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清-第8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据探子来报,东路清军已经和圣姑、宋之清领导的江右义军接战了数次,圣姑不敌已打算退守枣阳。刘之协部早先被清军陈祖辉、马铭勋部重创,肯定不敌,退却是早晚的事儿。樊学明等人在清军的进逼之下,肯定也会向东运动。”
李克青听叶文泰提醒,此刻也才反应过来,身上惊出一身冷汗,不知不觉中自己差点儿着了清军的道儿,看来清军内部还是有不少能人的。
自己先前与清军几次作战都是大胜,心中不免小瞧了这个时代清军的战力,犯了骄兵的毛病。
李克青面无表情道:“咱们引以为凭仗的坚城襄阳现在可不是什么宝地,弄不好咱们全军都要被折在这座‘四战之地’!”
李克青说襄阳府是四战之地也不无道理,自古以来襄阳就是南北经济文化的叠之地。杜甫曾有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到洛阳”,白居易诗曰:“下马襄阳郡,移舟汉阳驿”生动地叙述了襄阳“南船北马”、地处各方交通要道的经济军事地位。
而襄阳府出于南阳盆地的南端,南阳盆地本就是关中、汉中、湖北与中原四者之间的一个要道,四面都可进入,四面都可出击。因此,襄阳这座重镇在历史上就形成了南北双方对峙的前站。
现在如何摆脱清军的围堵成了军事会议的首要议题,正当所有人绞尽脑汁议定应对清军围剿的时候。
一名探马信使入内禀报道:“禀大将军,城西六十里处发现打着刘之协、樊学明等旗号的大队溃军,人数不下两三万人,此刻正往襄阳城疾驰而来!”
众人还没反应过来,报信的信使刚出门,接着又有一名信使入内禀道:“禀大将军,城东五十里峪山处,发现大股打着圣姑旗号的义军,人数不下万人,正往襄阳城赶来!”
第一百三十一章 争执不下()
这不明摆着其他几路义军要来襄阳府避难吗?按照历史上白莲教起义军正面不敌清军后,多是进山打游击,避实就虚与清军纠缠。
并且依靠流动作战给予清军重创,根本不会像此时这样逃到自己所在的襄阳府。
正因为自己这只蝴蝶动了动小翅膀,改变了历史进程,不仅导致白莲教起义提前进行,而且还导致这些义军再战斗失利之后纷纷想进到襄阳府,谁知这正好中了清军下怀。
接下来,“总教师”刘之协、“小明王”樊学明、“圣姑”韩冰儿的使者纷至沓来,要求李克青看在同为义军的份上,让他们进襄阳城补给、暂避清军兵锋。
让圣姑韩冰儿部进城,李克青自然没话说,于公于私那都是百分之百举手欢迎。不过,让其刘之协和樊学明进城那就另当别论了。
对于是否放其他各路义军进城,光复军内部也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一派认为天下义军本就是一家,都是为了反清大业这一共同的目标而与满鞑子干。若是在他们落难之时为了些许私利,不放他们进城,岂不让天下人寒心,失去了天下反清志士的支持。光复军也落得个见死不救、难成大事的名声,与往后的发展不利。
再者,多一份力量,就多一分与满清相扛的机会,若是没有其他义军牵制清军,与光复军一道共同反清,单靠光复军自己,也是独臂难支。
因此,应该放其他几路义军进城,团结一切力量共抗满清。
另一派则认为其他几路义军互不统属、人员鱼龙混杂,什么人都有,入城之后难免会惹出一些事端。其结果很可能会造成和光复军之间的冲突,或者在城中扰民引起动乱,更加不利于团结抗清,若是一个把控不好,造成内乱,反而与大局不利。
再加上襄阳城是光复军打下来的,凭什么平白就让他人进城分好处,这些人进城之后可是多了几万张嘴,对于光复军后勤的压力可谓不小。
一时间,两派各执己见,争论不下。
李克青坐在主位上一言不发,默默听取两派的说法。其实,仔细想来,两派所言都各有各的道理和利弊,可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不过,李克青却有他的想法,这个想法自起事起就已经在李克青的脑海的酝酿了很久,那就是率军离开湖广,自成一片天地。
