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客从远方来 >

第4部分

客从远方来-第4部分

小说: 客从远方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就是通一经嘛,非难我也是不怕你的。”他嘴角挑起,眉毛上扬,满怀信心地说。

    “不可在诸位先生面前无礼,我曾叮嘱你多看看书,可是你却贪玩不看,现在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了吧。”封言道用略有严厉的语气对他说道。

    赵弘智随和地说道:“没关系的,今天只要他能通一经且通过我的考问,我就可以准他进入国子监学习。”

    “此话当真?”

    “骗你为小儿。”

    “你说,要考问我哪部经书?”

    “礼记可否?”

    他心想:“我昨日刚刚诵读过,现在还记得,这回赢定他了。”然后面露喜色,云淡风轻地回了一句:“随便哪一部。”

    “口气还挺大,那好,由南风考你周易吧,我还要选拔新儒生呢,承诺不变。”赵弘智一看还有儒生等候着,便轻描淡写地说道。

    他此时的心情是复杂的,既后悔刚才的狂妄,又要装出一副很有能耐的样子,于是他挑了挑眉,气宇轩昂地说道:“悉听尊便。”

    这时前来面试的有一儒生,年纪看着比他还略小,赵弘智一看竟是欧阳询之子欧阳通。

    “欧阳通,你怎么来了?”

    “先生,不是天下所有学子都可以前来面试吗?我已向父亲请志,父亲叮嘱我要专注学问,好好磨练一番。”

    欧阳通选择的是尚书,经过几轮的的考问,欧阳通对答如流,丝毫没有怯场的表现,坐在旁边的其他先生,看了欧阳通的表现也是纷纷称善。

    李南风看完后才对他说道:“你准备好了吗?”

    “我我可否有一个请求,就是让我再重温一遍周易。”

    说是重温,只不过是他要强不服输的表达,其实他从来就没看过周易,迄今为止也只翻过论语和礼记两本书。

    封言道看见他已有怯意,便劝他不要赌气,选择放弃也没关系,权当诸位德高望重的先生在开玩笑,可他又怎肯低头认输,依旧坚持要进行下去。

    “哈哈可以,就让你再重温一遍。”

    李南风似乎知道他根本不知周易,但又为了让他心服口服,便让他的助教拿来了一卷周易,他接过书后,就从第一页开始翻了起来,而李南风趁着这时间,继续面试了下一位儒生。

    这位儒生叫苏穆清,来自洛阳,其身穿对襟青衫,没有戴幞头,而是把头发束起,一副清秀的面庞更显得他潇洒英俊。他选择的是诗经,由王谈与李南风共同考问。

    苏穆清不仅对诗经了如指掌,还对毛诗传笺甚是精通,其侃侃而谈的对答让在场的其他儒生都为之折服。

    随着欧阳通和苏穆清的通过,李南风又考问了几位儒生,后面排队的儒生已所剩无几了。

    “你看好了吗?”

    “嗯算看好了。”

    “我开始考问你了,诵读一遍系辞和说卦,然后我再考问你。”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随着他铿锵有力的诵读,先生们都被他倒背如流的表现吸引住了,纷纷注视着,这让封言道也是始料未及的。

    李南风听后拊手称善,但随后以较为冷冽的语气对他说道:“现在还不是志骄意满的时候,如若你能回答我三个问题,我才视你面试成功。”

    这时,先前还狂妄自大的他已变得彬彬有礼,回答道:“李先生,请考问。”

    “第一个问题: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若阴阳不当,于刑罚如何?”

    这个问题显然借易经中的阴阳规律推及社会刑罚治理,只见他泰然处之,似乎心中已有答案。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故为官者不能越位缺位,唯有在其位谋其政,国家才能通达和谐。”

    李南风和在场的其他先生都满意地点了点头,然后李南风继续问了第二个问题。

    “象曰: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敕法。何谓‘明罚敕法’?”

