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暴明 >

第4部分

暴明-第4部分

小说: 暴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个穿着灰色小马褂背上有四位号数的壮汉,喊着号子,合力将一辆炳大车直接推入库房内,然后把大车上的粗盐倾卸下来。

    “海鹰村薛掌柜,二级粗盐一百七十五担三斗,尾数不计!”

    “坑口刘十七,一级粗盐三百四十八担二斗,尾数不计!”

    从新宁县调回来的大嗓门账房一边记账,一边大喊着,不远的库房边上,几头驴被蒙上了眼睛,像拉磨一样拉着几个轮盘。穿着灰色小马褂背上有四位号数的工人的壮汉不断把库房里的粗盐铲到轮盘带动帆布做的输送带上。

    帆布做的输送带很长,直穿过库房里侧的一道围墙,将粗盐输送到里面。

    而在另一边,同样有输送带,从里院输送出细如沙,白如雪的精盐来,里院到底是什么什么情形,外头不得而知。人们能看到的只是一条条输送带把粗盐送进去,出来的就是天下无双的精盐。

    里院同样非常宽敞,甚至比外面的库房还要宽敞,百口直径近一米多的大锅架在竹棚里,每个穿着红色小马褂背上有三位号数的工人,可以管十口大锅,朱浩一开始屏弃柴火用煤,朱浩两个月之前就联系韶关曲江煤,煤顺着珠江支流北江五天就运过来了,实在是方便好用。

    穿着绿色小马褂背上有五位号数的工人,三个一伙拿着长长的铁铲或是在搅拌或是把熬成的精盐往外铲,大家各司其职,繁忙而有序。

    桂楠河上,树着几架高大的水车,将河水通过水管送入后院,注入一个高大的水池中。水池又有一道道小渠通向第一口大锅边的小水池;一辆辆独脚车停在输送带下,车斗接满盐后壮汉推往稍高的水小水池倾倒,然后往里注水把粗盐融解。

    水池上面有木架,有大汉像推磨一样不断推动着木架上的推杆。搅动着稀释后的盐水;又有人负责往里加石灰等物,等粗盐充分溶解后,打开水池一侧蒙有棉布的排水口,直接将过虑后的卤水排到大锅里,以大火熬煮。

    上百口大锅下大火熊熊。把竹棚里薰得是热浪滚滚,1642年的春天北海湾大东沟热火朝天。因为用粗的海盐重新溶解成卤水时,卤水的浓度高,熬制起来比用天然的卤水熬盐快很多倍。

    加上朱浩还发明的了用皂荚豆粉和糖投入锅中,使卤水迅速凝结成盐的办法,更是大大减少的熬卤所需的时间。

    一锅锅精盐熬出来后,再被铲入独轮车,推到输送带上,输送到外院的仓库中。通过这种方面,使外院和里院完全隔绝。外人根本无法知道粗盐变成精盐的过程。

    高墙内外,和牛邵,许杰,谭猴子等人带着家丁严密把守,防止有人偷窥,围墙外头的桂楠河上靠近出海湾的地方,建起了一个简易的码头,海湾上泊满了舟楫,有的在卸货,有的在装货。

    深井镇和广海卫几乎所有失去田地的人,都拥到了这里。在这里,只要你有一把子气力,总能找到一份工作。卖力点的话,养活一家三四口不成问题。便衣来到的新宁县县令曹雅兴正满面春风的走在前头,朱千户在旁作陪,身后跟着一二十个新宁县的有地位的人。

    看了这繁忙的景象,听着鼎沸的人声,曹雅兴可谓是心花怒放,此刻的他,眼前已经幻化出了白花花的银子,在此之前,他无法想象,北海湾大东沟的精盐这么短的时间内,生产出来。妙也,不可言喻!现在的北海湾大东沟盐,俨然成了整个广州府最大的食盐集散地。

    四方客商纷至沓来,迅速增加的人流量,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北海湾大东沟的客栈、青楼、酒肆、日杂百货、小食铺、茶肆、柜坊、典当等等行业也在三个月的时间里,如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着已经大大出乎了新宁县县令曹雅兴的预料。

    朱千户问道,“曹明府,您看这码头上忙碌的景象,如果每天运来的粗盐已接近两万担。然后我们最快的迅速转化成精盐,转卖出去。下一步,我们还想继续扩大产能,您看,那个开盐场……”

    新宁县县令曹雅兴没有回答而是转移了话题,“听说你们妈祖庙要筹建完了,有什么难处本官都会尽量地支持!”朱千户一听就一阵狂喜,镇定了一下,转身对跟在旁边的管家福伯说,“福伯拿我儿子画的妈祖庙草图来,献给大人。”

