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明末1616-第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月上旬,冯有财在得知已经收到甘肃总兵官发出的路条后,就让李甲福去甘肃负责建堡开店等一切事宜,并派给李甲福1个千人队,包括1个重骑兵百人队,4个轻骑兵百人队,5个陆军百人队,和1个辎重兵百人队,3位中级商人,6位初级商人,大车400辆,粮食就从宁夏府的四海商行运走,白银先运走1万两作为初期经费,让其先去张掖建堡,自己会在1个月到2个月间去一次张掖,设定安全点。
剩余的事情就不用冯有财操心了。
等甘肃张掖的粮店建好后,西北的粮食市场就落入了冯有财的控制之下了。下一步就是向东发展,洛阳、开封、临清等地了,要想控制北方粮食市场的路还很漫长啊。
第66章工坊建设()
从春节开始,冯有财就没有稳定下来一天,不是去蒙古人的地盘捣乱就是去西安和宁夏,现在连建设堡子的事情都没用多少精力去关注,好在手下的这些人办事还牢靠。
从3月8日开始,准备好好的管理一下自己的地盘,看看有什么需要帮助的。
首先关注的就是镇关堡的工坊了,年前郑好就开设了几家工坊,这都几个月过去了,也不知道有什么进展了。
冯有财到的第一家工坊就是木器厂,不过进来看到的是工人在聊天,根本就没有干活的,这让冯有财很生气,不过他没有表现在脸上。于是就问:“你们这里谁是负责人啊?”
这个时候从屋里出来一个老头,小跑到冯有财面前说:“本人李老汉,算是这里的临时管事的,少爷有什么吩咐?”
“怎么大白天的都没有活干啊?”
“少爷,郑总管一直没有安排活计,我们也不知道该干什么啊。”
冯有财想,大锅饭果然要不的啊。
冯有财说:“现在各镇都在建造房屋,怎么会没有活呢?像门框、门、窗、梁檩等不都需要吗?还有农耕的犁、耙不也需要很多吗?就是这些都不干或者干不了,那做些桌椅板凳、学校的课桌椅子等也可以做啊,就是这些都不干,那去山上阀些树木,先备用也可以啊,怎么会没有活呢?”
“这个小老儿也不知道,郑总管没有安排啊。”
“你去问过郑总管吗?”
“这个到是没有,小老儿想要是有活的话肯定会通知我们的。”
“那好吧,以后也不会有活了,你们可以回去了,这个木器厂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我会通知郑总管结清你们这个月的粮食的。”
“回哪里去啊?”
“你从哪里来的,就回哪里去。”
冯有财直接就出了木器厂,虽然没有活不是这些人的责任,但是既然没有活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看来以后不能采取大锅饭的形式,还是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吧。
冯有财到的第二家工坊是个铁匠铺,里边也有很多闲人在聊天,在工棚里只有1位青年在光着膀子打铁。冯有财很奇怪,就向前询问:“别人都在闲着,怎么只有你自己在干活啊。”
那青年头也没有抬,继续打他的铁,过了一会才说:”俺爹说了,这手艺活不能停,要是停了,时间长了就手生了,要想再拾起来,非要过好长时间不可的。我看闲着也是闲着,就先把这些生铁锻打成熟铁,等什么时候用的时候不就方便了吗。“
”那你爹呢?他怎么不怕手生了?“
”我爹走了,以后不用再打铁了。“
冯有财知道走了的意思。”你打铁几年了?都会些打些什么啊?“
”我打铁快20年了,从能拿起二锤来,我爹就开始教我打铁了,至于会打些什么?年轻人啊,你应该问我不会打些什么才对啊。反正到现在我还没有发现我有不会打的的物件,当然了,没有我爹打的快是真的,我可是告诉他了,慢工出细活啊。“
看着眼前牛逼轰轰的青年,冯有财还真想笑,可能眼前的青年真有2把刷子,也可能纯粹吹牛。
”看不出来啊,还是家传手艺啊,那你能不能把你会的东西都打一样我看看啊,到时候我会给你钱的。“
”那可不行,这些材料都是工坊的,要生产的话必须找郑老头才行,要不可是犯错误的。你真要打那也要去找郑老头才行。“冯有财没有办法,一会还是让郑好来安排吧,看看他水平到达怎么样。
剩余的工坊冯有财也没有心情去看了,应该都是在闲着无聊,回去还是想办法怎么变革吧,这样下去把人都养懒了。
3月8日下午,冯有财找到郑好,询问他为什么把工坊建立起来了也不管也不问的,也不安排活。郑好很委屈的说:“少爷,我也不懂怎么干,该干些什么啊?”
