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国崛起1644 >

第155部分

大国崛起1644-第155部分

小说: 大国崛起1644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是从大明出发,前往欧洲签订协议呢?这样岂不是省下了半年时间!”刘孔昭忽然想到。

    “你是说,派遣能做决定的使臣,出使欧洲各国?”李鸿飞问道。

    “没错,与其被动等待,不如主动出击。”刘孔昭回答道。

    英荷两国使臣没法做主,那是因为明朝是突然提出的这些条件,而且要求又高,甚至对于荷兰人而言,属于狮子大开口,没有国内的答复,自然不敢轻易做主。

    但明朝使臣却不一样,他们在出使欧洲之前,心中已经有了预期的底线,能谈成就谈,谈不成拉到,所以刘孔昭这个提议,还是很不错的。

    “这个提议可行,我们甚至可以派遣一支舰队进入欧洲,英国人的目的,是希望我们不要插手帮助荷兰人,想必他们要是得知有舰队抵达欧洲,肯定会坐不住。至于荷兰人,同样也是这个想法,他们可不愿意看到我们帮助英国人,到时候就算再不甘心,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李鸿飞说道。

    如今英荷双方实力,正处于一个微妙的平衡中,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另一方绝对会陷入绝境,而大明派遣的舰队,就是打破这种平衡的最终筹码。

    所以无论英国人还是荷兰人,都不希望大明水师加入他们的敌对阵营。

    “还有一点,我们的新一代蒸汽战舰,航速已经达到了十五节,根据以往的海航经验,顶多三个月就能抵达欧洲。”李定国补充道。

    新一代蒸汽战舰,虽然同样属于木制战舰,但它的动力系统,几乎与铁甲舰相差不大,而且由于排水量更轻,其速度甚至超过了铁甲舰。

    早前约瑟·霍拉夫等人乘坐的蒸汽轮船,是最初蒸汽轮船的改进型号,加上又是民用商船,航速仅有六节左右。

    即使这样的商船,也能在短短二十五日之内,从最南端的香港,抵达北边的天津大沽口。

    而十五节的战舰属于什么速度?

    几乎与后世清朝末年的铁甲舰速度相当,在有经验的航海家(英国人跟荷兰人都可以做舰队领航员)带领下,三个月之内绝对能抵达欧洲。

    “让郑成功率领南洋舰队出使欧洲吧,顺便将铁甲舰也带上,毕竟欧洲正在爆发大规模海战,蒸汽战舰虽然有速度优势,但它的数量还是不够,万一遇到攻击,难保不会吃亏。”李鸿飞安排道。

    新式蒸汽战舰,如今一共才造出五十艘,而且施琅的北洋水师,同样需要新式战舰充门面,所以南洋水师只有三十艘新式蒸汽战舰,面对欧洲动不动就是几百艘战舰齐出的场面,没有一艘皮糙肉厚的战舰,还真的镇不住场面。

    而且蒸汽战舰是需要烧煤的,如果在海外没有燃煤补给点,蒸汽战舰就只能依靠风帆动力了。

    所以必须要有一艘,能抗住岸防炮的铁甲舰,在没有燃煤补给的情况下,武力夺取附近港口,并搜集煤炭资源。

    李鸿飞与李定国,你一言我一语地,对此次欧洲之行进行着补充,而一旁的外交部长刘孔昭却越听越心惊胆战:这哪里是出使,简直就是进行远征啊!

    其实刘孔昭的猜测还真没错,李鸿飞与李定国,就是在做海洋远征的先期准备方案,而且这次出使欧洲,就是为了让大明水师官兵,熟悉西方航线以及海上的各种气候条件。

    之前由于没有航海图(郑和的海图被销毁,而且郑和是沿大陆架航行,弯路走得太多,并不适合如今的海军)所以尽管明军水师强大,却也只敢在南洋附近打转。

    哪怕这些年,李鸿飞一直派遣商船前往欧洲各国,但却因为商船没有抵御风暴的能力,同样只能沿大陆架航行,这不是海军所需要的。

    如今有英国人跟荷兰人这两个海上强国的带路,南洋水师正好借此机会,绘制最新的航海图,也就是荷兰海军跟英国海军所走的远洋路线图,既:从马六甲海峡出来,不经过孟加拉湾,而是直接横跨印度洋,先经斯里兰卡,然后从斯里兰卡往西南方向航行,走最短的距离,进入南非好望角,穿过好望角,一路北上,便能抵达欧洲。

