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风云起-第26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别说,这些榆园贼藏着的东西还真不少,金银倒是不多,不过两三万两而已。粮食倒是不少,足有近十万石,这些粮食也能让他们稍微宽松一些了。虽然河北这一片地方不大,可是人口却不少,安置百姓,提供粮种,还有供给士兵,这些消耗都非常巨大。有了这些粮食,他们就能轻松的渡过春荒期了。
第五百三十一章 大战之前()
这次还是田见秀亲自过来和李岩谈,毕竟李岩已经占了占据了彰德府,太行八陉中已经占去了一半。要是李岩还继续向北扩展的话,他们想要两路攻打北京的计划要么搁浅,要么就只能提前和李岩开战。所以他得先和李岩做好沟通才可以。
和李岩打了几次交道之后,田见秀也知道了李岩不喜欢客套虚辞,所以只是寒暄两句,就把这次的来的目的说清楚了。
李岩想了好一会儿,才说道:“以真定为界,北边你们可以走。”
田见秀也皱眉想了一会儿,才盯着李岩,严肃的说道:“李兄,井陉口,我们一定是要走的。”
“当然,我说的就是包括井陉口。”李岩笑着说道:“我下一步的计划是向东,取山东,和你们没有冲突。当然,这要看你们有没有诚意了。”
田见秀终于有了笑容,他还以为李岩不让他们走井陉口呢。那样的话,他们就只能是两败俱伤的结局,反而让朝廷得了便宜。而且李岩去攻略山东,还能把南方有可能过来的勤王援军给挡住,更是对他们有利。
他保证道:“李兄放心,我们现在的目标是北京。不过,等北京一下,这朱家朝廷就算是亡了。到那个时候,我们对李兄可就不能再听之任之了。”
李岩悠闲的喝一口茶,说道:“田兄就这么自信?太原,大同,宣府,居庸,这些可都是重镇险关,你们就能轻松拿下?”
“哈哈哈,”田见秀大笑,说道:“李兄这是装糊涂啊。连李兄这样的身份都反了,难道那些没有粮饷的兵将们还能奋勇敢战不成?大明的气数尽了,全天下的人都看出来了,都在等着继续给新朝效力呢。西安可是孙传庭当巡抚的时候刚修过的,防备比开封也不弱,还不是开城投降了?这是大势,李兄你还要三思,要是一味逞强的话,只能葬送了那些麾下兄弟。”
李岩好奇的问道:“你们新朝想好名号了吗?还有,李自成做了皇帝,他给田兄和刘宗敏这些老兄弟什么爵位呀?”
“现在告诉李兄也无妨,开年的时候就会昭告天下。”田见秀回道:“新朝取名大顺,我们这些老兄弟都会封侯。”
“啧啧啧,”李岩咂着嘴摇头,说道:“他当皇帝,你们这些老兄弟才封侯?就算不给个郡王的封号,怎么也得封个国公吧?太小气!田兄,太委屈呀。”
田见秀依然笑容不减:“李兄也不比挑拨我们的关系,这些都是大家商量好的。天下这么大,等我大顺一统天下之后,我们自然会是王、公。倒是李兄,自成可说了,只要你愿意投效,他可以把江南富庶之地封给你,赐王爵。”
李岩根本就不信这个说辞,连手下的老兄弟都不封公,还给他封王?再说了,他也不稀罕那个什么王爵。
“唐高祖是唐国公,定国号为唐。宋太祖发迹与宋州,取国号为宋。你们这大顺,作何解啊?”李岩转移话题,有些探究的问道。
田见秀却是笑而不语。他当然不会说,这是宋军师的建议。“十八子,主神器”,这是说李自成能当皇帝。而刘伯温的语言“遇顺则止”,那就是说朱明遇到大顺就亡了,所以国号自然是大顺了。
李岩见田见秀故作神秘,于是又问道:“田兄,你们打算什么时候开始东征呀?”
