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风云起-第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立刻去集中留在山上的兵力,率先向南边山下冲去。而和官军纠缠的手下,也只能继续和官军拼杀了。
第109章 大胜与大败()
张献忠带着人向南突围,但也不是什么都不管了,他给张可望(孙可望)留了一千人,让他负责断后和接应逃出来的部众。
张可望绰号一堵墙,干这种断后阻敌的活计最是拿手。前面的他不管,他义父张献忠在突围的时候就会把围堵的那一小部分官军给打垮的,他要做的就是挡住后面可能的追兵。
他让八百人在他们突围处的谷底列阵,其余两百人在两侧的山上策应,防止官兵绕行过去。
“列阵!列阵!”张可望大声的命令着:“还有许多兄弟和家眷在山上呢!咱们要挡住官军,让上面的兄弟和家眷能出来!”
他们之中有些人的家眷也在老营,不过更多的人早就没有家眷了,不是早就饿死了,就是在历次与官军的作战中被官军抓去了。不过他们倒是有不少兄弟在山上,为了这些兄弟们,为了他们仅有的这点儿兄弟情义,他们也是会多坚持一会儿的。
等了一会儿,张定国(李定国)带着一群溃兵跑了下来。张定国的头盔也丢了,盔甲上插着两支砍断了的箭杆,拎着血淋淋的雁翎刀跑了过来。
“就知道你在这里,”张定国来到张可望的面前,松了口气,说道。
张可望看了看张定国,问道:“还行吗?不要追不上父帅,你自己就断气了。”
“我肯定比你活的时间长。”张定国咧嘴一笑,说道。
张可望之后问道:“能奇呢?看见他没有?文秀已经跟着父帅突出去了。”
“没看见,到处都是官军,不过他们都向老营涌过去了,要是运气不太坏的话,他兴许还活着。”张定国摇摇头,说道。
张可望见这些溃兵基本都从阵型的两侧绕过去了,于是说道:“行了,你赶紧走吧。把这些人也收拢一下,没准儿我还要你当一阵呢。”
“行,我找地方等着你。”张定国说完之后就在两个亲兵的护卫下狼狈的离开了。
张可望看着一群一伙逃离的同伴,有些伤感。不过这也不是他们第一次失败了,当年他们被围在车厢峡的时候,他们都饿的要吃人了,不过还是挺了过来了。他大声的喊道:“都打起精神来!看看他们那怂样,真是丢咱们义军的脸!以后见着他们了,咱们就狠狠的羞他们一羞,不请咱们吃酒,咱们就不放过他们,怎么样啊?哈哈哈。”
“对!这些怂货得请咱们吃酒!哈哈哈”士兵也没有了失败的沮丧,大声的笑着。
等了老半天,也没见官军追过来。倒是张能奇(艾能奇)带着十来个亲兵从另一边跑了过来,还不时的回头看,他们后面追着几十个官军。
“弓箭手准备!”张可望大声的命令着。
张能奇大声的喊道:“快放箭,快挡住他们!”
张可望看着距离,但是没有还没有到射程之内。可是那些官军也乖觉,离他们的阵型还有七十多步的时候,就停了下来。再看了两眼前面的近千人的方阵,他们扭头就走。
“这群胆小鬼!”张可望有些轻蔑的骂一句,但是也没有无意义的放箭。毕竟他们现在是逃跑的一方,要是一顿箭雨过去,把官军中的重要人物给伤了或是死了,那官军可就要发疯了。
张能奇气喘吁吁的跑了过来,回头看看官军已经转身远去,于是一屁股坐在地上。休息了好一会儿之后,才道:“看见潘先生(潘独鳌)了没有?跑散了,找不到了。”
张可望摇摇头,道:“没见着,定国刚过去一会儿,他会在后面等着我,你快去吧。”
张能奇站起来,说道:“估计官军不会来了,他们都去老营了。好东西都在那里呢,咱们这些,他们才没人愿意来追呢。我就在这里歇会儿吧,等一会儿咱们一道撤。”
山顶,张献忠的老营。
此时左良玉已经来到了张献忠的老营,看到了手下抄出来的刻着“天赐飞刀”的大刀,刻着“西营八大王承天澄清川岳”的虎符、镂金龙棍、令旗、令箭、卜卦用的金钱等等物品。
“哈哈哈,”左良玉大笑道:“上次你抢了我的关防印信,这次我也抢了你的虎符令箭!”
