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南北乱世之倾国权臣--高澄传 >

第20部分

南北乱世之倾国权臣--高澄传-第20部分

小说: 南北乱世之倾国权臣--高澄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来的,正说明他身份之不同。想到这儿羊舜华心里的绝望和忧虑就又添了几重。

    侯景和宇文泰可以说都是深沉的人,越临大事越冷静而有决断。

    而陈元康和崔季舒则不能说是无决断,只是关系太重,所以格外紧张。不只陈元康握紧了剑,连崔季舒也同样握紧了自己佩剑的剑柄。崔季舒,他居然有一把剑,他居然今天记得带上了这一把剑。

    达摩向着高澄还礼,笑道,“可爱,可爱,我甚敬之。”从他面上表情就能看得出来,虽总是笑口常开,但此番笑意完全由内心满漾而出,似是对高澄格外喜欢。

    久不开口的梁帝萧衍忽然伸手拉住了已经爆怒的临贺王萧正德,淡淡道,“不得无礼,此乃北朝大魏大丞相高欢之嫡长子,渤海王世子,侍中高澄。世子驾临南朝,实我梁国之幸事。”

    萧衍话一出口,廊院内顿时安静无声。

    西廊下侯景、宇文泰静坐观望,两个人都是聪明人,脑子里都飞快地想着下一步该怎么办。

    而陈元康和崔季舒却如同热血上涌般如同头颅炸开。原来萧衍竟知道了世子的身份。崔季舒身不由己地往后退了几步,陈元康一把拉住了他,却顾不上看他一眼,只是目不转睛地看着院子里的高澄,以及同时观察院子里其他人。

    真正如同失足落崖的是屋内的萧琼琚。好像身子一下软下来,浑然无力地扶住了窗边的墙壁。原来所谓的娄子惠,竟然是北魏权臣高欢的儿子,他的未来不用说也能看明白。萧琼琚只觉得脑子里一片空白,一时不知所矣了。

    而羊舜华却依旧握剑在手,只是反往前走了几步,更贴近门窗,密切关注外面的动向。高澄身份固然她有所不知,也是初次与闻,但她对高澄早就绝了心思,如今只关切他安危,所以也还罢了。只是看公主的神情,心里未免叹息。

    不只萧正德惊讶。

    太子萧纲,大将军王僧辩,都官尚书羊侃,还有陈霸先父子都极惊讶。

    “好,好,甚好啊。”只有达摩祖师不惊不怒笑道。“佛法曰有缘,看来老僧确是与北朝有缘。”

    又是一个语出惊人。

    “此言有误。祖师,缘也分先后。祖师身已至此,难道不是缘已先至吗?”萧衍一边说一边放开了拉着萧正德的那只手。

    “祖师,陛下好言相劝自有道理。不论自渡渡人否,众生平等否,梁国好佛者皆慈心一片,寺院内总是虔心向佛的弟子,总好过北朝寺院内做的尽是弑君的谋逆之事。”陈霸先忽然开了口,他的声音里透着一种阴冷。在人主、嗣君、重臣面前,他的语调竟满是威仪的霸气。而他语调里的这种霸气仿佛与生俱来。

    廊院内再次安静下来,似乎都联想得到北魏近几朝来国君、太后等频频被逆臣而弑的往事。

第22章 :一苇渡江分南北(上)() 
陈霸先出语犀利,高澄却面不变色,应变极快道,“岂不闻,只拜今日佛,只应今日事?若论昨日,座上诸公孰在南,孰在北?又有几人是堂上君臣?以此论之,明日又知如何?抑或南北一统?堂上客几人存几人亡?怎知今日之君明日不亡国?今日之臣明日不夺位?”

    这话真是一针见血到极点,北廊内君臣无人不变色。萧衍原是南齐大将而后谋位自不必说。萧正德以梁宗室之身份也曾投效北魏。羊侃先祖自南而北,而其身又自北而南。王僧辩、陈霸先虽无其事,但也其心难测。只有太子萧纲仍旧面色平和。

    高澄这边说得兴起,听他说今日之君明日亡国,今日之臣明日夺位时,侯景立刻向宇文泰低语道:“今日必出大事矣。”

    这也是宇文泰心里想的。便道:“濮阳郡公既奉大丞相之命来保护世子,如今意欲如何?”

    宇文泰心里已经想过了,如今只有拼命护住了高澄,于己于关西大行台贺拔岳才会都有益无害。

    侯景看萧衍面色铁青,那些嗣君、宗室、重臣们又都表情各异便飞快道:“事态紧急,宇文将军在此守护世子,我即刻出去调我的人来。”说罢便潜身出去了。

    宇文泰想,此时侯景离开也是好事。高澄若有事,与己无涉,若无事便是自己有功。大丞相高欢交给侯景的重任并不是他的重任。

    崔季舒正全副精神关注高澄,忽一眼瞥见对面廊外树丛中一个熟悉的背影闪过,不由惊道,“侯景?他如何在此?”

