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穿农家种好田-第13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都没有翻身,还有一次用手来扇风吹翻它们的机会,如果均无法使糖纸翻身,就站一边去,只能看别人玩了。
女孩子们比较矜持,纵使心里再按捺不住,也不会参加这种带有输赢色彩的活动。她们努力地收集糖纸的目的就是为了同伴儿之间相互交换着欣赏。
男生们沉湎在这项游戏里,往往比女孩来得有韧纸,他们可以花掉刚磨到手的零花钱,或者用刚买来的铅笔和橡皮去换……
现在有了不用花钱并且还能吃到糖果的糖果纸,没有一个孩子不为之动容的。反正都认识,孩子也不局着,各个桌子上去翻果纸。看见了,连糖果一块儿装进衣兜里。每个孩子的衣兜里都有半兜兜甚至一兜兜糖果。
好在各家都有孩子,又是一大家子,大人们也就睁只眼闭只眼,以任孩子们乱翻乱找。
田青青也不以为然:你们装,我就添,早晚有盛不下的时候。反正自己预备的足够多,
待人们都来齐了,坐好以后,上菜开始!
端菜的是岁数小的田达木、田达岩、田达方,和大伯家的儿子田幼军。
田幼军今年十六岁,正在读初中。今天正好是星期天,没去上学。
四个人每人端着一个长条托盘,各桌子上送菜。
菜齐了以后,坐席的无不交口称赞:一桌十个菜,肉盘子一多半儿。就是嘴刁的想挑,都没得挑了。一筷子夹起来,全都是肉。这在还凭肉票吃肉的年代,确实出类拔萃。
“这么破费干什么?刚盖完房子,钱挺紧的!”
“达林啊,我们算是服你了,这也太要强了,咱们十里八村我没看到能比得过你家这酒席的。”
田达林夫妇在每张酒桌上敬酒的时候,几乎都能听到这样的话。
“房子盖起来了,也就没多大花销了。大家难得聚一聚,吃好喝好,一定要尽兴。”田达林举着手里的酒杯,兴高采烈地说。
“这 水老白干也上档次,不好买,你是从哪里淘换来的?”
田达林:“青青托她大姨家大表姐买的。”
“青青这孩子真有智撰,达林,你们有这么个好女儿享福了。”
田达林“嘿嘿”笑着,举着酒杯与大家同干,便回到东里间屋里陪老人去了。
女人和孩子们不喝酒,田青青让他们喝的是昨天晚上在空间里用异能榨出来的桃汁。每张桌子上一塑料桶。因为是鲜桃汁,又是在空间里长的,往杯子里一倒,浓浓的桃味儿便飘了出来。
王红梅首先端起杯子喝了一口,立马喊道:“真好喝,甜的都粘舌头,这是什么呀?”
田青青:“桃汁。”
王红梅:“桃汁?桃汁也能这时候卖?没听说过。”
田青青也不示弱:“没卖的我从哪里买来的?我自己变出来的?”
人们一阵轰笑。
于是,大人孩子,都抢着倒桃汁喝。
田达兴五岁的儿子田幼建与他爸爸亲,端着半杯桃汁走到西里间南屋,对田达兴说:“爸爸,你喝,好喝着哩。”
田达兴尝了一小口,立时惊叫起来:“真好喝!你们桌子上有啊?”
田幼建:“嗯哪,一大桶哩。”
“什么呀,值得你这么大惊小怪!”坐在田达兴身边的生产队长问。
“一股浓浓的桃味儿,挺好喝,你尝尝。”田达兴说着,把手里的杯子递给了他。
生产队长抿了一小口,觉得确实好喝。与香醇的老白干又是另一种风味儿,便说:“问问达林,看看还有没有。要是有的话,也给咱这张桌子上一些。”(未完待续)
第206章 剩下的带着走()
【鞠躬感谢好友框孔香囊打赏支持。鞠躬感谢好友liny、马烦的粉红票!作者捡贝拾珠在此表示衷心感谢!!!顺便和大家打个招呼:拾珠新书,求首订及各种票票!谢谢!】
………………………………………………………………………
于是,田达兴冲着东里间南屋问道:“达林哥,还有那种果汁没有?他们都说好喝。有的话,也给这里上点儿。”
田达林又问田青青:“青青,还有桃汁不?有的话,给我们喝酒的桌子上也来一桶。”
田青青高声答应道:“有,我这就去拿。”说着去了存放东西的东里间北间小屋,闪身进到空间里,又拎出两塑料桶来。
立马就有人接过去,送到了东、西里间南屋的男士席上。
男士们喝着桃汁,吃着肉菜,抿一口酒,那个滋润、惬意。
生产队长举着手里的杯子说:“咱这是喝的桃汁,要是吃的是鲜桃,真赶上王母娘娘的蟠桃宴了。”
“那是神仙宴。要是赶上的话,我们岂不也成了神仙?!”
