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1644-第9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此人天生一副忠肝义胆,在整个明朝末年,可以说是为数不多,以国家民族大义为己任的高级将领了。
黄得功作战勇猛,身先士卒,三十岁便升为副总兵官,分管京师的卫戍部队。
崇祯十一年(1638年),三十二岁的黄得功,率领禁军跟从总管熊文灿,到舞阳去镇压农民军,鏖战在光山和固始之间,他所率领的那部分军队,战功最为显著。
之后八月又随从熊文灿,在浙江的吴村和王家寨,镇压农民军将领马光玉,再次取得大胜,为此朝廷下诏加封他为太子太师(从一品),署总兵军衔。
崇祯十三年(1640年),黄德功跟从太监卢九德,在板石畈打败农民军,迫使农民军首领革里眼等五营兵投降。
崇祯十四年(1641年),以总兵的身份同王宪分别护守凤阳和泗州的皇陵。
同年,黄得功驻军定远,张献忠攻占桐城,挟持营将廖应登到城下诱降。
黄得功与刘良佐联合兵力,在鲍家岭打败闯军,黄得功在战斗时中箭伤了脸,反而更加勇猛,同贼兵转战十多天,他领导的那一部,所杀伤的敌军数最多。
崇祯十五年(1642年),黄得功移守庐州,农民军攻陷庐江、凤阳两郡县。
黄得功奉皇命在定远县镇守,当时张献忠匪帮暗藏在英山县、太湖县之间,黄得功用五千骑兵前往镇压他们,在石牌与他们相遇。
有了之前的遭遇,张献忠对黄德功很是畏惧,听闻来人是黄德功,根本不与之接战,而是转身就逃。
黄得功领兵一路狂追,与张献忠本人最近的距离,甚至不到一尺左右,黄德功想要活捉对方,所以没有释放冷箭射杀,结果阴差阳错之下,反而被对方逃掉。
最终黄得功只接管了张献忠所抢掠的一万多平民百姓,命令他们各自回到家乡,把武器、辎重收归朝廷。
崇祯十七年(1644年),黄得功又讨伐平定叛将刘超,被封为靖南伯。
崇祯十八年(1645年),年仅三十九岁的黄德功,于九江境内击溃左梦庚叛军,并及时率军回援南京,被朱由检再次加封为靖南侯,与李鸿飞的爵位平齐。
黄德功一路的升迁速度,算得上是一个奇迹,而且他可没有李鸿飞那个“神仙”身份作为掩护,除了凭借一股子不要命的狠劲外,剩下的或许就是对大明皇室的忠心了。
这样的莽汉,而且还绝对不会背叛大明皇室,朱由检用起来,甚至比李鸿飞还要放心不少,怎么可能不让他一路顺风顺水。
就连那嗜酒的毛病,都被特意准许,搞得黄德功手下的亲卫营,每次上战场前,都要每人干一大碗百酒,这些喝过酒的士兵,作战确实勇猛,但伤亡往往也比其余部队大得多。
在李鸿飞看来,这哪里是打仗,分明是借酒闹事。
所以李鸿飞的第一集团军,在颁布禁酒令的时候,甚至还会拿黄德功做反面教材。
反面教材归反面教材,但黄德功资历摆在那里,就算李鸿飞在场,都得恭恭敬敬称一声黄太师(太子太师),他在议事大厅插科打诨,谁也拿他没辙。
“黄司令,您若不愿意听,可以随时离开,不过这里是会议室,还请不要打扰大家商讨军情。”史德威一脸严肃地对黄德功说道。
这时候史德威必须出言,挽回他这个联军总指挥的面子。
“呐。。。。。。。不是我要走的啊,是总指挥大人让我出去喝酒的,马士英你先在这里开会,完事儿了告诉我一声就行。”黄德功才不讲什么面子,史德威刚一开口,他便借势闪人,一边走还不忘嘀咕道:“小屁孩,官不大,架子倒不小。。。。。。。。”
整个联军之中,也就只有史德威能直言顶撞黄德功,同样也只有黄德功,才会称呼跟他年纪差不多大的史德威为“小屁孩”。
因为黄德功跟史可法是以称兄道弟,史德威按照辈分必须得叫他一声叔叔。
整个会议室里的将军,被一句“小屁孩”,给弄得忍俊不禁,原本严肃的作战会议,似乎一下变了样。。。。。。。。。。
少了黄德功,会议还得继续进行,而对于黄德功的离开,史德威并不在意,说白了,只要对方在打仗的时候听指挥,身为晚辈的,丢点面子根本无所谓。
