

    “你拿个干净瓶子,把上面干净的部分倒进去,下面黑乎乎的那个就扔了。你想啊,油仙给的油还能有污垢?!

    “再一个就是要保持油瓶外面干净。干干净净的,神仙见了心中高兴,说不定还能多给一些呢。”

    “那敢情好。”老太太说着,眉头又一皱,叹了口气:“咳,家里没人喝酒。连个空酒瓶也没有,这一个还是我给人要的呢。”

    田青青忙说:“我家里空酒瓶有的是,回头我给你拿几个来。”

    老太太摆着手说:“别,你别送来,一会儿我跟着你去拿。”说完又问:“要是这样的话,我是不是设个神位,初一十五供香供香?”

    田青青心想:虽然以“油仙”的幌子安慰她了,这劳民伤财的事,还是尽量避免。就说:“不用,只要你心里装着就行。”

    于是,一老一少,又返回来。老太太拿了几个干净的空酒瓶子,高高兴兴地回去了。

    为了掩盖自己的“谎言”,也为了给老太太一个念想,田青青把空间里的芝麻多换了几斤香油,在空间壁的笼罩下。偷偷将老太太那多半瓶“油水”换成了纯正的香油。以后每隔一段时间,就去添加一些。这样,老太太油瓶里的香油常吃常有。多会儿也不见少。

    见这个家里实在困难,又用惯用的方式。给老太太在大门口放了两口袋玉米。

    小麦和玉米虽然都是空间里的粮食,都有的是。对过于贫穷的人家来说,玉米比小麦禁吃,在农村里也普遍,比小麦的轰动要小一些。

    老太太家里有“油仙”,香油常吃常有。又收到了两口袋“神玉米”,高兴地无以复加。思来想去,这都是因为让小神童给指点的好!找“小神童”算是找对了。

    老太太这么一想。对田青青有“灵气”更加深信不疑。悄悄找到田青青,把“神玉米”以及香油味儿浓的事,全对田青青说了。

    田青青脑筋一转,想起去年付振海晒粮食寻儿媳妇的事,又对老太太说:“伯母,不如这样:你每天都让你的儿子把两口袋玉米扛到外面去晒。每天都用不同的口袋装。有人问,就说天气暖和了,怕玉米生虫儿,晒晒好放。直到晒到有人上门给你二儿子说媳妇为止。”

    “能行?”老太太疑惑地问。

    “试吧试吧呗。反正粮食在家里放着也是放着,只是不要说是神家给的就行了。你想啊。谁家的闺女不愿意找个有粮食吃的富裕户呀!”

    老太太如梦方醒,回去就照办了。

    果然,没几天。就有媒人上门说媳妇来了。老太太的二儿子很快定下了对象。

    过完麦以后,出了一春天海河民工的田达木,找到田青青,要把卖冰棍再拾起来。

    “去年你是脚腕儿有毛病,出不了工。今年海河都去了,再在家卖冰棍,队上会告给你假?”田青青问道。

    “我一早一晚帮着,你奶奶平时守守,没问题。”田达木信心满满地说。

    田青青闻听眼前一亮。高兴地说:“行!只要你愿意卖,明天我就给你批发去。这样。我家还能吃上便宜冰棍了呢!”

    叔侄俩一个愿卖,一个愿“批”。一拍即合。

    最高兴的还算田青青。

    这年的春天,田青青是在无所事事又轻松自在中度过来。

    刚一开春,田达木就上了海河,卖冰棍一直没有开张。

    去年卖钓鱼差点儿被上纲上线,田青青不想再惹是生非显摆自己。卖钓鱼便被她自己以钓不到大鱼为由,结束了起来。只是偶尔钓几条自己家里吃。

    自从家里收到“神粮”以后,“扫面袋”就变得隔三岔五了。只是在到农林工作站和居民小区靳玉书那里卖鸡蛋的时候,才假借扫面袋,给家里带些面粉来。

    让田青青改变主意的,一是那晚的“神游”,虽然玄乎,但说明了一个问题:发展农业,种好庄稼,才应该是她的首选。经商则意味着艰难困苦,风险重重。

    再一个就是那次被抢劫。虽然没成事实,却让田青青醒悟:做买卖确实不是她这么个小人儿干的。也只好让空间里的农作物或者动物们,在里面叠加生长、自由繁殖,等急着用钱的时候再想办法,或者等自己大一些,有了防范能力,再弄出来卖。

    还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