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风云起-第5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穑坑谑侵谌肆⒖倘扛髂崆笄椤�
多尔衮见众人都求情,也没有坚持。于是吩咐道:“把他押下去!等战后再行议罪发落!”
之后他向众人问道:“现在我军初战不利,接下来要如何做,大家议一议吧。”
还有什么好说的?众人开口就是围困,没有第二种方案。短短一刻钟时间,两黄旗伤亡上千人马,一个旗才多少兵丁呀,能经得住这种损失?再冲上几回,八旗也得退回到四旗去了。他们是重甲死兵也用了,轻骑冲阵也用了,剩下的也只有围困这一招了。
多尔衮见众人都不愿意再强攻,于是也顺水推舟同意了。要是再次发动攻击的话,那必然是他们两白旗做表率。以李岩的那个火力和韧劲儿,两白旗也得是损失惨重。
对于李岩这支部队,多尔衮还是有些意外。不过他也不怎么担心,现在北方几乎没有什么对手了,就是大同的姜骧也已经联系上了,相信他要不了几天就能知道李自成狼狈逃窜的消息,也就该投降了。
像吴三桂和李岩这两支人马,围上三五个月也就差不多了。他们再强,也要吃饭,饿上三五天也就没力气了。他正好抽出兵力来,去把北直隶还有山海关拿下来。尤其是山海关,要是不能控制在手里的话,关内关外始终联系不畅,他们的心里也始终不踏实。
他点头,吩咐道:“正白、镶蓝两旗在北,镶白、正红在东,正黄、正蓝在西,镶黄、镶红过凉水河,在南堵截。以三里为限,内外深挖沟壕三道,务要让李岩插翅难逃。乌真超哈营分出火炮协守各方。好了,都去准备吧,两刻钟之后分兵下营。尤其是镶黄、镶红两旗,不要让李岩跑了。”
下令的时候多尔衮已经没有那么威严了,脸色也由铁青转而变的苍白,他的头疼毛病又犯了。可是他必须得强撑着,不能让各怀心思的众人看到他的虚弱。
清兵这里正在闹意见,李岩这里却是一点儿都没有耽搁。他见清军暂时没有动静,于是立刻让南边的炮兵上来,把北边的炮兵替换下去。火炮可是金贵东西,铸造不易,能爱护还是要好好爱护的。同时让辎重队给部队补足弹药和弩箭,准备下一次的战斗。
等他调整好炮兵之后,就看见清兵似乎要分兵。他知道,这是清兵要准备围困了。他就纳闷了,这清兵还不如流贼呢,才被杀伤两千多人,就不来进攻了。空有这么十来万大军,也不知道好好运用一下。
他是不知道,流贼最不缺的就是人,自然会拿人命往上堆。可是清军,尤其是满人,就那么几十万,当然不会浪费宝贵的兵丁。
不过不管什么原因,李岩知道,他绝对不能被清军围住。但是他又不能后撤,否则过河的时候清军一定会来攻击,那他的部队就危险了。所以他只能进攻,把清军击溃。
于是他立刻下令:“擂鼓,部队前进!距敌六百步为限,各火炮准备好,第一时间摧毁敌人的大炮。”
第五百五十四章 进击()
“咚”,“咚”的鼓声开始响起,装在车上的十面大鼓被鼓手整齐的敲起来,十里之外的通州城都能听的到。李岩的三个军阵踏着鼓点,一步一步的向前推进,军阵丝毫不乱。炮手们拖拽着火炮跟进,炮膛里已经装好了发射药包,只要根据需要装上霰弹或是实心弹,就能随时给清军造成杀伤。
在通州城头上的吴三桂,此时也眺望着南边的这场战斗。不过离的太远,也不大能看的清楚,但是大概能看出来,李岩似乎没有吃亏。
“大帅,这李岩果然来了。”胡太乙笑着说道:“咱们也应该择机突围了。”
吴三桂犹豫了一会儿,问道:“你说咱们是向南突围好呢,还是向东突围好?”
