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1644-第1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朝堂上,朱由检一把将前线的奏折仍在地上,大声训斥道:“这个李定国到底会不会打仗!沧州没拿下,反倒还损失了三分之一的物资,这仗有他这么打的吗?”
朱由检只提损失物资,丝毫没有在乎过战损,在他看来,打仗总会死人的,只要不是几万几十万的战死,他并不会过问太多。
关键是物资的损失,河间府虽然只是此番北伐其中一个补给站,但由于最靠近前线,里面存放的物资还是非常丰厚的。
里面存放的粮食以及弹药,足够此次北伐的五十万大军,连续作战一个月的需求量,这一下子损失了三分之一,直接让原本就脆弱的补给线,越发紧张起来。
而且清军尝了一次甜头,今后定然会一直盯着补给站不放,甚至更为脆弱的后勤运输线,将会成为清军骑兵经常光顾的对象。
单单依靠长江水师的漕运,根本无法满足五十万大军的作战需求。
“圣上息怒,此番北伐,战线太长,作战时间也太过紧促,李将军他们一时间没能适应,也是情有可原的。”史可法出言调解道。
他以前也是领兵将领,自然明白战线越长,对后勤的考验也越大,兵力不多还好说,五十万大军,并不是谁都能玩得转的。
“史阁老这话什么意思?损失这么多物资,算是缴了学费不成?”高宏图阴阳怪气地说道。
打压武将,似乎是文臣的天职,尤其是最近连年爆发战争,武将地位急剧攀升,令朝中大臣一个个心里都不是滋味,如今好不容易逮着机会,又岂能不借题发挥一番。
“就是,这李定国以前可是闯贼,谁知道他安的什么心?”
“就算李定国不是故意的,但他以前领导的不过是一群土匪,如今可是五十万大明精锐,他能指挥得过来吗?”
“。。。。。。。。。。。。”
一众大臣纷纷附和道。
若论掰扯、翻旧账的能力,就算是李鸿飞在这些大臣面前,也只能甘拜下风。
“行了,说这么多有用吗?你们倒是给朕出出主意啊!”朱由检没好气道。
然而这些人打压对手倒是有一套,真让他们出主意,谁能想得出来,没看见前线都打成僵局了吗?
朱由检的心思可是北伐,这时候出主意,如果成功了还好说,要是导致北伐失败,那出主意的人铁定吃不了兜着走。
“启禀圣上,既然高阁老觉得定国将军指挥能力有问题,那何不将其换下来,换个指挥能力更高的人。”史可法忽然说道。
既然高宏图喜欢跟他唱反调,那就索性“坑”对方一把。
“换人?换谁?”朱由检询问道。
“自然是当朝太傅,楚国公李梦回。”史可法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李梦回三个字,可以说是如今朝堂上的禁忌,没有哪一位朝中大臣,敢在朝堂上提及这个人的名字。
对于那个破坏了官场“规矩”,取消了士大夫特权的家伙,一众官员心里都恨得牙痒痒,此刻忽然听到史可法提及此人,整个朝堂上瞬间变得鸦雀无声了。
要说一众大臣为什么恨李鸿飞,其中最大的原因,还是李鸿飞篡撵朱由检,取消了士大夫阶层的特权。
千万别小看了这个“特权”,明朝的国策便是:君主与士大夫共天下。
也就是说,士大夫阶层,越往上,获得的特权也就越多,进入内阁的大臣们,可以说是掌握了一半的天下,甚至有几任常年不上朝的明朝皇帝,其权利已经被士大夫给架空。
崇祯当初被逼六下罪己诏,也是因为士大夫阶层在行驶自己的“权力”。
然而如今一切都被李鸿飞给“搅黄”了,整个文官系统之中,或许除了史可法,便再也没有人希望李鸿飞重掌兵权了。
所以在众人愣神过后,不等朱由检开口,高宏图便抢先说道:“万万不可啊!临阵换帅,对军心有损,还请陛下三思。”
“没错,此番北伐,我军接连大胜,部队难免有些大意,好在此次损失不算太严重,也算是给了他们一个教训,想必之后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倘若这时候替换主帅,定然会令军心不稳,原本只是小错,到时候却因为担心再出问题,反而容易酿成大错啊!”
