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逆清 >

第65部分

逆清-第65部分

小说: 逆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梢徽盼扌蔚拇笸艚敉〔菝瘛⒐偕稹⒅斗肿樱浣峁呛鹤宓闹斗肿臃追鬃浞缦颍贤寰褪撬堑恼罚⒉辉俜纯埂�

    久而久之,辫子、衣冠之类的也就被视为细枝末节,只要满清统治者继续遵行犬儒伦理道德那一套就好。

    以至于吴三桂反清之后,在康熙后期、雍正和乾隆前期,基本没有大的反清起义,就算有也只是寻常的反对压迫、饥饿的农民起义,并没有很强的民族主义色彩。

    在经过一百多年稳固统治后,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满清就已经代表中华,甚至许多老百姓连当今皇帝不是汉人都不清楚。

    因此,仅仅单一的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大作用。

    而刘信提出“均田免粮”实行均等主意,也太过于理想化,就像后世的某某主义,无论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实现,不管哪朝哪代都会有阶级,有了阶级就会产生差异,就有富人和穷人,就会有财产多与少的问题。

    “均天免粮”忽悠一下无知百姓还行,遇到有些文化的士绅阶层,就会一下子被戳破。

    因此,这口号必须要经过多方综合、慎重定夺才行,不能随便简单的定位。

    李克青盘算片刻,忽然说道:“大家觉得‘驱除鞑虏,恢复中国,振兴华夏,平均地权’如何?”

    此言一出,在座的张元松思量片刻,尔后一拍大腿,站起来激动道:“这个我看行!既点出了满洲鞑子政权的非法性,又提出日后咱们振兴中华的目标,一个‘平均’二字更是为了广大下层百姓指明了方向!”

    当李克青将这十六个字的意思解释给众人听后,余下众人也都欣然点头接受。

    接下来,李克青一锤定音,直接宣布“驱逐鞑虏,恢复中国,振兴华夏,平均地权”这十六字为光复军的政治纲领,择日对外宣布。

    口号的事情确定下来之后,自然就要写一份伐清缴文,原本李克青打算让在场学文最高,秀才出身的范富学和张元松二人参详着写一份。

    可是两人却坚决不受,称他们的学识太过粗浅,这即将传檄天下的伐清缴文若是由他们来写,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要是写不好,平白堕了光复军的威风可就不好了。

    光复军中本就缺乏文官,除了他们两人外,其余的诸如曹国义、谢永康等人的笔墨功夫更是差了些,李克青自己更不用说,肚子里的墨水有多少他自己可清楚的很。

    正当众人一筹莫展的时候,张元松忽然一拍脑袋,然后似笑非笑的提醒李克青道:“哎呀!我想起来了,咱们这里还真有一人可以担此大任,他写出的文章定然可以惊天地泣鬼神,不输当世文豪!”

    “咱们军中何时还有这等人,我怎么不知道?”

    听张元松这么一说,李克青疑惑万分,也来了兴趣。

    “呵呵,此人最近刚入我军中,还没得将军大用,当年乃是一甲进士出身,且与当今袁简斋【袁枚】交往甚密,可谓当世不多得的大才子呀!”

    “跟大文豪袁枚交往甚密,还是进士出身的大才子?”

    想到这里,李克青还真想到了一个人,此人也的确就在自己军中,那就是已经被李克青逼降的原襄阳知府顾駉。

    “你说的可是顾駉?”

    李克青试探着问道。

    “不错,就是他,若是让顾駉来操刀,再合适不过了!”

    让顾駉来操刀伐清缴文的确是个好主意,先不说文笔怎么样,如果让前襄阳知府为自己写伐清缴文,不仅可以彻底断了顾駉的后路,而且可以起到一个活生生的带头作用,号召更多身处满清阵营的知识分子前来投降,对满清朝廷的震动和士绅阶层的打击可想而知。

    心念及此,李克青打定主意道:“好,这伐清缴文就让顾駉来写,赶快派人传顾駉来大堂!”

