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鼎革-第10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司炫想了想,摇头道:“大人,这个何徒理、祝大谅都是见利忘义之徒,大人以官府的名义与他们合作,恐惹他人非议啊。”
杨麟想了想,笑道:“何徒理、祝大谅是见利忘义之徒不假,但见利忘义之徒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为了自己那份利益不遗余力,拼命赚钱。
另外,到时候公司成立之后,若那个胆敢私吞公司财产,不但民众会剥了他,官府法纪也不相容啊。”
众人大喜,大家相视一笑,杨麟可说了,若是这些矿主贪污,将来用官府法纪承办。
第154章 地方民兵……保安大队()
在处理矿务之后,杨麟再次将主要精力放在军事建设方面,正如前面所说,在组建正规化野战部队的同时,在地方组建守备部队。【。m】
地方守备部队主要包括,驻扎县城的一个守备中队。
每个乡自行组建,归乡长与治安员(衙役)率领的保安队。
在关注各野战营组建的同时,杨麟主要精力放在地方守备建设,这一路巡视,每到一处常常要求地方乡长、治安员召集地方保安队,以检验成果。
由于一再扩军,或者地方不太重视,一路之上各地保安队建设两重天,有的初具规模,队列排列整齐,操作有模有样,有的还是一个花架子。
连续罢免三个乡长,开除五个治安员(负责乡中保安队的公差),地方大震,大家不敢再花拳绣腿做样子,开始实实在在组建、训练保安队。
这天来到达州何氏坝,骑着高头大马观看着保安队演练。
虽然阵形还颇为凌乱,大家动作也不太整齐,衣服五颜六色的,兵器也不统一,但至少与过去相比精神面貌大为改观。
杨麟正襟危坐,旁边知州徐孔徒、乡长吴思文则连连揩脸上的汗珠,颇为胆颤心惊的。
早已经感到周围气氛颇为尴尬,杨麟感到需要说什么,既然如此,何不直接对前面这些保安队员喊话?
待训练完成之后,杨麟打马上前开始讲话。
从组建保安队的初衷,组建意义,到对大家个人好处,句句话说到大家心坎上。
种地干活没错,但总要保证大家种地安全,前几年土暴子横行,大家一天到晚提心吊胆的,不但安全没有保证,而且地里收成有限。
组建保安队,保家护乡,而且还可以解决大家生计,为大家将来谋一条出路。
衙门为保安队组建提供了大量资金。
每名保安队员免除丁赋,一人一钱二两银子。
每年训练一个月,每天2斤大米,3分银子补助,1分银子伙食费,每天可需要花费6分银子,一个月下来也有1两8钱银子。
若再加上其他开支,一年下来每名保安队员不下于2两银子。
每个保安中队按照34人计算,每个乡单花掉在保安队员身上开支接近七十两银子。
若执行任务,每天还有5分银子补助,若战场立功,官府也会有奖励,包括被提拔为地方公差。
衙门投入如此多资源,就是希望保安队能够维护地方稳定,就是希望在主力外出作战后能够保家护乡。
众人屏住呼吸,很多人根本没有算其中经济账,细细一想也确实如此。
大人虽然对保安队训练要求非常严格,但对弟兄们可比过去好多了。
过去地方都有民团性质武装,如王安石变法中最重要的就是保甲法,家中有两丁的一丁作为保丁参加训练。
训练过程中需要自带粮食,也没有任何补助。
现在虽然武器自备,但每天饭菜管饱(两升大米、一分银子伙食费),还有三分银子补助,比起外出务工也差不了多远(外出务工工钱为3…7分银子)。
除此之外,大人对人还非常和蔼,对一些练家子,或者训练不错的,常常说上两句话,三言两语,常常说到大家心坎上。
其实杨麟问话有固定模式,就像问这些保安队员。
一般先拍拍对方肩膀道:“兄弟,你大名是?”
一般人会显得特别胆怯,轻声回答道:“大人,小民姓王,名富。”
这个时候会叫出对方全名,杨麟会轻声问道:“王富你好,你家有几口人?”