有了高宏图提醒,剩下的大臣也反应过来,“绝对不能让李鸿飞重掌兵权!”
“太傅大人确实领兵打过几次胜仗,但那都是几年前的事情了,如今谁又能保证他有这个能力?而且当初他领兵之时,最多的一次,也不过是率领十万大军,如今可是五十万大明精锐,他如果中途接手,短时间内也未必能适应,到时候多尔衮退回关外,再想追击就没那么容易了,兵贵神速啊!”
好吧,一说到让李鸿飞挂帅,一个个都成了“军事专家”,史可法在一旁看得直摇头。
朱由检同样流露出不屑的眼神,只是这眼神一闪而逝,没人注意罢了。
“众位爱卿说得都对,可这次作战失利,总得有人负责吧。不然朕如何向天下百姓交代!”等一群人吵闹过之后,朱由检这才开口道。
临阵换帅朱由检是不会同意的,一群大臣虽然丑态百出,但他们所说也不无道理,就算李鸿飞真是战神转世,现在去往前线整合军队,也需要大量时间,而明军与清军如今抢夺的就是时间。
多尔衮打算将半个大明的财富,都运往关外,这是朱由检所不允许的。
“启禀圣上,此番失利,皆因戚副总指挥而起,要不是她贪功冒进,深陷重围,定国将军也不会率军驰援,从而忽略了后方。臣觉得若要追究责任,戚将军应该予以撤职!”高宏图说道。
既然朱由检需要交代,那就给他一个交代,这李定国是没法搞了,扳下来一个副总指挥,用以显示文臣的权威,也是不错的选择,更何况对方还是一届女流,这早就让一众大臣心里不爽了。
在场之人都明白,一向稳重的戚红英为什么会贪功冒进,若不是朝廷一直催促,当初戚红英攻打徐州的时候,就能一举将尚可喜与孔有德给全灭了。
没有了这两个人,沧州单凭一个吴三桂,根本不足为惧,毕竟吴三桂更擅长的是骑兵野战,沧州那铁桶般的防御阵型,大多出自尚可喜与孔有德之手。
不过现在说什么都没用了,政治斗争没用任何道理可言,李鸿飞那种“泼皮无赖”,都被一群政客给收拾了,更何况区区一个戚红英。
要知道尽管戚红英打了不少大胜仗,但她在民间的口碑,远不及李鸿飞,大男子主义在明朝可是十分盛行,民间的话语权都在男人手上,谁会愿意去崇拜一个女将军,虽然这位女将军一直以来,都在默默地保护着这些老百姓。。。。。。。。。。。
如今两军兵合一处,也不再需要副总指挥了,撤销戚红英并不会有多大影响。
而且朱由检也早就想动戚红英了,不为别的,就因为“戚家军”这三个字。
当年动戚继光,也是因为“戚家军”这三个字,触动了当权者的利益。
不仅仅是“戚家军”,“郑家军”“李家军”这些都是不允许出现的军队,哪怕只是一个旗号。
第169章清君侧?()
因为一场战斗的失利,从而撤掉前线的副帅,看似太过牵强,实则又属于必然。
且不说战斗失利需要有人负责,单就郑芝龙,李鸿飞相继被削权就可以看出来,戚红英在这个位置上迟早坐不稳。
拥兵自重的将军,永远是当权者最忌惮的,历史上“岳家军”“杨家将”这些但凡带有家族性质的军队,往往都没什么好下场,所以这并非偶然。
康熙当年宁愿冒着灭国的危险,也要坚持撤掉三番,同样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
所以戚红英被撤职,一点也不冤,这时候不顺势退下,今后等待她的,或许就是“莫须有”了。。。。。。。。。。
“这次朝廷做得太过分了,当初成立国防部之时便说好了,朝中大臣不能随便干涉前线指挥官的决策,他们倒好,几乎三天一道命令地催促,这不是严重影响了指挥官的决策吗?”郑成功没好气道。
自从成立国防部以来,朱由检便废除了监军制度,给予了武将最大指挥权限。
然而这种新兴制度,对于以儒学治国的华夏,似乎没有多大约束力,尤其是李鸿飞“失势”之后,朝中那些东林党人开始慢慢插手国防部的事情,加上朱由检急于快速解决满清,以至于听取了部分文臣的建议,隔三差五地派人去前线催促,严重干扰了前线指挥官的战术思维。