    这条海路航线,是在苏伊士运河开通之前,亚欧往来的最佳海上航线。

    而掌握这条航线的,目前却只有葡萄牙人、荷兰人与英国人,连西班牙人前往远东,也只能沿着大陆架航线。

    这条航线的测绘者,是葡萄牙著名航海家——麦哲伦。

    后来葡萄牙没落,荷兰商人又从葡萄牙人手中,偷来了远航东方的航海图,使得荷兰人成为了著名的“海上马车夫”。

    英国人为了得到这张航海图,不得不向葡萄牙人付出十分高昂的报酬。

    但李鸿飞却借着这次契机,打起了这幅航海图的主意。

    只有得到了航海图,大明水师才能真正进入大航海时代,才能正式参与海外殖民掠夺。。。。。。。。。。。

    公元1650年八月中旬,在郑成功的率领下,大明南洋水师舰队,派出宣威将军号铁甲舰一艘,新式蒸汽战舰二十艘(为了保证速度,没有加派任何辅助舰船),护送大明外交部官员左宏宇(刘孔昭身为外交部长,加上年纪颇大,不适合远行),正式出使欧洲各国。

    九月初,这支舰队,便抵达了马六甲海峡最西端的班达亚齐港,补充燃煤与淡水的同时,还与在此执行护航任务的郑芝龙会面。

    郑芝龙的舰队,经过孟加拉湾海战后,算是完成了租赁任务,损失两艘蒸汽战舰,加上战死六十八名船员,而且还帮荷兰人取得了孟加拉海战大捷,荷兰人这一百万两白银,花得并不冤。

    郑芝龙等人之所以没有离开,一是为了震慑躲在科伦坡的英国舰队,二是想要在这里,扶植起一个属于大明的势力,为将来夺取马六甲海峡,建立一个前哨点。

    请神容易送神难,郑芝龙将海盗性子发挥到了极致,荷兰人现在也拿他没办法,担心彻底得罪了这尊大神,到时候联合英国人共同对付自己,所以也只能睁只眼闭只眼。

    郑芝龙与郑成功这对父子,也不知道谈了些什么内容,不过随后启程的南洋水师战船上,多了一些满脸匪气的“平民”。

    只有荷兰人心里明白,这些看起来一脸匪气的“平民”,乃是郑芝龙舰队中的火炮操作手。

    南洋水师虽然武器装备更加豪华,但实战经验,远远比不上这些常年在海上厮杀的“海盗”,有了这批火炮操作手的存在,南洋水师的战斗力,将再次提高几个档次。

    “他们这是想干嘛?难道是要入侵欧洲?”约瑟·霍拉夫询问道。

    虽然英国人与荷兰人心里,仍旧各怀鬼胎,但当明朝派出远洋舰队后,船上带路的英荷两国使臣,却难得保持了一致。

    “应该不会,以明朝这点战舰,在海上确实能保持一定优势,但登陆作战几乎不可能,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陆军。而且,明朝人有些想当然了,战舰最核心的,根本不是炮手,而是舰长,增加有战斗经验的炮手,并不能对海战起到决定性作用。”荷兰人分析道。

    二十一艘蒸汽战舰,在约瑟·霍拉夫看来,确实十分强大,因为他曾率领百艘英国新式战舰,却被二十艘蒸汽战舰,打得落花流水。

    但在荷兰人眼里,这其实不算什么,长期与大明水师交战的荷兰人,发现大明水师虽然很强,可他们的海战经验,却是十分稚嫩,只是仗着装备的优势罢了。

    连郑芝龙这样常年混迹南洋的“海盗头子”,都不被荷兰人看在眼里,这支最近一年才组建的南洋水师,自然不被荷兰人看好。

    如果各船舰长都换成郑芝龙的手下,荷兰人也许还会忌惮一番,但仅仅只换炮手的话,那就另说了。。。。。。。。。。

    只是连荷兰人都不知道,这二十一艘战舰上的舰长,在南洋水师组建之前,都有过十分丰富的海战经验,甚至有部分舰长,不仅参加过台湾海战,更是曾在郑芝龙的华夏远洋贸易公司任职,并参与了多次海上剿匪作战。