    不一会,福伯赶紧送来朱浩画妈祖庙草图。

    朱千户带头,深井镇的信徒同心协力,自愿捐物捐资,想进行大规模的兴建。朱千户双手递到新宁县县令曹雅兴的跟前,曹雅兴接过画打开一看,立刻被里面的手法吸引住了,站在院子里足足有一刻钟。

    朱千户,身后跟着一二十个新宁县的有地位的人,有人等得不耐烦了走上前一看,那个朱浩的画上妈祖庙不但光彩照人,而且建筑规模远远超过了大明朝历代妈祖庙,而且更加富丽堂皇。

    祖庙建筑群是以前殿为中轴线进行总体规划布局,依桂楠山山势而建,形成了纵深三百米,高差四十余米的主庙道,从庄严的山门,高大的仪门到正殿,由三百三十三级台阶连缀两旁的各组建筑,气势不凡。

    在祖庙山顶,还建有十六米高的巨型妈祖石雕塑像,面向大海,栩栩如生。伫立山顶,极目远眺,山海茫茫,水天一色;回望山下整个庙群尽收眼底,构成了一幅瑰丽壮美的山水画。

    曹雅兴长舒了一口气,扭头对着朱千户低声说道,“这幅图画的画师是那位,等会回程的时候叫上他。”

    此刻我们的朱浩同志正在海面上等待福建蛇头到来。

    夕阳下偶尔有一些落日的火星闪动,海风习习,烟雾缭绕,令人沉醉。

    被勾起烟瘾的朱浩站了起来,走到主帆桅杆边上,从桅杆下方拿出何氏给做的竹藤登山包,登山包的外面口袋里取出一根新做的烟点上,走到船头的船舷旁,再看深蓝色的海面,湛蓝的大海上波涛起伏着,不停的轻轻拍打着船体,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

    说实话,站在甲板上,手扶栏杆,迎着海风,静静地望着波浪翻滚,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享受。阴天中的大海,虽没有被阳光揉碎了的耀眼金光,但在小福船的落日的余晖中闪烁的倒影,随着波浪有节奏地浮动,也是一种绝美的风景。

    但是一条陈旧的双桅木帆船却有些破坏了这种大海特有的美感这是一条陈旧的双桅木帆船,木质的船体黑乎乎的已经看不出原来的木瑟,靠近水面的船板上还生着许多藤壶,上面偶尔还夹杂着几个海虹,更使得这条船看上去显得笨拙而且迟缓!

    小福船靠上了双桅木船,双桅木船上下来五个人,牛邵背上背着一把火枪右手拿着一把五六军刺,监视着四男一女,中间那个瘦瘦高高的,看见朱浩就噗通一声跪下,向前爬了爬。

    朱浩在矮凳子上坐得笔直;他有意保持这种一丝不苟的状态;朱浩明白以身作则的意义;既然要严训手下;那么自己要做好榜样的作用。

第六章 酒与钢() 
朱浩这个状态给对面的人很大压力;不要说普通的百姓;就是站在朱浩对面的牙人也跪下来。

    如果不是老叔朱俊祥在澳门见过的牙人介绍过;据说那个酿酒的行家只不过才三十三岁,朱浩都会以为面前这人都是五十岁的样子。

    三十三岁那个名叫甘顺;因为天灾人祸,三年前开在九江祖传的在酒坊关闭了;逃难逃到了福建投靠亲戚,谁知道祸事连天,投靠亲戚居然谋财害命,好在甘顺的女儿识破了奸计,甘顺当天晚上连夜下海,前往广东。

    “你们说广东适合酿米酒?”朱浩问道。

    一说到酒,甘顺就进入了工作状态,跪在地上用双手比划着。

    甘顺说与其他种类的酒相比,九江米酒在用料上有两大特色,是其他酒所不会用黄豆和肥猪肉。“酒曲中放黄豆,使得酒成为豉香型白酒。”甘顺说,九江米酒的最核心特色是浸泡肥猪肉一个月,“选用没有一点瘦肉的肥猪肉,经过一年的处理才能泡酒,做猪肉的时间比做酒的时间还长!”