荆楚大地虽然人口稠密、物产丰富,俗话说“湖广熟,天下足”,按理说李克青可以凭此为基业,据两湖以窥天下,立不朽之功业。
可实际情况却是两湖地区却和襄阳府一般,乃是四战之地,除西北面有秦岭、巴山等群山阻隔,大军难以通行之外。
若以湖北为基业,北边襄阳、东边武昌、南边荆州都是四通八达的交通要道,根本无险可守,清军可以从两广、重庆、四川、河南、江西、安徽等地四面张网,活活困死光复军。
饶是湖广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商业发达也不足以与全中国抗衡,假以时日,结果注定是失败的命运。
再加上湖广地区起义军过多,互不统属,内部山头林立,除非李克青采取强硬手段强行收编这些起义军,不然根本无法拧成一股绳,反而会阻碍光复军在湖广的立足。
除非有一个稳定的内部环境,否则强行收编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肯定行不通,还会导致起义军内乱。
因此,当今日面临是否放其他义军进城的两难境地的情况下,光复军游龙入海,离开湖广打出一片自己的天,再次被李克青提上了日程。
眼见两派人马仍在喋喋不休,争执不下,一直默然不语的李克青忽然起身,两手向空中虚按,示意安静。
见大将军起身,两派人马瞬间不再吵闹,全都静下来等待李克青定夺。
李克青低头扫视了一圈为入城的事争得面红耳赤的各级军政官员,用一种史无前例的严肃口吻道:“无论是否让其他义军进城,往后与咱们光复军也没多大关系了!传令下去,开城让各路义军进城!”
“大将军,你真的考虑清楚了?开城放其他几家义军进城后患无穷啊!”
支持不开城的刘信劝道。
“我意已决,开城!”
李克青的话没用半分商讨的余地,一旦决定那就是尘埃落定。
“大将军,方才大将军话中说,不管放其他义军进城与否与我等光复没有太大的关系,不知有何玄妙?”
张元松倒是听出了李克青话中有话,便一拱手问道。
其他诸如叶文泰、唐延敬等人也是听出了李克青话中的意味,此刻全都以一种期待的眼神望着李克青,希望从李克青口中得到答案。
不过李克青却不想将其想法过早公之于众,一是出于保密,怕清军得知自己大军的动向,提前做准备。二是出于军心的稳定,因为光复军成员中不少都是本地兵,若是忽然提出要去外省,出于故土难离的心思,难免影响军心稳定。
看了看满脸期许的众将,李克青嘴角上扬,略带深意道:“至于你的问题,到时候便知,不必多问!”
见李克青不愿意多说,张元松等人心知肚明既然大将军不说自然有他的道理,也没有再多问。
接下来,自然是议定刘之协、樊学明、圣姑等义军入城之后该准备的一应事项。包括划定临时驻扎地,划拨粮食、药物等辎重,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给入城的义军理个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让三家首领应下。
虽说到时候估计也没什么卵用。不过,若是真有些个不好解决的事情发生,拿出这些规制出来,还是能站在道义的至高点上,有理可凭的。
襄阳城西石门堡,刘之协和樊学明此刻合兵一处,驻扎在此暂且休息,被清兵追了一天一夜,全军上下又累又饿,精疲力尽。
从前天起,二人军中就断了粮,每日只能吃一顿掺入不少泥土的粗粮饼,根本不能满足一个青壮每日营养所需。
为此还发生了不少打家劫舍,洗劫村镇的恶性,虽然刘之协和樊学明想极力禁止,可是面对如此窘境,也只好任由士兵而去。
只是在打劫的时候,尽量以洗劫大户人家为主,万不得已就不去抢掠老百姓,要是老百姓不愿交粮,就强行裹挟有粮的老百姓加入义军,以壮声势再去洗劫其他地域。
营中几乎所有的兵丁全都面黄肌瘦,营养不良,逃跑都快没力气了,如果此时清兵攻至,刘、樊等人也只有束手就擒的份。
第一百三十二章 心思各异()
“刘兄,怎么派去襄阳府的信使还没回来,不会出什么意外吧!”
