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男领导-第1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边的力量差不多势均力敌,主张刘一民继续在益城机械干的人以市委记乌大华为首,还有就是一些将要退居二线的干部,人数要少一些。主张刘一民要提拔到市委里来任职负责工业的人以市长陶文亮为首,还有就是一些相对年轻的少壮派干部,人数相对要多一些。
市里的一二把手对一件事情,有不同的看法了,这很正常,但也很难办,往往妥协的办法就是搁置,两方谁都不提,谁都不争,这好像又是一条不成文的规矩。
这样也好,免得外人说班子不团结,有龌龊,有不同意见归有不同意见,但脸面上的事情还是要的。
但刘一民当事者,别人可以缄默,可以搁置不提,但他不行,他必须更加努力的去争取,还要小心掌握火候不逾越分寸,这件事才有可能重新有起色。
现在,他就借了乔叶调动这不是理由的理由来为自己争取,据他所知,乔叶是要被调到市经贸委任职,具体什么职务还不清楚。刘一民找到市长陶文亮陈述他的理由,他想为全市的工业,全市的经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乔叶呢的确是个人才,我呢也算是个发掘者,是第一个破格提拔的他,顶住压力力排众议任命他为牛山铁矿厂的副厂长,怎么也算一个伯乐吧?这个市委市府也是了解的。陶市长您说是不是这么个理?”刘一民说道。
刘一民就像半路杀出的程咬金一般,从密林里跳出来,呀嗨,呔呔呔,三声断喝,挥了两板斧,官军就暂时被堵在了半路上了。
:
69。第六十九章与其被动,莫如主动()
第六十九章 与其被动,莫如主动
刘一民为这个事来找,陶文亮是正中下怀的,他正愁没有合适的理由搅和这件事情呢。 不是他对乔叶有什么意见,而是他觉得自己路线上的人接二连三的不顺,而乌大华线上的,却是顺风顺水的,“哼,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仗着有老记撑腰吗?但还能遮天不成,今儿就要理论理论……”陶文亮早就在心里发牢骚了。
“嗯,你说的不错。你的功劳市委市府是知道的,我和乌记也是了解的。那对于乔叶这件事你是什么意见呢?”陶文亮不急不慢地说道。
“我是非常赞成乔叶同志到市里工作的,但我的伯乐之功也不能就此埋没了吧?市里不能就说声知道了,就算完吧?”刘一民说道。
“这个自然不能,放心,市里是不会忘记你起的重要作用的,自然会有安排的。”陶文亮说道。
“但是,到现在为止,没什么动静呀,陶市长您知道这都要换届了,您是抓经济的,我是搞工业的,但咱们管经济的这次好像没怎么露脸呀。”刘一民意味深长地说道。
“一民哪,不急,沉住气,你是搞工业的,有能力、有办法,是块好料。你不妨说说你的想法,不要有什么顾虑。”陶文亮说道。
论年龄陶文亮和刘一民都差不多,都是年富力正强的时候。但,益城有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那就是干部队伍严重老化,老的下不来,新的上不去。
不得不说,这是老市委记杨玉胜留下的后遗症。他从益城上调之后,他多年共事的一些同事、曾经的上级、下级都得到了提拔,而且很多是军转干部,其中市委记是从政法委记的口上提上来的,这些人都年龄都偏大。因为啥呢,因为杨玉胜感念他过去的领导的知遇之恩,从部队转业到地方之后,在镇上一干就是近十年,做冷板凳,根本没人重视他,直到新调来的镇党委记发现了他、提拔了他,之后一路跟着他升迁,老领导做到了市委记,也扶他做上了副市长、市长。之后,老领导退休,却薄寿,退休当年就去世了。
杨玉胜无处报恩,就把老领导的部下—只要是有些成绩的,能提拔上来就尽量提拔上来。他上调之后,就把乌大华扶了上来,乌大华本身也是那位领导的部下。这样,自然也会照顾原来的那帮人。
