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崛起明末1616 >

第40部分

崛起明末1616-第40部分

小说: 崛起明末1616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古包里睡觉,所以没有在蒙古包里杀人,而是赶出来之后才射杀的。

    包赢安排轻骑兵打扫战场,并派出1个小旗的轻骑兵去看看李刚那边的情况如何了。

    半个小时后,轻骑兵回来报告说李千人长那边的战斗已经结束了,正在打扫战场,2个小时内就能赶上大部队,没有士兵死亡。

    听到最后一句,包赢吊着的心才放下。

    李刚占领的部落叫巴彦木仁部落,是刚迁移来的部落,黄河南岸的大部部落都莫名其妙的消失了,他们的族长害怕了,所以趁冬季黄河结冰的时候把部落搬迁到了黄河以北,占据了很小的一块草地,也是陶日格部落看不上的一块小草地。这个部落因为小,当时冯有财等人没有发现,所以才逃过一劫。

    两个部落的缴获合在一起数目不少,只是牛羊马等牲口就有6000多头,这才让包赢的脸上露出一点笑容。安排一个轻骑兵总旗的部队,明天把缴获全部送回河西区。

    2天后,包赢带着骑兵把磴口给占领了,然后以磴口为根据地,对周围进行抢劫。

    开始是大部队出去扫荡,遇到哪个部落就抢劫哪个部落,不过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寻找部落上了。

    后来包赢先是派骑兵化妆成蒙古人出去侦查,发现部落后都记下回来汇报,然后再根据部落的大小派出部队去抢劫,这样省去了大部队的时间,而且能同时派出2批或者2批骑兵同时抢劫,这样抢劫的效率明显提高很多。把抢劫的物资牛羊等都是每天向回输送一次。预防蒙古人突然到来,这样没有物资辎重的负担,撤退的时候速度也会快很多的。

    陆陆续续的把牛羊送回河西区,当地的牧民在选拔合适的留下,剩余的就全部护送到千户所,郑好和张扬再根据申请人的条件把这些牛羊分下去,由于包赢出色的表现,让冯有财十分满意,至少愿意领取的人都没有失望,都领到了自己满意的牛羊。冯有财相信,靠着这些造粪的牲畜,明年的农业收成肯定会比今年更好,人们的收入也会逐步增加,生活也会慢慢改善。

    在包赢还不敢向东去抢劫,东部的乌拉特部可是一个非常大的部落。现在只敢在西部和北部抢劫锦旗部落下属的一下小部落和放牧群,这些小部落也有上百个之多,部落都不大,数量多,这很适合包赢现在去抢劫。就是现有的这些小部落包赢也不可能全部抢完的,冯有财定的10天的时间眼看要到期了,这才抢了20来家。不过冯有财的命令他还不敢明着违背,只好恨恨的说,下次再来收拾你们。

    包赢出来疯了这10天,回去又要安闲一段时间了。

    什么时候才能随意的驰骋疆场呢?什么时候才能成为战神呢?包赢很期待。

第72章发展教育() 
明末的教育和历史上的历朝历代一样,都掌握在大家族手中,这也决定了朝堂之上也是被这些人操纵。不过在明末还有一个特别的现象,那就是有了民族资本和商业资本的萌芽,这些人在有了一定的财富基础之后,就想发挥更大的作用,并能为自己带来更大的利益,于是这些资本便开始选择培养自己的喉舌,也就是自己的利益代言人,这就是东林党诞生的先决条件。而东林党在庞大财力的支持下也迅速发展成当时朝廷的一大毒瘤,冯有财是深痛之,说轻一点,这些人是空谈误国,说重一点就是惟恐天下不乱,眼里只有商人的利益。

    这就是所谓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吧。既然经济基础已经发生了变化,要是上层建筑不跟着变化,就不配套了,肯定会导致建筑出现问题。

    既然知道教育被利益集团控制后对社会的破坏力,冯有财也想进行普及教育,可是这个年代投资教育需要的巨大成本比自己的前世多很多倍,根本不是小家小户的自己现在能承担的起的,所以必须改变教育模式,降低教育成本。

