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国崛起1644 >

第108部分

大国崛起1644-第108部分

小说: 大国崛起1644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分量极重,但并不受重视的根本原因。

    人家只是将这里当做一个镀金之地,只有成绩合格之后才能名正言顺升官。

    所以要想将这里变成整个大明军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招收常规班学员,就十分有必要了。

    李鸿飞的设想中,常规班为两年制,学员从六年制义务教育的那些学生中,择优录取。

    常规班不再是速成班那样的大杂烩,而是分为了步兵科、炮兵科、骑兵科、水师科、特种作战科,甚至还有空军这一科目。。。。。。。。。

    明朝军队的改革,不仅要从军制方面进行改革,更得从军种方面进行严格区分,如此一来,才能形成更加强大的战斗力。

    步兵、炮兵、骑兵这些常规兵种自然不必说,水师与空军的独立性,以及在未来战场上所能发挥的重要性,别人不清楚,李鸿飞最是清楚。

    蒸汽战船的出现,已经改变了现有的战术思维,只是一众大明的军官还未发现而已。

    蒸汽战船的速度,以及强大的续航能力,完全可以在开战之初,对敌方沿海城市,实施有效的偷袭,尤其是在如今这个,战术思想僵化的时代,登陆作战将给战争增添新的元素。

    如果西征之时,李鸿飞手上有足够蒸汽战船,那他完全可以率领舰队从上海出发,登陆天津,直逼满清如今的京畿重地。

    那个时候,多尔衮后方不稳,还敢派战船入长江?

    还敢调大部分军队南下?

    一支五万人规模的舰队,足以抵得上五十万大军,至少舰队能让五万全副武装的士兵,短时间内对京师产生威胁,而五十万陆军从扬州出发,一年的时间也未必能打到京师。

    除了水师,李鸿飞同样也注重空军的培养,更是将军事学院的空军科,当成了重中之重。

    对于空军的构思,两年前李鸿飞就在筹备,他每年让周福仁给苏州重工调拨一笔专款,用于制造各种飞行器。

    当然了,飞机,直升机这类,在内燃机出现之前,那是不可能的。

    但滑翔伞,热气球这些没有多少技术难度的东西,完全可以抓紧时间研制。

    滑翔伞的制造最为简单,它的灵感来源于风筝,而且制作成本也十分低廉,千万别忽略了古人对飞行的渴望,当初李鸿飞提出飞行计划不到半年的时间内,毕懋康等一行科研人员就搞出了,能短距离借助风力滑行的设备。

    如今第一集团军的特种部队,新增的训练科目里面,就有滑翔伞操纵这一项。

    飞起来是很容易,但飞到哪里去,如何精准降落,这些都得特种部队与那些科研人员自己去摸索。

    据李鸿飞所知,这一年半的飞行计划,已经因为着陆不慎,而摔伤了七名实验人员,更有两个倒霉鬼,不会控制风力,被吹进了原始森林,直到如今都下落不明,想必基本是活不了了。

    热气球的建造虽然有不小难度,但好在孔明灯在三国时期就已经开始盛行,本着先易后难,先小后大的思想,如今的热气球设备,已经从最初只能搭乘一只不到两斤重的山鸡,到现在可以搭乘两百斤左右的重物,进行牵引起降了。

