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南北乱世之倾国权臣--高澄传 >

第115部分

南北乱世之倾国权臣--高澄传-第115部分

小说: 南北乱世之倾国权臣--高澄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意思可以表达,但态度一定要和颜悦色。

    宇文泰神色黯然下来,叹道,“我待二弟如亲生兄弟,二弟竟要陷我于不忠不义。”

    “正是因为我敬兄长如我一母同胞。”秃突佳逼上一步。

    “举国皆知柔然公主将入主中宫,我臣子也,岂能谋夺君之妻?况我妻子于我有大恩,万万不敢背弃。若我是抛妻弃子之人,二弟还肯认我这个兄长吗?我又有何颜面再上庙堂,再见二弟及朔方郡公?”

    “柔然不是大魏,不讲那么多仁义礼仪,我只知道大丞相是当世英雄。”秃突佳语气强硬。忽然话风一转道,“况我汗父也不只月光一个女儿。”

    最后这一句话说的可就重了,而且意味很深,也算是在逼迫宇文泰。

    宇文泰冷冷道,“既然世子把话说得如此明白,我倒想问一问,若是两魏真的兵戈相见,朔方郡公和世子又打算要帮谁?”

    这话说得就更明白了。不带一点恩情,没有任何掩饰。

    原本以为秃突佳怎么也不会一点颜面不留,谁知道他毫不迟疑地冷冷回道,“这还须问吗?若是丞相与我易位而处,又当如何?”话没说破,但意思很明显,自然是静观待变,从中取利。

    秃突佳几乎是威逼利诱。宇文泰心里恼火至极,但又不得不隐忍不发。他刚想着怎么软硬兼施地让秃突佳绝了这个念头,还要想办法劝他转还心思,忽然看到秃突佳变颜变色地看着他身后。

    宇文泰心里有种不祥的预感,慢慢转过身来。

    长公主元玉英正立于他身后。而元玉英的身后还着南乔和两个奴婢。

    刚才的话元玉英听到无疑,想必这几个奴婢也听到了。这是在折辱长公主。

    秃突佳也沉默了。他在相府的这些日子,长公主元玉英以主母的身份待他甚好。他要宇文泰娶他的妹妹做嫡妻,暗含的意思就是休了原来的嫡妻元玉英。这样的话他怎么好再当面说下去?

    宇文泰没说话,又回过身来饶有意味地看了一眼秃突佳。他目光锐利,一双又黑又大的眸子满是幽幽寒意,秃突佳也清楚地看明白了他目中暗含的警告。其实说实话,他心里是有些惧怕这个大丞相兼兄长的。

    秃突佳毕竟年幼,再精明厉害也不够成熟老练。他当然知道宇文泰是西魏的擎天柱,他心里也确实敬服宇文泰为兄长,与此同时他也非常清楚自己作为柔然首领继承人的职责。只是出于经历和阅历的缘故,宇文泰的独到老辣之处确实也震慑住了他。

    秃突佳告辞退去了。

    宇文泰没说话,看了一眼南乔和两个奴婢。南乔明白郎主的意思,便与两个奴婢告退而去了。

    元玉英木然而立,神色黯然,目光不知停留何处,似乎神思已飞远。

    宇文泰慢慢走过来。以为是元玉英听了刚才秃突佳的话心里感伤。他心里自然也有决断,也不会容她这么感伤下去。可是一时又不知道该对她说什么。是安慰?还是承诺?但这些都是说有则有,说无则无的东西。不如什么都不说,只要他知道自己的本心就好了。

    元玉英终于抬头直视宇文泰,两个人对视的时候好像都在询问、探究。元玉英忽然拾起衣襟长跪于他面前。

    宇文泰此时心里又怒又痛。如果他以丞相之尊都不能保全妻子而要任人作弄,还有什么颜面受天子之托指掌社稷。他不忍看元玉英如此委屈。他一步一步慢慢走到她身边,同时心里在千难万难中想做出一个决定。若是只问本心,不求其它,他绝对不会休妻。他走到她面前,俯身伸出手来握住了她的手臂想扶她起来。

    “夫君!”元玉英抬头仰视他,没有怨念满是坚毅,她本来就是个极有主见的人。同时她伸手推掉了他来扶她的手。

    宇文泰心里如被油煎,既使身负父兄之血仇,既使肩负江山社稷之重,他也从来没有这么为难过。忽然之间想到了皇帝元宝炬,也在一瞬间明白了元宝炬为何会几乎身赴黄泉过了一次生死关。可是现在事情轮到了他头上,他又该怎么办?

