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古代宫廷电子书 > 重穿农家种好田 >

第166部分

重穿农家种好田-第166部分

小说: 重穿农家种好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田青青觉得这是个好兆头,更加信心满满。

    待人们都洗完澡回去后,天色也暗了下来。郝兰欣拉亮了各个房间和门口的电灯,还在天地底下点燃了一支据说能燃到明的大蜡烛。

    虽然没有供奉家堂(父母在世分出单过的儿子不请家堂),田达林和郝兰欣还是在天地底下和灶台上面的墙上贴上了神像,摆上了水果和干果供。门口贴了对联,门上贴了福字。

    这一点上蜡烛,过年的气氛一下高涨起来。

    “妈妈,今天我没在家里包饺子,煮饺子是我的事了。你和杨奶奶都是有功之臣,就等着吃饺子吧!”田青青望着满院通明的灯光,兴高采烈地对郝兰欣说。

    郝兰欣:“也好。你去煮饺子,我和你哥哥他们把你拾掇出来的小吃摆上,咱一家人和你杨奶奶,欢欢喜喜过个大年夜。”

    “哎!”田青青高声答应着,笑眯眯地端着饺子进了厨房。

    厨房就在“浴室”的外间,而且煮饺子就用烧热水的那口锅。虽然设着禁制,吊着棉门帘,田青青还是怕有“浴室”的气味儿窜到外间屋里来。

    还好,厨房里还是原来烟熏火燎的味道,一点儿也没变。

    田青青又撩开棉门帘看了看屋里,电灯光下,那个大号的铝盆静静地放在靠西边的地上。地面上有水溅过的痕迹。她和父亲田达林用了一上午挖出来的出水口,此刻还湿漉漉的,证明着水是从那里流出去的。

    东边窗台底下的小木床上很干爽。屋里已经没有了一点儿雾气。

    一切如当初设想的一样,这让田青青很欣慰。

    饺子很快煮好了。

    饺子是三鲜馅的:韭菜、猪肉、鸡蛋,里面还放了一些小虾米皮,厨房里立时弥漫起芬芳的气味儿。

    当田青青把饺子端到北屋堂屋的时候,饭桌上已经摆满了小吃儿。干果有黑枣、柿饼子、花生、杏仁儿、栗子;水果是苹果、橘子;点心是鸡蛋糕和一些写着双喜字样的脆皮糕点和油炸蜜三刀、金银糕等。肉食有一盘羊杂碎、一只熏鸡、一盘凉拌猪耳朵猪舌和猪脸。

    这些都是田青青预备下的,自是心中有数。让田青青没有想到的是,桌子上多了一盆大米和小米做的两合米饭,还有一盘自己炖的瓦块鱼。

    炖瓦块鱼实属无奈。田青青从空间里拿出了二斤重的三条鲤鱼,本打算红烧一条整鱼,三十晚上摆在桌子上,与自己买的那只熏鸡正好凑成“吉庆有余”。

    赶集回来后,她才听见说三十中午在老伙里吃饭。要把三条鱼都整着红烧了,就得全端到老院儿里。那样,自己家里过年就没有鱼了。

    于是,田达林便建议她炖成瓦块鱼,说那个能浸进味儿去了,好吃,适合人多的宴席。

    炖好后,田达林又说那边人多,给杨老太太留下一碗后,全端过去了。

    这让田青青有些措手不及。再从空间里往外拿已经没了机会。田青青正为此事纠结呢,没承想杨老太太给解决了这个难题——她并没有吃给她留下的这碗鱼。

    “杨奶奶,真的太谢谢你了。”田青青对杨老太太说。

    杨老太太:“我就是为了留一碗晚上用,才让你爸爸给我盛出来的。还不是你家里的东西。你谢我干什么。”

    “你要吃了,今晚就……我不说了。”田青青说着,自己先自笑了起来。

    原来,年三十、初一,是忌讳说“没了”“完了”这些字眼儿的。

    田青青欲言又止的滑稽相,把一家人也都笑了。

    屋里已经弥漫起三鲜馅儿的香味儿,人们都把筷子伸向了饺子。

    “嗬,真香,真鲜。”田达林吃了一个饺子,咂着嘴说。

    杨老太咽下嘴里的饺子,又夹着一个举着对郝兰欣说:“大年三十吃韭菜饺子,真是头一回。侄媳妇,你调的这馅儿也真好,不咸不淡,各样味儿都吃出来了。”

    郝兰欣忙摆手说:“你别夸我了,这馅儿是青青调的。”

    杨老太太惊奇地问:“青青今天下午不是在老院儿里包饺子了吗?”