    牵引起降,顾名思义就是依靠下方绳索进行牵引,也就是说,研究人员还没法研究出,能在天上自由操控热气球起降的办法。

    不过现在的热气球已经可以用于实战了,两百斤的载重量,足够让一名士兵乘坐热气球升空,在发生战斗的时候,可以作为战场观测员,并有效指挥炮兵部队,对敌人进行精确打击。

    等以后研制出更大,可自由升降的热气球后,甚至还能空运特种部队,实施破袭战,斩首战术等等。

    李鸿飞要么不管军事学院,要管,就得将其变成大明最高等级学府,除了教授士兵们打仗之外,还要教授他们,为什么打仗,为谁打仗。。。。。。。。。

第154章海盗() 
由于西征已经结束,而且李鸿飞又被撤掉了第一集团军总指挥的职务,所以这早朝对他来说,可去可不去。

    如今的李鸿飞,开始将事业重心,倾注在了军事学院上。

    自从李鸿飞失势,以往每日往来不绝的官员拜访,如今少了许多,就连一些领兵的将军,除了在国防部的正常走动外,私下里都不敢与李鸿飞有太多交集。

    郭胜倒是不在乎这些,可他如今还在外地整军,而且李鸿飞也特意派人前去安抚,这才没有闹出乱子。

    如今李府进出最勤的,或许就是漕帮的司徒燕了。

    “最近王国兴又找到我们漕帮的三当家,并大肆拉拢,看样子是想让我们成为锦衣卫的爪牙了。”司徒燕小声提醒李鸿飞。

    “王国兴不清楚你我的关系吧?”李鸿飞询问道。

    对于司徒燕的真实身份,李鸿飞并未告知其他人,而李鸿飞对外的情报来源,一直都宣称是从那些“抗清”组织中获取的,至于锦衣卫跟东厂为什么获取不了情报,那只能说明“抗清”组织对他们印象不佳。

    如今王国兴开始频繁接触漕帮,李鸿飞有些担心是不是司徒燕暴露了什么。

    “三当家只是漕帮外围成员,没有接触到真正的核心,王国兴找他,不可能是因为我。”司徒燕肯定道。

    如果王国兴真的发现了什么,那以他的身份,显然不会去接触三当家那样的外围成员了。

    “不过如今西征结束,锦衣卫试探我们漕帮,其目的已经不言而喻了。”司徒燕再次补充道。

    漕帮一直能在两国之间如鱼得水,关键就在于“两不相帮”,现在朱由检掌握了主动权,以他的性格,自然不会允许这样的势力,继续在眼皮子底下生存。

    如果漕帮再不表态,北伐之前,说不得就要被清理出局了。

    “想过扩大漕帮业务范围没有?”李鸿飞忽然问道。

    “扩大业务范围?”司徒燕不解。

    “内河之中求生存,只能算是小打小闹,而且这漕运利润庞大,一直以来都是由官府把控,一旦朝廷腾出手,你们漕帮的业务,可能会遭受全方位的打压。”

    漕帮的业务,说白了就是走私,这几十年间,大明各地战乱连年,很多地方的水路,经常是被闯军,明军,清军,甚至山匪轮番占据,官家漕运行业几乎没有生存空间,只有像司徒燕这种民间组织,才有可能通过各种手段,在这乱世之中求得生存。

    如今天下眼看就要统一,漕帮想要继续以前左右逢源的模式,基本是不可能的了。

    连军队都要改组,何况是这十几万人的黑道组织。

    就算接受招安,那漕帮所得利润,估计有一多半都得交付朝廷,那些因为利益而聚集在一起的人,心里能平衡?

    “内河是朱家的领地,你们漕帮确实讨不到便宜,但那辽阔的大海,却是大明水师都无法完全顾及到的地方。而海运的利润,就算我不说,你也应该知道。”李鸿飞提醒道。

    如今朱由检的重心,还处于大陆疆土之上,对于开海,还是有不少顾虑,哪怕是在沿海增设了大量通商口岸,但也仅仅是为了赚钱,从未想过对原材料,以及海外领土的掠夺。

    其实就算是欧洲大航海时代,对于海外掠夺,也大多是由民间力量自发组织的,这样一来,就算是得罪了某些强国,政府也能宣称是海盗所为。

    比如倭寇,比如荷兰东印度公司,这些都算不上本国的正规军,但其掠夺到的利益,最终不都输送回国内,用于该国的经济发展了!

    华夏又是一个自予为文明的国度,就算是郑和当年下西洋,那也是以宣扬文明礼仪为主,轻易不愿使用武力,虽然看似赚取了不少钱财,可实际上浪费了大量时间。

    这也是为何后来朝廷不在开海的主要原因,虽然利润丰厚,可风险太大,一旦在海上遇到风浪,将有可能血本无归,加上出海所需时间太长,根本就不划算。

    正是因为这样,明朝失去了称霸海上的最佳机会,宣扬文明,公平买卖,虽然能赚到钱,可能赚到多少?

    纵观历史上的海上霸主,哪个不是靠掠夺,不是靠殖民起家?