田见秀见李岩没有接受的意思,也就不再劝诱。回道:“我来的时候,部队已经在准备,估计这个时候已经渡过黄河了。等自成登基了,就会亲率百万大军东征,李兄不会等的太久。”
李岩点头:“好,希望你们能遵守承诺,不要入我的地盘。”
“也希望李兄能够遵守承诺,不要阻挠我军东征。告辞了。”
田见秀的使命基本完成的不错,于是也不多留,向李岩告辞之后就快速的返回陕西,好让早些定下进军方案。
等田见秀走了,李岩也快速的准备起来。他没有想到李自成的东征会这么快,登基之后就马上御驾亲征,还真是有些开国之君的气魄。
田见秀透露说,李自成会带百万大军亲征,那么李自成留在陕西的野战部队应该就没有多少了。所以他可以把河南内地的部队多抽调一些出来,趁李自成全力对付官军的时间,把山东拿下来。
山东遭到清军的破坏相当严重,多数府县都被攻破,守军不是投降就是被杀,百姓也被掳掠去了不少。此时的山东守备虚弱,百姓不安,只要他能恢复秩序,应该很快就能安定下来。
至于李自成,他现在还不太担心。这一路东征,困难不在少数,尤其是那几个边关,可都是精锐。就算边关都投降了,北京城也够李自成啃一段时间了。而且自己占了山东,李自成必然会分兵过来防备,北京就能坚持的更久。
徐州的金声恒是左良玉的部下,不敢来和他作战。南直隶的黄得功,刘良佐,他也没放在心上。他们除了要镇压各地的造反之外,还要防备左良玉。他们要是敢来和他作战的话,他也不见意先把他们击溃。现在的在训新兵就有六万,而且他现在能集结的部队有五万之众,任何官军他都不会放在眼里。
他现在还需要等的,就是部队的火炮了。其他的弩箭,长枪,长刀,盾牌,虎蹲炮都足够使用了。锁子甲虽然依然紧张,不过扎甲也够士兵们穿戴了。现在唯一缺的,就是火炮。
火炮的铸造有自己的规律,不能乱来。虽然他采用了铁模法铸炮,但是还是要在火炮的冷却,抛光,钻孔,检验等步骤上花费足够的时间,以便能让火炮的成品率维持在高位。要是一味追求速度,那对于原料和时间都是极大的耗费。
李岩没有对火炮坊下令催促,还是让他们按照预定步骤,有条不紊的生产。但是他却首先开始了对部队和粮草的集结。
他将粮草运到归德和濮州存放,内地没有匪患的部队,除了县城留下百人担任防守部队之外,其他的部队都被集中起来。而与陕西、湖广接壤的边境部队,则是抽调一半到三分之一不等。
一场大战,正在缓缓的逼近。
第五百三十二章 怪诞()
正月初八,刚刚登基为大顺朝皇帝的李自成,就带着部队从西安出发,亲征北京。。xm留守西安的还是田见秀,看来李自成是决心让田见秀一直与李岩打交道了。
百万大军渡过黄河,没有直进太原,而是沿河向南北进击,把太原周边的官军都解决了,才向太原进发。同时让刘芳亮带兵南下,收复晋南之地。李自成和刘宗敏带主力进攻太原。
山西巡抚蔡懋德本来打算在平阳整顿河防,想把李自成挡在黄河沿线。可是去了之后发现士兵们没有粮饷,士气低迷。于是请两位郡王捐些粮饷,结果自然是一文钱都没有拿到。
河防既然守不住了,而且晋王又急着让他回去守太原,于是他只好返回太原。可是却被巡按御史弹劾,说他擅自放弃平阳,还被崇祯给免职了。真是做事的不如动嘴的,让山西官员们大为失望。
不过蔡懋德还是忠心,新任的巡抚没来,他还是尽力守城。等李自成的大军到了太原城下,晋王也终于大方了一下,拿出三千两银子,招募死士杀贼,可是这钱却被山西提学给截留了,这下守军更加不愿意死守了。终于,二月初八日,守军开门投降,太原不战而下。
山西百姓早就知道李自成不杀掠,不奸淫,还不征收税赋,所以都是对李自成热烈欢迎。可是部队总是要吃饭的,不向百姓征收,就只能向官绅伸手了。
在陕西的时候,那些官绅就不配合,让他们自己报捐输,一个个小气的很。但是大刑一上,就一个个慢慢的往出吐,挨一顿刑,就多交一些出来。所以他们来了山西也就不客气了,直接任命地方官员,然后让他们向官绅富户筹集粮饷。一时之间,太原各个衙门都是惨嚎连连,那些富绅人家则是每天都向军营里送银钱粮米。