    陈元康是随时拔剑出鞘的样子,同时向崔季舒低声道,“侯景不敢抛下世子,不必担忧。”

    高澄从容镇定地看着北廊下的梁国君臣,以及他并不知道的屋内也看着他的萧琼琚和羊舜华。如闲庭信步般走上两步,“再以此论之,思昨日过甚不思今日,恐尚无北魏亦无南梁。哪里来的秦汉三国?还何谈春秋孔孟?便是尧、舜、禹也不能有,且不知是何代何人。”

    唯一真正观望的人只有陈霸先与陈伞缸印�

    萧正德听着高澄在这儿大放厥词,气得脸上青红不定,挨近梁帝萧衍,“父皇”他看看高澄“他他”又看看萧衍,不知萧衍是什么主意。

    “此人必不能留。”萧衍向萧正德低语。“你不是放了两个人进来吗?宇文泰心思深重,那个侯景素有异心”萧衍看看萧正德没再说下去。

    萧正德点点头,他觉得自己已经领悟了萧衍的意思。

    “父皇何必如此呢?不过一个北朝世子,年纪尚幼,在此谈论佛道,也罪不至死。就是那达摩祖师,是去是留也是他自己的事,不必勉强。”萧衍身侧的太子萧纲听到了萧衍和萧正德的话,仍然辞色柔和地道。

    屋子里面的羊舜华察言观色半日,忽然明白,一颤道,“公主,他们要杀世子。”

    萧琼琚一惊立刻道,“这如何使得?”

    羊舜华握紧了剑,只问道,“公主的意思呢?”

    萧琼琚丝毫没有犹豫道,“我必要救他。”

    此时廊院内已经是各怀心思,众说纷纭。沉默不语,含笑观望的达摩方笑道,“罢了罢了”

    众人皆静下来。

    “我本天竺僧,受佛祖点化至东土引渡众生。如今得了这个好弟子,自渡渡人,引渡之缘由此而始,势必渡江北去。”他说着拉了高澄,竟是平地腾空而起,直入云端。空中余下佛号念颂声。

    “今日南,今日北,明日不分南北。今是客,今是囚,明日颠倒客囚。”达摩的声音从空中洒落,声威震慑。

    廊院内诸人都无比惊异于这一幕,只能眼看着达摩与高澄立于云端,金光拂身,向着江边去了。

    东廊下的陈元康反应最快,拉了崔季舒悄悄潜出。

    宇文泰看了看北廊下的梁国君臣,也无声无息地离了这里。

    最急的就是羊舜华和萧琼琚。屋外廊下的人不离开,她们着急也不能出来,何况这里面还有她们的父、祖在。

    “阿姊?”萧琼琚低声唤道。

    羊舜华皱着眉头不知在想什么,竟然没听到。

    “你也喜欢他,对不对?”萧琼琚走到她身边问道。

    羊舜华猛然一抬头,急道,“没有!不是。”太快否定,如此激烈,语无伦次。

    萧琼琚是极为聪明的人。原本她的世界里只有诗、有乐。如今她也一样茫然,尽管因为高澄的出现已经搅乱了她的生活。

    “我只想救他,别的什么都不想。”羊舜华平静下来,只淡淡说了一句。南与北,国与家,自己,还有视她如知己的公主萧琼琚,她还能想什么呢?忽然想到了宇文泰。

    廊下,陈伞坪跸胨凳裁矗嗌砜戳丝此母盖壮掳韵取3掳韵热次⑽⒁×艘⊥贰�

    萧衍把目光盯在了羊侃身上,“羊尚书,你看该如何?”

    “羊尚书,高澄此人万万不能留下。”萧正德早忘了太子萧纲刚才说的话,也跟着萧衍的话音儿发起了命令。

    羊侃攒着眉,稍一停顿便果决道,“只要于国家社稷有益,臣但凭陛下吩咐。”他又看了一眼萧正德,“不过,臣倒觉得大皇子言之过激。真杀了高澄未必有益于梁。”

    萧衍心里明镜一般,他倒并不怀疑羊侃。只是羊侃此人忠直大度,做不出这样的事来,他是非常明白的。

    王僧辩忽然道,“魏国除了大丞相高欢,尚有关西大行台贺拔岳、吏部尚书侯景等人,魏主不过是座上摆设,只是这几人也面和心不和,陛下又何须在乎一个侍中高澄?任其自乱,不是对我梁国更有益?”