    “法律应明文规定,使天下百姓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法不在罚,在于敕,即德法相辅,量罪定刑要适中,执法要公正。”

    “好一个‘法不在罚,在于敕’。”王谈一直在一旁面试儒生,听到他的回答不禁夸赞了一下。

    “最后一个问题了,你要做好心理准备,难度将会加大了。听好了:洛阳居天地之中,而乾坤三画象征着天地人,其中上爻代表天,中爻代表人,下爻代表地,上在京城,中为洛阳,下则在哪?”

    他听了问题,两眉拧在了一起思考着:“这个问题于书籍里好像找不到答案依据,下为地,而地上有那么多事物,代表下的事物在哪,则下就应该在哪吧。”

    他思索了片刻后想回答,但又不确定,最后也不管对与错了,果断地答道:“国子监。”

    “什么?”李南风听了之后好像没听见似的,惊讶地反问道。

    “下在国子监。”

    “这个问题我已思索多次,还第一次听到这个答案,此答案作何解释?”

    “上为天子,中为居地理之中的洛阳,则下一定为天下智慧集中之地,而国子监为最高学府,人才云集,可谓智慧之源也,而建学制礼,能移风易俗,使民知礼节,识廉耻,由此则世间美好如初。故下在国子监。”

    孔颖达和封言道同时拊手称善道:“好!好!”

    他经过旁听和这几次的对答,学问造诣已今非昔比,这让李南风感觉到此人的记忆力超群,对学问融会贯通的程度也让诸位大儒们都为之惊叹。

    李南风听后,怔怔地站了一会儿,然后便对他说:“至于你能否进入国子监,就由祭酒和司业决定吧,我因有事先暂时离开一下了。”

第六章 阴差阳错() 
李南风离开考场后,赵弘智对他说:“言出必行,既然我已承诺,就要履行,尚且这也不违反规定,今上既然有意广纳天下才俊,对于你,自然不会拒之门外的,祭酒和我已经决定录你为新儒生了。”

    他听后喜形于色,然后对封言道说:“封大哥,你不在时,我并没有贪玩,我有读书的。”

    封言道略有惭愧地答道:“嗯,是我之前误会了你,还以为你把我的话当耳旁风呢。既然你已经成功通过国子监的选拔,在记忆还未恢复之前,就先留在国子监生活学习吧,长短假休学时也可以回封宅里住。”

    “封大哥我我不想在这里读书,这里就像囚笼一样。”

    “国子监是大唐最高学府,你既然有能力进来,就应该好好珍惜,我也曾在这里修身研学过,在这里读书于你的学识定能增进不少。”

    李南风离开考场来到了一间密室里,此密室就在国子监内的孔庙下面,极其隐蔽。

    李南风走下楼梯后,只见面前有一人背向自己而站着,双手则背在后面,虽看不到正面,但其威武高大的身体足使人敬畏,于是李南风便躬身行礼。

    那人回过头对李南风说:“南风,不必多礼。”

    那人眉宇间有一种君临天下的霸气,这时李南风道:“皇上,今日纳新儒生不过百十人,但不论学识还是勇气,都可以称为是大唐才俊,国之栋梁,其中有一人更是记忆力超乎常人,对周易的理解也有其独到的见解。”

    “好!就是要选拔出优秀者,这样才能找出周易的秘密,也不负当年怀信的牺牲了。”

    “是啊,一转眼怀信离世已有十四年之久了。”

    李南风说完后,脸色极为悲哀,但眼前浮现一幕幕在国子监与怀信共事的情景,有荣辱与共,也有惊心动魄,不禁感慨万千。

    “这十四年来,朕与爱卿们励精图治所开创的盛世,正是告慰当年那些为朕为社稷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魂们。”李世民说这话时更是慷慨激昂。

    就在李南风与李世民密会时,国子监考场选拔依然在继续着,国子祭酒孔颖达代李南风考问儒生。

    前来面试的儒生所剩不多了,于是王谈命助教们为新儒生造名册,新儒生们分队站好,当然他也不例外,只好跟着其他儒生排着队。

    就在孔颖达考问一儒生时,那位私贩书画的书生,从国子监门外路过,看着儒生们在面试,羡慕之情溢于言表,但又摇了摇头后慢慢走过,没走几步,突然又返回向院内瞅了瞅。

    没错,是他,就是他!

