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 >

第907部分

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第907部分

小说: 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明志点点头:“我们的炮艇也有大用处,它可以作为渡船,必要时候又是移动的河上碉堡。我们必须调集所有的船只,还要命令前线部队,多制造一些木筏。”

    难民首先将抵达列奇察,苏军在城内缴获了大量物资,比如说大量的面粉。疲惫不堪的难免抵达城市后,等待他们的还有长达一百多公里的漫长旅程,如此长的距离,哪怕是正规部队也得行军整整三天,更不说拖家带口赶着马车的难民群了。

    因此,杨明志对他们快速行动不抱任何指望。

    “我估计,难民全部抵达列奇察,最快也得是明天夜幕降临前,大部分难民则会在今天夜里和明天上午抵达。局势太紧张了,我们不可能给他们在列奇察更多的休整时间。他们最多在城里吃上一锅面粥,或者铁板汤熟的面饼,然后马不停蹄的继续南下。

    我们接受这些难民,必须用最快时间让他们离开列奇察。

    列奇察在我们手里,德军必然会想办法夺下他。战局平稳只是暂时的,德军必然在调兵遣将,他们搞不好还会从前线抽掉精锐部队攻击我们。如果到了那时候,还有大量的难民滞留列奇察,我们没有能力一边保护他们一边打仗。”

    众人听得是心惊肉跳,游击共和国最近几天,不但会接受两万人的难民,更有科夫帕克奔袭而来的六千大军。大家一么心思向着人力资源旺盛后,如何快速恢复因战争耽搁而濒临崩溃的后勤。

    不曾想,仅将两万难民护送回来,就是一桩偌大工程。

    萨林奇金和柳得巴廖夫,这两位是苏军后勤调度和人力资源的主要负责人,在这个问题上两人当仁不让。

    萨林奇金指出:“情况还不是很糟糕。我们调动了四千多民夫于昨天向着列奇察进军,他们可是携带了大量的马车还有自行车呢。他们最快就是明天中午左右抵达,大量物资卸货,那些马车就空了。本来我们计划是先把缴获的枪支和部分弹药,以及大量的衣服、废铜烂铁运回来。既然难民太多,首先运输难民,速度肯定比他们自己步行要快。”

    “不可。”

    “什么?”萨林奇金惊讶于杨明志的突然反对,“理由呢?”

    “我也不是全面反对。我们的马车数量实际不多,而难民数量太多。电报显示,难民中还有一千名儿童,我们首先应运输儿童,以及伤病员。至于身体健康的人,他们既然已经徒步几十公里了,继续徒步行进完全没问题。”

    “你这么解释,倒也合情合理。”

    经过一番讨论,一套初步的“难民救援计划”迅速研究出来。

    游击共和国的组织度是非常强的,计划出炉就立刻施行,虽然现在是傍晚时分,命令旋即传达到各个集体农庄,乃至北方的霍姆尼奇兵站和列奇察、多纳伊奇渡口守军那里。

    ……

    正是他们讨论的时刻,一支庞大的难民群,已经艰难通过了别列津纳河,进入了第聂伯河。

    时间已经是傍晚,橘红的太阳硕大无比,它很快就落下地平线了。

    一个瘦弱不堪的小女孩,仅仅跟在母亲身后。她孱弱的模样显示了她的严重营养不良。

    “妈妈,我们还要走多久!我好饿呀。”

    “喀佳,你再忍忍,只要到了列奇察,我们就有东西吃了。”

    “真……真的?那里难道没有德国人吗?”

    “当然没有,城市已经被解放了。所以我们继续坚持,很快就到达城里了,那里有吃不完的面包,还有喝不完的牛奶。”

    母亲给孩子画了一张大病,饥饿的孩子顿时兴奋起来,步伐也变得有力。

    这支难民足足有四千人,他们是第一批前往列奇察的难民群。

    红色十月游击大队目前的兵力实际变成了一支一万三千人的庞然大物,他们在战斗中损失上千人,却也突击征召了数千人。他们要求解救的平民去列奇察,然后许诺他们会抵达始终安全的游击共和国。