    这个年代没有普及字典词典,所有的认字,都是教师手把手的教,这就决定了每个教师不可能同时教授很多学生,这也是导致教育高成本的一个重要方面。

    经过几天的冥思苦想,感觉搞字典是不可能的,那就先把黑板和粉笔搞出来,至少能改变手把手教学的这种模式,可以扩大招生规模,然后再对学生进行逐年筛选和根据特长进行分流,这样的话或许能把教育成本降低下来。

    说干就干,冯有财来到木器厂,把自己的要求告诉了技师,技师答复是要先做一个看看,现在也不保证能好用;冯有财又找了一些石灰和粘土,按照不同的比例,自己制作一些粉笔,等晾干后句可以使用了。

    几天后冯有财带着粉笔再次来到木器厂,试验的结果就是写字的时候粉笔容易打滑,原因可能是黑板太光滑,也可能是粉笔太硬了,但是效果还是很好的,冯有财也不准备自己继续试验下去了,直接把这项任务交给了木器厂,让他们自己试验粉笔的制作和黑板的制作,找出一个合理的配合度就可以了,无非就是粉笔再软点,或者黑板表面再粗糙点。

    对于教师,现在一共招收了40多个秀才,现在分到各个乡的,目前学校没有建好,都在乡政府帮忙,将来这些秀才主要还是教授学生门认字和学习汉语课,至于历史课、地理课、数学课、自然科学等都是从系统合成的教师,不希望学生被这些老学究给引入歧途。教材都是合成教师和冯有财根据前世的记忆编写的,语文最好办,就是认字,读书,写文章;数学课主要是学习阿拉伯数字,加减乘除运算,算盘,以及一元方程和二元方程、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等;物理和化学能达到前世的初中水平;历史和地理加上了世界历史和世界地理。

    对这些教师,只要好好的教学,都享受保安军总旗官的待遇,冯有财让他们把家属也都迁移到了千户所,分配了土地、房屋和牛羊,每个月还有与总旗官一样的工资、粮食和食盐分配,保证他们生活无忧,让他们安心教学就是了。

    学校要在4、5月份才能建设好,还有简单的装修一下,到6月份才能使用,这样的话,冯有财决定7月8月招生,到8月底开学,这次只要愿意上学的,年龄在7岁到12岁之间的都可以去学校读书。现在要求住校学习,10天回家1次,每次2天,学校提供食宿衣物被褥等。反正现在冯有财多的是粮食和羊肉,再从农村收购一些青菜就可以了,再就是单独雇佣几个农村妇女帮助做饭,把这些学生照顾好了,相信这些学生和学生的家长,对自己的忠诚度肯定是蹭蹭的往上涨,总体算起来自己并不会亏本的。有了在镇关堡办学校的经验,只是推广一下就可以了。

    为了提供学习的书籍,冯有财决定成立一家书坊,专门为教育服务,这个时代的印刷行业已经高度发达了,只要有高工资,肯定会雇佣到雕版高手,这个工作就交给工坊管理司去做了,不能耽搁孩子门8月底开学就可以了。

    对于每个乡的学校建设,由乡长亲自抓,图纸要求等是千户所统一出的,配备学生宿舍,教师宿舍、教室,伙房,仓库等必备建筑,至于其它的要因地制宜。建设学校的材料由当地乡自己购买,然后去千户所报账,工钱也是由千户所负责支付,不过都是以粮代赈。

    对于书桌和椅子都是由工坊统一制作的,到时候配发给各个乡就好了。

    张扬对冯有财对教育的巨大投入十分不满,“少爷,这样投资太大了,而且根本就是资敌,这些人长大了,即便成才了,肯定是要报效朝廷的,没有几个人会想起你的,到时候你造反,他们就是你的敌人。”

    “哈哈,等他们长大的时候或许咱们已经打下江山了,要报效朝廷,那还是报效我啊。到时候他们可都是天子门生了,荣誉的很啊。”

    张扬说:“少爷,你太天真了,每次改朝换代都不是一朝一夕间就能完成的,肯定会持续很长时间的,哪有那么容易啊。就是占领了全部的大城,连南北直隶都占领了,京城也攻下来了,皇帝也抓住了,可是还有很多逃脱的藩王呢?全国会有多少人心向前朝呢?这些人会不会继续潜伏需找机会进行反击或者造反呢?不管怎么说你一定是某些人眼中的乱臣贼子的,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支持你的,而且你所培养的这些人中肯定也有反对你的。”