    那位私贩书画的书生,一看见正在排队登记名册的他,一眼就认出来了,于是那位书生就向国子监里跑去,还没进院内就被拦了下来。

    孔颖达对被拦下来的书生道:“这位儒生,你叫什么?你是来面试的吗?要进国子监需通一经且通过我们的考问,硬闯国子监,你知道是什么罪名吗?”

    “我我叫李玉泽,我不是来面试的,我要进去找他。”那位私贩书画的书生慌张地向孔颖达指向队伍中的他。

    孔颖达循着私贩书画书生的指向看了一下,然后说道:“今日是纳新儒生大考,要入国子监,你需通过考问方可进去。”

    那位私贩书画书生的眼睛一直盯着队伍中的他,好像担心他逃跑似的,所以他根本没有去看国子祭酒孔颖达,也没有多考虑,便随口回答道:“请问考什么?”

    “由你选择一经,只要熟读精通即被通过。”

    “礼记。”此时私贩书画书生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队伍中他的身上,于是便随口答道。

    “你先诵读一遍学记篇,我再考问你几个问题。”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谀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孔颖达说完,私贩书画书生就马上脱口而出,丝毫没有等待,等完全背诵下来后,才看了一眼孔颖达。

    “很好!接下来要认真听清我的问题了:教之不刑、教之所兴和教之所废,三者有何关系?”

    “若教者,不等学者思考领悟,只顾进度而照本宣科地灌输,此致不刑;大学之法,需对学者适时教育,防止其邪念萌发,要循序渐进地施教而不是拔高,要让他们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若做到这四点,由此教之所兴;发然后禁、时过然后学、杂施而不孙、独学而无友、燕朋逆其师和燕辟废其学,此六者致其废。若教与学不能很好的配合,则教之必废,反之教之定兴。”

    那位私贩书画书生对答的时候,视线已完全落在了孔颖达身上,专心致志地答辩。

    “善!以理说理,融会贯通,可谓通,你现在通过纳新儒生的考试了。”孔颖达说完之后,其旁边的助教即领着他进入了国子监。

    当私贩书画的书生一进入国子监,立即到队伍里找他。

    私贩书画的书生用力抓住他的衣襟,道:“终于找到你了,这是你的玉佩,快还我的玉佩来。”

    “什么你的我的?”

    “那天在朱雀门街上,我被撞倒了,而我拾起来的玉佩并不是我的,我的那块定是被你拿去了。”

    他一听“朱雀门街”,眼前马上浮现被人追的一幕,慢慢地好像想起来了什么。

    “哦,你就是那位抱着书画逃跑的书生。”

    “快还我玉佩来。”

    他从腰间解下玉佩后说:“这是你的?你怎么确定这玉佩是属于你的?”

    “玉佩后刻有‘李音书’三字。”

    他一听“李音书”这个名字,马上下意识地看了看玉佩,随后心想:“他是怎么知道的?难道那天慌乱中拿错了?这玉佩原本就是他的?”

    “你还有什么证据能证明这是你的?”

    私贩书画书生答道:“玉佩为凤鸟衔花图案。”

    他心想,“李音书”这个名字既然能说出,那此玉佩是他的应该不会有假,反正他手中还有一块,互相还给对方,自己也不吃亏。于是他将手中的玉佩递给了他,换回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玉佩。

    他拿过来自己的玉佩后,看了看玉佩后面也刻着字,只刻着“韩珵”两个字,图案则为麒麟踏云。这时,他似乎搞清楚了,原来自己的名字不叫李音书,而是韩珵。

    ————————————————————

    望友友们能收藏一下,投一张推荐票,多多分享给好友,成说在这感激不尽!

第七章 微服视学() 
那位私贩书画的书生,接过属于自己的玉佩后,马上向国子监大门外走去。国子司业王谈看到他要走时,便伸手拦住他说:“这位儒生,为何要走?能通过考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