    一炷香后,顾駉就被士兵带上了大堂,在如此多光复军高层的注视下,显得有些拘束。

    此刻,顾駉早已没有了当初襄阳知府的官威,脑袋上的辫子也被人剪断,不知道是因为烙字的缘故还是剪辫子的原因,整个人看起来有些颓废,穿着一身平常的儒衫,晃晃悠悠的踏进了大堂。

    “不知将军召顾某人前来,所为何事!若是无事,老夫还要回去整理诗词文稿。”

    一见李克青,顾駉纳头便拜,不过言语间却表达了对李克青不反对不合作的态度。

    哟~!还想学印度阿三‘甘地’跟我来个不抵抗不合作?李克青不由暗地嗤笑,嘴上却称赞道:“听闻牧园【顾駉表字】兄才高八斗,乃是进士出身,在当今文坛颇具名声,因而在下想请牧园兄亲自操刀为咱们光复军写一篇伐清缴文如何?”

    “什么,伐清缴文?”

    顾駉一听,差点晕倒过去,自己被迫从贼本已经失了气节,如果再操刀写这么一份讨清缴文,那就是罪上加罪了,连忙惊叫道:“使。。。使不得,这伐清缴文,我死也不会写的。”

    “是吗?”

    李克青一听就来了火气:“这缴文你写也得写,不写还得写!”

    说罢,就命人将顾駉押到早已准备好的笔墨纸砚前,命其撰写缴文。

    “这。。。,这叫我怎么写嘛!”

    顾駉坐在桌前哀声叹气了半天,愣是半天不动笔。

    张元松见状,便上前悄悄劝道:“牧园兄,事已至此,也只有向前看了,这缴文若是不写的话,将军震怒之下,谁也救不了你,你还是好自为之吧!”

    当年寒窗苦读的经历历历在目,在官场几经沉浮终是坐上了正四品襄阳知府的位置,就这么去了,真是亏大发啦!对了,还有自己精心变攒的诗集文稿也都还没有装订成册,对外印发,俗话说‘人过留声,燕过留名’,自己怎么能就这么轻易死去,什么都不留下呢?

    还望李克青真能成事吧!反正自己已经从了贼,身上也被永久打上了印记,这辈子跟大清已经无法共存了。

    “唉!这缴文我写!”

    经过一番天人交战,顾駉叹息一声,终是动笔了。

    不到半个时辰,洋洋洒洒上千字的伐清缴文就新鲜出炉了!

第一百零五章 非常手段() 
今奉天讨胡,总统天下水陆大师兴汉讨虏大将军李,檄告天下文武官吏军民知悉:慨自有明失政,三桂启关,满洲乘我内虚,雄据京师,混乱中国,窃取神器,汉家始覆。强令剃发,变人为禽兽,胡衣猴冠,变我中国之冠裳,以夷变夏,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

    兹彼夷君无道,君昏臣暗,屠我汉人,淫我妻女,虏遂奄然高踞,骄吸民脂,浸淫百年,汉族义师,屡蹶不起,吏酷官贪,苛政横征,民怨于野,商怨于涂,工怨于肆,天怒人怨,人神共愤,天地之所不容。

    。。。。。。。

    今吾兴汉讨虏大将军李,伐暴救民,顺天应人,维我四方豪杰,共襄义举,檄示布间,告庙兴师,克期进发。调集水陆官兵百万,直捣燕山,横扫漠北。义旗一举,云集响应,共雪人神之愤。

    凡我汉族,宜当各勉尔力,揭竿起义,敢有背汉从虏,据险扼隘,抗我大汉王师,本将自当亲率铁骑,犁庭扫穴,鸡犬不留。千古勋名,争之顷刻。布告下天,咸使闻知。

    “这篇檄文,气势磅礴,有理有节,让人读过之后不免热血上涌,产生共鸣!好,很好!”

    虽然李克青的肚子里墨水不多,不过这檄文的好坏自然还是听得明白,当张元松当着大家的面儿堪堪念完后,李克青当即称赞了顾駉一番,连连叫好。

    “这檄文的事就定下了,范富学你立马就安排人手将檄文多加印发,传檄四方。”

    檄文和口号的事情告一段落之后,李克青便开始着手准备整编、扩充军队的事儿,火器专家王茂桢也被打发到了刘湾村火器基地,与宋典父子一道合作制造西洋火器。

    一千多清军俘虏也被带到了谷城县,加上这些日子,光复军声名鹊起,不少四方贫民、流民等下层百姓纷纷闻风而动,拖家带口的赶到谷城县,要求加入光复军,期间还有不少谷城本地人也加入了光复军。

    但是这样一来,问题就来了,很多青壮并不是单枪匹马加入光复军,而是全家老少都来了,而且加入光复军的初衷大多都是为了全家吃上一口饱饭,要是只许青壮加入了军队,青壮的家人怎么办?难道一起收留吗?