    若论豪侠之气,还有人敌得过他的妻子吗?

    元玉英跪在地上不肯起来,“夫君请即刻立书将我休回父兄家。”元玉英目中坦然,她的决定已经做好了。

    “绝无可能!”宇文泰终于找到了宣泄的出口而怒喝道。他心里最明白不过,她还有“父兄”吗?她的亲弟弟,先帝元修,早就灰飞烟灭。虽不是他弑杀的,但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夫君!”元玉英跪地不起,“夫君休弃我,我没有怨言,只要夫君中兴社稷,不要再让天子受此等折辱,我死亦无憾。”

    “社稷中兴用不着女人为此做牺牲!你是我妻子,凡事有我,何须汝如此用心?”宇文泰怒道。

    “夫君为社稷,我为夫君”元玉英见他不肯答应,心里焦急,她也知道宇文泰也是极有主见的人,从来不会犹疑不定。想着要如何说服他,刚说了这一句便身子一软倒在地上。

    宇文泰一怔,瞬间便立刻上前将元玉英抱起来往园子里面她的寝居处走去。一边大声唤道,“来人。”

    南乔等听到了郎主的声音急忙赶来,簇拥着宇文泰一起回到长公主燕居之所。

    宇文泰一抱才觉得,妻子轻得如同鸿毛一般。他将元玉英小心翼翼地放到榻上问南乔,长公主最近可是身体有恙?

    南乔原本吱唔不答,实在被逼不过,才犹豫迟疑答道:长公主裁剪府中用度,自己每日也只日中一食,所食尽是粗砺之物。唯有不许减了大丞相所需,还要竭尽所能供养好柔然世子。并吩咐这些都不许让丞相知道。

    宇文泰没说话,吩咐南乔等人出去。他坐在榻边,轻轻抚着元玉英略有憔悴的面颊,心里极不是滋味。

第138章 :世子妃佛寺逢悲啼(一)() 
邺城的天气出奇得好。一春一夏都风调雨顺,这是上天的暗示,至少是起到了暗示的作用。在上天的暗示中,不管是庙堂还是江湖,也都一平如镜,在平稳中向着极好的方向前行。政局安定,物阜民丰,兵精粮足处处都显示着大将军高澄入都辅政之后的功绩。

    大将军府里不闻外事,而最近数月以来一直是喜气洋洋。都因为世子妃有孕的缘故,多少人都盼着大将军将要出生的嫡子。不只是宫中皇帝、世子妃的兄长元善见,大丞相府里大将军高澄的母亲娄夫人等时不时遣人问候、赏赐,就是府里一应所有人无敢违逆世子妃。自然大将军所好所爱就是所有人所好所爱。

    清晨时,阿娈看着侍女们给世子妃、冯翊公主元仲华着衣、梳妆。她如今不是要亲自动手服侍,而是数月以来时时刻刻不敢放松地盯着世子妃。世子的心思她最明白不过,当然也知道,世子妃哪怕是有一点点小小的意外,她的性命就要难保。

    元仲华拒绝了奴婢的搀扶,自己走出寝居的屋子,立于庭院中闲眺。初入秋以来天气的炎热已经减了许多,再不像盛暑时那么难耐,在她心里已经是静极思动,毕竟她自己还是个小女孩,少不了有玩心。

    初秋时的清晨是微有凉意的清新。天空蓝得像要透明一样,一丝云彩都没有。阳光耀眼,但并不炙烤。庭院里树木多,仍旧是茂盛如初,树叶浓绿,只是让人觉得和夏日时不同,有一种沉静下来的气质,还带着微微的一点即将别去的感伤。但不管怎么说,气息清新,秋日的清晨真是纯净到了极点。

    元仲华看也不看身后、身侧的奴婢们,知道阿娈必定就在她身后,忽然发问,“车驾备好了吗?”

    阿娈当然在她身后,听到这一问便一怔,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可是又不能不答,便问道,“殿下要去哪里?”

    元仲华转过身看着她,反倒她是满脸疑惑,反问道,“怎么问我?不是昨日就说了今天去娲皇殿吗?”