    这话萧衍没往心里去,倒是一旁的陈霸先记在了心里。

    太子萧纲道,“大将军的话颇在道理,父皇和大皇兄也实在不必与那个高澄如此认真。”

    太子是仁君。陈霸先下意识地抬起头来幽幽地看了一眼萧纲。

    “罢了,你们都回去吧。”萧衍回头看了萧正德一眼便自顾自地向他修行的那茅殿方向走去。

    同泰寺一日相聚实属不易,身在其中谁又真的能解得了达摩的谒语,谁又真的能知道明日的南朝与北朝究竟如何,怎知当日廊院里的人谁生谁死,谁为帝谁为囚?

    太阳向西坠下,它的光芒却并没有全掩全收。长江笼罩在一片金红色中,又在凛冽的冬日江风里逐渐变得暗黑下来。一条长江,见证了南北多少往事,昨日事风流云散,今日事造衅开端只能有待明日。

    达摩拉着高澄从空中俯看,慢慢下降,落于江边一片苇丛中。

    “师父”高澄脱口叫出。

    “阿惠”达摩摆摆手制止他,“我今日便渡江北去。少室山密林中,如有相见一日,必是那一处所在。你只记得,凡事切勿任性使气。余事皆顺其自然,从天应份,自有相见一日。”

    “师父且等一等,我命人驭舟送师父过江。”说罢,高澄便张望寻找,忽然发现江边空空。这时崔季舒也不知道跑到哪儿去了。

    “哈哈哈哈”达摩大笑起来,似乎是被稚子天真可爱逗得很开心的样子。

    他笑罢了竟随手摘了一支芦苇,将芦苇投入江中,又笑道,“师父去也。”便腾空而跃至江上,只以那一支芦苇为船便向着江北去了。其神速,不一刻便只看到达摩的身影越来越远,越来越小。

    高澄心里空荡荡的,觉得甚是无趣,似乎有生以来长至此时竟没有做过一件有趣的事。

    远远望着,直到完全看不到达摩的身影。高澄这才忽然想起来,他的楼船明明就停在江边,此时怎么忽然不见了?他再四处观望,仍是不见。

    夕阳意欲西归,只是仍在江边沉甸甸地欲坠不坠。江上的金红色逐渐淡去,一江两岸都慢慢陷入了黑暗的夜里。江风又冷又硬地吹过,芦苇丛随风而摆动,高澄蹙着眉,冷静地用目光从天边扫至江边。然而还未等他发现可疑之处便听到了冷静、缓慢而带着杀气的马蹄声。

    遁声望去,远远便望见几骑黑影非常笃定地向着他所在位置慢慢地纵马而来。高澄目力极好,他极清楚地看到是五、六个黑衣蒙面武士,不急不躁似乎并不是来要他的命,但是浓重的杀气扑面而来。奇怪的是,这几个人不急不徐,好像非常有把握,而且直奔目标。驱马至高澄近前,没有任何的怀疑,领头的人一挥手,其余数人立刻跟着一起下马。黑影数条向着高澄逼近。

第23章 :一苇渡江分南北(下)() 
高澄因今日随师父达摩入同泰寺所以并未佩剑,此时他仍然从容、镇定、极冷静地看着面前的人一个个逼迫过来。

    远处芦苇丛中,梁国临贺王萧正德与魏国吏部尚书濮阳公侯景并肩而立。侯景气定神闲,而萧正德似乎更兴奋不已。

    “濮阳公,用你的人杀你们大魏实权的继承人,滋味如何?”萧正德兴奋过头有点口不择言,满面笑意地瞧着侯景。

    “临贺王言之有误,我只是希望南北相安无事,看不惯他如此挑衅南朝。临贺王当知道,我也心中也同样尊奉南朝君主。”侯景话说的模棱两可,绝不给别人留一点自己的把柄。

    “是,是,这个我知道,知道。”萧正德大大咧咧地应承着。

    那边笑语声声,这边杀气腾腾。

    几个黑衣人齐齐拔剑一起指向高澄。刚风过处高澄便知道这几个人真的是要取他性命。所幸他从小在军营里长大,随着父亲征杀日久,武艺毫不逊色。虽然以一敌五或六甚为吃力,但还不至于立刻被人取了性命。

    萧正德笑看着冰冷的铁刃纷飞,向侯景笑道,“濮阳公,你看这位世子,高侍中,能支撑得了几时?”

    侯景极淡定地道,“纨绔膏粱,不能成器。”侯景说的慢吞吞,似乎早就看透了结局。

    你来我往,毕竟人多,而且个个武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