胡太乙毫不犹豫的说道:“向东。”
吴三桂没有说话,只是看着胡太乙。
“大帅,”胡太乙解释道:“清军势大,李岩也是暂时不吃亏而已。咱们就算是和李岩南北夹击,击败了清军,又能有多大作用?等清军卷土重来的时候,咱们可就没有回旋的余地了。”
“现在咱们和清廷还有回旋的余地?”吴三桂面无表情的问道。
胡太乙笑着说道:“怎么没有?摄政王给您写的劝降书信就是明证。之前咱们在关外和清兵作战,那是为国尽忠,是各为其主,任谁也说不出什么来。可是现在,大明已经完了,大顺皇帝跑了,李岩算什么呀?咱们现在是为自己而战,所以更要左右逢源,以免陷入万劫不复之境地。”
吴三桂不由自主的点头。他这些天也是一直在想将来的行止,可是越想越拿不定主意。他听说李自成逃跑的时候,差一点儿就投降了清廷。不过也只是差一点儿,他知道,李自成有百万大军,应该是不会放弃京师的,所以他才要等一等。
“回了山海关又能怎样?还是处于清廷的内外夹击之下。”吴三桂淡淡的说道。
胡太乙拱手,道:“大帅应该已经看出来了,李岩的实力很强,战力尤在咱们关宁军之上。而且听说他还占了山东,应该也不会很容易就被击败的。这里有李岩拖着,清兵也分不出多少兵力去攻山海关。咱们只要占据永平府,募练乡勇,内外防备,静待天下大势清明即可。若是乱世持续,那么咱们有这一府之地,也能有进取的本钱。”
吴三桂听了之后微微一笑,说道:“嗯,有道理。天下群雄并起,这偌大的天下,也不一定没有咱们的份儿。”
“大帅英明。”胡太乙恭维一句。
吴三桂吩咐道:“通知部队,做好准备。咱们可只能有一次机会,冲不出去就只能投降了。告诉将士们,咱们杀了清军那么些人,要是投降了,被秋后算账,那是一定的。让大家都提起精神来,这可是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死。”
“属下遵命。”
而对于清兵来说,李岩的主动进击,让他们很是意外。自从当年松锦大战之后,他们就再没有见到主动进攻的明军了。可是他们也都犹豫不决,还按照刚才的计划分兵?还是立刻发动攻击?
可是李岩的这三个军阵保持的很好,在行进中丝毫不乱。尤其是那些火炮,也能紧紧的跟随着阵列前进,这让他们分外担心。他们只能正面冲击,攻击其他的方向都会受到两面夹击。可是李岩刚才的展现的火力,又让他们不敢妄动。
多尔衮等人商量了一通,也没有商量出一个办法来。要是在平常,多尔衮直接下令就行了。可是现在刚闹出一个借机消耗两黄旗的戏码,多尔衮下令也不好使了。虽然他们带着六七万的奴仆,可是骑兵尚且冲不过去,何况是那些奴仆呢?再说了,那些奴仆和骡马,布匹田产房屋一样,是各家的财产,谁愿意让自己的财产消耗在几乎不可能取胜的战斗中呢?
“还按刚才说的分兵!”多尔衮终于决定:“把李岩的人马围住再说。”
可是各部还没有分兵呢,李岩倒是先停下了。炮兵们立刻用短铁锹把阵地削平,然后开始瞄准清军的火炮。就是那五门四寸半的大炮,也被推到军阵的两角。趁着清军的火炮还在原地,他们必须以最大的火力来发射,才能削弱清军的火炮部队。
清军的火药,七成以上都是晋商们给卖过去的,所以还是明军的火药配比。李岩根据清军的火炮大小,也能判断出清军的火炮是能打到两里远的。不过他的火炮想要准确发射,也必须要在两里以内,所以他不得不让部队前进到距离清军六百步的距离。为了让后面的两个军阵中的火炮也能发挥作用,李岩所在的军阵距离清军更是只有四百步的距离。
为了防止清军的火炮袭击,他下令,让士兵们就地挖土装袋,构筑掩体。但是这毕竟需要时间,这个时间就只能让部队硬抗了。
李岩这边是早有准备,所以先行开炮。“轰”,“轰”的炮声又响了起来。不过这次倒是没有多么密集了,都是火炮在各自射击,调整角度之后再继续发射,三门炮对付一个目标。
当一枚炮弹从清军炮兵的附近掠过的时候,清军的炮兵还没有什么反应,都在紧张的装弹药,准备发射。敌人的军阵,也处在他们火炮的射程之内。他们的目标是敌人的阵列,再强悍的部队,被炮弹轰击几次之后也会崩溃的。