而且此次会战,水师才是主力,就算陆战方面,也以第一集团军为主,黄德功的第四集团军,将作为预备队,随时补充各处战场。
这也是黄德功郁闷到想喝酒的根本原因,史德威为了避免黄德功当场发飙,让自己难堪,早就提前给对方打过招呼了。。。。。。。。。。。。
一个以冲锋陷阵为主的将军,如今让他作为预备队留守,黄德功心情能好才怪。
不过马士英倒是对史德威这个留守任务,相当满意,虽然明军这段时间连战连捷,但在马士英看来,那是清军主力还没到。
如今豪格一下子带来了三十万大军,真要让第四集团军顶在前线,那这仗就有得打了,毕竟并不是所有明军将领,都像黄德功,郭胜那般好战。
没有黄德功的捣乱,陆军的作战部署很快下达完毕,至于水师,却遇到了比较严重的分歧。
原因很简单,分歧出在了李鸿飞派人下达的一道命令上。
“这李大人的陆军,确实很有一套,可他却未必懂水战!如今我大明水师在什么方位,那是在清军水师西面(清军要在武昌强渡,而赤壁正好在武昌西面),加上时至寒冬,刮得正是西北风,我军从长江上游,顺风顺水而下,占尽天时,定能趁清军渡江之际,一举击溃他们的水师。若是按照我这个计划实施,此战我有五成把握大获全胜,可现在倒好,居然让我们一千多艘战船打佯攻,然后从那宝什么。。。。。。。。。。宝山造船厂,调来一百艘福船,从长江下游打主攻,这不是瞎指挥吗?且不说那一百艘福船有多少战斗力,逆水逆风的情况下,清军派出几百艘小船,就能完全拦截,到时候还谈何进攻?”施琅以一名舰队指挥官的专业素养,对此次李鸿飞制定的作战计划,予以了评判。
与其说是评判,倒不如说是抨击,施琅直接当着众人的面,全盘否定了这个作战方案。
“你能想到这一点,清军水师难道就想不到?我敢断言,代善的大军渡江之际,清军水师绝对有不下一千五百艘战船,防备着我们驻守在赤壁的水师,你若发起主攻,那是正中敌人下怀,只有出其不意,从下游突然发动攻击,等到清军水师阵型被冲散,你们在顺江而下,这样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史德威说道。
清军水师不是傻子,他们定然会重点防备上游的联合舰队,真要硬碰硬,联合舰队这点家当,还真不一定打得过对方,毕竟人家战船数量摆在那里。
“我说过了,你们这是在用陆军的思维看待水军,如今的风向属于西北风,福船又是大型战船,本身速度就奇慢,更何况还是逆流逆风而上,清军只需要顺江而下,释放出几百艘子母舟,连环舟,怕是这一百艘福船还没冲入对方阵营,就要损失惨重了。除非李大人能像诸葛武侯那般,借来东风,加速船队行进速度,甩开清军小船的纠缠,才有可能真的突破进去,打乱敌军阵型。”施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甚至连“借东风”这个比喻都用上了。
“哼!李大人的能力,又岂是你能知道的,别说借东风,东南西北四面八方,无论什么风,李大人都能借到!”知晓内幕的阎应元,忍不住反驳道。
蒸汽轮船的强大,阎应元是深有体会,在水战之中就算不借助任何风力,其速度同样不输于那些小型战舰,只不过如今出于保密需要,他还不能将这一个杀手锏,透露给施琅。
“装神弄鬼,人诸葛武侯就算是借东风,那也要亲自前往赤壁观察,李大人身在南京,别到时候仅在南京借了一股东风,那玩笑就开大了。”施琅嘲讽道。
确实,诸葛亮当初与其说是借东风,倒不如说是通过实地考察,观察当地的天气情况,才算出了什么时候能有东风,而李鸿飞本人都不在这里,如何知晓当地的天气。
甚至因为赤壁之战的缘由,施琅在率军驻防赤壁之时,就特意向当地懂天气的老农询问过,这个时节,根本不可能有任何的风向改变。
很显然,施琅并不相信李鸿飞有这个能力。