    他们不会让难民自发的前往列奇察,游击大队把几千人组织一起,并发放少量枪械让难民自卫,亦组织一支小队(兵力约一个连)武装护送。

    整个难民群,颇有些数四百年前的俄国武装移民团体,就是其战斗力极差。

    游击大队目前的任务就是在广阔的区域,避免和德军主力正面作战,以麻雀战和运动战,不停的骚扰敌人,以冷枪冷炮和伏击战术,消灭小股敌人,并积少成多。该战士颇为有效,使得守卫斯韦特洛戈尔斯克的德军805师,愣是被全体牵制。

    当然,要持续这场漫长的作战,游击大队需要弹药、需要粮食。弹药可以节约使用,然军粮的消耗可是空前的。

    既然难民要抵达列奇察,上级还空投了一批粮食,友军又在城里缴获了大量面粉,游击大队长吉洪·皮梅诺维奇·布马日科夫做出断然决定,即收缴难民的所有粮食,然后分配少量的粮食交给难民

    该手段,正是列宁在1918年做的,“余粮收集制”让游击大队的战士们有充沛体力和法西斯作战,介于难民只需几个小时就可以抵达列奇察,大队长布马日科夫果断将烂摊子甩给了友军游击共和国。

    他的这一手段是非常理性现实的,却也非常残酷。大部分难民确实能平安抵达列奇察,当他们抵达城市一定是几乎饿昏。

    杨明志等人对这一情况完全始料未及,不过游击共和国也想到了难民饥饿的可能性,前线的官兵,已经开始大规模的制作熟食干粮了。

    烤制面包颇为麻烦,而缴获的耐储面包,完全被战士分配干净。

    前线官兵之后的伙食,几乎就是用饭盒煮面粥吃。也有些士兵试着揉面做面团,煮着烤着吃。

    既然大量的难民蜂拥而至,要让他们有体力走到列奇察,大量的粮食必不可少。

    所以在杨明志的命令下,前线官兵居然大规模做起“锅盔”,其实就是炙烤金属板,把面饼迅速烙熟,以至于变得硬邦邦。

    白罗斯没有这种面粉的吃法,因为这种烹饪确实糟糕。奈何这就是当前最高效的做饭手段,粮食也是给难民吃的,战士们便不怎么介意。

    根据指挥部的命令,苏军在列奇察突击成立了“难民转运委员会”,其主要成员就是从部队里选出的基层政委,第一负责人便是第17游击旅旅长米罗什尼科。

    当前,德军早已放弃了渡口的多纳伊奇镇,第17游击旅的官兵解放了这座小城镇后,先是搬运可用物资,之后,城镇的利用价值也就不大了。

    米罗什尼科在收到上级关于询问科夫帕克的电报,他确实知晓这个科夫帕克,甚至还曾派人何其联络,然对其了解并不多。他向上级提供了一些重要情报,之后,他便一直率部驻扎在多纳伊奇渡口的右岸。

    他临危受命担任“难民转运委员会”的第一负责人,整个部队也的确只有他有过管理上万难民团体的经验。

    米罗什尼科倒是不反对这个,因此,二十一日下午,他的部下全部移动到列奇察,多纳伊奇的防御被友军替换。

    “未来两天,必须有部队亲自参与难民的护送。人人都知晓,第17游击旅曾领导近万平民,在森林中求生。”

    这是拉夫连季的话,米罗什尼科毫无异议,该如何护送难民回去,他自诩经验丰富。

    所在,在其收到命令后,旋即命令刚刚进城的部下,立刻沿着河畔向北前进。

    米罗什尼科有自己的策略,指望疲敝不堪的难民昂首挺胸的前进绝对不可能,搞不好已经有些难民因饥饿疲惫,不得不原地休息。难民群既然要来,如果天黑了他们还没有到列奇察可就太糟了。

    第17游击旅目前还有七百余名身体健壮的战士,米罗什尼科分出三百人,令他们扛着一些赶制的烙制硬面饼,沿着第聂伯河北上。他估摸着,部下出城几公里,就能遭遇难民群。

    一切,确如他所预料。

    到了晚上六点十分,坐落于一栋相对完好民房内的列奇察苏军指挥部,突然收到了来自北方得到电报。

    那是游击旅派出部队的电报,电文仅有聊聊一句话——我们与难民成功会和。

第1531章 难民转运行动(上)() 
为了能立刻引起难民注意,亦是不让他们受惊,米罗什尼科派出的部队可是扛着一些红旗故意招摇。

    旗杆就是砍的细树枝,旗帜就是红布。他们举起了二十面旗帜,夕阳下,其映像还算显著。

    他们沿着河畔一口气向北走了近四公里,终于和护送难民的来自“红色十月”游击大队的游击队员接触。

    红旗即是友军的证明,乌龙事件没有发生,当互相看见彼此时,大家遂用俄语喊话,便高兴的拥在一起,并汇报各自身份。

    “同志!我们终于等到你们了!你们是红色十月的人?难民有多少人?”