李自成一面等粮饷充足,一面休整部队,就在太原先停了下来。
北京的崇祯终于收到了李自成称帝,并且渡河进攻山西的消息,那是又气又急。张献忠不过称个王,李自成居然直接称皇帝了,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可是不可忍归不可忍,他也没有其他的办法呀。
数一数他手里的兵将,只剩下大同、宣府、山海关这些边镇兵将了。大同,宣府要阻击李自成,自然不能调动,就剩下关外的吴三桂了。可是宁远以南还有好几座新筑的城池,里面还有十数万百姓。更关键的是,这吴三桂一撤,就等于是将关外之地全部送给了清国,这个历史责任崇祯可不敢背负。
于是他想出了另一个办法。正月十三的早朝上,他感叹时局艰难,对不起列祖列宗,准备御驾亲征,与闯贼决战,安定社稷。就算是战死沙场也没有怨恨的,不过是死不瞑目而已。
朝中大臣们一听,就赶紧一个一个的说愿意替代皇帝督师,给陛下分忧。不过朝臣们的请求都没有被崇祯同意,等李建泰上前请求的时候,崇祯却是答应了下来。
崇祯也是没有办法了,这李建泰有没有领军的能力暂且不用说,这个他都不考虑了。关键是李建泰是山西曲沃人,是大富之家。他现在是无钱无粮,也终于把主意打到大户的身上了。
李建泰也想的明白,流贼既然已经到了山西,那他老家的钱财与其让流贼给抢去,还不如拿出来做军资,博一个急公好义,毁家纾难的名头。于是他也就慷慨陈辞,爽快的答应了下来。
正月二十六,崇祯亲自给李建泰送行,并且下敕书和赐尚方剑,让李建泰便宜行事,俱不中制。这权利可是比杨嗣昌等人大的多了,当年最多也就是能杀个副将,参将以下的武将。现在是形式所迫,给了李建泰全权,不但武将,就算是巡抚总督,也可以一刀砍了。
这要是在十年前,哪怕是五年前也还能有不小的威慑力。那个时候的文臣还能指挥的动武将,可是现在,文臣连个亲兵家将都没有,又不能给军兵们发出粮饷来,根本就没人听他们的。就算是把督抚大员都砍了,也是无济于事。不过是崇祯还没有意识到,或者说不愿意相信这个事实而已。
李建泰离京,就带着三千京营南下保定。朝廷众臣的意见是,北边有宁武,大同,宣府,居庸等关隘和重兵,流贼必然不敢走这条路。所以流贼的攻击方向,只能是从真定北上,因此保定就成了关键之处。
京营因为瘟疫兵力大减,所以崇祯只能拨给李建泰三千人马。同时许诺,要是流贼势大,可以调集边关的边兵去支援,让李建泰赶紧募练新军,加强保定的防御。
这就是文官的一厢情愿了,他们只知道什么避实击虚,声东击西的谋略,却是不知道具体在什么情况下运用。现在是李自成强,朝廷弱,他自然不会避实击虚,反而是会主动寻求决战,消灭朝廷的军队,而后再去攻取北京孤城。
不过很不巧,李建泰还在北京呢,曲沃就被刘芳亮占领了,不过是朝廷消息闭塞,不知道而已。
等李建泰一走,崇祯就又提出了让吴三桂来关内剿贼的事情。前几天他就提过,不过是提出让吴三桂带五千精兵过来,其他的兵将还留守关外。可是他也没有下旨,而是让朝臣们商量。
而崇祯手下的大臣们也都知道他的作风。但凡有一点儿风险的,皇帝都是会撇清的一干二净。从陈新甲议和,再到孙传庭战败,罪过全都让臣下担着了,谁还敢出头呀?
大臣们充分发扬拖字决的威力,反正就是商量嘛,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拖着就是了。皇帝不拍板,他们也没有结论。都是爱惜羽毛的人,最终目的,就是不能让“将国土拱手送与敌国”的罪名落到自己头上。
这一拖,崇祯等不急了,再等下去,山西就全部陷落了。于是他只好自己拍板,让吴三桂撤回关内,来山西助剿。
可是放弃宁远不是一句话的事。军队有不少是辽东人,总要安抚吧。关外的百姓,也不能都丢给清国,也要有安置的策略吧。放弃宁远之后,就剩下一个山海关了,兵力重新调配这也需要计议吧。总之这一个个的问题,让吴三桂弃守宁远的事情一直都在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