在这个时候对方会感到一阵亲切,一般人会抬起头回答道:“大人,草民家有口人。”
一般情况下会耐心听完对方诉说,然后杨麟会继续对方家有几亩地,交了多少田赋,交了多少丁赋?
这几乎成为杨麟的固定模式,三言两语不经意对话,其实也是现在最重要施政重点,那就是人口、土地、税赋。
回到茶楼,大家分开坐下,达州知州徐孔徒拱手道:过去我等饱读诗书,大家一个个自命为文武全才,但真正做起来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就拿吴乡长来说,是崇祯七年秀才,之后虽多次参加乡试但科举不第啊。
这次让各地方乡镇主持保安队训练,吴乡长虽然也非常尽力,但实在不知道如何下手啊。”
抬头看了看下首正襟危坐的乡长,杨麟点了点头道:“徐知州所言正是,也怪我当时思虑不周,如此半年多时间各地保安队成效不彰啊。”
众人大惊,徐孔徒连忙从座中站起,连连解释,绝对没有其他意思,一副担心受怕的样子。
经过一番讨论,众人才明白杨麟用意,或者说早已经感觉到民团训练的不足。
自那以后采取一定补救措施,如此地方民团训练方逐步走上正规。
其措施主要包括:
1、从地方守备部队,或者野战步兵营派出专业军官,指导保安队训练。
2、训练过程中,抽调一个步兵小队,进行陪练。
3、只有训练达标人员才能领取训练补助(每天3分银子),没达标的只提供饮食。
4、明确达标考核要求,包括:
队列考核
体力考核,一个时辰跑步标准二十余里。
火枪手五十步开外连放三铳,命中两铳
……
保安队训练问题解决后,但徐孔徒还是眉头紧锁,想了想,还是提出来道:“大人,老夫为官十余年,过去以为当官好做,现在才知道其中诸多奥妙。
过去我等为官不太关心钱粮,现在才知道钱粮刑名的重要性,大人施行新政之后,老百姓安居乐业,地方税赋增加甚多,大人也施行分成法。
但地方用钱的实在太多,下面各个县都抱怨钱不够花啊。”
杨麟大惊,瞪着对方要解释。
过去税赋全部解送朝廷(鞑子头子乾隆皇帝一天到晚居然与地方督抚争辩,是否给地方留几百两银子以修缮官衙),现在施行分成法,征收税赋2成返还地方啊。
徐孔徒也颇为委屈,虽然现在花钱的地方多了,但地方难以实现财政平衡啊。
就拿达县来说,有土地40万亩,其中15万水田,25万旱地,每年可以收9千担大米,1万5千担小麦。
若算上官田收入,每年有1万2千担大米,1万5千担小麦田赋,折银2万两白银,分成四千两。
人口12万,男丁3万,按照每丁1钱2分,可收3千6百两银子,若扣除其他减免的,丁赋实际收上来的为3千两银子,分成六百两。
有10个乡,一年能收上来商赋8千两银子,关赋1千两银子,分成1千八百两。
盐赋返款2千4百两银子(按照人口计算食盐数额,然后按照2成返款)。
再加上其他杂项收入1千两,分成2两百两。
衙门办事收入达1千6百两
一年下来县衙门总计收入达10,600两银子。
而实际开支包括:
县衙与地方各乡人员支出 150 人 4000两
地方乡里长补助 100个里长补助600两
900个甲长补助 平板电子书两
办公费用 500两
议会开销 10人 200两
各类祭祀费用 300两
地方守备部队开销 平板电子书两
地方保安队支出 600两
如此留给地方建设的不过 平板电子书两银子而已。
而现在衙门要求整修道路,兴修水利,要求开办公立学堂,而这些都需要钱。
听对方长叹短嘘的,杨麟感到好笑,与前世不同,大明官员多来自饱读之士,虽然一些人锐意进取,但大多数抱残守缺。
第155章 课纲争议()
这徐孔徒进士出身,也算饱读之士,但开拓性给人感觉明显不足。
想了想,杨麟笑道:“徐兄,你问问外面这些乡下人,大家多认为我们这些当官的是天上姓苏下凡,当然要为他们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天到晚抱怨吧。
这钱天上不落地上不生,虽然难办但还是有办法啊。”
徐孔徒两手一摊,摇头道:“大人,下官虽饱读诗书,但非济世之才。
解决钱粮问题当开源节流,下官自从到任以来也颇为用心。
不该花的钱,下官一文也没有乱花。但开源实在不足,现在地方已经谣言四起,有的人说大人表面上轻徭薄赋,但实际上所收税赋比谁都多啊。”
杨麟呵呵笑道:“徐大人所说没错,这财政上当然要开源节流,节流方面就是能省就省,能少花就少花。
但这开源可不是乱收税,而是发展地方经济,世人赚钱了,当然也应该缴纳必要税赋。
自古以来都说士农工商,高祖所订田赋二十税一,其他税赋如果反而比田赋还要低,那不是一个笑话?
