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乱世之倾国权臣--高澄传-第7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欢看着下面跪着的两个儿子,没回答高洋。又看看雨中立着的众人,他站起身,慢慢道,“渤海王世子高澄,行事失常,凌逼主上,无人臣之礼,致使天子出奔,皇后薨逝,着废去世子位,即日赴晋阳闭门思过。”
高欢这话一出口,真是如投石入湖,激起千层波浪。高澄的世子位是高欢被敕封渤海王时就钦定的。高欢深爱嫡长子,高澄被立为世子是顺理成章的事,谁都没想过会改变。如今却因为一些表面上看起来不是理由的理由而被废了。
“凌逼主上,无人臣之礼”这说的又究竟是谁?只安在高澄身上,实在是委屈。人主出奔、皇后薨逝这样的大事,如今只怪在了高澄一个人的身上,实在是冤不能辩了。
高澄却一句话没说,还是跪在雨里。“皇后薨逝”这四个字清清楚楚地传进了他的耳朵里,让他痛得心如刀绞。几日之间引起这样的伦常巨变,真是让他心灰意冷。忽然想起师父达摩来。心里对被废了世子位并不那么在乎,倒真想去少室山听禅参佛,远离这喧嚣的尘世。
“太原郡开国公、散骑常侍高洋,授骠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加开府仪同三司,入朝参政。”大丞相高欢接着又侃侃宣布了自己的另一个决定。这更让人惊异不已。
二公子从来不出众,不知道大丞相究竟为何这样重用,甚至超过了原本对世子的器重。
而对于大魏未来的命运,还有新的朝局,大丞相似乎已经成竹在胸了。
534年,永熙三年,成了大魏史上的最后一年。从牛川到盛乐,到平城再到洛阳,几经辗转成就了一百五十年的基业,至今却分裂东西。
宇文泰奉皇帝元修返长安,晋关西大都督,大丞相。
高欢在洛阳重立清河王世子元善见为新帝,改元天平,并迁都邺城。
在长安,从此埋下了关陇一脉之根基,以西魏为起点,关陇氏族徐徐兴起,成就日后辉煌。
迁都邺城后,东魏一派平和之气。皇帝元善见本就性情文静,而大丞相高欢也一反前态,对天子极为恭敬守礼,因此朝堂之上也一扫此前戾气。
新都邺城的一切似乎都与被废了世子位的高澄再无关系。
他启程回晋阳这日,一大早天气就极炎热。晴空万里无一丝白云,天空蓝得耀人眼目,好像在预示着未来的美好。轻车简从,丝毫不引人注目。谁也想不到曾经不可一世的渤海王世子这么行事低调。几乎没有任何辎重,仿佛抛却过往沉重的一切。
冯翊公主元仲华期盼地从车里探了半身出来看自己的夫君。
新帝元善见是她的兄长,但她已经不再是世子妃,只是高王大公子的夫人。二公子高洋加官晋爵,势头大盛,甚至已经超过了以往的兄长,并且正在议婚,这些都在邺城掀起了轩然大波。元仲华心里却是前所未有的风清云淡,说不出来的安逸。
自从世子位被废后一直跟从高澄的崔季舒这时急急奔来。他和冯翊公主元仲华的目光都集中在静立车前眺望远方的大公子高澄身上。高澄只穿着半旧的袴褶,随意的辫发被风微微拂动,若不是那张绝美的容颜实在太出众,他看起来只像是一个极普通的鲜卑少年。
“世大公子郎主”崔季舒虽然改口有些日子了,但还是觉得别扭。他已走近高澄身边,侧身伏耳低语道,“那个舞姬元玉仪消失得无影无踪,叔正实在是找不到。”
高澄还是貌似悠闲地看着远处的丛丛碧树、青山城郭,面上无任何表情变化,只吩咐了一句,“走吧。”
崔季舒看大公子仿佛成竹在胸的样子,自己心里也非常安慰。他相信世子不是甘于平淡的人。
高澄忽然驻足回头,左右扫视。他的目光似乎在搜寻什么,只是谁也不知道。远望去,隐约可见大魏宫廷曾经金碧辉煌的宫殿,脑海里浮现那里曾经发生过的多少往事只是他被废后再也没有去过那座宫苑,再也没有去过龙门山,再也没有看过一眼那山下的河谷。