义军首领之一的樊学明奋力站起身来眺望远方,可是视野里除了一望无际的原野,根本就没有一丝人的影子,不免垂头丧气。
刘之协见状,安抚道:“樊兄勿慌,再等等看,兴许是在路上有事耽搁了!”
可左等右等,还没见使者回来,樊学明这会儿便坐不住了,不安道:“那李克青不会落井下石,扣下了咱们的使者,不让咱们进城补给吧!不然送信的人去了这么久怎么还没个音信?”
“那李克青本就是咱们混元教的天师,跟咱们义军都是同气连枝,咱们反清起事本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想那李克青绝不会见死不救。”
其实刘之协对李克青是否会开城门让自己进城补给,心里也没个底,此时劝慰樊学明全是为了稳住军心。
樊学明点点头,接着冷哼说道:“若是等到晚上还没有回信,那咱们就直接去襄阳城下叫门,看那李克青开不开城!”
刘之协闻言,暗地里不由鄙夷樊学明,这不就是赤裸裸的威胁嘛!不过你他娘的也太不自量力,就咱们这点饿兵,还想进襄阳城快活,且不论襄阳城有多坚固,李克青手底下的兵可不弱,到时候被李克青给一锅端了也未可知。
又过了几个时辰,眼看天就要全黑,若是在夜间被清兵追上,那可就全完了。
刘之协和樊学明再也坐不住了,正准备起身吩咐士兵拔营,却终于等到了信使回营。
“禀明王~!”
“禀总教师!”
两人的信使几乎同时到达,向各自的首领复命。
“李克青可同意放咱们进城?”
樊学明焦急的问道。
那名信使点头道:“李大将军的确同意让我军进城,并给予粮饷接济。不过却有个条件!”
“只要能让咱们进城,有持有喝,条件嘛!好说好说!”
樊学明听闻李克青同意让自己进城,顿时欣喜不已,想到连日来的苦日子终于熬到头了,还能进襄阳城逍遥快活,想起襄阳城花柳巷的窑姐儿,一股邪火就自下腹上窜。
那信使犹豫片刻,小心翼翼道:“李将军说我军进城后只能待在他给划定的区域,而且不得随意外出,若遇战事或者必要事务,我军还要听他指挥!不然,就没得谈!”
“什嘛!”
樊学明一听,心情顿时从从天堂到了地狱,心道李克青这不是变相的剥夺军权吗?自己辛辛苦苦
攒下的军队,就这样归于他人驱使,这怎么能行。
要是被当做炮灰怎么办,要是李克青借机夺咱们的兵权怎么办?
想到这里,樊学明一蹦三尺高,跺脚喝道:“不行,绝对不行,其他什么条件都可以答应,就是这一条,咱们义军的指挥权必须得在自己手里,谁也动不得!”
眼见进城的事儿陷入僵局,老奸巨猾的刘之协那双眼珠子转了转,顿时心生一计。
接着便将樊学明拉到一边低声道:“樊兄,事急从权,眼下清妖追赶甚急,要是在得不到补给,咱们都得玩完。咱们不如先暂且答应李克青的条件,等进城之后再与李克青谈条件,量他也不敢把咱们怎么样!”
樊学明盘算片刻,朝刘之协一伸大拇指,狞笑道:“好主意!就依刘兄所言,咱们先进城再说!等咱们进了城,量他李克青也奈我不何!”
说罢,樊学明就让信使回信,称已经答应李克青的条件,立马率部进城,让光复军做好打开城门的准备。
听说可以进襄阳城就有吃有喝,刘、樊二人手下的起义军队伍顿时像打了鸡血一般,快速朝襄阳城赶路。五六十里路,不到两个时辰就到了,颇有三国时曹军“望梅止渴”之功效。
黑夜中的襄阳城下,数万狼狈不堪的起义军队伍打着火把,在护城河外焦急的等待城内光复军打开城门,城上的光复军士兵的身姿清晰可见,想到能进城吃喝不愁,义军士兵们激动不已。
再等了约莫一炷香的时间后,襄阳西门洞开,吊桥被缓缓放下,一队大约数百身着重甲、全副武装的光复军士兵排成两列,立在门洞两侧,一股肃杀之气迎面而来。
接着,李克青带着一些光复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