“你怎么不知道干什么啊?现在各地都建设房屋,不会让木器厂做门窗板凳的啊,各乡都建设学校,不会让木器厂做些书桌和椅子啊?现在每个新村都发放耕牛了,犁、耙的不需要啊?”
“少爷,这些我还真不懂啊,你还是另外安排人吧。”
“你不懂怎么不早和我说啊,纯粹浪费时间浪费粮食。”
冯有财真无奈啊,难道这个时候的官员就是什么也不懂,就知道做官?
还是把专业的事情安排给专业的人干吧。
于是冯有财让美美合成了一位特级商人,3位高级商人,1位木器高级技师,1位钢铁器高级技师,1位高级纺织缝纫技师,一共7人,组成工坊管理司,特级商人任司长,3位高级商人任副司长,3位技师任技术负责人。从9日开始全面接管工坊。冯有财的命令是要工坊忙起来,为千户所创造收益,同时要带动周围群众创业致富。
很快,工坊就换发出了活力,首先是木器组的人加工出了新的地排车,更矮了,也更长了,载重更大了,要是购买地排车的话这里也有好的挽马一起销售;不久又开发出了载人马车,就是在地排车上加盖了箱体和顶棚,门在后边,前边有推拉式小窗与前面的马车夫沟通,里边2排座位,最多能坐8人,也可以选择重新装修,减少座位。其它的桌椅板凳门框门窗等产品也在工坊门口摆上了样品。还派出1为副司长到各个乡去联系业务,同时采购各类木料,没事的人可以去贺兰山伐木,运到木器厂赚钱,不过只要一定规格范围以内的,太粗和太细的都不要。
纺织技师把珍妮纺织机给捣鼓出来了,准备成立一家纺织厂,又改进了纺纱机,同时要求各地的家庭妇女在家纺纱,纺织厂大批收购棉纱,也为当地的妇女提供了一个创收的途径。
钢铁技师则是先在周围寻找煤矿和铁矿,冯有财不想让他在宁夏找煤炭,直接安排他去河西区区寻找。冯有财可是知道的,大武口的大西煤是世界最有名的无烟煤了,前世都是做为基础煤样用来标定其它煤炭指标的,现在挖出来就是浪费。还是用河西区那边的高硫肥煤用来炼钢铁最合适了,不过冯有财不确定高硫肥煤煤矿到底是在乌达还是公乌素那边,只是记得在前世的乌海市范围内,就让他先去找找再说。
那位向冯有财吹牛的小伙子经过检验还真有两把刷子,被任命为铁器锻打组的组长,专门负责生产农具、刀具和武器等。
冯有财又把简易的流水线作业概念灌输给了工坊的领导,让他们逐渐尝试分工合作。最先实施的还是在铁器组,不过这个流水线还是很粗糙的,只是简单的做了分组,有材料组、锻打粗坯组,成品组、装饰组、刀鞘组等,只要让他们尝到了甜头,他们肯定会主动改进的。
冯有财本想把计件等管理办法提出来,不过考虑了一下还是没有提,时间还久,慢慢来,也让大家有一个逐步接受的过程,这次能开始尝试流水线作业已经不错了。
在开始的这段时间,冯有财不求他们能创造多少利润,能带动人们致富,逐渐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能多几项发明就是最大的功绩。
工业的改进不是一会半会能完成的,还是慢慢来吧。
第67章农业建设()
感谢书友:无情穷人一个和guobao1616的打赏,谢谢。
求推荐,求收藏,求打赏,谢谢。各位书友的支持就是我写书的动力,谢谢各位书友支持。
。。。。。。。。。。。。。。。。。。。。。。。。。。。。
常言道:衣食住行,可见衣服与食物一样重要,这时大明朝种植棉花的数量严重不足,所以人们的穿着还是很破旧,而且冬天还是以羊皮袄为主,冯有财准备在这个方面下下功夫,今年开始在自己的千户所先试验种植棉花,因为很担心棉花在还不成熟的时候冬季就来临了,这样一年的心血就白费了,对于小冰河时期的反常气候,现在还是琢磨不准,所以冯有财才决定小批量种植试验,至少这样没有坏处。