“够了!这不仅是李大人的计划,也是国姓爷的安排,而且国姓爷将亲自率领这只水师舰队,你服从命令就行,有什么疑问,战后可亲自去向国姓爷提!”史德威再次行驶总指挥的权力,直接定下了此次作战方案。
此刻史德威的内心真的很郁闷,以前明军外出作战,就有监军一职,严重制约了主将的决断权,如今虽然取消了监军,可李鸿飞又建议朱由检,各军每当要进行大战之前,都必须组织中高级将领,召开战前会议。
说是为了集思广益,让所有军队将领都有建议权,便于更好地拿出作战方案。
可现在倒好,不但上面空降各种指令,下面的将领也是各抒己见,每次作战会议,都变得跟朝中那般文臣一样,拍桌子,摔凳子,要不是这些武将明白,在军中私斗后果很严重,估计这会儿已经打起来了。
虽然史德威随时可以行使最高指挥官的权限,但如果一众将领意见不统一,那问题还是很严重的。
仗打胜了还好说,一旦战败,那么这个最后拍板的指挥官,将负主要责任。
这次要不是李鸿飞跟郑成功双双下达命令,而且史德威也了解过蒸汽轮船的威力,他还真不敢担这个顶雷的责任。
史德威都强制下令了,而且还有郑成功的军令在里面,施琅自然不敢再闹腾,此刻他总算是体会到了黄德功的心情,搞了半天,不仅陆战方面,是他们第一集团军当主力,而且水师竟然也是由长江水师做主攻,其他两路联军,岂不是都在给李鸿飞的手下摇旗助威。。。。。。。。。。。。
第一四五章长江水道之争(上)()
PS:马上要十二点了,时间紧急来不及修改就上传了,等会再慢慢修改错别字,发现错别字太多的,可以明天白天再看。
年关将近,大雪纷飞,因为是农闲时节,江南各地的老百姓,大多涌入当地县城打短工,想要赚些银子,让这个年过得更加丰盛一些。
如今恰巧西征战事紧急,各个工厂,尤其是军工业方面,需要大量劳动力,即便所有农民都跑到县城打短工,也不用担心找不到活干。
老百姓们美滋滋地挣钱,前线的军人也在积极备战,或许年前这一仗,将决定南明以后的命运了。。。。。。。。。。
南京,玄武湖畔,李鸿飞遥望长江,目送郑成功率领的新式战船奔赴战场,这是蒸汽轮船的首战,也是大明水师与清军水师在长江水道上的决战。
赢了,大明水师从此正式接管长江,威逼京杭大运河,只要朱由检愿意,明军随时都能渡江北伐。
败了,赤壁附近的两个集团军将陷入前后夹击之中,甚至由于南京防卫空虚,戚红英的第二集团军,必须再次退守长江以南,三年的辛苦努力,都将成为一场空。
如果两年前南京那场保卫战,是为了吊住明朝最后一口气的话,那么这次赤壁大战,将决定满清与大明,谁能最终问鼎中原了。
“今天是什么日子?”李鸿飞忽然转头询问随同过来送行的王国兴。
“啊?。。。。。。。哦!今天是腊月二十三,灶王节(小年)。”王国兴一时没反应过来,但还是知道今天是什么节日。
小年是华夏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
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在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
李鸿飞,王国兴等人,都是官府人员,这小年自然就在今日过了。
“哎!马上就要过年了,也不知道这个年,能不能过得安心啊!”李鸿飞叹了口气到。
“驸马爷您就放心吧,这个年,一定能过的非常舒心!”王国兴肯定道。
王国兴的军事指挥能力确实不怎么样,但作为情报头子,分析局势方面还是很准确的,新式明军的战斗力,已经达到大明军力巅峰之时的水准,再配合各种威力奇大的火器,即使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也能丝毫不落下风。
南明与清军的军事实力对比,已经在全国军制改革完成后,彻底转换了过来。
王国兴的分析确实没错,就在之前第五师与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