    ”难道就因为这些就不办教育了?你这种思想就是因噎废食,要不得。现在他们是我的子民,我对他们好是应该的,就是将来他们反对我,那肯定也是少数,不能因为少数人有可能反对我,而让大部分支持我的人失去受教育的机会。“

    张扬又问:”那少爷在学校到底是宣扬忠君爱国呢还是不宣扬忠君爱国呢?“

    冯有财对这个也很矛盾,考虑了一会后说:”肯定是要宣扬忠君爱国的,但是不能过分的宣扬,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我加上了很多自然科学知识,希望能向好的一方面引导吧,再说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现在考虑这个还太早了吧。“

    ”没有远虑,必有近忧啊,少爷既然想培养嫡系,那就要提前考虑,不过我还是赞同少爷的提前分流重点培养的策略,要是有好的苗子,可以单独教育,这样可以减少培养成敌人的机会啊。”

    “现在说这些还早呢,慢慢来吧,反正时间多的是,要是有什么不对的地方随时都可以修改。不过我相信支持我的人还是占多数的,所以,目前必须把教育搞好。”

第73章基础建设() 
截止到3月底,不仅从宁夏府和西安招收了大批的流民,而且很多不符合招收条件的流民也自愿跟着到了千户所。

    刚开始的时候人流不大,后来自发来的流民越来越多,这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吧。既然来了,冯有财也就不能不管了,总要安排他们干活挣点口粮吧,否则这些人还是会饿死的,要是白送粮食给他们,一天半天还可以,可是这些流民来了短时间内是不会离开的,就必须为他们的长期谋生考虑。

    冯有财与张扬、郑好商量后发布了一个命令:流民在登记后可以去开荒,在规划好的荒地上每开荒1亩地得1石大米,而且可以免费耕种一年,不收田租,从第2年起就把土地交给千户所。

    张扬另有建议:”少爷,我建议还是雇佣这些流民修路修水渠吧,反正咱们的粮食多,既养活了他们,又有利于咱们的长期发展;把陆修好后便于咱们在各个堡子之间相互调兵相互支援;修水渠能提高我们千户所的粮食收成。“

    郑好也附和这个建议:“这样能安置更多的流民,修路开渠中表现好的和开荒亩数多的可以允许他们留在城北区耕种,到时候划给他们一片荒地就是了,而且每年都有赋税,对我们很有利的。现在我们只是付出些粮食,还能取得忠心值获得积分。”

    “少爷,咱们还可以再多雇佣一下人,加快各地堡子的建设,镇关堡马上就要完工了,里边的房屋和街道还没有整理,暂时也分不出人来建设其他堡子,大武口堡和崇岗堡的菱堡建设速度还是太慢,需要加派人手。”

    “大武口堡和崇岗堡非常重要,他们是阻挡从贺兰山过来的蒙古人的第二道屏障,必须要建设好,建设快,否则咱们内地很容易就遭到蒙古人的偷袭。”

    冯有财想把大武口堡建设成西部中心,菱堡的规模也大很多,形状为8面体,每个边长都是250米长,要在那里驻扎至少1个千人队的兵力;以前西部有战事,都是从千户所派兵,根本不够及时,现在建设了大武口菱堡,就是解决了这个短板;在大武口堡驻扎1个千人队,就是来2万蒙古人,短时间内也很难攻下来的。

    崇岗堡是按照百户所的规模建造的,不过比百户所的堡子小一些,也是菱堡的形状,边长为200米,只是在每个边的中间增加了一个箭塔,加强攻击力。

    乌达菱堡和铁山边墙是部队负责建设,不需要雇佣当地人劳动。

    为了加强大武口堡和崇岗堡的坚固程度,在土墙中又混入了部分石灰。让工坊司在大武口以西的山区建立了一座大的石灰窑,就近取材,十分方便。为了是路面更加坚固,在新修的路基之上,再加一层三合土,需要的石灰也是从这里生产的。

    随着招工告示贴出来,各地的报名者就络绎不绝。由于这些活都是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活,对个人的要求不高,能干活,不偷懒的都招收。流民,并不是因为他们懒惰,而是环境把他们逼到绝路上去了,才不得不背乡离井的。现在有干活就能挣粮食的机会,这些流民都很珍惜。而且告示上也说了,只要好好的干活,在将来干完活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