不过现在这些人虽然位高权重,但年龄都偏大,脑筋也不够活跃,一些少壮派颇是有微词。
“陶市长,那我就说了啊?”刘一民一边说一边也用目光征询。
“恩,尽管放开了说,不要顾虑。”陶文亮鼓励道。
“我想啊,如果我能和乔叶同志一同共事的话,相信他更能发挥他的才干,因为毕竟我比别人要更了解他,能够更好地让他进入工作状态中来。”刘一民说道。
“嗯,刘一民同志,你的意见非常重要,非常及时,也非常中肯,我们会认真考虑的,这样你先回去,我们再研究研究。”陶文亮说道。
刘一民起身告辞,虽然陶文亮的话说的滴水不漏,但他从陶市长的表情里已经读出了,这件事有门儿,有个七八成的把握。
陶文亮知道此次乔叶要提拔到市经贸委来,是老记杨玉胜之功,杨玉胜应该是有目的、有打算的,绝不是简单地爱惜人才这么简单,再说杨玉胜又没和乔叶接触过,连认识都不认识,最多就是道听途说而已,哪来的慧眼识珠之说呢。
只能是另有所图吧,问题就这么简单,因为官场上绝少纯粹的利益输出,而不考虑回报的。杨玉胜也不会是例外,他没那么神圣,他的小九九虽然陶文亮一时还猜不透,但八九不离十与官途有关,大约是想搭乔利的岳父罗国强这条线,罗国强可是副省长的热门人选,否则很难想出其他合适的理由来。
“嗯,不管怎么样,既然刘一民提出来了,正好就先缓缓再说吧。”陶文亮想到。其实他是不太赞成把乔叶一下子提到市里来的,他看得出来,乌大华开始也没有这方面的意思,他只是卖给老领导的一个人情、面子罢了。
陶文亮找个吃饭的功夫,就跟乌大华聊了聊他的意思,“那个乔叶是个人才,但是我们这么提拔他似乎不是很妥当,也不服众,见义勇为不假,牛山铁矿厂搞得风声水起也不假,但毕竟他资历太浅,一些老同志是有些意见的……”呵呵,他很聪明,搬出老同志来说事,那可是乌大华的本钱。
其实,所谓的老同志是子虚乌有的事,估计乌大华也知道,但他不计较。
“嗯,那你的意思是——?”乌大华略一停顿说道,其实他清楚陶市长想说什么,他知道陶文亮这些日子有些不爽,因为这次换届他线上的几个人好像不太顺,好几个人原本说好的上调好像都有些波折——没办法,组织部在考察的时候,好像查出来点小问题,但已足够影响升迁了。虽然还没到亮牌的时候,但此时人事布局已经接近尾声了,他陶文亮说不着急上火那是假的。
“我的意思是也调刘一民过来,他的能力呢还是可以的,益城的工业不是很提振,让他抓抓工业,我看是可以的;顺便呢由他带乔叶过来,这样妥当一些,毕竟乔叶的发掘者就是刘一民,还由他使用,顺理成章,别人也没话可说。”陶文亮并不掩饰他的意思。
“嗯,一民同志的确是有工作能力的,这点我知道。这几年咱们的工业的确有些不太景气,正因为如此有些老同志才主张一民同志继续留在益城机械,竖起一面旗帜来。”乌大华说道。
“一民同志继续留在益城机械的确是能竖起一面旗帜来,但如果能够到市里来的话,不是能够竖起一面更大的旗帜来,对于益城工业面貌的革新和振兴也是益处颇大的。”陶文亮说道。
“道理呢是这个道理,关键是看组织部门对他的考察结论怎样?”乌大华说道。
“我了解过了,应该没什么问题,只是有些老同志觉得他还是继续留在益城机械好一些,所以搁置了起来。”陶文亮说道。
“这也正常,老同志嘛,思想保守一些,考虑问题呢,从稳妥出发,只是见解不同,也没什么恶意。这几年经济形势不是太好,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了世界经济,国内呢也不能幸免,大气候决定小环境嘛。你呢这几年主抓经济,忙得团团转,受苦受累的,是该找个得力助手了。”乌大华说道。
乌大华这点难能可贵,他可以理解竞争对手的处境,懂得换位思考。其实,他这是在留后路,他不傻自己最多再干一届,铁定就要退居二线甚至三线了,而陶文亮年富力正强,工作能力和魄力也不缺乏,又是省管干部,只要不出意外的话,迟早要成为一把手,甚至会步步高升。自己已经压了他一届,这第二届权且退让一些也未尝不是好事。虽然这陶文亮有时候不买他的帐,但工作之中难免有些磕磕绊绊的,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大度一些,天地自然宽阔,道路自然宽广。