什么也没说,一切记在心头。高澄毅然转身上马,顶着烈日纵马奔驰,向着晋阳而去。
第96章 :崔府君闲话朝务事()
晋阳,属并州刺史部,为太原郡治所。
晋阳从来就不是一座默默无闻的城池。风云一时的尔朱氏虽然已经成了过眼云烟,早就被清风吹散,但是晋阳城却从来不曾空寂过,从来不曾失去了权力。这里是名副其实的大魏心脏,大丞相高欢曾长期留驻于此,高氏一族的根脉仿佛就驻守在晋阳。
腾龙山,在晋阳城南。依山向上而建的漫云阁原来是大丞相高欢避暑的行馆,现在是大公子高澄闭门读书的地方。
被废黜了世子的身份,又住在这远离喧嚣红尘的山林中,行馆门庭冷落。偶有人来也只是陈元康、崔季舒等寥落几个旧臣而已。漫云阁中除了大公子高澄、夫人冯翊公主元仲华,几个侍妾、婢仆、家奴,再有就只是陪大公子闭门读书的崔暹了。
崔暹字季伦,是崔季舒的侄儿。也曾做过一段丞相长史,深得丞相喜欢、信任,只是不知什么原因见罪于大丞相高欢,不久就被黜免官。论经历倒和大公子高澄似出一辙。大公子迁到晋阳后,无事一身轻,与崔暹因缘际会,由崔季舒引荐,二人见面,相谈甚欢。况且崔暹极为有才学,其谋略还胜于崔季舒,人又忠直,虽欠转寰,但是深得大公子高澄的喜欢,正好就做了高澄读书的师傅。每与之晤,言谈之间高澄心里必有所获。
从前,崔季舒总是紧随世子。但崔暹虽是崔季舒的侄儿,却一直没有和高澄见过面。国事更叠,朝堂惊变,洛阳见弃,邺城兴起,几番波折,被废了世子位而闲置在家的高澄倒有机会和崔暹相识,两个人一拍即合,高澄只觉得相见恨晚。
此时的大魏,因皇帝元修弃都而去,大丞相高欢另令立新帝元善见,迁都邺城,实际上等于只剩下了半壁江山。大丞相思往事而改过,在新都邺城寸步不离地侍奉新帝元善见,并且执礼极恭敬。百官重置,陈力就列,邺城便一番花团锦簇地繁华起来。
不在视线焦点中的晋阳整个夏天都极清静。秋风渐起时,龙腾山上漫云阁中的大公子高澄闭门读书的日子说短也不短了。而崔季舒就是在一个秋意浓重的清晨从邺城赶到了晋阳,上了龙腾山,进了漫云阁。
漫云阁别馆不胜在奢华、富丽,别致之处在于雄奇秀险。楼、阁、亭、榭、斋、堂俱全,却不在于轩馆之繁复、众多,唯其让人惊叹于掩藏在奇峰怪石之间的奇思妙想和鬼斧神工。从山下看来,延绵起伏又陡峭直上的山间,虽被绿荫覆盖,但是又在高低处疏朗相间、错落有致地半隐半露出飞檐、围栏、月台、云窗,真如画中仙境。尤其晨雾晚霞时或烟雨微雪后,云气蒸腾之间看整个漫云阁简直就像是云上天宫一般。檐上铜铃、轩窗笑语,更如同天上之音。
秋天的清晨凉意浓重,但是崔季舒一点也不觉得。他原本就胖,又费了力气登山上来的,此时已经是汗透重衣,坐在亭子里只有喘气的份儿。待气喘得匀了,一边又打量四周。
这座亭子叫做“朝露亭”。据说这个名字是有一日大公子高澄忽然改的。亭子普通,四方亭、攒尖顶,但位置极好,在一座山的山顶上。此时四野眺望,盛夏时一片浓绿已经变成黄、绿、红相杂,好像树叶都变成了五彩的一样。
太阳升起来,天亮透了,天空蓝得像是要透明一般,天幕又高又远,没有一丝云彩,让人心里静极了。清风送爽,对于崔季舒这样热极了的人来说又凉快又舒服。
崔季舒收回目光,一身清爽,问侄儿:“郎主呢?这些日子还是读书?”
崔暹其实年纪和叔父差不多,但他身姿清瘦修长,这和叔父形成了鲜明对比。他恭恭敬敬地奉上一盏碧色清茶回道,“正是。郎主这些日子日日闭门读书,比刚来的时候还安静。再不见郎主舞剑了。”
崔暹看了叔父一眼,坐下来。他和叔父一样,肤白胜雪,只是他面容清秀,更似女子。崔暹没再说话,只是垂首默坐,似乎在等着叔父交待什么。
崔季舒却只顾捧起茶来啜饮,立刻又把茶盏放回石桌上,抬起头来皱着眉问崔暹,“你怎么也喜欢喝这种和尚才爱喝的东西?”