    如果说郑和当年下西洋,一趟赚取的利润能有十倍的话,那欧洲的海盗式掠夺,一次赚取的利润,将会提升二十倍甚至五十倍。

    在这样的利益驱使下,没有人能忍住诱惑。

    想要让大明真正成为世界强国,开海,是无可避免的,同时利用官方身份开海,那是基本不可能的,书生气息太浓,对海上争霸没有丝毫好处。

    “李大人。。。。。。您不会是让我们漕帮,去当海盗吧!说到海盗,还是郑国公(郑芝龙)有经验。”司徒燕笑着说道。

    “还别说,我确实有打算,让你与郑芝龙合作,你们漕帮在内河横行这么多年,难道真打算接受朝廷招安不成?”李鸿飞也不掩饰自己的目的。

    “哟!这被下了军权就是不一样,身为朝廷命官,居然怂恿我们江洋大盗去做海盗!”司徒燕似笑非笑道。

    漕帮确实算得上是江洋大盗。

    “别说得这样难听,就算我没被降职,也有这样的打算,大明水师不可能做这种事,有些事还是专业人员出面比较好。”李鸿飞说道。

    让漕帮做海盗,一个是为了明朝的未来着想,明朝经历常年战争,国内早已千疮百孔,要想快速发展,恢复到鼎盛时期,掠夺海外资源,算是一个捷径。

    其次,李鸿飞开始给自己准备后路了,如果国内实在混不下去,国外将是他最后的底牌。

    “可我们漕帮人数虽多,却没有多少海战经验,而且没有战船,就凭那些渔船,如何能在这茫茫大海中立足?”司徒燕很心动,但却是个理智的女人。

    “我先前不是说了么,可以去找郑芝龙,这老家伙如今没了权势,心里多少有些不甘,而且蒸汽战船出现后,郑家水师的处境并不乐观,他肯定也想给自己留条后路,你去找他准没错。”

    “至于战船方面。。。。。。。。。找周福仁,他是商人,只要有足够的利益,绝对能打动他。而且他也算是我的人,我出事后,苏州重工虽然没有遭受朝廷打压,但不代表苏州的那些商人不这么想,跟我撇清关系是不可能的,只有无条件帮我,他们才能保住现有地位!”李鸿飞将这些人算得死死的。

    “难怪大人对我毫不保留,现在看来,我也是跟大人一条船上的人啊!”司徒燕直言不讳道。

    “所以,我不会害你。”李鸿飞并不否认。

    他现在甚至有些后悔,当初为何要将宝压在朱由检身上,如果能趁机多培养一些自己的势力,也不会造就如今这种被动局面,归根结底,他还是太过相信自己这个“神仙”的能量了。

    好在现如今明白过来也不算太晚,虽然丢掉了第一集团军,但至少张超已经暗地里向自己宣誓效忠。

    而郭胜、史德威、阎应元三人,虽然没有明确表示,不过他们更多效忠的,是这个国家,而不是朱由检。

    甚至不少第一到第四集团军的中下层军官,效忠的对象都是这个国家,这就是军事学院的恐怖之处。

    李鸿飞现在又牢牢掌握了军事学院这杆利器,拉拢人才,培养自己的势力,只是时间问题。

    阎应元的水师他不可能调动,所以只能与辞官后的郑芝龙合作,武器装备,水师战船方面,李鸿飞可以找周福仁合作。

    至于资金方面,漕帮几十年的资本累积,用作初期的装备采购,一点问题都没有,只要初期装备能起来,发展壮大也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李鸿飞将开拓海外的事宜,交由司徒燕主持,自己则将重心,转移到了军事学院上,在军队中累积声望,发展自己的心腹属下,这才是李鸿飞的重中之重。

    因为不到万不得已,他是不会轻易放弃国内地位的。

    1648年八月初一,这是军事学院建成以来,第一届常规班正式开课的日子。

    今年的速成班已经有三批结业,第四批的军官,与第一届常规班的学员,几乎同时进入军事学院。

    而这批速成班之中的军官,最有名的就属“西宁伯”李定国了。

    李定国,字宁宇(或云字一人,初名如靖),著名抗清将领,陕西榆林(或作延安)人。

    公元1630年(崇祯三年),张献忠发动陕北饥民起义,将少年李定国收为养子,于1631年——1636年间,随张献忠转战于晋、豫、楚、陕诸省。杀敌无数,屡获战功。

    清顺治四年(1647年),李定国与孙可望等一同称王,建立政权,孙可望称平东王,李定国称安西王,刘文秀称抚南王,艾能奇称定北王。

    没多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