    郝兰欣:“在你洗澡的时候,她把馅儿调出来放到储藏间里了。面也是她那时和出来的。咱俩只是光包了包。”

    杨老太太赞叹道:“这孩子真勤快,疼你疼的都不懈缝儿。你遇见这么个女儿真是享了大幅了。”

    又凑近郝兰欣小声说:“你一定要把这个娃娃亲促成了。在本村里做了亲家,过门后也能照顾到你。我看那个男孩儿挺好,他妈也很喜欢青青,见了青青眉里眼儿里都是笑。你可别在这上面犯糊涂。”

    郝兰欣:“现在还小哩,大了以后随他们吧。”

    二人说话的声音虽然小,但田青青还是听到了。一看把话题转悠到自己身上了,忙打岔问道:“杨奶奶,你蒸的这饭有什么讲究呀?怎么我在老院儿里没看到,也没听说过。”

    杨老太太转过身,对田青青说:“十里不同乡,就连我们杨家庄都不兴。我娘家杨林村过去却有做的。不过这些年买不到大米,做的人家也很少了。

    “我见你们家有大米,粮食又富富有余,就想给你们锦上添花,昨天晚上在我屋里的炉子上蒸了一盆。

    “这叫‘隔年饭’, 要在二十九晚上蒸出来,三十摆到供桌上。一直供香到送了家堂。取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

    “因为要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的,俗话叫‘二米子饭’,上供叫‘金银饭’。是为了有黄有白,取‘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意思。

    “你们不请家堂,咱就自个人吃,今天晚上咱吃一部分,明天再吃一部分,讨个口彩。”

    郝兰欣:“太谢谢你了,杨伯母。”

    杨老太太:“你还谢我?我这不是借花献佛嘛!东西全是你们的。

    “我看出来啦,你们一家人心眼儿都好,感动的神灵都在保佑你们。每个人想做什么都能做成了。尤其是青青,什么新鲜东西也能买了来。你们的日子真的像这“金银饭”饭预示的那样,今年吃往年的粮食。我上你们家来真是进了佛堂了。就做了一盆‘金银饭’,祝福你们的日子越过越好,我也跟着享福。”

    说着脸色一暗:“人们都说‘大年三十吃饺子,没外人’,可我这个外人偏偏在你们这里吃。”

    郝兰欣忙说:“杨伯母,从今往后你可不许再这样说了啊,要不是你那些钱,这房子也不可能盖起来的这么快。咱一个锅里抡马勺也多半年了,我们早不把你当外人了。有你在这里更显热闹,光我和达林跟孩子们,有什么说头。”

    田青青也说:“杨奶奶,今晚上这顿饭咱吃的时间长一些,你给我们讲讲年下的一些风俗习惯。通过今儿上午上供,我觉得过年有很多讲究,也挺有意思。”

    杨老太太:“今天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这顿饭是应该吃的长一些。你们把我当家里人看待,我也就不拿自个人当外人了。咱边说边吃,今天杨奶奶也豁出去了,把知道的全告诉给你们。”rs

第247章 着火了!() 
【鞠躬感谢好友握轮者打赏支持。作者捡贝拾珠在此表示衷心感谢!!!顺便和大家打个招呼:拾珠新书 ,求首订及各种票票!谢谢!】

    ………………………………………………………………………

    杨老太太:“今天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这顿饭是应该吃的长一些。你们把我当家里人看待,我也就不拿自个人当外人了。咱边说边吃,今天杨奶奶也豁出去了,把知道的全告诉给你们。”

    田青青站起来,倒了一杯鲜桃汁,放在杨老太太面前。然后又给每个人到了一杯。对杨老太太说:“杨奶奶,咱边吃边喝边说。”

    杨老太太却含着笑对田青青说:“青青,这桌子上的东西都代表着什么,你不是全知道了嘛,你给大伙儿说说吧。”