崔暹不急不缓道,“是郎主爱喝这个,我也就随着他了。”
“你!”崔季舒忽然发怒了,又忽然住口,仰起头往上看,又四处搜寻,像是又想起什么,收回目光再看崔暹时已经面色沉重起来,低吼道,“什么朝露亭?辟如朝露,去日苦多?郎主毫无缘故怎么会生出这个念头?是不是你暗中把郎主往邪路上引?你究竟是如何陪着郎主读书的?你就不替郎主想一想吗?郎主能由得他自己吗?是想退就能退的吗?”
崔季舒越说越气,连连质问,崔暹急忙起身躬身而立,劝道,“叔父息怒。”他态度虽恭敬,却面色平静,多一句解释没有。直到看着崔季舒怒意渐消,这才淡淡道,“叔父容侄儿回禀。郎主从到晋阳便上了腾龙山,住进漫云阁。刚开始心气虚浮,坐卧不宁,即便让侄儿陪着读书也是心不在焉。但是郎主天姿极聪颖,点化即透,很快便熟读典籍,通统相融,现在就是侄儿也要对郎主甘拜下风了。郎主还喜读佛经,近日犹是如此。郎主是心有城府的人,自不必别人左牵右扯,自然明白自己该做什么,叔父又何必生这么大气,不如顺其自然。”
崔季舒仔细听侄儿说话,他心里其实也明白,大公子高澄男生女相,如同绝世倾城的女子;聪慧异常,颖悟超人,这些都非常人所能比。若说大公子是天人降生,他毫不怀疑,但是眼前情景他不能让大公子就这么淡泊下去。
崔季舒抬头看看崔暹,侄儿也正看着他。崔季舒忽然问道,“侄女最近可好?”这说的是崔暹的妹妹崔氏。崔氏嫁高氏远支高慎,虽年貌相差若干,但是高慎如今拜侍中又加开府,得大丞相高欢器重,甚是得意。
崔暹只得回道,“无书信,不知妹妹近况。”
崔季舒站起身来,沉声道,“你倒日日安心做闲云野鹤,只怕你妹妹是天天以泪洗面。高慎深受大丞相器重,如今又和二公子太原公交往甚密,你就不想想究竟是为什么?真要等到世子易主的那天吗?”
高慎如此摇摆不定,从前以叔祖辈份巴结世子高澄,如今立刻又转向得势的二公子太原公高洋,此类人富贵必易妻,何况高慎还是个好色之徒。崔氏岂能不明白这个道理,自然以泪洗面,为自己前途担忧。
崔暹没说话。叔侄两个人都是聪明的明白人,况且崔暹也不是真的闲云野鹤,这也是叔侄两个人都心里非常明白的事。
“高慎巴结谁都不要紧,叔父可知道大丞相思念大公子否?”崔暹问道。
“无一语提及大公子。”崔季舒叹道。
“如此正好。”崔暹还是面色平静。“无一语提及,正是因为心里想的太多。”
这话让身在其境的崔季舒心里豁然一亮。可是转而又忧道,“太原公势头正盛,比起当日的世子有过之而无不及。”
“叔父何必学无知小人而忧天?”崔暹道,“大丞相必不受人左右,太原公越得势也越遭忌。他和当日的世子不同。世子是大丞相亲自教养简拔,而太原公却是弃父兄而攀帝室,因此得势,大丞相岂能不忌惮?”
崔季舒没说话,心里暗想,确是如此。
“大丞相要立的世子必当心怀天下,志存高远,像二公子一般有野心无抱负,有权力欲无肚量无心胸的人,大丞相如此眼毒岂能看不明白。焉知大丞相废了大公子的世子位不是为了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崔暹不紧不慢地说出自己的见解。
崔季舒不由得对侄儿刮目相看。侄儿不仅腹有谋略,心思细腻,而且真正也是志存高远的人。他所依附大公子就算为了权势,也同样是希望来日能够成为朝堂上指点江山的社稷之臣。
“你说的有道理,但毕竟是一家之言,大丞相城府深沉,做事往往出人意料,不能如此笃定就觉得他必定意在大公子。你又焉知大丞相必定不喜欢太原公那般阴狠的人?高氏此时看似强势,实则极易倾覆,尔朱氏前车之鉴,大丞相难道不明白?”崔季舒也不是头脑空空的人。
叔侄两个人都沉默了。其实关键还在大公子高澄自己身上。
“若真是郎主自己就心性淡泊了,才是无力回天。”崔季舒又叹道。“娄夫人可有书信来?郎主除了读书还做什么?”
崔暹摇摇头,语气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