“今天咱喝的是桃汁,就是半个神仙!”
“哈哈哈……”
“哈哈哈……”
笑声几乎把房顶都掀起来。
桃汁把宴席推向一个*。
田青青榨桃汁的目的,只是想让女人和孩子们都有喝的,没想到会收到如此好的效果,心里美得了不得。
“青青,你从哪里买来的桃汁呀?这么好喝。”温晓旭端着一杯桃汁问。
整整一上午,温晓旭一直伴在田青青身边。像个小主人似的,学着田青青的样子,看着哪张桌子上的糖果花生少了,就补充上一些。
“买的啊!”田青青一副不以为然地说。
温晓旭:“光桃汁呀?有西瓜汁吗?大冬天喝杯西瓜汁才美呢!”
田青青:“西瓜汁得现榨现喝。还没见卖西瓜汁的哩。怎么。你想吃?”
温晓旭:“望着外面的白雪,喝着红红的西瓜汁,那才美呢!”
田青青心里一热,暗想:空间里西瓜有的是。全熟了。何不趁此拿出几个来,让人们尝尝鲜,把宴席再推向一个*。同时也满足温晓旭这个小小心愿。
啊呵,谁说只有男孩儿为了讨好自己喜欢的女孩儿,可以上天揽月,下海捉鳖;女孩儿为了自己心仪的男孩儿,也可以不顾一切地做出超乎寻常的事情来!
当然,田青青也有底线:空间里有鲜桃鲜杏,这两样她不敢往外拿。因为桃和杏不是长期存放的水果。
西瓜却不然。曾听人们说:瓜农们为了吃的时间长一些,挖个地窨子。把熟好的西瓜放进去,能吃到冬天。
冬天是什么时候?冬(立冬)雪(小雪)雪(大雪)冬(冬至)小(小寒)大寒,都是冬天的范围。现在在冬至节气里,二九第三天。能不能赖上呢?
管它呢!只要有人能保留到冬天,自己在冬天里就能往外拿西瓜。管它是立冬还是冬至。反正都是冬天。
“你想吃西瓜?”田青青问温晓旭。
“想啊。好吃的东西谁不想!不光我,恐怕在坐的人们都想吃。就是摸不着罢了。”温晓旭诡谲地一笑:“其实还是你的桃汁引出来的馋虫。一喝到新鲜的桃汁,把冬天也给忘了。”
“那,你把这一盘儿糖果花生送到东边杨奶奶的屋里去,她们那里肯定不多了。”
田青青笑眯糊地说。因为她看见田阴氏和田冬莉母女俩倒替着出去了两趟。这个时候桌子上只有这个能往衣兜里装。别的菜都油渍渍的,田阴氏再贪,肯定也会顾忌油了衣裳。
“哎!”温晓旭高声答应着。端起来,绕着人们送了过去。
田青青必须把他支开。一上午,温晓旭就像影子一样,时时跟随着她。要到空间里摘西瓜,得耽搁一小会儿时间。
田青青见温晓旭走了,急忙来到东面北边的储藏间。关上门,闪身去了空间。用异能摘了六个大西瓜,又用异能把流着汁液的瓜蒂变干,然后带出空间。
田青青打开门走出来的时候,温晓旭正好拿着空盘子回来。
“青青。你估计的真准。那屋里的两张桌子上都没多少糖果花生了。你大伯母和我妈妈还说不让往那屋里送了。真是的!”
温晓旭沉着小脸儿说,很有些责怪自己妈妈和何玉稳的意思。
田青青知道糖果和花生去了哪里,也知道杜金霞和大伯母看出了问题,不过没点破。笑笑说:“甭听大伯母和金霞姨的。你看着哪里少了,就往上添。我预备的多着呢。”
田青青不想因为出了一个臭虫,就不让人们嗑瓜子喽。
“晓旭哥哥,把我哥哥、薇薇姐姐、翠翠姐姐,幼胜哥哥(田达森的大儿子,十一岁),都叫过来,咱给人们切西瓜,上西瓜吧。”田青青笑眯眯地说。
温晓旭吃惊地问:“西瓜?真有西瓜?”