    阿娈更疑惑,这事她听都没听说过。不知道这个古灵精怪的世子妃又想要如何作乱。只得陪着笑软语哄劝道,“殿下站了半天累吗?还是先进去休息吧。”她没有得到世子的吩咐,只能先把话题岔开再说。

    元仲华一听立刻小脸绷得紧紧的,学着娄夫人的样子,实际是故作严肃地道,“我说的话没听到吗?世子呢?去哪里了?”她这一问是反客为主,以守为攻,真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什么样的夫君就有什么样的妻子。

    阿娈还是不敢放松,也不敢提及世子昨夜宿在哪个侍妾处,又不敢触怒世子妃,依旧陪笑道,“世子今日在城郊园子里游宴,要晚上才回来。殿下是要奴婢去命人请世子回来吗?”究竟还是阿娈老到。

    元仲华立刻拒绝道,“不用,不用请世子回来。你先备好车驾,我要出去。昨夜世子已经答应,允许我今天去娲皇殿上香。你快去准备,不然就来不及了。若是你不肯听吩咐,那就尽管找人去问世子。”她说的有板有眼,头头是道,好像真的就有这么回事似的。“不听吩咐”的罪名一扣,阿娈也不得不顾忌几分。

    阿娈将信将疑,可又实在不敢惹她发脾气。只得先命人去准备,同时想着小心无大错,也暗中命人去禀报世子。

    牛车“吱吱呀呀”不紧不慢地往中皇山行进,一路上秋色怡人,再加上气候舒服,冯翊公主元仲华坐在车中却极出神地透过车窗看着外面移步换景的新鲜景致。她难得有机会出来,早就不管自己这一心血来潮会有什么后果。

    陪着侍奉在侧的阿鸾却不能像主母这么怡然自得,几乎是如坐针毡,后悔极了。等牛车在路上时她才弄明白,中皇山与邺城距离不近。为了世子妃的身子不便,又不敢尽极速而行,只能这么不快不慢地晃悠。若是这样,等到了中皇山的娲皇殿只怕都要到天黑了。那么今日无论如何都回不来。如果世子知道这事还好,要是世子根本不知道,这根本就是世子妃的主意,那她该如何跟世子交待?

    阿鸾想到这儿心里更不安。可是一眼看到世子妃面带微笑,又气色极佳,想来是心里高兴,她也只有多多念佛,不要出了意外才好。

    邺城的郊外是有一座园子。可是如果说是园子又有点勉强,其实不过是在山水林木之间点缀了不多几处亭台楼阁而已。谁都不明白,一向喜奢华又大手笔的大将军心里是怎么想的。此园无围墙,又引漳河水入园,建筑随意安排显得很简素。大将军深沉多思,谁都不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当然他喜欢什么都有人说好。而今日,天气晴好,大将军抛却俗事,就在这园林山水之间与门客们宴饮。

    若说大将军有门客三千堪比孟尝君,那确实是有点夸张。不过若说大将军供养门客数不胜数,倒也是实话。值得一提的是,大将军的门客不拘出身,他心里自有量才之尺度。而另一件值得注意的事就是,大将军如今兼任吏部尚书,有为天子选材之责,那这些门客的前途若说未可限量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门客们心里人人都希望自己是崔暹。崔氏高门,但崔暹以无品之身因才具而被大将军赏识。陪大将军读书而入仕,然后平步青云由开府咨议迁左丞、吏部郎。门客中颇有人消息灵通,早有人传言说大将军有意用崔暹取代高慎为御史中尉。如果是真的,这可真是个极有震撼力的消息。

    骠骑将军、御史中尉高慎不但出身渤海高氏,而且与大丞相高欢有旧。非但有旧,关联匪浅。其与长兄已故龙骧将军、司空高乾,三弟直阁将军高昂,甚至可以说是大丞相高欢某个时期的至关重要的扶持者。在大丞相高欢不能兼济天下时,为了更进一步,甚至让时值年幼,只有十岁的嫡长子高澄独自去拜见高慎而以其为同姓叔祖。

    如今大将军已经大权在握,真的会为难这个叔祖而以自己选中的人材取而代之吗?眼看着如今大丞相极为迁就爱子,在众臣面前为爱子立威,而大将军任性高傲以己为尊,也难说会不会真的连父亲的面子一概不给,直接罢黜了这个原本就不情不愿认的“叔祖”。

    坊间、宫中流言四起。

    今日的邺城确实是难得的好天气,又是在这样山明水秀的好地方。崔季舒手捧一觞独自立于林泉间看着稍远处自己的侄子崔暹代郎主大将军高澄与门客们相谈甚欢。他心里想着,郎主立意选材,多次和皇帝元善见论及选材任官之道,恐怕早就有许多人暗中不满了。这里面他觉得有诸多不妥,可又一时没来得及与郎主论辩个清楚。

    正心事重重时,忽然看到郎主也正手捧一觞向他走来,面上微有笑意,让人看了心头安定极了。

    高澄面如敷粉、眉似翠羽,尤其一双绿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