“轰”,“轰”的炮声越发密集起来。炮弹在双方的阵列中乱撞,每一枚实心弹都能造成十数人的伤亡。李岩这边某一个地点的士兵一旦被打倒,士兵们就会优先在这个地方垒起掩体,他们知道火炮调转角度需要时间。而且他们垒的掩体很厚实,每层都有四个沙袋,基本能消耗掉炮弹的大部分能量。即便是沙袋被打塌,他们也能迅速再垒起来。
而清军在炮兵后面列阵的部队,则是损失惨重,炮弹总是在他们周边飞行。在几次伤亡之后,那里的士兵被调离,免得出现更大伤亡。
虽然清军也见过李自成的部队垒掩体,可是那种一两层的单薄掩体根本挡不住他们的炮弹,所以清军从上到下都没有想过要利用这种没用的东西。现在看到李岩的部队在用,才知道这个东西的好处。
不过他们知道的有些迟了,现在他们也找不出那么多的袋子来。而且似乎李岩的部队也不是以打击他们这些兵丁为目的,而是在找乌真超哈营的麻烦。
第五百五十五章 炮战()
清军的火炮发射速度也很快,他们毕竟是被洋人直接教授过的。超快稳定更新;本文由。。首发不过他们还没有用提前装好的发射药包,而是依然用药匙往里舀火药。只是药匙是定量的,一勺就是一斤,所以是按几勺来算计装药量的。因此他们的发射速度还是比不上李岩炮兵的速度。
不过清军的准确度还不错,前期几炮,几乎每次都能打在李岩的阵列中,给李岩的士兵造成不小的伤亡。不过在一会儿之后,清军的火炮就没有多少威力了,因为李岩的士兵们在炮弹的方向上垒起了掩体。而清军的火炮因为受到李岩火炮的干扰,又是四轮炮架,所以很难调转角度。
李岩的炮兵倒是越打越准。清军的火炮本来就不是以他们为目标的,所以他们的受到的干扰要少的多。每一次开炮之后,进过微调,炮弹就越靠近清军的炮车。
而且四寸半的炮兵组手中拿着李岩让亲兵给他们送过去的望远镜,能更精确的调整火炮角度。所以很快,清军中的火炮就有被击中的。
“喀拉”一声响,清军中的一门火炮炮车被打中,整个炮车都被打成了碎屑。在周围的几个炮兵捂着脸惨叫着倒下去,其他的炮兵则是连滚带爬的跑开了。他们都知道,只要有一枚炮弹打过来,那么下一枚也就快了。要是还待在这里,只要被炮弹捎带上一下,那不死也得重伤,谁敢呆在原地?
不过他们猜错了,李岩的目的就是摧毁他们的火炮而已,对于他们这些炮手,并没有多大兴趣。这门建功的四寸半火炮,立刻就转向,向另一门敌人的火炮发射炮弹。
石廷柱和马光远两人先后急匆匆的来到凉水河北岸多尔衮的营帐中。多尔衮在李岩的火炮开炮之后就退过了凉水河,因为他们看到李岩的火炮射程不比他们的神威大将军炮短,作为大军的主帅,大清的摄政王,留在前方危险了。
“摄政王,”石廷柱半跪于地,汇报道:“李岩似乎是专门在对付咱们的火炮啊,前方已经有九门各式大炮被击毁了。”
马光远也是汇报道:“是啊,摄政王。我那里也是有十二门火炮被击毁。”
“大炮还能不能用?”多尔衮皱眉问道。
石廷柱首先回道:“两门炮耳被打断,一门炮管被击中,已经开裂不能使用。其他六门都是炮车被毁,大炮尚且能用。”
“奴才那里有四门大炮损毁不能使用,其他门依然完好。”马光远接着汇报。
多尔衮松了一口。火炮可是重器,尤其是在攻城的时候,作用尤其重要,损失一门都可惜。不过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损失还不算重,大部分只是炮车被毁而已。
“把备用炮车推上去,装好继续发射。”多尔衮平静的吩咐着。他虽然得到报告,说李岩在建营垒,火炮的效果并不怎么显著。可是他还是觉得,他的百余门各式大炮,一定能给李岩造成重大杀伤。即便李岩的部队不奔溃,那也能消耗李岩的弹药,一支孤军,能带多少弹药?
石廷柱解释道:“禀摄政王,只有寥寥几辆备用炮车,不够用呀。而且大炮重达数千斤,战场上弹丸横飞,实在是不易后运。”
“蠢货!怎么不多带些炮车出来?!你们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