“父帅,孩儿请命去追击,一定将献贼抓来,让朝廷凌迟处死!”左梦庚抱拳,大声的说道。
左良玉看了看被从老营中驱赶出来的流贼家眷,笑道:“算了,献贼早跑了,追不上了。”
“父帅,抓到献贼可是有封侯之赏啊。”左梦庚提醒道。
左良玉轻蔑的说道:“一个侯爷有什么好的?”
此时贺人龙也来到了这里,看着左良玉已经派兵控制住了张献忠的老营,于是抱拳说道:“左大帅,可抓到了献贼?”
“跑了,没追上。”左良玉客气的说道:“要不贺帅去追吧,他向南边去了。”
贺人龙也不傻,推脱道:“儿郎们这一路攻上来,已经是筋疲力尽了,等休息一夜,明日再追吧。”
左良玉笑道:“这不算是军令,我既为主帅,怎么能不顾手下儿郎的状况呢?贺帅尽管去休息。”
贺人龙看了看放在地上的张献忠的全套令箭令旗,还有大刀金棍,说道:“左大帅,咱们兄弟也是拼了性命的,望左大帅匀些东西给咱们,也好让兄弟们在陛下面前漏漏脸。”
左良玉笑道:“这满山的首级贺帅先割,献贼的财物也请贺帅先挑。敞开了拿,只要贺帅满意就好。本帅报功的折子上,定然是不会少了贺帅的功劳。”
贺人龙听出来了,话虽然说的是让他敞开拿,可要是左良玉不满意的话,这是事情可就不好说了。他本来实力就不及左良玉,而且经过大战,现在和左良玉反目也是不智之举。于是他拱手道:“左大帅客气了,我只拿些许财货,给手下儿郎们打赏用。至于首级,就全凭左大帅做主了。”
左良玉笑道:“好。既然贺帅信得过我,那我就不客气了。贺帅尽管让手下去休息,清扫战场的事情我来做。等都清点出来了,咱们再分不迟。”
“那就谢过左大帅了。”贺人龙虽然心有不甘,但是还是接受了,向左良玉一拱手,带着亲兵离开了。
他给了左良玉面子,左良玉自然也不会不照顾他的脸面。只要这次报功上去,把‘平贼将军’的印信拿到手,那才是真正的实惠呢。至于张献忠的封侯之赏,像他们这样的军头,有谁会在乎呢?
第110章 儿戏般的君臣()
几天之后,捷报传到了杨嗣昌的手上。本来是一件高兴的事,但是杨嗣昌却是有些为难。
左良玉不听节制,擅自带兵去了四川。他很生气,于是就和新任兵部尚书陈新甲书信往来,商量了一通,要把左良玉的‘平贼将军’印收回来,转而让贺人龙来做这个‘平贼将军’。
经过这么些时日的运作,这个事情已经报到崇祯皇帝那里了,而且皇帝已经同意了,可是这个时候偏偏出来一个“玛瑙山大捷”,这不是让他难堪嘛。而且还有崇祯皇帝呢,这边他刚同意要撤了左良玉的‘平贼将军’,人家左良玉立刻就来一个大捷,这怎么看也不是一个英明的皇帝应该做的事情呀。
杨嗣昌苦恼着,觉得这个捷报就是打他的脸啊!