如果真的这样,农民可以恳求不要以农为本,只要田赋不二十税一,如果三十税一,国家不以农为本老百姓只有感激的份。”
徐孔徒面露尴尬,笑道:“大人,你说的这些最初虽然不理解,但经过这一年下来也明白其中道理。
过去常常说以农为本,但商赋根本收不上来,盐赋也大量流失,确实为朝廷失策。
如果大人早生数年,如果能够向先帝谏言不加征三饷而强化商赋关赋盐赋等方面税赋,如果真的这样,我大明也不会流寇四起,鞑子也难以入主中原啊。
大人,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各行各业都有自己发展规律啊。”
杨麟内心一愣,笑了笑说道:“身为父母官,怎么认识如此迂腐呢?
别的不说,单说说我们传统做法。
为官一任,最重要的就是在地方兴修水利。大家想想,如果地方多一点水利,将旱地变为水田,让老百姓旱涝保收,是不是改善地方民生?能不能增加地方田赋收入?
修路筑桥,道路宽敞了,商路顺畅了,商业繁荣了,老百姓富裕了,能不能增加爱地方田赋收入?
发展工商,大家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为什么是人间天堂,那就是百行发达。如果我们地方商业繁荣,百业发达,大家说说能不能增加收入?
还有拓展其他行业,别的不说,单说这次推行公立学堂,表面上衙门投入太多钱,实质上衙门只赚不亏。
虽然盖学堂需要钱,聘请教师需要钱,但大家想想,其他诸方面会带来多大利润?
学生读书需要笔墨纸砚,有的本地生产,有的本地不生产,虽然这个税赋可以降低,比正常水平还低一点,但大家想想,生产笔墨纸砚这些人,买笔墨纸砚这些人总要买其他东西,这些总会带来金钱好处啊。”
众人尴尬的笑了笑,有的暗自摇头,这大人年轻想法多,大家以为这兴办公立学堂是一大善举,一大仁政,怎么在他这里居然是一门生意。
徐孔徒面孔圆润,想了想还是拱手道:“大人,学校当教育大家为善啊,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你我都是孔门弟子,这教育当培养当地人才为主。”
杨麟尴尬的笑了笑,怎么不经意亮出前世观点,想了想突然站起,拱手道:“徐大人两榜进士,徐大人教育得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未来公立学堂当为学生们学知识的地方。”
听如此解释,徐孔徒当然没有意见,但对教育课程设置则大有意见。
古代基础教育主要采用私塾教育,由各大家族,地方头面人物聘请私塾老师教育族中子弟。
对那些学习较好的,或者由家族公田,或者由家族捐款,再到州县府省学院深造,这其中佼佼者则进入国子监。
正如徐孔徒表现那样,大家都是读书人出身,办教育没有意见,众人最大意见就是即将汇编成册的课程。
古代教育一般是1…3年为识字阶段,主要学习三字经、千字经,在那之后则学习四书五经,如此寒窗苦读十年,再参加科举考试。
借鉴现代经验,所推行的全民教育也是如此,1…5年为小学基础教育,其中前三年为识字阶段,3…5年为后续教育打基础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