“呵呵,国姓爷,您就别想当然了,军队单纯点是好事,可战争从来都不是单纯的,朝中大臣不断催促,那也是为了达到政治目的,我们应该庆幸,至少这些朝廷官员,没有故意拖后腿。至于戚将军的事情。。。。。。。。撤下来未必不是好事。”李鸿飞笑着说道。
当得知朝廷撤销戚红英前线副总指挥职务的时候,李鸿飞已经来到了福建郑成功的地盘。
对于李鸿飞此行的目的,郑成功从自己父亲那里多少了解了一点,所以当着李鸿飞的面,也没有那么多避讳。
“也是,连您都被打压了,她还非得往国防部凑,这不是自己往枪口上撞吗?若是戚红英守着第二集团军,那怎么也算是个封疆大吏,朝廷要动她也得考虑下后果不是?”郑成功分析道。
郑成功的意思很明显,戚红英有些贪心了,想要进入国防部指挥更多的军队,却不想想,这些军队并非自己嫡系,就算短时间内可以指挥,但战争一结束,也就什么都捞不着了。
“其实戚红英比你聪明,她更懂得取舍,也明白圣上忌惮的是什么,所以宁愿放弃实权,也要进国防部做个没有兵权的将军。”李鸿飞说道。
如果戚红英不是早就辞去了第二集团军总司令的职务,此番朝廷追究,那就不仅仅是撤销前线职务(保留国防部职务)那么简单了。
“照您的意思,如果此战失利与我有关,那我岂不是会有身家性命之忧?”郑成功似乎明白了什么。
“你是国姓爷,身家性命倒是不会有危险,不过跟你父亲一般,做个闲散权贵,也不是不可能。”李鸿飞直言不讳道。
“哎!伴君如伴虎啊!”郑成功感叹道。
“想办法入国防部吧!北伐结束,地方部队肯定会有很大变动,拥兵自重,容易遭朝廷忌惮。”李鸿飞提议道。
自从西征结束后,朱由检一连串地动作不难看出,他再加强中央集权,其实换成李鸿飞也会这样做,只是朱由检在加强中央集权的时候,第一个就拿李鸿飞开刀,这让他心里很不爽。
甚至一度认为朱由检是想搞“独裁”,李鸿飞不反对独裁,却始终觉得朱由检没这个能力,担心他会被东林党人吃得死死的。
这也是李鸿飞想要组建自己实力的主要原因,与其被东林党人最后截胡,倒不如自己来掌控大明的实权。
只是后来经过与朱由检的密谈,李鸿飞发现朱由检也并非表面那么简单,不过政治斗争就是如此微妙,只要对自己有利,就算是“仇人”也能暂时联合。
于是李鸿飞与朱由检,再次恢复了“蜜月期”,这次劝解郑成功,一半是为了给郑成功找出路,一半也是为了他自己,将来如果真能入主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对他自己也是十分有利的。
“你是来给圣上做说客的?”郑成功一脸警惕。
“哪能啊,这中央集权是大势所趋,我只是好心提醒罢了。”李鸿飞说道。
“我父亲明白您的意思,他曾告诉过我,只要李大人愿意,第三集团军将会站在大人这边!”郑成功拿出了最后的底牌。
说实话,他真不想交出兵权,如果支持李鸿飞上位成功,那么他们郑家倒是可以借此提出部分条件,要求不会太高,只要能保持现状就行。
他相信事后李鸿飞不敢反悔,毕竟李鸿飞手上仅有第一集团军,要想获得其他军队的支持,那也是需要付出条件的,如果只有郑成功一家,倒还担心李鸿飞事后不认账,但想要抗衡朱由检,那需要最少五个集团军支持,而且靠前的三个集团军必须都站在李鸿飞这一边才行。
这就是郑成功底气的保证。
如今大明八个集团军,有五个正在参与北伐,南京周边只有王国兴的五万禁卫军驻守,可谓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郑成功的福建水师,都换装了蒸汽战舰,只要李鸿飞答应,完全可以依靠速度优势,快速突袭南京,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夺权。
就算担心影响北伐,也完全可以等北伐结束,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