    田青青也不客气,指着桌上的东西说:“吃苹果叫‘平平安安’, 吃枣叫‘春来早’;吃柿饼子叫‘事事如意’;吃杏仁儿叫‘幸福人’;花生又叫长生果,吃花生预示着‘长生不老’;鸡蛋糕代替了年糕,叫‘一年比一年高’。栗子叫‘立子’。你说对不对呀,杨奶奶。”

    杨老太太笑笑说:“对,对,都对。”又对郝兰欣说:“老头子在世的时候,经常走南闯北的。他对我说,南方人过年都蒸年糕,预示着一年比一年高。他说人家的这个寓意好,让我也蒸年糕。后来不兴了,也没东西蒸了,我就买几块儿鸡蛋糕代替,好赖里面有个‘高’字。”

    郝兰欣:“你的讲究比我家里多。我婆婆从来没蒸过年糕,也没对我们说过。只是年年蒸两个枣山,家堂供一个,天地底下供一个,说是图日子一年比一年高的意思。”

    杨老太太:“我们那里大多数也是这样。我这样做。也是为了图个口彩。”又对田青青说:

    “青青,你还没说鸡和鱼呢?”

    田青青:“三十晚上有鸡有鱼,预示‘吉庆有余’。”

    杨老太太又对郝兰欣说:“你看这小嘴儿,‘叭叭’的。脑子还特好用。什么事给她说一遍,准记住喽。今天下午她装盘子的时候,我过去看了看,就问我这个代表什么,那个有什么讲究。我给她说了说,这不,全记住了,一个也不差。你养育了这么个好女儿,可真享了大幅了。”

    郝兰欣笑笑说:“还不都是你给她说的。好多我还真不知道。要不说‘家有一老,胜过一宝’呀!”

    杨老太太脸上立时飘起喜悦之色。

    “杨伯母。你给孩子们说说过年是怎么回事吧。我影影绰绰记得点儿,说不上来了。”

    田达林已经看出平时少言寡语的杨老太太,原来还是一个见多识广能说会道的老太太呢,不由说道。

    杨老太太:“说‘过年’还得先说说关于‘年’的由来。

    “这里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在山中捕百兽为食。

    “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年’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

    “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

    “于是,在冬天的时候,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

    “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

    “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在门上贴红纸对联,点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现在的‘过年’。”

    郝兰欣:“怪不得过年放鞭炮、点长明灯,原来还有这个说法。”

    在众人的说说笑笑中,时间过去了一个多钟头。大家也都吃好喝好。田青青又端出一盘切好的西瓜,让大家饭后消食。

    待田苗苗直打哈欠,田幼春的上下眼皮有些打架的时候,外边开始响起了密集的鞭炮声。这多半儿是如田达林一家一样,父母健在但又自己起炉灶单过的人家放的。这类人家都是年轻型,孩子小,熬不到夜里十二点,便提前放鞭炮歇息。

    “爸爸,咱们什么时候放鞭炮呀?你听外边人们放的多热闹。”田幼秋有些心急地问。

    田达林:“我想等到十二点。”

    田幼秋小嘴儿一撅,不高兴地说:“那还得等多长时间啊?”

    田幼春也打着哈欠说:“我都想睡觉了。”

    郝兰欣见孩子们心心念念想着放鞭,就对田达林说:“反正咱家也不上供,不如也放了,让孩子们踏踏实实睡觉去。你也好踏踏实实去那边上供,不再惦记这边了。”

    十二点上供也是过年中很重要的事情,孩子们小,熬不到时,按说兄弟四个都应该到场。由于老大、老二离的远些,就让离的最近的老三田达林过去,和老四田达木一起,帮老太太田卢氏端饺子、放鞭炮。

    田达林想了想,说:“也行。”从里屋拿了那盘五千响的鞭炮出来,对田幼秋哥俩说:“好了,咱们也放鞭炮。你们出去可要多穿鞋衣服,别冻着了。”

    田幼秋和田幼春都穿上自己的棉猴,跑出去看了。

    田青青怕田苗苗怕那密集的响声,就抱着她在窗台上往外看。

    外面很快响起“噼里啪啦”的声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