    肥猪肉泡酒前要经过蒸煮、脱水、固定、活化等过程,最终切成条,均匀地放置在酒缸中,“肉块的大小是跟酒缸大小相匹配的,只有这么大的肉块,才能正好相互连接均匀覆盖在酒中,不会有任何地方泡不到酒,以免腐败。”

    甘顺比划着肥肉的作用,“肥肉可以吸附过滤酒中的杂质,而且肥猪肉是一种陈酿剂,能让酒更浓缩,让酒味道更香更醇,除了这两样用料外,在酿酒时还会用到饼丸和酒饼叶配方是饼丸的灵魂,不是我吹牛,九江米酒饼丸制作配方传承从未外传。”听到这里朱浩打断甘顺话语,“你是说你的九江米酒从来未有外传过,不错,不错,起来说话。”

    朱浩沉思了一会说道,“甘顺,九江米酒饼丸制作配方传承从未外传,我也不需要你外传,你还是守着九江米酒饼丸制作配方,酒厂开了我再给你一成股份,不是分红是股份,但你要签十年的家丁契约,可否?”

    甘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啥,”甘顺上双桅渔船的时候,一咬牙如果东家非要九江米酒饼丸制作配方就给他,那个小郎君不但没要酒饼丸制作配方,还居然开酒厂的时候给我一成股份。

    甘顺抬起头,用右手狠狠打了自己的脸上一下,天上掉馅饼了吧。那个跟在甘顺后面的小姑娘一把抱住甘顺,甘顺回过头慈祥的摸在小姑娘的头上,一边对小姑娘说,“快,芊芊,拜谢小郎君,磕头。”

    小姑娘扒了一下,跟甘顺齐平,然后,“梆,梆梆,”磕了几个响头,朱浩最受不得女孩子的磕头,一看,“得,皮又破了,”“这是你的女儿吧,十几岁了?”

    甘顺答道,“十二岁了,六月里出生的。”

    “我家母何氏,正好首席大丫鬟嫁人了,你愿不愿意给我家母何氏做丫鬟。”

    甘顺答道,“她愿意,愿意。”

    朱浩眼神一眯,表情严肃,牛邵吼道,“不许出声,让她答。”

    “我,愿意,我也签十年做丫鬟,这样你就可以放心了。”最后一句话惹得朱浩笑了起来。

    “你们俩都起来吧,站到一边去。”

    朱浩打了一个眼神,看着跪在甲板上的长得黑不溜秋牙人,牛邵提着五六军刺走了过来,发问道,“旁边跪着的抬起头来,说得就是你,介绍介绍一起来的番鬼和那个穿短褂的。”

    姓孟的牙人哆哆嗦嗦的打开了话匣子,“面前这个红毛鬼子叫伊格纳缇伍兹,从法国流落到佛郎机,然后继续流落到远东,这个伊格纳缇伍兹的法国人,他对陆战很精熟,以前也澳门的炮厂制炮,并且在海船上当过炮手。这个叫田泽,广东人佛山人,炼铁技术一流,他也在澳门炮厂做过舰炮。”

    朱浩打断了姓孟人蛇的话,叫来牛邵拎起姓孟的牙人到双桅渔船。

    朱浩冲田泽问道:“你是田泽,广东人佛山人,你炼铁有几年了,见过炼钢的高炉吗?”

    朱浩前世是大明的忠实拥趸,朱浩知道1640年的明朝拥有十七世纪世界上最先进的钢铁冶炼流程,那就是明朝末期的冶铁流程。这个流程的钢铁产量与质量,均为此时代的世界之最。

    大明的钢铁冶炼流程,已经到了规模化、量产化、生熟铁连续生产的地步。这是把炼铁炉与炒铁炉串联在一起,让由炼铁炉炼出的生铁液流入炒铁炉,用柳木棍搅拌,使生铁液中的碳氧化,而成熟铁。这种连续生产的工艺,已初具组合化生产的系统思想,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减少了能耗。

    简单来说,常规的炼铁法,只能炼出生铁。然后再将生铁锻打脱碳,又或者用熟铁入炉加温渗碳炼成钢(即灌钢法)。这就需要两次加热。然而在明朝时,中国发明出炒钢法,不需要冷却再次加热即可生产出钢材来,降低了燃料消耗量并大幅增加了产量。

    实际上就是欧洲人在18世纪下半发明的搅炼炉。差别在于,欧洲的搅炼炉,通常使用熟铁棒或者钢棒搅炼,以烧去生铁中的碳,最后得到低碳熟铁。

    而中国使用柳木棍搅拌,搅拌的同时也会逐渐烧去柳木棍,这可以往生铁混入碳,或者说减低生铁去碳的速度。藉由这个步骤,熟练的炒铁手比较容易控制成份,可以直接炒出含碳量低于生铁,却高于熟铁的钢来,甚至有机会炒出中碳钢与高碳钢,此即称为炒钢。

    朱浩知道大明的铁和钢是为温度不够,不管是炒钢或炒熟铁,炒出来的都是半固态糊状钢块、铁块。

    唯一还没有达到的,就是冶炼液态钢水,并因此进行精细的成份调配的程度。因为只有将钢加热到液态,才能自由且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