    “有整整三千人!谢天谢地,真想不到你们居然出城迎接我们。真是太好了,大家经过长时间的行军,搜有人都累的快要虚脱。”

    游击队员自身的情况也有些糟糕,他们也被许诺,即到了列奇察就有充分补给,因而他们的随身口粮只有一天的量。

    为首的游击队小队长问道:“据说,你们已经在城里支起大锅熬面粥了?”

    不过,烤面的独特焦香,立刻引起小队长的注意。他注意到友军战士们背着的麻袋,好奇的问:“那些口袋里,该不会都是面包吧?”

    “不。”游击旅一营长高兴的说,“但都是些可以立即食用的干粮。”他一声令下,一名士兵拉开口袋,将“锅盔”展示给游击队员们。

    “我们不可能瞬间烤制大量面包,就以这种烙饼凑合吧。我要立刻看看难民们,我的部下有三百人,他们携带了一批粮食,我奉命立刻将其分给难民。”

    “真是太好了。”游击小队长甚至有些喜极而涕,他鼻子酸酸地指着后方,“他们都在那里,距离我们有一公里远。您很快就能看到。”

    “很好!”一营长一甩袖子,“同志们,我们加速前进!”

    游击旅携带的粮食看似很多,分到每个人手里也就是一点点。

    那一对艰难前进的母女,也都分到了一些“锅盔”。母亲知道这是面粉做的,外层有些烧焦的痕迹,但面粉的焦香太诱人了。然而吃这东西有些考验咬合力,到了小女孩这里,她只好用细小的牙齿,一点点的嗑成小块咀嚼吃掉。

    这一批粮食对难民群至关重要,他们垫了肚子再次启程,整体的行军速度突然加快,到了快七点时,难民三千人,他们赶着马车、载着大量生活用品,以及少量的绵羊家禽,进入了饱经战火摧残的列奇察城。

    迎接他们的,是兵力破万的苏联红军战士,他们建立了一些规模很大的野战防御体系,因此城内仅仅驻扎了两个团的部队。

    两支独立团继续驻扎,介于大部分可用之物已经被搬到户外统一摆放,等待运往沼泽地。士兵们的工作就变成了临时照顾远道而来的难民。

    独立团的战士们,大部分就是来自被德军蹂躏过的村庄,所以面对这些难民,难民们遭受的苦难,他们再熟悉不过。

    但战士们惊异的发现,难民群中居然以妇孺居多,大部分还都是颇为年轻的农妇。她们憔悴的脸庞激发起战士们本能的保护欲,再者,独立团的战士有都是男人,既然是奉命帮助难民,那么发生一些越界的帮助,也就在所难免。

    总体而言,部队的纪律还是不错,士兵和女难民亲密接触一下基本没有更进一步。反倒是那些难民,或是见到了祖国的军人,竟豪放的扑了过去,抱着士兵的脸一顿狂亲,又痛哭失声。

    基层政委和“难民转运委员会”立刻着手与秩序控制,难民刚进城引发的小小混乱当即结束。

    拉夫连季等一票军官,对士兵们的举动不甚关心,反正有基层政委们关着。

    拉夫连季最关心的正是难民问题,当广大难民抓紧时间吃饭,以及在“委员会”管理下划定今晚营地时,他专门令护送难民的“红色十月”大队的小队长,交到自己的指挥所里。

    现在的拉夫连季可真是神采奕奕,犹豫城里发现了汽油发电机,指挥所里也就由几盏电灯照明。

    他穿着苏军制式军装,只是发放这身衣服时,根本没发放合适的领章肩章。他穿着的实际是士兵制服,胸前挂着的四枚意义各异的勋章,证明了他的军功。

    整个苏军指挥室内的军官,清一色的制式军装,所以当穿着打着补丁便服,散发着浓厚汗臭味的游击小队长见到众人,吃惊就写在脸上。

    拉夫连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