为了加快棉花的生产成熟,冯有财还是要求在苗圃里育苗,这样等天气暖和了直接移栽到田里,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在天气变冷之前能让棉花成熟。还要试验一部分直接种在地里的棉花,这样也可以对产量和成熟期等做出比较。
冯有财这次到了下边的乡里看看,换了身普通衣服,也没有带警卫,就想看个真实的农村。
先是看到的农民在整理土地,前边有人在收拾土地里的荒草和石块,中间是牛耕出购,后边是人工使粪,牛再耕回来就起垄了,最后是人工整理,一条龙作业,很不错的,不过冯有财发现,使用的土肥实在是太少了。于是问路边的大爷:“大爷,怎么用这么点肥料啊,这样的话庄稼可是长不好。”
“后生啊,这不少了,有的人家连这些也没有呢。”
“为什么,怎么会没有农家肥啊,那土地怎么会有好的收成啊。”
“今年是第一年给自己种地,存的肥料少,以后可能会多点的。”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要是没有肥料的话,收成肯定是不好,看来还是要增加农家肥的来源才可以啊,要增加农家肥,只能靠养殖了。
于是冯有财问:“大爷,要是每家每户都养猪牛羊的话那农家肥不就多了啊,还能卖了赚钱。”
“那当然好啊,可是都买不起小崽啊,连饭都吃不上了,哪有钱买小崽啊。”
冯有财知道答案了,也就不墨迹了,向乡里赶去。这次出来主要是看看红薯和棉花的育苗圃怎么样了,很快就要种植棉花和红薯了,今年一定要拿出试验结果来,为明年的大批推广做准备。
来到乡里的时候已经是中午了,冯有财在乡里的小饭馆里简单的吃了中午饭,就直接来到了乡政府,乡长等人是认识冯有财的,见冯有财来了,都很惊讶,忙向前见礼。冯有财说:“大家都是老熟人了,都不要客气,我今天来就是想看看红薯和棉花的育苗,现在你们弄的怎么样了啊,别错过了农时啊。”
“千户官大人您就放心吧,今年弄的绝对的好,要不咱们去看看?”乡长忙说。
“好啊,我今天来就是想到现场看看的,走吧。”
众人步行出了镇,在离堡子1里外的地方建立的苗圃,等到了现场,可把冯有财惊了一下,一共2个苗圃,这2个苗圃修建的实在是高大上啊,每个都是3米多宽,30多米长,1米半左右高,北部和西部都是厚厚的土墙挡风保暖,南部是土墙加双层的木板窗户,现在是中午了木板窗户已经打开了一半进行通风换气进阳光,顶子上是厚厚的茅草和泥土混合起来的保温层,离自己想象中苗圃的样子那是相差十万八千里了,到近处才发现,在苗圃的东边还有一个大坑,坑里是炉膛,烧火给苗圃加温的,要建设这么2个苗圃可真是花了血本了。
冯有财从苗圃的东边门进入苗圃,一共有2到厚木门,是为了减少人进出时候带入冷空气,设计的还是很巧妙的。在苗圃内部每隔3米左右还有1个炉子,可能是为了苗圃加温的。
现在进入的是北边一个,里边是培育的是红薯苗子,整个苗圃池里都是绿油油的红薯苗子了,冯有财扒开看了下,大概有7…8公分高了,快能种植了,不过颜色还是单纯的绿,等变成墨绿的时候才时候种植,否则适应不了外边恶劣的天气,很容易死亡,对这些老农来说,这也算是常识。
冯有财发现这些苗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细,于是问:”乡长,这些苗子长的不错,就是太瘦了,是不是当时没有使底肥啊。“
”千户官大人,当时使底肥了,但是不懂啊,怕烧坏了苗子,没有敢使太多,现在看来的话是用少了,明年就有经验了。“
”不错,今年是第一年,能弄到这个样子已经是很不错了,要把不足的地方记好了,这都是经验啊。另外,你们也要把这苗圃一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