这个刘一民呢,乌大华也很熟悉,原先在市里的时候,就有过交道,印象呢也是不错。想着这些,乌大华心里已经有了主意。
“哪里哪里,这是我的本分。这是益城的经济形势不太好,我呢才疏学浅,深感惭愧,惭愧这几年您为益城的发展说得上是呕心沥血了,没有您的决策和宏图大制,恐怕益城百姓的日子更加难过。”陶文亮说道。
“呵呵,咱们两个就不要互相吹捧了吧。我看你提的这个建议呢,很好。现在呢,经济形势不好,工业又是经济的重头戏,选一个管工业的副市长是非常重要的,关系民生福祉。”乌大华说道。
“那您的意思是——”陶文亮说道。
“嗯,你的想法很有价值,值得议一议。”乌大华说道。
他明白,新老更替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与其被动,莫如主动。
:
70。第七十章真能沉得住气()
第七十章 真能沉得住气
乔叶终于准备要到杭州去一趟,不仅是母亲的催促,而是他也觉得隐隐有些不对劲儿,开会能开多长时间?这都一个多月了吧,苏毓秀还是不肯回来,虽然电话畅通无阻,两个人聊得也欢畅,但总不如当面锣对面鼓的好,总不及掌心触手可及的温暖踏实。 w w wnbsp;。 。 c o m
此去杭州,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为梧桐的事,乔叶想和苏毓秀商量一件事情。本来乔叶以为梧桐待个十天半月,最多二十几天、一个月就会回哈尔滨了,在大城市待惯了的、从小娇生惯养的千金,怎么能长久地受得了农村的苦呢,没电脑没络——有年轻人的家里大多有,但商俊浩家不可能有的,诺大年纪的商俊菊虽然听说过络,但还不知道是用来干啥的呢;没液晶电视——商俊菊甚至连旧电视也没搬过来;没看没时尚杂志,没休闲娱乐,总之在城市人眼里,是一片灰黑的世界。
乔叶估摸着虽然蒲秋桐嘴里嚷嚷着要在这儿长久地住下来,但未必,可能就是做个姿态而已。头些天是有些新鲜劲,满眼绿色、梧桐花香、槐花飘香、田园气息、炊烟袅袅……等新鲜劲一过,迎接她的准是难耐的寂寞、无聊,黑黑的灶台、破了又织织了又破的蛛、嘤嘤的蚊虫、蹦跳的跳蚤,甚至缓缓爬动的虱子……这些她受得了吗?
不能吧,准熬不住,那还不乖乖回哈尔滨去。
Bye…Bye吧你就,沙扬娜拉,不送,一路走好
令人意外的是,这都一个多月了,蒲秋桐不仅能沉得住气,而且越来越气定神闲的样子。现在她经常到裙裾河边去走走,溜溜弯,望着湍急的河水发呆,瞅着蹦跳的鱼儿出神,瞧着水面上的野鸭子痴楞,盯着爬到河对岸晒太阳的乌龟神游……往往一下午的时间就这么打发过去了,真是时光如流水一般,生命轮回,至今不曾涅槃……
起初,商俊菊还是非常担心梧桐的,怕她出问题,怕她想不开。所以,总是跟在后面,但几天之后,看没有什么事了,也就慢慢放心了。农村的老妇人,从苦日子过来的,所以根本闲不住,她买上了十几只鸡,还买了一窝兔子,一只小猪崽,年龄大了,身子骨干不来力气活了,但干些零七八碎的活还是可以的,打猪草、喂喂鸡,给兔子垒个舒适的窝等等,这些还是干得来的。这样既有事可干,又能有一笔小的收入,零花钱是够了。农村人都很现实,但也很知足,不会贪天想高,只要衣食无忧就够了,就能露出灿烂的笑脸。
但是,蒲秋桐毕竟是个另类、异类,她不属于这里,也不属于农村,她是在大城市里长大的,家庭也优越得很,从小没有吃过苦,哪知道穷日子是个啥样,她现在还沉浸在自责和痛苦之中,不能自拔。那表面上的安静、没有事,都是装出来的,其实内心已经接近崩溃的边缘了。
但是,她还在硬撑着,不肯退却,不肯倒下。
起初,乔叶倒没担心别的,而是担心梧桐常到裙裾河边,怕是商俊浩的鬼魂又附了她身上。他特意问了父亲乔树达有没有事。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