    如果不能让其家人也跟着有饭吃,那么这些新加入的青壮也不会安心留在军中,战斗力肯定会大打折扣。

    还有就是不少谷城本地人也许为了吃饱饭,也许是因为其他一些原因加入到了李克青的光复军,日后若是光复军战略转移,转战其他省份,这些本地士兵能否与家人别离,跟着大军转战也是一个问题。

    试想,若是有一天为了战略计划需要放弃谷城乃至离开湖北,要是手下的士兵不肯离开家乡,或是害怕留守的家人遭到清军报复,士兵大面积逃散或者哗变都是有可能的。

    当这些问题摆在李克青的面前,因为李克青起事,先前的蜂窝煤和生铁的生意已经停歇,没了之前那样的收入,不仅要养活军队还要养活这些家属,这压力可不是一般的大。

    思前想后,李克青倒是想到了一个好法子,只是这个法子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明末的流贼。

    那就是将军队的家属整编成营,像军队一样实行军事化管理,眼下在谷城县将一些原本属于士绅地主的土地交给这些家属耕种,以自给自足。

    若是以后大军需要转移,那么这些人也要跟着大军一起走,编成后营,说通俗点也就是变相的裹挟百姓。

    此方法也不稀奇,历朝历代农民起义之初,大多就沿用此法,例如明末李自成、张献忠等流寇,还有太平天国等都是通过裹挟大量百姓从军,

    在起事之初,这种办法有许多好处,一来可以壮大声势,造成人马众多的假象,二来可以破坏满清统治的根本,如蝗虫过境一般,破坏满清在当地的统治根本,也就是人口,第三就是可以使将士用命,因为将士的家属都在后营,为了家属安危和生存,前线的将士焉能不用命!

    不过这裹挟的手段也只能在起事刚开始的时候使用,因为裹挟百姓也有不少坏处,对于起事者的名声,军队作战的机动性等都有不小的影响。等到有了稳固的地盘,这手段自然就不能再用了。

    当李克青把他的想法告诉张元松的时候,张元松却非常反对。

    “自古从未有流寇能成大事者!远的不说,这前明的李自成、张献忠等人都是如此,要是真的裹挟百姓,将军不仅名誉扫地,而且就沦为流寇,于事无补!”

    “现在的情势,相信你也看的很清楚,咱们四面都是鞑子,军队不过几千人,咱们相比起满清鞑子来说太过弱小,要是不用非常的手段,壮大自己,咱们最终也是死路一条,推翻满清,恢复中国也只是镜花水月!”

    虽然李克青也不想用这一被人诟病的招数,可是自己当下并没有稳固的大片地盘与满清王朝王对王、将对将。而且如今的形势是满清千倍万倍强于光复军,统治根基稳固无比,要想夺取整个天下,推翻满清辫子皇朝,必须要行非常之手段,哪怕被天下人唾骂。

    “你说的是有些道理,可是我还是觉得这个法子不甚妥当,是否能再想想有其他什么好的办法?最好少惊动百姓为好!”

    对于李克青的想法,张元松口气开始有所松动,可还是有些犹豫。

    李克青见状,心道:“要是当年满清入关都像你这样想,那天下就太平了,汉人也不为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

    李克青暗自抱怨了几句,不过面上仍然继续劝道:“这也只是权宜之计,要是咱们往后有了稳固的地盘,自然也就不需要再行此手段了!”

    “好吧!既然如此,就按照你说的办吧!不过,要是有百姓不愿意加入,咱们也不能强求,只能手下那些愿意跟我们走的百姓。”

    张元松也清楚李克青所说的正是现在光复军所遇到的实情,除了李克青的办法,眼下的确也没有什么好的主意。

第一百零六章 阶级斗争() 
李克青的政策颁布之后,谷城县县衙门前,招兵的队伍就排成了长龙。

    四处而来的流民、失地农民纷纷涌至报名点,就连前几日在大火中失去家园的部分谷城本地居民也都积极热情的参与其中,他们如今已经什么都没有,与其没吃没穿的等死,不如加入光复军先活命再说。

    除了全家吃饭管饱之外,李克青还规定了只要是家中有青壮参加光复军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