田青青:“有哇。要不你先来看看,六个呢,都是大的。”
温晓旭果然不放心地跟着田青青,到储藏间里看了看。
“真有你的,青青。你怎么不早些时候说。”温晓旭责怪道。
田青青:“早说了你就不惊喜了。”
温晓旭“哧”笑了。赶紧跑出去喊人。
在堂屋北边桌子上坐的李金平听说了,惊奇中又怕孩子们切着手,忙赶过来帮忙。
于是,一盘子一盘子的红瓤西瓜块儿,被送往各张桌子上。
人们望着窗外屋顶上白皑皑的积雪,吃着甘甜的红瓤西瓜,无不交口称道,宴席一下又推向一个*。
尤其是西里间南屋里,没有老人,生产队干部又都是当弯儿里的,相熟的很。便山南海北地联系着说起来。
“守着火炉吃西瓜,是青藏高原上的生活。没想到我们在大平原也享受到了。”
“青藏高原上吃西瓜也得在夏天,决不是冬天。我们这里可是二九,大雪天。”
“一准又是田青青买的。”
“问问她。”田达兴说着,对外面喊道:“青青。在哪里买的西瓜?”
田青青赶忙跑过去,回答道:“向一个老头买的。他说,他是在地窖里放的。”
“哪村的?”一个小队干部问道。
田青青一摇头:“人家不让说。”
这个说法人们都信。现在是生产队时期,瓜果蔬菜都是队里种,然后按工分分给社员们。田青青所说的老头,很可能是给队上看瓜的。偷偷放起来几个,卖个小钱儿;或者是自己自留地里种的,想找个外快。但无论哪种做法,都是政策不允许的。自是不敢声张。
不过,能以打听到又买了来。已经很了不起了,人们把田青青夸了又夸。都说今天算是把春夏秋冬的新鲜东西都吃遍了。就是在乌由县城里的饭馆里,也吃不到这样好的东西。而且还都是七岁的田青青给买来的。
“嗬,真甜,比三伏天里的西瓜还好吃!”
“这么多汁水。一点儿也不像放这么久滴!”
“看这样子,放到年下也放不坏,人家是怎么放的呢?”
“也就是青青这孩子吧,机灵,会打听事,别人淘换不了来。”
人们围绕着西瓜,议论纷纷。
小孩子们更是高兴的不行。一个个捧着西瓜吃起来。吃的满脸满手都是汁水。田青青见状。又赶紧找毛巾。毛巾不够,就现扯了几块白布,给各桌上分分。
由此,田青青又怀念起前世现代的餐巾纸来。
这个时候人们的肚子真是空啊!每桌十盘子菜,大鱼大肉的,量也不少。都吃的所剩无几。一桶桃汁全喝完了。六个十三、四斤重的西瓜,吃的只剩了一个,还是李金平愣摁着没让切开。她说,这么稀罕的东西,大家尝尝也就行了。哪里能有多少吃多少!
不过,到了吃饭的时候,孩子们都没端碗,跑到庭院里看雪人去了。
吃完饭后,男士们都回去了,妇女们则帮着收拾屋子,洗刷餐具。然后认领自己的家什,送桌椅板凳——借的基本上都是这几家的,自己的东西自己认识,谁借的谁还,这也是这里不成文的规矩。要是让主家来送,非乱了套不可。
做的本来就不少,孩子们又都没吃,剩了半锅菜和半簸箩馒头。
郝兰欣见状,便对帮忙的人们说:“你们可都要带回一些去,帮着吃吃。”
郝兰欣这样做,一是答谢众妯娌们忙前忙后,二是不让借的家什空着带走。一举两得。
猪肉干粉豆腐菜,白面馒头,过年都难得吃一回。主家说话了,没有一个妇女不想端回两碗吃第二顿的。找到自己家碗筷的,就盛上两碗,拿上三、四个馒头,与自己家的家什放在一起,预备着完事后领着孩子带着回家。
半锅菜,一家两碗,富富有余。——即便是随便拿,大家心里也有数——先来后到的全该着喽。
在一旁揣着手看雪人的田冬莉,见人们往自己的碗里盛菜拿馒头,一时傻了眼。
今天上午,她和母亲田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