    最最恐怖的是,这支舰队的指挥官,便是两年前,指挥福建水师攻入台湾,迫使荷兰、西班牙、倭国人签订投降协议的将军——郑经。

    只能说华夏人的名字太复杂,一个人可以有好几个名字,让外国人傻傻分不清罢了。

    “我倒是不担心别的,只是那艘领航的旗舰太过庞大,让我隐隐感到不安。”约瑟·霍拉夫说道。

    出于保密需要,郑成功并未邀请两国使臣,乘坐宣威将军号。

    但即使离得很远,约瑟·霍拉夫凭借一名海军的直觉,还是嗅到了一丝危险的气息。

    “那个大家伙?哈哈。。。。。。。。。。华夏人胆子太大了,居然为了增加火炮数量,而造出如此庞大的怪物。虽然它航行的速度确实挺快,但你不知道,体型越大,越容易成为命中的目标吗?”荷兰人笑着说道。

    在他看来,与其花费精力,造如此巨大的战舰,倒不如多造几艘中型战舰,这样在面对敌人成百上千的战舰围殴之下,也能轻松应对。

    好吧,数量取胜的观点,还是目前各国海军的主流思想,吨位致胜的时代还没到来。。。。。。。。。。。

第203章推行纸币() 
郑成功的舰队,从班达亚齐港出发继续西行,接下来的航程,将由英荷两国使臣带路,因为大明水师,还是第一次踏入这片水域,所以需要有个熟悉的向导。

    郑成功一面命令船上技术人员,利用指南针、风向标等测量仪器,开始测绘航海图,一面命所有船员加强警戒,随时应对突发状况。

    。。。。。。。。。。。。。

    出使欧洲的舰队,还在一望无际的海洋中前行,而大明境内,却再次发生了一件大事。

    自从华夏银行与大明官府正式签订借贷合约后,华夏银行在大明境内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连带着华夏银行的一纸本票,也成了能与真金白银相媲美的硬通货。

    不是没有投机倒把之人,试图制造假本票浑水摸鱼,但华夏银行本票,采用了最新雕版印刷技术,以及水印防伪识别标志,除非大明皇家科学院中的顶尖科学家联合仿制,否则一般的老百姓,还真没办法造假。

    市面上出现假本票的难度,甚至比假银子与假铜钱更大,于是两相比较之下,商人们更愿意使用华夏银行的本票,作为日常买卖的交易本金。

    只可惜华夏银行本票数额太大(只出一百两白银以上的本票),不适合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交易。

    好在这种情况,随着华夏银行,在沿海各大港口,以及内陆各大省份,开设起分行后,终于得到改善。

    就在南洋水师出使欧洲一个月之后,华夏银行忽然推出一种新型产品——龙币。

    “龙”是皇权的象征,皇宫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华夏银行能推出龙币,很大程度上,是获得了大明朝廷的支持。

    即使一家银行的势力再庞大,但一国货币系统,却也不是某个民间势力有能力发行的。

    华夏银行本票,采用的是替换性质,既:商人在银行每存进一百两白银,华夏银行才能开出一张一百两白银的本票,根本不敢多印。

    但货币不同,只要有一定贮备金防止挤兑,就可以五倍甚至十倍地印制纸币。

    比如银行有一千万两白银储备,那么它就敢印制价值五千万至一亿两白银的纸币。

    如此丰厚的利润,即使华夏银行势力再庞大,也不可能独享,甚至大明朝廷若不是想要借助华夏银行的影响力,都会撇下华夏银行自己单干。

    所以最终的龙币铸造,大明朝廷一分钱不花,却占今后纯利润的百分之四十九,而华夏银行一众股东加起来,只能占到百分之五十一。

    为何只让朝廷占据百分之四十九,其实也是李鸿飞深思熟虑的结果,他担心朝廷尝到了印制龙币的甜头,会控制不住贪恋,尤其是在今后爆发战争,以及抵御自然灾害的时候,朝廷为了筹钱,从而大肆印制龙币。

    凡事由过而不及,纸币发行量太少,会让纸币变得很值钱,从而引发囤钱危机,就像以往的铜币与白银一样,那些投机倒把的商人,会大肆囤积,以待涨价后再抛出来赚取差价。

    而发行太多,又会造成货币泛滥,大明当初发行的宝钞,就是不按照市场需求,胡乱发行的结果。

    如何保证市场平衡,这就需要一个专业机构,时刻把握市场动向,以便随时对其进行市场调控。

    朝廷不太适合做这种事,因为朝廷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国内安定,牵绊实在是太多了。

    在另一个时空,为了应对战争,从而大肆发行纸币,导致纸币泛滥贬值的例子不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