“阁部,”幕僚说道:“这个事情可是不能糊涂呀。陕督郑崇俭也是在军中的,您这里不报或是迟报的话,怕是陛下要起疑心了。”
杨嗣昌正在想这个呢,是不是迟些给北京报捷,让皇帝把撤换左良玉的诏书下了之后再上报。可是幕僚的这一句话,就把他的想法给扼杀了。
陈新甲是新上任的兵部尚书,还没有扣下一个总督的折子不报的胆子和控制力。之前的兵部尚书傅宗龙,因为不能给他拨发足额的军需粮饷,而且还意图缩小剿贼的范围。这都和崇祯皇帝的一举消灭流贼的战略相冲突,于是在杨嗣昌的参劾之下,已经被下狱了。
杨嗣昌想了想,无奈的说道:“罢了,还是我多担待一些吧,为君分忧,是做臣下的本分。”
于是杨嗣昌亲自写奏章报功。并且给陈新甲也写信,让他代为向崇祯皇帝解说,还是继续让左良玉做‘平贼将军’算了。理由嘛,好说,什么临阵换将,兵家所忌;还有左良玉声望更显,实力更强,换上贺人龙之后可能会适得其反。总之就是,他杨嗣昌错了,请陛下收回成命,不要收回左良玉的‘平贼将军’印。
杨嗣昌之所以这么做,是源于他对崇祯皇帝的了解。崇祯皇帝可是很在意天家尊严的,而且也很在意臣下对他的评价。即便是和皇太极和谈的事情,这是皇帝本人千肯万肯的,可是只要有朝臣发对,皇帝就不敢公开说,甚至私下里达成的共识也会立即推翻。所以他必须亲自承担这个错误,或者说是他必须自己来担负历史的责任,而崇祯皇帝必须是清清白白,高大英明的千古明君。
杨嗣昌很快就把捷报和给陈新甲的信都写好了,他让幕僚帮着看看,没有发现问题之后,就立刻派人飞马报捷。
这次大捷,共斩首三千五百于级,俘虏了张献忠的谋士潘独鳌,还有张献忠的妻妾敖氏、高氏等七人。流贼头领“十反王”杨友贤投降。
等崇祯皇帝收到杨嗣昌的捷报时,已经是二月下旬了。
此时崇祯正在佛堂里,而不是在乾清宫处理政务。
自从他的儿子慈焕被“九莲菩萨”诅咒夭折之后,他就开始虔诚的信奉起了“九莲菩萨”,也就是他太奶奶李太后。他觉得她太奶奶还是挺灵验的,说他对勋戚不好,会断子绝孙。他现在又重新封了李国瑞的儿子为武清侯,也把收来的银子都退回去了。这大半年了,他的三个儿子都好好的,没病没灾的,他觉得这就是“九莲菩萨”撤销诅咒了。
之前就有传言,说崇祯皇帝受西洋人汤若望的影响,要罢黜佛道,改信天主教。理由也很充分,因为九边总是缺饷,而大臣们唯一的建议也就是请皇上发內帑了。可是皇帝的內帑早就已经在天启和崇祯初年的时候拨发户部了,现在也没有几个钱了。崇祯无奈,只好把宫中供奉的金佛像拿去融了来做军饷。
所以朱慈焕的死,不但是京中的勋戚之家的手笔,也有佛道宗教的力量。宫中的太监宫女,整日都被圈禁在固定的地方,有繁重的劳役,内心是极度的孤寂和悲苦的。所以任何宗教,只要能进入宫中,就会有很多人信封。就连西洋人汤若望,也在宫中发展了好多宫女做天主教的信徒。
王承恩在隆德殿外等着,直到崇祯从佛堂里出来了,他才把杨嗣昌的捷报给崇祯看。
“哈哈哈,”崇祯看完捷报,高兴大笑道:“好,好,好。终于是有所成效了,此次能击败献贼,斩首三千余,想来他的精兵也不多了。只要能够继续追剿,他的精兵一去,剩下的流民就好安置了。真是神佛保佑,祖宗庇佑啊。”
王承恩躬身道:“奴婢恭贺陛下。”之后才说道:“兵部尚书陈新甲请见。”
崇祯笑道:“好,去文华殿。”
王承恩招招手,抬着御撵的小太监小跑过来,崇祯坐上去,直奔文华殿。之后王承恩又让小太监去传旨,让陈新甲到文华殿见架。
到了文华殿,陈新甲首先把“玛瑙山大捷”详细汇报一遍,毕竟他是兵部尚书,这是他的本职工作。之后才将杨嗣昌的信拿了出来,道:“陛下,杨阁部请求臣同陛下说,请陛下收回成命,暂时不要撤去左良玉的平贼将军之职,请陛下圣裁。”
崇祯现在心情正好,而且这次大捷也是左良玉取得的。所以爽快的说道:“可以,左良玉今次剿贼有功,没有辜负朕的期望,要赏!”
“陛下英明。”陈新甲躬身说道:“臣之前目光短且,险些将朝廷重将置于无用之地,请陛下降罪。”
“陈卿不必自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还好没有酿成恶果,朕就不追究了。”崇祯微笑着说道:“现在陈卿需要做的是,尽快定出有功将士的升赏章程,不能寒了有功将士的心。还有,要给杨先生行文,敦促他一鼓作气,乘胜进军,一举将张贼献忠或擒或斩,彻底将流贼作乱的问题解决。”
“臣宗旨。”陈新甲躬身领旨。
崇祯又嘱咐道:“还有,粮饷一定要保证运到,此次剿贼,绝不能功亏一篑!”
“臣下明白,请陛下放心。”
第111章 事泄?()
李岩对炼铁知道的不多,给周铁匠唯一的建议,就是再加一个空气预热炉,把畜力做动力的风箱鼓进去的空气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